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怎样表现人性恶的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性恶
摘要:莎士比亚在张扬善的同时,也揭示善的毁灭;在颂扬人、表现人高贵的理性的过程中,也展示了一幅幅人性堕落、情欲泛滥的画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是迄今为止文学史上最深刻、最全面地挖掘人性之恶的作家。

那么莎士比亚所写的恶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通过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来分析一下吧。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人性恶;
莎士比亚在悲剧中所表现的各种罪恶,比如贪婪、纵欲、妒忌、奸诈、仇恨报复、暴怒、谋杀、违背誓约、轻信易欺、痴情过头等,它们几乎涵盖了基督教所说的全部伦理意义上的罪恶。

莎士比亚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他在四大悲剧中,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人性中的无穷欲望以及它所带来的罪恶——贪婪、纵欲、妒忌、报复等。

在悲剧中我们看到,像哈姆雷特这样“人伦的典范”,心中充满了报复与仇恨的念头。

哈姆雷特就说自己“骄傲,有仇必报,富于野心”。

在四大悲剧中我们还看到,贪婪使人彻底异化。

在《哈姆雷特》中,对权势的贪婪,促使克劳狄斯采用奸诈之计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兄长,霸占了自己的嫂子,同时还促使他千方百计想置哈姆雷特于死地,以绝后患。

福丁勃拉斯因为觊觎别人一块荒芜的土地,不惜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以“牺牲了二千人的生命”为代价。

在《李尔王》中,贪婪不仅使得里根、高纳里尔等人不顾伦理亲情,恩将仇报地将自己的父亲扫地出门,沦落荒野,而且互相残杀,将国家置于水火之中。

在《麦克白》中,同样因为贪婪,使得像麦克白这样正直、勇敢、善良、头脑清醒,能征善战,威猛有力,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卫国大臣变成了无视道德原则的凶手和暴君。

他不仅谋杀了贤明的君王,而且“一不做,二不休”,让国王的两位侍从屈死刀下,杀人灭口。

还嫁祸于人,致使两位王子逃往异国他乡。

惊恐的恶梦戏谑过他的睡眠,但却没有唤醒他的良心。

为了保住窃取的王位,他手持血染的王笏,肆意杀戮。

那些声名显赫危及他王位的人,那些知晓他王位来历的人,那些出言不逊触怒他龙颜的人,都成了他杀戮的对象。

于是“每一个新的黎明都听得见新孀的寡妇在哭泣,新失父母的孤儿在号啕,新的悲哀上冲霄汉”。

如同麦克德夫所说:“踏遍地狱也找不出来一个比麦克白更万恶不赦的魔鬼。

”即使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马尔康也坦言:“我知道在我的天性之中,深植着各种的罪恶,要是有一天暴露出来,黑暗的麦克白在相形之下,将会变成白雪一样纯洁。

”他还对麦克德夫说:“在我的邪僻的心中还有一种不顾廉耻的贪婪,要是我做了国王,我一定要诛锄贵族,侵夺他们的土地;不是向这个人索取珠宝,就是向那个人索取房屋;我所有的越多,我的贪心越不知道餍足,我一定会为了图谋财富的缘故,向善良忠贞的人无端寻衅,把他们陷于死地。


在悲剧中我们看到尽管贪婪是从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信仰的角度而言的,本不属于罪,但基督教仍然对它深恶痛绝。

不仅将它看作是原罪的具体体现,而且视为大恶,因为它带来其他的罪恶。

保罗就说:“贪财是万恶之根。

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穿了。

”阿奎那也指出:“和谈到某种罪恶一样,人们把贪婪称为全部罪孽的根源。


除了贪欲与权势欲之外,莎士比亚还向我们揭示了人性中的色欲。

一方面,他歌颂真正的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生幸福的所在。

没有了它,“这个寂寞的世界就像一个猪圈”。

而另一方面,他又谴责放纵情欲的行为。

他多次把色欲比作引人堕落的毒蛇,认为它会“引人下地狱”,因为“色欲赌假咒、嗜血、好杀、满身是罪恶、凶残、粗野、不可靠、走极端”。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在丈夫刚死不久,就嫁给了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在《李尔王》中,爱德蒙与已婚的姐妹高纳里尔和里根两个都有私情,而高纳里尔在对丈夫失去了新鲜感后,马上让“一个傻瓜侵占了我的眠床”。

她不仅与比自己小得多的爱德蒙偷情,还不顾自己的身份,与管家私通。

为了达到与爱德蒙结合的目的,她甚至还企图害死自己的丈夫。

而里根为了得到爱德蒙,与高纳里尔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伯爵葛罗斯特也是一个放纵情欲的人,爱德蒙就是他放纵情欲的产物。

这不仅体现为爱德蒙是他的私生子,而且体现在他与爱德蒙的关系上。

他对爱德蒙一味娇惯,其实,如残雪所说:“伯爵放纵这位小儿子也是放纵自己,他不愿意自己的激情受到干扰,他把这位掌上明珠看作自己青年时代的化身,沉浸在自恋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伯爵把他当作自己身体内的一部分。

”在《麦克白》中,当马尔康说“我承认他嗜杀、骄奢、贪婪、虚伪、欺诈、狂暴、凶狠,一切可以指名的罪恶他都有;可是我的淫佚是没有止境的:你们的妻子、女儿、妇人、处女,都不能填满我的欲壑;我的猖狂的欲念会冲决一切节制和约束”的时候,麦克德夫居然说:“谁也不能禁止您满足您份内的欲望;您可以一方面尽情欢乐……我们国尽多自愿献身的女子,无论您怎样贪欢好色,也应付不了这许多求荣献媚的娇娥。


在悲剧中,莎士比亚还深刻地挖掘了作为原始欲念的妒忌。

他在《奥塞罗》里就借爱米利娅之口说,妒忌“不是因为有了什么理由而妒忌,只是为了妒忌而妒忌,那是一个凭空而来、自生自长的怪物”。

伊阿古就是一个例子,他说:“我们不能每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主人也不是都该让仆人忠心地追随他。

”但他的自由意志却是被用于为谋取权与利的打算:“我这样对他陪着小心,既不是为了忠心,也不是为了义务,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装出这一副假脸。

”这种私利打算,在奥塞罗提拔凯西奥作副官这件事情的引发下,终于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妒忌:“决不可长此下去。

如果凯西奥活着,他的生命每天都呈现美,使我显得丑陋。

”特别是在悲剧的结尾,当奥塞罗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陷害我的肉体和灵魂”时,伊阿古问答说:“什么都别问我,你们知道多少是多少。

从这一刻起,我再不会开口。

”这种表白与回答,事实上已经揭示了妒忌属人性的本质,因为它“把伊阿古的邪恶从私人领域转移到了抽象的本性力量的世界”[10](P17)。

伊阿古妒忌的结果是引发出一场更大的妒忌,是残杀与死亡。

伊阿古的挑拨其实也只是引发奥塞罗的导火线,如果他心中没有妒忌的毒蛇盘踞,怎么会听信小人的谗言就杀死自己钟爱的妻子呢?奥塞罗杀死妻子前的自白明白地表明杀死苔丝狄蒙娜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心中有恶魔:“这就是原因,这就是原因,我的灵魂。

”在《李尔王》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尔王同样的提问,只是它所针对的是包括妒忌在内的一切邪恶:“叫他们剖开里根的身子来,看看她心里有些什么东西。

究竟为了什么天然的原因,她们的心才会变得这样硬?”爱德蒙因为妒忌兄弟爱德伽而在父亲面前进谗言,致使父亲将爱德伽赶出家门,流落荒野。

高纳里尔与里根因为男人而心生妒忌,互相残杀。

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罪恶无所不在,从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罗马书”的训诫:“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

没有行善的,连一个都没有。

”克劳狄斯、伊阿古、高纳里尔、里根、爱德蒙、麦克白夫妇等人的所作所为自然是罪恶,他们被贪婪、放纵与私欲所缠裹,不仅毁灭了他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即使是作为悲剧人物的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甚至包括奥菲妮娅、苔丝狄蒙娜等人,在维护和实现他们所追求伦理理想之中,也陷入到罪恶中。

因为他们对世俗的东西,比如爱情、友谊、金钱、亲情等痴情过头,即基督教所说“越过界限”罪。

所谓“越过界限”罪,即越过了上帝规定的界限。

因为在基督教看来,世俗之爱隐藏着自私与无奈,它只不过是失神状态的信仰。

一旦信仰恢复镇静,则爱就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对这种世俗的感情过于专注,必然会减少对上帝的爱。

罗伊·巴顿豪斯认为,“超越上帝的仁慈的爱”,是要“受到上帝惩罚的”,只有“上帝的仁慈才是感情至高无上的主宰”,而过分专注于世俗的感情是一种罪恶。

布雷德利在谈到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等人性格上缺陷时也认为:“这些缺陷和不足,从广义上讲,确实是罪恶。


莎士比亚将恶看作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是人性的本质规定,并不是否认他对特定社会历史现状的揭露与批判,而恰恰说明了他的深刻与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