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9期

2014年9月V ol.69,No.9September,2014

收稿日期:2014-06-20;修订日期:2014-08-01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Foundation:Project for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China STM

Journals,PIIJ ]

作者简介:赵歆(1961-),女,副编审,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6136M),主要从事地理学中英文期刊的编辑工作。

E-mail:zhaox@

1358-1368页

《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

赵歆,郑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全面回顾《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在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系统分析《地

理学报(英文版)》创刊23年来在扩大期刊国际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地理学报》中、英文版

国际化的主要标志包括:期刊编辑出版形式国际化、国际出版与发行业务扩大、国际来稿量

和刊稿量增加、国际网络下载量和引证数量等国际影响力指标提高。

关键词:地理学报;地理学报(英文版);期刊国际化;编辑出版

DOI:10.11821/dlxb201409009

1《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的国际化进展

《地理学报》自1934年创刊以来,一直注重提高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在编排格式、出版发行、国际稿源等方面都参照国际期刊标准。

1.1编辑出版工作的国际化进展

1.1.1编排格式的国际化期刊编辑出版格式是为了方便学术交流而设置的,期刊格式反映了读者的需求和办刊的方针。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首先是在期刊编辑出版形式上适应国际读者的要求。

1934年《地理学报》创刊时,英文刊名定为“Journal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地理学报》创刊伊始,便注意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根据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决议,从《地理学报》创刊第1期起,每篇论文都有英文摘要[1]。

1953年第1期起,《地理学报》的外文刊名改用拉丁文“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当年,《地理学报》取消了论文的英文摘要。在《地理学报》的征稿简约上明确提出征稿范围包括“苏联地理科学的先进理论与研究成果的介绍”,“国内外地理学发展情况的报道”。

1954年起,《地理学报》开始增加了外文目录。《地理学报》编辑方针仍遵循中国地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结合国家建设,提高地理科学水平,以介绍苏联地理先进地理学理论,发表国内地理学者的实际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2]。

1955年是《地理学报》外文摘要变化最多的一年。第1期和第2期刊登的是俄文目录,第3期改为采用英文目录,第4期又改为英文与俄文混排的外文目录。

1956年起,《地理学报》开始刊载英文目录,并且所有论文都加英文标题和英文摘要。

1983年第1期开始,《地理学报》刊登论文的图表都增加了英文标题。

1992年,在《地理学报》编委会上,《地理学报》主编吴传钧先生提出对期刊工作的要求:提高外文摘要内容质量,加强外文摘要的审查把关,摘要要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达到500~800个词,最好能排一面[3]。

9期赵歆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以来的国际化进展

1359 1994年,吴传钧主编再次指出:要扩大《地理学报》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此要求主要论文和报告必须刊登详细外文摘要,并讲究表达质量[4]。

1996年,刘昌明院士任《地理学报》主编后,提出《地理学报》应该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争取进入美国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韩慕康副主编和美籍编委马润潮教授负责与美国SCI数据库进行了多次联系,介绍《地理学报》的情况。

1998年第2期开始,为了适应国际主要期刊检索机构的论文收录需要,《地理学报》刊登论文的参考文献都增加了对应的英文参考文献。

2013年第9期,《地理学报》开始使用论文的DOI号(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10.11821/dlxb。

1.1.2编辑委员会的国际化进展1996年,《地理学报》第十届编委会成立,刘昌明院士任主编,首次组成了由6名国外编委在内的国际化编委会。编委会增加了Laurence J C Ma(美国)、Manfred M Fischer(奥地利)、Masatoshi Yoshino(日本)、Godfrey J R Linge (澳大利亚)、H J Walker(美国)、Wolfgang Taubmann(德国)等5个国家的6位外籍编委。

1.1.3期刊发行的国际化进展在《地理学报》创刊的第3年,即1936年,《地理学报》与欧美各国交换已达60余份(《地理学报》1936年第2卷附录)。

根据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统计,2006年《地理学报》网络版在“中国知网”的用户机构达1104个,其中国外用户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国际个人读者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5]。

1.2来稿刊稿的国际化

刊登国际稿件的数量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93年6月召开的《地理学报》编委会提出:编辑部要有目的地组织国际著名地理学家、国外华人地理学家、广大留学人员的稿件[6]。1999年,《地理学报》开始刊登国外的英文来稿。1999年第1期,《地理学报》先后发表了由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作者的4篇英文稿件。《地理学报》创刊80年来已发表过21个国家的作者来稿。《地理学报》刊登国外学者的论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2.120世纪30年代刊登在华工作的奥地利学者来稿在1934-1949年的15年间,《地理学报》仅发表了南京中央大学奥地利学者费思孟的二篇论文。《地理学报》最早发表的国际学者来稿是1936年第4期刊登的费思孟(Herrmann V on Wissmann)的“黄山地理考察”一文。费思孟是奥地利人,1932-1937年间受国际联盟聘用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7]。1938年第5期,费思孟又在《地理学报》刊登“黄土之成因及中国之冰期”[8]。

1.2.220世纪50年代刊登的苏联地理学者来稿自1952年《地理学报》刊登第一篇苏联地理学家的文章起,至1960年止,《地理学报》先后刊登了35位苏联地理学者的论文。

1.2.320世纪80年代以来刊登的国外学者来稿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地理学者合作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从而使《地理学报》国外来稿和中外合作来稿逐年增加。《地理学报》先后刊登过论文作者单位的国别达20个国家。

1.3收录《地理学报》的国际检索机构

科技期刊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可以有效地提高期刊论文的国际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被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情况。

1978年,《地理学报》刚恢复办刊,就被Scopus网络数据库收录。成为我国在该数据库中收录时段第二长的期刊,仅次于《中华医学杂志》[9]。

截至1992年,《地理学报》已被《苏联地学文摘》、英国的《剑桥大学科学文摘》和“Geographical Abstracts”、“Scopus”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3]。

2000年以来,《地理学报》一直被国际主要检索机构收录。包括:美国的剑桥科学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