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发展_教育_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陈秀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3,2014(总第1 4 5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Serial 

No.145[收稿日期]2013-09-

23[作者简介]陈秀媚(1987-)

,女,五邑大学组织部教师,研究方向:党建工作。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 秀 媚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通过加强入党前的教育、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创新教育载体、建立党内帮扶机制等渠道引导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4)03-0051-

02 近年来,

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和考察等工作是较为完善和规范的,

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引导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确立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的党建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生入党的动机不一,大致可分为四类:渴望成为优秀者,认识到党内汇集大批优秀人才,希望入党后更多地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眼前利益的实用者,申请入党主要是为了找工作或升学需要;盲目从众者,看到身边的同学申请入党,于是跟风,以至于不“落伍”;被动入党者,应父母或亲戚朋友的要求,被催促入党。

(二)对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标准存在不同认识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在对学生党员标准的把握上,多数基层党组织能将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但有不少学生简单地将思想政治素质等同于人际关系的好坏,他们认为,只要在同学中有威信、乐于助人、热心于集体工作,即是思想政治素质高,也有人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加社团的工作能力或某一方面专长和成绩同党员标准混同起来。由于存在此类模糊的认识,影响到一部分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

(三)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入党后再教育环节较薄弱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入党后再教育薄弱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党员的组织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组织、

学生社团群体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不协调。重教育,轻考察;重入党前的教育,轻组织发展后的教育;

重思想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教育;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基层党组织生活内容贫乏、形式相对单一、

缺乏新意、质量不高,组织生活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思想的交锋、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与专业相结合、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容易导致学生党员在思想意识上、

行为表现上松懈。(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迁出学校的后续教育管理困难

一是去向难以把握。学生毕业后一时难以找到工作或找到一个临时工作难以落实党组织关系,处于“断线”状态,基层党组织很难掌握他们的具体流向和现实表现。二是组织活动难以开展。这部分党员活动地点不固定,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无法参加从业地党组织活动。三是管理措施难以到位。接收组织关系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党员管理措施,很少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致使许多党员成为“三不”(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党员或“口袋党员”。四是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思想政治素养得不到提升,起不了党员的带头作用。

(五)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增加了学生党建的工作量,而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发展学生党员和学生党员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落在学院的总支书记、专职辅导员以及少数兼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党员教师身上,而他们又把组织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上,学生党支部也就成了一部发展党员的“机器”,只负责生产,不负责“售后服务”。再加上这部分老师的党建业务知识储备不够,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做细做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

15·

了他们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六)学生党员跨支部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

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仅限于支部内部,较少与其它支部进行互动。对于自己所在支部的情况、组织生活状况基本只能“自享”,优势无法“共享”,尤其是高质量的组织生活方式得不到推广,支部创新组织生活无经验可借鉴,评优机制无法确立。以人际交往为手段,增强学生党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七)贫困、弱势学生党员的帮扶形式单一、成效不突出,党员的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困难党员的认识不多、帮扶的投入不足、帮扶的效果不实是党内关爱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贫困学生党员,学校是按统一标准给予助学金、贷款等资助,缺乏专门的资助渠道。对学生党员在学习、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没能形成全方位的机制和体系。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对策

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过程是吸收优秀分子、培养壮大党组织队伍的过程。高校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细处着想、从实处着手,采取有效实际的措施着力抓好学生党建。

(一)增强入党前教育,明确入党动机

大学生申请入党是一种要求进步的表现,而如何引导使之明确入党动机是党员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内容选择上,入党前的教育应与党史、党情、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自身发展、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相结合;入党后的教育应与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党员参与社会建设相结合。在手段选择上,应加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入口关”上,学生党员发展应以质为主,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高校应改进和完善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方式,注意优化结构,保持合理的梯度分布。

(二)完善学生党员的考评激励机制,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

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考评激励机制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完善入党前的考核机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注重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结合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群众基础,进一步优化入党前的考核机制。

2.建立学生党员入党后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党内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先进性考评机制,考评后征求意见和提供建议相结合,学生党支部将党员考核评价结果和收集的意见建议向党员反馈和征求本人意见,并建立考评结果运用机制,使考核评价结果与学生党员奖惩、年度评优相挂钩。

3.建立党员能力增强机制。建立学生党员“促学”机制,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建立学生党员“助学”机制,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建立学生党员“督学”机制,解决学得怎样的问题;建立学生党员“践学”机制,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检验学识、增长才干。

4.建立党员责任落实制。要分类明确学生党员的责任,将党员义务与党员身份、专业特点结合,细化落实学生党员的责任义务,根据党员的专业和工作能力,制定操作性强的责任目标。

5.建立党员激励机制。建立多样化的学生党员党内激励制度,让学生党员对党内激励有稳定的预期,使学生党员做出的贡献能得到组织的肯定,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激励。

(三)创新载体,强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1.坚持教育内容创新。从党员的专业特点出发,立足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党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的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为学校的基层党建注入新鲜活力。

2.不断进行教育方式创新。随时代发展,原有的教育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信息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微博、微信等现代手段促进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建立网上党支部,广泛开展各种网上组织生活,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网站的聊天室与学生进行交流,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网上党建教育。

3.建立—支精干的党建工作队伍。培养—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的党建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这支队伍—般包括学院专职党总支部书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主要学生干部等,采用“菜单式”的方式,“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党建工作队伍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实际需要,采取“配菜”加“点菜”的模式,进行菜单式、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

4.探索党员管理监督机制创新。将目标管理、激励管理等科学理念与方法引入学生党员队伍的管理当中,构筑先进的党内管理思想,让学生党员在管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监督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建立党内帮扶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的服务水平

高校应积极探索学生党员之间相互关爱的渠道与方式,形成党员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和校风,通过党内谈心、互帮互学等方式,建立党内“传帮带”机制,发挥优秀党员的作用,提升党员的服务水平。

1.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一级的党内关爱机制。通过设立学生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学习服务小组、生活服务小组、党员活动服务小组等,统筹协调党内关爱活动。

2.强化学院的关爱帮扶工作。以辅导员、专业教师党员、优秀学生党员为基础,建立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形式结对帮扶制,建立起以专业学习和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党内服务长效机制。

3.设立党内关爱基金。以党员关爱中心为平台,采取党员捐助模式筹集党内关爱基金,建立“党内关怀”资金专户,用于解决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

4.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分享经验。充分利用优秀校友资源,通过校友现身说法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党员获得比课堂教育更直接、更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党员们在今后的求学、就业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心态,确定明确的目标,为自身的职业生涯作出正确的规划。

[参 考 文 献]

[1]包丽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100-102.

[2]连毅,李燕.大学生入党后党性继续提高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67-169.

[3]林文伟,曹小玲.加强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索[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4]韩清波,姖志洲.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实践[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5]张兴旺,欧阳林霞,邹岚.谈高校院系党内帮扶机制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

[责任编辑:刘 涛]

·

2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