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到微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再见
2004年9月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6.物质由粒子构成(2) 1.汤姆逊发现带负电的电子. 2.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3.所有物质都由粒子(分子、原子或带 电原子——离子)构成,原子则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 4.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它不随物 体的位置、形状、温度、运动状态而改变. (B) 5.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密 度的单位.
第一章 从宏观到微观
1 认识宇宙 2 物质的粒子模型
第一章 从宏观到微观
全书结构安排的目标处理 在内容上 :从宏观到微观的介 绍使学生了解物质世界构成的复杂 性及可探索性,介绍了常见现象的 观察、分析与实验的手段,体现了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第一章 从宏观到微观
1 2 3 4 在能力上 观察与体验 假设与设想 演绎与归纳 判断与接受
一)教师知识准备 1.月球的基本知识,如绕地球运转, 表面基本情况等 2.熟悉月相的变化,并在思想上 准备和理解一些词汇,如“朔月”、 “望月(满月)”等 3.储备关于“彗星”的更详尽的知 识,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文观测资 料
二)授课:关于月相的形成要在 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假设是 在晚上”等. 三)第8页:图的改进(待商榷)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4.天象奇观 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者处 于特殊位置时产生的天象奇观. 2.流星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摩擦产 生的天象奇观.
知识准备: 1.能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 “情景”的角度解释月食、日食的形 成 2.能从光的直线传播的角度画图 解释月食和日食形成的原因 3.做好演示实验
三)授课时需注意的事项
1.速度的单位“米/秒”及其读法 2.光速 3.第5页的<讨论与活动>的处理 4.思考与练习的处理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2.太阳系家谱(1) 1.指导学生读图说出太阳系的主要 成员及其大小和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辨别恒星、行星、卫星. 3.解释天文单位的概念. 4.指导学生收集九大行星的资料, 最好能指导学生合作出一期墙报.
课前的知识准备: 1.搞清楚编者的思维脉络,即生物 具有粒子性、非生物亦具有粒子性,进 而得到“15页”的小博士:细胞乃至许
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太小,我们 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观察不到分子.
2.非生物专业教师最好对下列概念 进行刷新:生物、细菌、核酸、病毒. 3.从哲学史的角度对古希腊、古代 中国、现代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等 知识进行补充.
备课过程:
1.围绕第23页<讨论与活动>是本节课的 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第二部分(可放到前面讲)是一个普遍 到具体的过程,强调液体和气体的形状与 “容器形状有关”和与“容器形状相同”的 区别. 3.第三部分的图能形象的说明固、液、 气三态的分子排列情况,即微观结构决定宏 观表现,现象决定于本质.
一)关于现代天文学与宇宙起源的知识:
(1)中国周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战国: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黄 (2) 外国:巴比伦→印度→托勒玫 →哥白尼
二)关于宇宙大爆炸:
1.1922— 1924年,苏联数学、物理学家弗里德 曼提出均匀各向同性膨胀的动太宇宙模型. 2.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观测事实有力地 支持了宇宙膨胀模型. 3.1948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宇宙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开始是个高温高密的火球, 因为发生剧烈的核聚变反应,火球爆炸,向各方迅 速膨胀,随着密度和温度的降低,逐渐形成今天宇 宙中的各种天体. 4.1964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 了来自太空温度 3K的微波辐射,为伽莫夫预言的宇 宙大爆炸后遗留下的背景辐射提供了实验依据.
一)关于太阳的知识准备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系质量的 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的引力控制着行星、彗星 等天体的运动. 2.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 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发生热核 反应,聚变为氦,每秒钟有6亿吨的氢聚变为5.96亿吨 的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释放出质量相 当于400万吨的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 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3.太阳的最外层大气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 成。日冕温度达100-200万开尔文。高温使气体获得克 服太阳引力的动能,形成不断发射的较稳定粒子流---太阳风,是造成彗星尾背向太阳的主要动力.
第一章 从宏观到微观
教材内容简介 :
第一节 认识宇宙(4课时) 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大小(1) 太阳系家谱(2) 天象奇观(1) 第二节 物质的粒子模型(5课时) 物质由粒子构成(2) 粒子间有间隙(1) 粒子在运动(1)三态的特征比较(1)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1.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大小: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由错误到科 学的过程,宇宙大爆炸学说是目前大多数天 文学家赞同的宇宙形成的学说. 2.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起源于130多亿 年前的大爆炸,是漫长演化的结果. 3.光年是距离单位,目前人类观测到的 宇宙范围约130多亿光年.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7.粒子间有间隙 1.构成物质的粒子间都有间隙.(B) 2.就分子间距离而言,是气体最大, 液体居中,固体最小.(B) 3.气体分子在相互碰撞前后都是以一 定的速度大小做直线运动.(B) 4.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 (或原子)间的排列不同,会成为性质不 同的两种物质.
1918年,卢瑟福继J.J.汤姆逊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 室主任,卢瑟福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1908 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一生发表论文约215篇,著作6种,培养 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37年10月19日患肠阻塞并发症逝 世,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牛顿墓旁 .
授课过程 1.第15页<讨论与活动>的计 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量概念,突 出一个“小” 2.质量、密度概念的恰当处 理直接有利于初二和初三的物理 教学
课前的知识准备 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1895年考取大英博
览会奖学金,进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 。1907年 出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
1909年3月,卢瑟福向正在实验的马斯登提出 “看一看你是否能够得到从金属表面直接反射α粒子 的效应?”结果,马斯登发现了等于和大于90°的大角 度散射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这 个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1911 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准备至少一个关于行星的更详细 的资料,例如“土星”,以培养学生对资料 的处理能力,作好“示范”.
三)授课时 1.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各行星离太 阳远近的顺序来记忆九大行星. 2.介绍一个新的概念:天文单位.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3太阳系家谱(2)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上昼夜温差很 大,没有天气变化,声音也无法传播.(B) 2.月相的变化有规律可循,日、地、月三 者的位置不同使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亮的阴晴 圆缺. 3.彗星是太阳系中较特殊的成员,中国是 世界上最早观测并记载彗星的国家.
授课过程: 1.充分利用好课本提供的六幅图片 2.画图解释月食和日食形成的过程 应考虑到学生光学知识的不足 3.<拓展天地>中的几个概念:流星 体、流星、流星群、流星雨不要求学 生区分太细,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5.物质由粒子构成(1) 1.许多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 2.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绝大多数是肉眼 看不见的.(B) 3.细胞乃至许多物质都由分子构成, 分子更小,用光学显微镜都看不见.(B) 4.分子直径约为百亿分之一米.
教Leabharlann Baidu要求
1.注重用“测沙子体积”引入主 题的过程设计. 2.注重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的设问设计. 3.注重对每一实验的解释. 4.通过“面包实验”突出深刻理 解事物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1.正方形容器里盛沙子说明 的是:常见的物质粒子间有间隙. 2.“酒精和水”实验在本节效果很好,能 说明问题而且易激发学生兴趣. 3.“排球”实验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打 气”是怎样使气体的体积变小的. 4.注意第18页<小博士>中关于固体的描述 5.若能通过“面包”问题的讨论理解颗粒 间距和分子间距将是一举两得的事.
教学过程 1.避免用“红墨水”代替“品 红”? 2.关键词:布朗、布朗运动、分 子的无规则运动、反映 3.“一堆煤长期堆放在墙角”这 句话说明固体分子的扩散是一个漫长 的过程.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9.三态的特征比较 1.气体中的粒子相互远离,相互间的作用 很小,体积容易改变,它们的快速运动能使得 空间被迅速充满. 2.液体中的粒子相互吸引,并成堆地粘在 一起.它们滑过来滑过去,可在附近移动.虽然 体积不易改变,但形状却与容器形状相同. 3.固体中的粒子紧密地堆积在一起,相互 吸引得很牢,所以粒子不能移动开去。因此固 体体积不易改变且有一定的形状.
教学目标要求(知识目标)
1-8.粒子在运动 1.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可以彼此 进入到对方中去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 明了各种物质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微观世界也是一个运动的世界.(B) 2.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运动 现象称为布朗运动,它间接地证明了各种 物质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