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国——邛都
西昌建昌古城作文500字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通门。
可以说,这儿就是现存最古老的西昌了。
西昌的人文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2100多年前就由司马相如在这儿开发邛都一一最早是一个叫“I”的部落居住于此。
西汉政权设“邛都”,相当于确认2100多年前的西昌已经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战国至秦汉,设置一级地方政权的中心地方,小一点的经济中心叫“邑”,大一点的兼具政治、文化、经贸作用的叫“都”,如成都,成都有大邑。
2100年前在此处有“邛都”,说明古西昌开发时间的久远,是成都、新都之外遥远边陲的又一“都”。
西昌的这个“西”,古字作“蔑”。
东汉年间,邛都作为一个县级建制升格为郡,历史上称“越巂郡”,一直延续到蜀汉。
由于距汉政权中心比较遥远,对外一直默默无闻。
殊不知一个叫孟获的太守造反作乱,惊动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兴兵讨伐,将一个“七擒七纵”的佳话流传千古,而故事就恰恰发生在这个地方,这儿的知名度从此就大了起来。
不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又给人一种误导,以为此处是穷山恶水,乌烟瘴气,因为这两本书上描述古西昌的两句话流传很广,叫“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在1800年前的那个五月,诸葛亮大军在此处举步维艰的糟糕经历,让人觉得古西昌是一个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
这个误导,我们在别的时间慢慢纠正。
诸葛亮采用攻心术治边,孟获向诸葛亮心悦诚服地发誓,丞相是天威,我们南人以后再不反了。
有了这一次历史事件,后来很多人称古越巂郡为孟获城。
又被人误会这是一座孟获修建的古城。
其实,所谓孟获城,是蜀汉将军张嶷秉承了诸葛亮的治边思想,所以,以古西昌为中心的大、小凉山一带,民族团结和睦,军民齐心共建。
但这个古城毕竟是边陲中心城市,孟获的势力和名气都大得很,古西昌最早的古城是以孟获城而闻名的。
但我们眼前这道大通门洞穿的却不是孟获城,而是建昌古城。
建昌是古西昌在历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纵跨唐、宋、元三朝,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建昌的建制又升格为府,一度还升格为路;二、这一时期,古西昌与汉政权脱钩,由云南的南治国和大理国相继统治。
《跟着书本去旅行》观后感

《跟着书本去旅行》观后感《跟着书本去旅行》观后感1文化古城,历史悠久,特别是葡萄酒文化,伴随着镜头,来到葡萄园,我学到了葡萄酒的'酿制方法。
古法酿制葡萄酒,不用洗,不用去籽和皮,人工将果肉和果皮捣碎,然后发酵一星期左右,葡萄酒就酿制成功了,真是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观看节目,我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
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多读好书,让灵魂跟着书本去旅行。
人生不在于你去过多少地方,而在于你容纳了多少风景,装下了多少文化知识,这样的人生才是富足的。
《跟着书本去旅行》观后感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狐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今天我们通过老师推荐的视频来了解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期开通的西域通往中原的重要关口。
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基地和丝绸交通要道。
王门关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王门关再往西去就是新疆。
那里有一种和田玉,想要把和田玉运到长安城,玉门关是必经之地。
因此而得名。
它位于肃敦煌市戈壁滩上。
它是用沙土夯筑而成。
玉门关十分荒京,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来这里呢?因为他们要为国家的安全驻守在此。
用他们地青春热血来守护边疆。
文人墨客也对此情有独钟。
就因为戍边战士为国奉献的这种情怀。
为颂扬战士们这种豪放,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出关之后,你会看到座孤城遥望玉门关,没错那就是河仓城。
它是用来储备军队粮食的。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支庞大的队伍需要是够的粮食可以奋勇作战。
在没有手机通迅的`时代边,疆战士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当然,古人也有古人的智慧,他们靠点烽火和升幡来传递信息。
他们根据不同的堆数,捆数以及冒烟的不同,来判断敌人的多少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光是在古代,现在也有很多的战士们为了守护国家的平安也驻守边疆。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常常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将来报效国家,为它做出更大的奉献!《跟着书本去旅行》观后感3这一期《跟着书本去旅行》,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竟是一个十足的吃货,不过他对吃也是十分有讲究的。
邛崃的古故事

邛崃的古故事摘要:一、邛崃简介二、邛崃古故事背景三、邛崃古故事精选四、邛崃故事对后世的影响五、总结正文:邛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意义的古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邛崃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创造力,还揭示了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邛崃古故事背景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邛崃地区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饶。
在这片土地上,古代先民们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传说和故事。
邛崃古故事精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邛池神话:讲述了一个关于邛崃地名由来的神话传说。
相传,古时候邛崃是一片湖泊,名叫邛池。
池中有一块神奇的灵石,能保佑当地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后来,灵石被一位贪婪的国王盗走,导致了邛崃地区的灾荒与动荡。
直到一位英明的国王重新找回灵石,邛崃才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2.邛崃茶马古道:古时候,邛崃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茶马古道的传说,如《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茶马古道上的爱情故事》等。
这些故事讲述了邛崃人民在茶马古道上经历的艰辛与拼搏,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3.邛崃民间传说:这类故事丰富多彩,包括《八角井的传说》、《石笋山的传说》等。
这些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寓意深刻,传达了邛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伦理的坚守。
邛崃故事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这些故事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激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
同时,它们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今,邛崃市积极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故事,将它们融入旅游文化中,让更多人了解邛崃、热爱邛崃。
总之,邛崃的古故事是当地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邛崃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著名画家马骀笔下的邛都八景

著名画家马骀笔下的邛都⼋景邛都⼋景之⼀ 泸峰春晓 泸⼭春霭锁楼台, 晓起晴窗向⽇开。
积雪消时僧种⽵, 杂花⾹处客衔杯. 云留野鸟随缘住, 风约湖烟送爽来。
最好新年多⼠⼥, 黎明觐佛上崔嵬。
邛都⼋景之⼆ 碧浪朝阳 ⼤风吹⽔向东流, 旭⽇初升照嶲州。
匝海阳光红杲杲, 连天浪影碧悠悠。
迎来朝⽓鱼龙舞, 射⼊春潮螮蝀浮。
浴罢扶桑仙路远, 朝宗列派此源头。
邛都⼋景之三 古寺晚钟 邛城发蒙寺,有⽯名空青。
中含径⼨珠,浑浑如流星。
或云母怀⼦,宛尔胚胎形。
⽇暮发奇响,珠跳疑振铃。
本⽆发⾳机,何缘动⼈听?寻声所由起,泸⼭钟勒铭。
唐时建兰若,铸钟悬殿庭。
每晚⼗余叩,鞺鞳出林埛。
播⼊邛海⾯,⽔波何泠泠。
⽔⽓连声浪,不碍城门扃。
惟兹⼀丸⽯,感应殊通灵。
钟动⽯⼦动,钟停⽯⼦停。
鲸铿有余韵,宝母随东丁。
邛都⼋景之四 邛池夜⽉ ⽉出邛池夜,空明澈九霄。
光涵莲叶渚,凉溢桂花桥。
蛙嶲青⼭净,鹅⼉⽩浪摇。
渔歌声渐远,隐隐听吹箫。
邛都⼋景之五 东岩飞瀑 螺髻⼭中,涧⽔潜通,汇流⽽东。
势汹汹,喷出飞云洞。
临岩下涌,匹练悬空。
⼤激冲,压⼒千钧重。
光射长虹,声吼丰隆,⽓振寒风。
想数千年陵⾕变动,成此飞泷。
愿民众,垦荒开卝,⽔电兴⼯。
多劝董,供⽂明利⽤。
邛都⼋景之六 西沼采莲 郎去采莲叶,翠盖卷舒云叠叠;⼉去采莲⼦,的的珠圆⾹出⽔。
妾⾃采莲花,花⼼艳艳蒸红霞,采罢歌声出⼩艖。
歌⽈: 邛湖西沼⼏渔家,⼗亩莲塘品味赊。
⼦做饭叶作茶,花露浓浓渍藕芽,佐以菾芹菱芡把拿。
夏凉采采,烟⽔澹⽣涯。
邛都⼋景之七 卧云烟⾬ 邛湖南岸⾬正分, 泸岭绵绵接卧云。
烟⾬画成春掩霭, 林泉滋卷⽓芬蒀。
⾼坪邃⾕重阴锁, 细草幽花带露薰。
太息沈祠荒废处, 名区何⽇扫蛮氛。
邛都⼋景之⼋ 螺岭积雪 岩岩螺峰,皎然雪亮。
积⾃鸿蒙,坚冰⼗丈。
霰集随时,消有限量。
云压重林,盘髻⽽上。
峻极华巅,是寿者相。
瑶台⽟戯,银河波宕。
翕受三光,精含宝藏。
云南旅游攻略-云南的神秘古国

云南旅游攻略-你所不知的云南神秘古国云南环游记-云南旅游攻略-云南神秘古国一向对神秘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我,无意中发现云南曾经存在过那么多神秘古国,其中三大神秘古国之一的古滇国居然就在这里,真的是好神奇。
如果我不提,你是不是也不知道呀?现在我提了,你是不是也好奇的想知道呢?哈哈,来吧,我们一起聊聊这几个神秘古国:古滇王国2000多年前,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五百年左右,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西汉。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代建立了古滇国。
它与楼兰古国、夜郎古国并称为中国“三大神秘古国”的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滇国为“滇”,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然而,它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青铜艺术成就,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世界四大青铜文明体系之一,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古滇国是一座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
疑是古滇国遗迹南诏国南邵国是公元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
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后来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在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南邵国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王国,由是白族和彝族建立的。
历时(738年-902年),出现了13位国王。
南邵国发祥地哀牢国肇启文明之风的王国,哀牢国即傣族史籍中记载的“达光王国”,是傣族先民在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建立的联盟国家。
四川十大未解之谜

1、行星砸出的四川盆地一个春日,估算直径在20公里左右的大行星,以高达1万亿吨TNT炸药的威力,由东南方向呈30°-40°入射角度急速向西南方向的地壳砸去,砸出了直径近500公里,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
这亦可视为陨石坑。
瞬间撞击的巨大能量留下了横断山脉的大皱折,包括1998年末,人类首次徒步穿越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是青藏高原加速隆起和升高的原因。
再往远里说,云贵高原、大巴山和秦岭也是行星撞击地球后能量朝南面、东面和北面辐射的杰作。
1983年,毕业于新疆大学生物系的陈方引用《地理知识》的材料证实。
该峡谷的大拐弯弧形条带,曾受到过来自多种方向断裂构造破坏和干扰,致使当时的地形极度扭曲,最终以大的拐弯套着小的拐弯,为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打开了一条通道,使之拥有了集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于一身的特点。
6500万年似乎是各种专家研究的一个重点。
这一时间至少有两大地质事件连接为链:四川盆地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
二者的时间均定格在6500万年,这一时间恰恰是恐龙在地球上瞬间消失的年代。
2、三星堆千年未解之谜三星堆青铜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根本不像中国人,或者说地球人,所以,很多人都猜测三星堆文明也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和遗迹”。
3、黑竹沟堪称“中国百慕大”2014年9月10日,由峨边彝族自治县多部门组成的80人搜救组,将再次进入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黑竹沟搜救。
此前的8月16日,5名驴友进入黑竹沟探险,其中3人于8月20日下午失联,至9月9日依然杳无音讯。
黑竹沟之谜由于黑竹沟藏有不少未解开的“谜”,当地彝汉人民把黑竹沟称之为南林区的“魔鬼三角洲”。
神秘失踪之迷人畜进入黑竹沟屡屡出现失踪和死亡事件,早有所闻,很多媒体也都披露过,人进去后是怎样失踪的,很多原因至今还是个谜。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勘探队,部队测绘队和彝族同胞曾多次在黑竹沟遇险,其中三死三伤,二人失踪。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古蜀王国

劳动保障世界驿站悦读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
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
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有关蚕丛纵目、鱼凫成神、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的生动传说散见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文献里,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历史,虚无缥缈的传说故事还没能与真实存在的古蜀王国发生联系。
直到近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相继发现三星堆、金沙、宝墩等重要文明遗址,才基本确定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这是一个把神话变成历史的过程。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
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金沙遗址的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也是古蜀王国都邑所在地。
出土的文物和三星堆有相似性,只是没有城墙,因此,约为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
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古蜀文化中心的一次转移。
金沙遗址是在原址上边挖掘边对外开放展出的,这里更像是一个能让你身临其境的考古现场。
在遗迹馆,游人可沿步道深入遗址,其“四鸟绕日”的金箔造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性象征,而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轻巧,仅有43克,曾有老金匠目测至少在300克,这种工艺连现代人都无法做到。
对于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其神秘的面纱也正渐渐揭开。
在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传说中,关于古蜀国的记载很少。
汉晋时期,包括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等在内的文献,记载了古蜀国先后经历“蚕丛”“柏灌”“鱼凫”“蒲卑(杜宇)”“开明”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各数百年”。
最后的“开明”王朝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邛窑遗址观后感

邛窑遗址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邛窑遗址,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一到那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片片古老的窑址遗迹。
它们就像一位位默默无言的老者,虽然破旧,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你看那些窑炉的残骸,歪歪斜斜地在那儿,我就忍不住在想,当年这窑炉里可是火光冲天啊,无数精美的瓷器就在这里诞生。
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工匠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他们光着膀子,脸上黑乎乎的,却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里的陶土,精心地塑造着每一个形状,心里肯定在琢磨着这烧出来得是个多漂亮的玩意儿。
走进陈列馆,那才真叫开了眼。
那些邛窑瓷器,五颜六色的,每一件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宝藏。
有个小瓷瓶,造型特别精致,瓶身上的花纹细腻得就像小姑娘绣花似的。
我凑近了看,心想这古人的手艺可真不是盖的,这么小的瓶子,要在上面画出这么复杂的图案,那得费多少心思啊。
而且那些颜色,历经了这么多年还那么鲜艳,就像刚从窑里拿出来似的。
还有一个大盘子,上面画的图案是古代的山水,那意境,感觉就像把一整座山、一条河都装进了盘子里,看着它,我都能想象出古代的画家在画这个盘子时,那挥毫泼墨的潇洒劲儿。
我在馆里东看看西瞧瞧,越看越觉得咱们老祖宗的审美真是独特又高级。
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工具,就靠着一双巧手和对美的追求,做出了这么多令人惊叹的瓷器。
不像现在有些东西,批量生产,千篇一律,没什么灵魂。
这些邛窑瓷器,每一件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一样。
在参观的时候也有点小遗憾。
我发现有些游客对这些宝贝并不是很尊重,在那儿大声喧哗,甚至还有人想伸手去摸那些展品。
我就想啊,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经过了多少年才保存到现在的,咱们得好好爱护才对呀。
就像对待自家的传家宝一样,要小心翼翼的。
从邛窑遗址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精美的瓷器和古老的窑址。
这一趟真是没白去,让我对咱们古代的陶瓷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觉得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多宣传宣传,让更多的人来感受一下古代文化的魅力,可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啊。
神秘消失的古国-邛都

神秘消失的古国-邛都邛都第七章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它的痕迹——邛都邛都,滇国北方诸国中的强国。
它在历史上只留下了传说和稀少的遗址。
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我们已经难以知晓。
邛都与传奇对于邛(jiāng)都这个古国,我们知之甚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存在的证据只凭《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句话:“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滇国以北,还有数十个小国。
这些小国中,邛都国最为强大。
以前,许多人会怀疑司马迁的记述是错误的。
但随着滇国、夜郎国存在的证实,人们不能不承认《史记》对历史的记载是极为严谨的。
因此,人们也不敢否定邛都国的存在了。
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邛都在汉武帝时被西汉征服,设邛都县。
不久,邛都国的所在塌陷了,成了沼泽汪洋,改名为邛池,南方人则称之为“邛河”。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汉兵自越嶲(guī)水兴师讨伐,杀死邛都王,将邛都改为越嶲郡。
邛都一带土地平坦,能够种植水稻。
邛都人喜欢游荡、唱歌。
“邛都”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人根据《史记》说是因为其地陷为沼泽汪洋而得名的,民间传说也说,邛都“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陷河’”。
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邛都的得名,显然早于它变成泽国之时。
先有邛都国,后又邛都郡,其后,邛都成为泽国,再往后,邛都人造反被镇压,变为越嶲郡。
但是,邛都的得名,确实是与其塌陷有关。
所谓“邛”,在越人后裔之一的壮族语言中,就是“下陷”的意思。
邛都之所以得名,必然与“下陷”有关。
地形的变化,是有一定过程的。
大概在邛都突然变成泽国之前,当地的地形就比周围要低。
关于邛都国塌陷为泽国一事,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邛都国被改为邛都郡后,郡里住着一个老婆婆。
老婆婆家里很穷,没儿没女,孤苦无依。
但没多久,寂寞的生活被打破了。
不知从哪一天起,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有一条头上有角的小蛇出现在老婆婆床下。
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

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邛窑遗址公园位于四川省邛崃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
作为一个研学旅行目的地,邛窑遗址公园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陶瓷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机会。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
第一天:到达邛窑遗址公园学生们在早上乘坐校车到达邛窑遗址公园。
一位导游带领他们参观公园的大门,解释公园的历史和重要性。
学生们被告知他们将有机会亲身体验制作陶瓷和考古挖掘。
第二天:参观陶瓷工坊学生们首先参观了陶瓷工坊。
导游向他们展示了陶瓷的制作过程,包括挖掘黏土,准备窑炉,制作陶瓷器皿和烧制等。
学生们还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陶瓷,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
第三天:参观陶瓷博物馆学生们在第三天参观了邛窑陶瓷博物馆。
导游向他们介绍了邛窑陶瓷的历史和特点,展示了各种不同时期的陶瓷器皿。
学生们通过观看展览和解说,了解了古代陶瓷的技术和艺术。
第四天:考古挖掘实践学生们在第四天参与了考古挖掘实践活动。
他们穿上考古人员的服装,使用工具和设备挖掘遗址。
导游和考古专家向他们介绍了考古挖掘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际的挖掘工作。
学生们发现了一些陶瓷碎片和其他古代物品,增加了他们对考古学的兴趣。
第五天:参观遗址遗迹在最后一天,学生们参观了邛窑遗址的实际遗迹。
导游向他们解释了遗址的历史和重要性,讲述了曾经在这里进行的陶瓷制作和交易活动。
学生们还参观了一座古代窑址,了解了古代窑炉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这个研学过程,学生们对邛窑遗址和古代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了解了陶瓷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还了解了陶瓷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通过实际参与考古挖掘和参观遗址遗迹,他们对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不仅提供了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们通过亲自制作陶瓷和参与考古挖掘,体验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并培养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是一次充满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旅行。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典型案例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典型案例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座位于我国四川省广元市的历史遗址公园,被认为是典型的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案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从简单介绍到深度剖析,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一、了解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信息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邛窑镇,是一个包括黄牛坝文化遗址、鸡鸣驿文化遗址和邛窑古城遗址三大景区的综合性考古遗址公园。
这个遗址公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承载着古代邛窑文明的发展脉络,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和保护文物具有极高的价值。
1.2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价值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价值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代表了古代邛窑地区的文明和历史,展现了古代邛窑文化的发展状况,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现和保护,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和遗址,对于保护和研究古代文物也至关重要。
1.3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典型的考古遗址公园,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发利用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旅游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邛窑的历史文化,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二、深度剖析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典型案例2.1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之道在保护和开发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过程中,需要兼顾保护和利用的平衡。
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防止文物被破坏和流失。
另要开发合适的旅游资源,提升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赢。
2.2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公园通过展览、讲解和教育活动,向广大民众传播了古代邛窑文化的精髓,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提升了公众的文化素养。
神秘消失的古国——奄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奄国原文地址:神秘消失的古国——奄国作者:如何面对若隐若现的历史——奄国它确实存在,却没有人说得清它的来龙去脉;它曾经非常强大,在历史上却没有多少记载。
这时一个叫做奄国的古国。
不知道何年何月,人们才能揭去它的面纱。
淹城与奄国在江苏省常州市南面的武进区,有一座古代堡垒遗址,叫做淹城。
淹城是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
据说,这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
关于淹城,有这样一种说法:“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
”那么,淹城是什么来历呢?原来,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奄君就是当时在山东曲阜之东的奄国君主。
武王伐纣胜利后,商朝覆灭,纣王***,但是,纣王的儿子并没有死,殷商部落也没有被灭族。
武王为纣王的儿子武庚保留了其祖先的土地,让他依旧住在朝歌。
殷商部落的祖先原是从东夷部落集团分化出来而后加入华夏的,商朝王室与东夷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东夷集团此时也仍然有强大的实力。
为了杜绝武庚联合东夷谋反,武王将监视武庚的任务委托给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史称“三监”。
周朝建立后仅仅两年,武王就去世了,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周公与召公辅佐。
周公辅佐成王,尽心尽力,受到时人的称道。
“三监”见周公声势日隆,心生嫉妒,派人四处造谣,说周公有不臣之心。
谣言传到王室,周成王和召公不禁起了疑心。
此时,武庚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决心造反了。
他找到“三监”,密谋以“为周天子清除企图谋逆的周公”为口号,联合向周王室发动进攻。
追随叛乱者的多是夷人,其中就有来自山东曲阜的奄国。
公元前1104年(周成王元年),周公率领大军开始讨伐叛逆,轻而易举地杀死管叔鲜,将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
周军旋即飞渡黄河,与武庚展开决战,朝歌城再次陷落,武庚战败逃跑,在北窜途中被擒获,身首异处。
失去内应的东夷军队不肯投降,困兽犹斗。
周军对协助叛乱的东夷改变了战略。
在东夷各国里,奄国是实力最强的。
邛海的故事

邛海的故事
邛海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关于邛海的故事,有很多传说和历史故事。
据传说,邛海原本是川西高原一片繁茂的森林,湖水清澈见底。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邛神的神灵,他在邛海边居住,经常化作一只美丽的孔雀游弋湖畔。
后来,邛神为了感谢一对善良的夫妇,将自己的羽毛送给了他们,使得他们变得富有,但这也导致了邛神失去了自由而无法回到邛海之中。
为了拯救邛神,村民们决定将邛神的羽毛还给了他,邛神得以重返邛海,但邛海也变成了一个湖泊。
除了这个传说,邛海还有很多历史和文化故事,它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是藏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海周边还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村落,这些地方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邛海的故事丰富多彩,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文化的渊源,这些故事为邛海增添了神秘和魅力,也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富有故事的地方。
寻找消失的南诏国

寻找消失的南诏国作者:陆青松来源:《奇妙博物馆》2021年第12期唐朝初年,在我国云南洱海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
其中,有六个比较大的部落,统称为“六诏”。
“诏”,是“首领”“王”的意思。
“六诏”中的蒙舍诏处于最南端,经济和军事实力最为雄厚。
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不仅吞并了其他五诏,还吞并了周围的其他部落。
738年,蒙舍诏的首领——皮逻阁,接受了唐朝赐封的“云南王”,正式建立了南诏国。
739年,皮逻阁定都太和城。
之所以选择太和城作为都城,是因为这里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太和城西靠险峻的点苍山(即今天我们常说的苍山),东临洱海。
利用点苍山、洱海之险就可以作为天然屏障,所以城西和城东不需要构筑城墙。
都城里面的主要设施都建在点苍山山麓的缓坡上,在当地人的语言中,“和”有山坡的意思,所以这座城池被称为“大和城”,或称“太和城”。
为了拱卫都城,南诏人还在城池的周围修建了具有军事要塞性质的小城——龙口城和龙尾城。
因为古籍资料的缺乏,加上遗址被严重破坏,所以太和城的格局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确知。
不过,今天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太和城内曾经建过金刚城和避暑宫。
金刚城建在佛顶峰上,是一座用夯土筑成的不规则的圆形城,它的城墙与太和城的北城墙西端連接在一起。
747年修筑时,适逢唐赐南诏《金刚经》,所以这里叫“金刚城”。
昔日的金刚城,现在只剩下一个3600平方米的土台。
而当年的避暑宫,就建筑在这个土台之上。
779年,为了躲避唐军的锋芒,南诏王异牟寻将都城迁往羊苴咩城(即现在的大理古城)。
766年,南诏王阁罗凤在太和城的王宫门外立了一块碑,名曰《德化碑》。
碑中记录了南诏国与唐朝交恶的事情: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国和唐朝在太和城外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
两次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阁罗凤晚年对天宝年间的这两场战争感到非常不安,便立了这块《德化碑》,并在碑文的末尾写明了立碑的原因:南诏国的祖先世世代代都侍奉朝廷,经常得到封赏。
子孙后代若能归唐,唐使来到这里,可将石碑指给他们,以表明我的本心。
邛崃资料

邛崃历史据有关史籍记载,今天的邛崃,古名临邛,为西蜀古老的工商业名城。
秦国灭蜀即于此置临邛县。
公元前311年,蜀国守张若筑临邛县城,周六里,高五丈。
它与成都、郫县、巴县同为四川最早筑成的四座城池。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这四个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性。
临邛城,是当时的邛国、徙国、笮国、滇国等各族人民与蜀国人民市易的汇集之地。
到[汉代],这里已是富商巨贾云集的地方了。
如卓王孙、程郑、邓通、罗裒等,不仅在临邛设有工矿作坊,而且还在这里贩卖奴隶。
其聚敛之多是富可敌国。
后来,西魏于此置邛州,治地在今牟礼镇永丰村,同时亦是依政县治地旧址。
[元代],临邛地区户口锐减,故省县入州,隶嘉定路。
明代洪武九年降州为县。
明成化十九年,临邛户口转盛,又复升为州。
民国二年废府州,改名邛崃县。
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其名。
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名曰邛崃市。
邛崃,古称临邛,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邛崃筑城置县已有2300余年,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中国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就诞生在这里。
“舟船争路、车马塞道、商旅敛财”,是历史上的邛崃的写照。
邛崃大北街曾是最繁华的地方,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入城的必经之路,主体建筑多为明清时的遗存,临街两边建筑一般为两层,上宅下店,木制穿斗式结构。
邛崃民风纯朴,环境宜人,小城韵味十足。
城市简介邛崃地势西高东低。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气温16.3℃。
南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经境内,属都江堰西河和南河自流灌区。
境内有金、铜、菱铁、煤、钙芒硝等矿产资源,天然气和石油储量尤为丰富。
108国道和318国道、成温邛高速、邛名高速、成雅高速、106省道和107省道等高等级公路过境。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十方堂邛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君井、瓦窑固驿遗址、花置寺摩崖造像、石塔寺石塔、石笋山摩崖造像、回澜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读中国——邛崃,活在故纸里的昨日之城

夕 阳西 下 时 ,川 南第 一桥 牌坊 的影 子 托 得 又斜又长 ,黄桷树下 ,几个老人闲坐下棋 , 几十米开外的地方 ,南河带着寒意呜口f闫远去 。 从某种意 义上 ,邛崃是一座活在故纸里的昨 日之城——尽管这里今天仍 州人烟稠密 ,街道 整洁 ,但毫无疑 问的是 ,在过去的岁月里 ,邛 崃远 比今天更重要 、更知名 。
走 读中国
“ 三 万卷 书,行 万里路 ”,迁徙 与行走 ,曾是早期人 类活动的主要 方式,也是 历 史与 文 学创 作 的 重要 源泉 。《出埃 及 记 》 中,摩 西 带领 众 多子 民 离开 埃
及 ,前 往 迦 南地 ;《荷 马 史诗 》里 ,奥德 修 斯 驾 船驶 入 黑 色海 洋 ,看 见世 界像 个 圆 盘 ;希 罗 多德 游 历 欧 亚 ,把 世 界 想像 为 一 片没 有 边界 的平 原 。一 代 又 一代 行 者记 下 所见所闻,成为人类历 史的重要篇章 ;数千年来,他们眼中摄入的 图景,拼凑成今 日所见 完整 的世 界 画面 。
火 井镇 的得名 ,源 于深 埋地 下 的一 种 神 秘 气体。在遥远 的古代 ,这种气体从地表逸 出 并 燃烧 ,当地人不解地称之为 “鬼火 ”——其 实就是如今早 已走进千家万户 的天然气 。在镇 西 边两公 里左右 的花果 山麓 的山脚下 ,立着一 块 高大的石碑 ,碑身正面刻着五个大字 :汉代 古 火 井 。碑 身 侧 面也 有 五个 大字 :世 界第 一 井 。这就 是当地有名的六角井 。据专家考证 , 这 口井凿 于 汉代 ,是 当 之无 愧 的 “世 界第 一 井 ”;而火 井镇 ,也 因此被认 定为 世界上 最早 利用天然气 的地 方。
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

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一、引言邛窑遗址公园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是中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重要遗址,被誉为中国青铜时代的瑰宝。
研学邛窑遗址公园可以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了解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
二、前期准备在研学邛窑遗址公园之前,老师应提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老师需要了解邛窑遗址公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能够向学生们传达相关知识。
此外,老师还应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料,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三、参观邛窑遗址公园1. 导览讲解来到邛窑遗址公园后,学生们将由专业导游进行讲解,介绍邛窑遗址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导游将带领学生们参观遗址内的各个区域,解释每个区域的功能和意义。
2. 考古发掘区学生们将参观考古发掘区,了解考古学家是如何发掘和研究邛窑遗址的。
他们将看到考古工作者正在进行挖掘和整理工作,了解考古学的实践过程。
3. 邛窑文化展览馆学生们还将参观邛窑文化展览馆,了解邛窑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他们将看到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了解邛窑制作工艺的精湛和邛窑文化的独特之处。
4. 体验制作在邛窑遗址公园,学生们还将有机会亲身体验制作青铜器和陶器的过程。
专业教师将向学生们传授制作技巧,并指导他们制作自己的作品。
这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对古代工艺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学习成果展示在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有机会展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和陶器作品。
他们可以向同学们和老师们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过程和设计理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总结和反思在研学活动结束后,老师应组织学生们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讨论邛窑遗址公园对他们的影响和启发。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
六、结语邛窑遗址公园研学过程使学生们通过参观和体验,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
他们不仅增加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消失的古国——邛都
神秘消失的古国——邛都
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它的痕迹——邛都
邛都,滇国北方诸国中的强国。
它在历史上只留下了传说和稀少的遗址。
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我们已经难以知晓。
邛都与传奇
对于邛(jiāng)都这个古国,我们知之甚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存在的证据只凭《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句话:“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滇国以北,还有数十个小国。
这些小国中,邛都国最为强大。
以前,许多人会怀疑司马迁的记述是错误的。
但随着滇国、夜郎国存在的证实,人们不能不承认《史记》对历史的记载
是极为严谨的。
因此,人们也不敢否定邛都国的存在了。
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邛都在汉武帝时被西汉征服,设邛都县。
不久,邛都国的所在塌陷了,成了沼泽汪洋,改名为邛池,南方人则称之为“邛河”。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汉兵自越嶲(guī)水兴师讨伐,杀死邛都王,将邛都改为越嶲郡。
邛都一带土地平坦,能够种植水稻。
邛都人喜欢游荡、唱歌。
“邛都”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人根据《史记》说是因为其地陷为沼泽汪洋而得名的,民间传说也说,邛都“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陷河’”。
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邛都的得名,显然早于它变成泽国之时。
先有邛都国,后又邛都郡,其后,邛都成为泽国,再往后,邛都人造反被镇压,变为越嶲郡。
但是,邛都的得名,确实是与其塌陷有关。
所谓“邛”,在越人后裔之一的壮族语言中,就是“下陷”的意思。
邛都之所以得名,必然与“下陷”有关。
地形的变化,是有一定过程的。
大概在邛都突然变成泽国之前,当地的地形就比周围要低。
关于邛都国塌陷为泽国一事,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邛都国被改为邛都郡后,郡里住着一个老婆婆。
老婆婆家里很穷,没儿没女,孤苦无依。
但没多久,寂寞的生活被打破了。
不知从哪一天起,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有一条头上有角的小蛇出现在老婆婆床下。
老婆婆怜爱小蛇,就将饭菜分出一些来喂它。
小蛇在老婆婆的喂养下,迅速长大,很快就长到一丈多长。
蛇长大了,胃口也就大了。
生活贫困的老婆婆根本不可能满足蛇要填饱肚子的要求。
于是,这条蛇就常常自己寻找食物。
当时,邛都人都很穷,谁家也没有能让蛇果腹的食物,只有邛都县令家有一匹高头大马,这引起了蛇的注意。
趁人不备,蛇一口将骏马吞进肚子里,然后溜走了。
县令大怒,责令老婆婆把蛇交出来。
老婆婆吓得六神无主,哭着说:“蛇平时都在床底下。
”县令于是命人去床下搜索,并没有看到蛇的踪迹;又命人挖地三尺,还是找不到那条蛇。
无处撒气的县令迁怒老婆婆,将其杀死了。
蛇躲在密林里消化完食物,回到老婆婆家,发现老婆婆被县令杀死了,立即显灵,瞪着县令,大声责问众人:“为什么杀我的母亲?!我一定会为母亲报仇!”
从此以后,邛都县的人每天夜里都能听到好像打雷刮风一样
的声音。
这种声音一连持续了四十几天。
之后,邛都人见面时,都会惊讶地指着对方问:“你的头上怎么有条鱼?”在他们的眼里,每个人头上都有一条鱼,而他们自己也是这样。
这天夜里,就在人们熟睡的时候,邛都县城与周围方圆四十里一齐塌陷下去,成为湖泊,邛都人都变成了人形而头戴官斤的鱼,只有老婆婆的房子没有塌陷,到今天仍旧存在。
渔人捕鱼时,想要休息、住宿,都会停靠在那里,住在老婆婆的屋子里。
不管有多大的风浪,只要停在房子旁边,便会风平浪静没有任何危险。
风静水清的时候,人们还能看到水底城墙楼宇的样子。
到了水浅的时候,潜入水下,便可以取得旧木头,坚硬,光亮,色黑如漆。
一些人常把它当作枕头送人。
大石墓与它的谜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安宁河谷,有一种少有的奇观:在浅山之间,耸立着五座用巨石砌成的坟茔。
这些坟茔的墓槽宽1~1.5米,长4~10米,四周用大石嵌砌;墓槽上部平铺5~8块扁平巨石。
这种巨石墓,在中国只安宁河谷的攀西才有,可以与“僰(bó)人悬棺”相媲美。
除米易县,在安宁河畔的西昌、德昌等地也有这种神秘的巨石坟墓。
这种坟墓被称为大石墓,当地人则称之为月鲁坟。
月鲁,据说是一位力大无比的天神。
他的指甲和毛发脱落下来时,地上的人们必须建造坟墓埋葬,于是,安宁河谷就到处有这种大石墓保留下来。
还有人说,大石墓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杀的月鲁贴木儿的葬身之地。
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有许多大石墓在当地出现。
当地的一些彝族人则称大石墓为“濮苏乌乌”,说大石墓是彝族的祖先进入攀西前,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居住的石头房子。
而一些汉族人则将大石墓演绎成了仙人洞,说里边住着神仙,人们有什么危难,只要在大石墓前敬香烧纸,神仙就会走出墓来帮人渡过难关。
这些当然都是神话和传说,没有科学依据。
随着考石发掘和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大石墓的神秘面纱才逐渐揭开。
大石墓确实是坟墓的一种特殊造型。
这种坟墓,采用天然石块垒成墓室、墓道,再以平整的大石为顶,所用石块都非常巨大。
在大石墓中不止埋葬一个人或一对夫妇,而是按亲缘关系,整个家族或部落男女老少同葬一墓,人人无棺椁,无分隔。
同一家族或部落的人很少同时死亡,因此,需要多次
开启墓门将不同时期死去的人放进家族的墓中安葬。
随葬品大多是装饰品和简单日用品,时代比较早的大石墓有陶器随葬品,晚期则有一些金属制品随葬。
大石墓采用巨石作材料,而这些巨石都未经人工加工,重的达上万斤,轻的也有数千斤。
即使在今天,如果不借助机械,也没办法挪动这些巨石。
那么。
当年建造大石墓的人又是怎样用这些巨石建造坟墓的呢?原来,他们在墓旁修了一条土做的坡道,再用绳索、滚木、撬棒将巨石通过坡道拖到预定位置。
大石墓的使用时间比较长,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最早是从春秋中期开始,最晚是到西汉末年消失,一直延续了500多年。
那么,是什么人建造了这些大石墓呢?通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认定,大石墓墓主就是曾经在《史记》中留下踪迹,却不知其来源和去向的邛都人。
西汉末年,汉武帝降服邛都国,设置了越嶲郡。
后来,邛都人的首领任贵杀死了越嶲太守,自封为邛谷王。
汉皇没有降罪于任贵,反而承认了他自取的封号。
这一方面是因为邛都位置偏远,一方面也是因为邛都的势力比较大。
当年,邛都人就居住在攀西地区,他们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而位于安宁河谷的西昌在古代就叫做“邛都”,其旁边还
有一个叫邛海的高原淡水湖。
这一带就是邛都人的聚居之地。
大石墓中出土的稻谷、稻叶痕迹和铜镰以及在安宁河谷内发现的几处大石墓遗址附近的房屋建筑遗迹等,都与邛都人“耕田,有邑聚”的记载相吻合。
从大石墓的墓葬形式看,攀西地区所存大石墓有200多座,按每座墓葬入80~90人计算,入葬的人数在两万人左右。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邛都人后来被编成“七部营军”,驻
守在安宁河谷。
那时,他们已经放弃了用巨石构筑坟墓的习俗。
那以后,邛都在文献中便杳无踪影了。
大石墓中出土的兵器非常少,而且很小,邛都旁边的古蜀国、滇国等则都是用大量青铜兵器武装起来的剽悍民族。
那么,邛都人是如何在安宁河谷安居了四五百年的?邛都人是什
么人种,从何而来?他们最终是彻底灭绝,还是融入另一个民族,或者是演变成了今天的哪个民族?蜀、滇的王都有自己高级别的墓葬,为什么邛都国的王始终与他的同胞长眠在一起?虽然有关大石墓的谜团已经揭开了不少,但在谜底没
有完全揭开之前,对大石墓的探索不会结束,对邛都的寻访也不会结束。
邛都国大事记
汉武帝时,邛都被西汉征服,设邛都县。
不久,邛都国塌陷,成为沼泽汪洋。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邛都反叛,汉兵自越嶲(guī)水兴师讨伐,杀死邛都王,将邛都改为越嶲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