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浅析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周边土地的大量征用和开发,撤村建居社区逐渐从村庄转变为社区,村民也变成了居民。
目前,撤村建居社区虽然隶属于街道,但财政基本独立,仍然需要原村经济合作社的支持。
然而,由于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城市建设脱节,城中村严重影响城市形象,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定海市目前共有七个城中村和五个农村社区,总人口约多人,其中流动人口与外来人口约3万。
城中村的特殊性导致存在着各种问题。
首先,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不完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中村的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及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建统一规划,加之各村财政投入不均,各城中村环卫基础建设标准不一致,投入不平衡,总体基础设施普遍落后。
这导致目前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路灯亮化率未达标、垃圾箱破损严重、道路坑洼不平、市政管网不到位、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状。
城中村很大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全,居民生活污水往往直接倒入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
其次,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不尽如人意。
城中村的整治工作虽然年年开展,但年年需要整治,反潮现象明显。
城中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是低收入者,卫生意识较差,乱扔、乱倒垃圾和随地大小便现象比比皆是;当地居民虽已从村民转变成居民,但思想上仍保留着农村环境意识,往往只注意自家保洁而忽视公共卫生,因而城中村的卫生死角仍随处可见。
农村尤其城区周边水库溢洪道附近居住的市民及部分店铺垃圾不按规定投放垃圾,惯倒入溢洪道,至此产生死角垃圾。
一旦遇到下雨天垃圾随着水流顺势而下,污染了城区河道,给河道整治工作带来影响。
最后,出租房未能有序规范管理也是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于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加上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短缺,城郊土地价值大幅上升。
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乱搭建,以低廉的房租租赁给大量流入城市的外来人口。
然而,这些违章建筑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必要的卫生设施,租住的外来人员随地乱扔垃圾、大小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分析

“城中村”问题及其改造分析“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本文从“城中村”的物质构成形态、生活设施与环境,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分析其基本特征,从现实市场供求关系、土地制度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基于现实博弈格局讨论并分析其改造模式,认为其实践操作是复杂的利益平衡的系统工程。
标签城中村;土地产权;改造模式1、“城中村”概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张,把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用地范围,大部分耕地性质由农民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征地过程中返给乡村的用地以及农民原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维持其农民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其居住功能为主形成的社会形态被称之为“城中村”。
[1]2、“城中村”特征2.1物质构成形态由于规划、管理以及政策的真空与滞后,城中村内用地功能紊乱,居住、商业相互掺杂,建筑景观杂乱,建筑密度高、层数高、容积率高,建筑质量令人堪忧,采光通风等条件恶劣,居住生活私密性得不到保障。
2.2生活设施与环境相关设施配套问题严重,道路网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人流、物流、停车、消防等基本要求,排水设施不完善导致经常性的内涝,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均滞后于生活需求,户外空间缺乏,绿化不足。
2.3组织与管理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相对独立的行政运作体制和地区管理机制,受既得利益者影响,其建设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规划,物质生活的富有与村民的社会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和管理组织机制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法制意识淡漠,建设无序等现象突出[2]。
低质量住宅的低租金导致村落内人口构成复杂,外来流动人口居多数,社会隐患较大。
3、“城中村”产生原因分析3.1供需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对低租金住房需求较为强烈,同时通勤能力不足,在空间上倾向于内城地区,“城中村”具备此种特征。
从供给方面而言,村民在短期内获取即得利益的心态促使开发建设偏离管控,各自为政,一哄而上,较少考虑房屋建设质量以及空间场所、环境品质等需要协调与相互约束的规划问题,较为恶劣环境促使“城中村”成为社会问题多发场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一)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又区别于城市社区的特点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因此,应在“城中村”的改造开发、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向市民转化、社会管理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化建设;政策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而“城中村”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出现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因此,解决“城中村”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它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健康、有序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中村”的基本特点“城中村”是城市规划区内尚未完全向城市转型的原农村社区,是在急剧的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然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不是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1]。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郊区化进程加速,边远地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城市政府或开发主体为了规避极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被绕开的村落成为“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行政体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和矛盾2]。
可以这样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抑制城市发展,改革开放后则又加快推进城市化,以致导致片面的“人口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这种亦城亦村的“城中村”具有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不同于传统农村的显著特点:一是原村集体土地虽然划入城市规划区内,但仍为集体所有,且人均占地面积很少。
二是“城中村”的户口性质为农业人口。
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尚未纳入城市居民的保障范围,没有住房、医疗、养老的保障,作为村集体经济——股份公司的股东,私房租金和股份公司分红成为村民基本的收入来源,这样本村人依赖分红和租金成为“租金食利阶层”,个别人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城市规划论文: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现代城市中的城中村改造是涉及多种领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乃至区域的综合发展,而当前城中村的改造也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简单论述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对策。
一、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1.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我国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十分缺乏和落后,只有《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进行规范。
而在实际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府违规和违法操作,且没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进而引发一系列暴力拆迁和抗拆等社会现象。
2.思想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畏难情绪。
城中村改造首先要碰到的是大规模拆迁安置,这是这项工作最为棘手的头等难事。
在以前的项目带动拆迁和先行改造试点的村出现了一些“难缠户”和“钉子户”,还出现过群体性上访,在干部群众中产生畏难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是畏繁情绪。
城中村改造涉及规划编制、组织协调、资金平衡、拆迁安置、安置房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面广量大,造成部分干部不愿抓、不愿改。
三是麻痹情绪。
有的干部对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估计不足,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很好去研究、破解其存在的问题。
四是敷衍情绪。
一部分人认为城中村改造是上级部署的城市建设任务,与老百姓生活和村级发展没有什么关系;另外城中村改造中涉及部分村(社区)、村民经济利益,造成改造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3.资金筹措问题城中村改造工作本身复杂、艰巨和持续时间较长,其改造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建设及环境整治等各个环节。
对政府来说,单就征地、拆迁等补偿方面,就是一笔巨额的财政支出,而后续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要更多资金,因此资金问题已成为“城中村”改造的瓶颈,并严重制约着城中村改造的进程4.征迁安置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外地打工就业的人员有增无减,出现了较大的租房需求,这给村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导致违章建筑屡禁不止的现象出现,甚至使部分村民把“既得利益”当作“合法利益”、“应得利益”,无形中提高了被拆迁户的心理预期和补偿要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城中村存在的问题、改造现状、对策措施、政府责任和社会参与等角度进行探讨。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老旧设施、环境脏乱差、社会治安隐患等,而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则需要加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搬迁等方面的工作。
在对策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参与等,而社会也应当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
未来,城中村改造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实现问题解决的总结,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展望未来,城中村改造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推动城市发展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政府、社会参与、责任、发展趋势、城市规划、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旧住宅区,由于规划不科学、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等原因,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部分将重点探讨城中村存在的问题、改造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建议和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和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改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城中村改造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意义城中村改造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中村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有助于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探讨

参考 文献 : 【】 1 陈锡文. 重对待耕地流转 问题 [] 乡镇论坛 ,2 0 () 慎 J. J 0 19 :
25-27.
【】 2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农村 土地承 包法 【B O 】 h t : /w . E / L . t p / w w
1 g 1 n o g v o / 4 u a c n e t 2 0 — / 9 e a f . o . n 1 - p f / o t n / 9 1 1 / i 2 0 0
能力所 限,无法 保护 自己的权益 不受侵 害 。提 高农 民素质 不仅 是农 民需要 考虑 的 问题 ,而 且也应 该成 为政府 的重要
5 建立 完善 的土地 流转制度 和土地 流转 交 易市场 .
当前 农村土 地流转 参照 的主要 是土地 承包法 。但对 于 土地流转 中出现 的许 多新 问题 ,土地承 包法 并没有 详细 规 定,特别 对于 土地流 转 中出现 的农 民失地 、失业 、收入 相 对 减少 、农 民利 益受损 等 问题 没有 明确 的应对 措施 。完 善 的土地流 转制度 有助于 遏制政 府不 当干 预 ,推 动土 地集 中 经 营,有利 于规 范土地 流转 市场 ,特 别 有益于 保护 农 民的 合法权 益 。当 出现 土地 流转纠 纷 、有损农 民利 益的 时候 , 农 民便 可 以借 助 于 土 地 流转 制 度 来 保护 自己的 利益 。另 外 ,建立健全 土地 流转 交易市场 ,为土 地流 转提供 公开 、 公平 、规范 的交易环 境 ,既能 使农 民获得更 多 的土地 市场 信 息 ,还可 以选择 更多 的流转对 象 ,又能使 农 民的土地 得 到合理 的估价和 等级评 定 ,减少利 益受损 。
个 人受 教育程 度普遍 较 高, 因此 农村 到城 市是一个 自然 吸 附、主 动融合 的过程 ,而 且西方 国家 也没有 实行城 市和农 村 两套 管理体 制 ,因此不 存在类 似 中国的 “ 中村 ” 。西 城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

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中村问题探讨“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历史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形成的。
上个世纪,中央政府根据当时的国情需要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里和“城中村”改制相关的是就业安置、户口迁徙、保障性福利分配、粮食供给等,国家通过这些制度性约束严格划分了农业及非农业人口,确立起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这样以土地为生存之基的农村居民,他们的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特征等都与城市居民迥然不同。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区面积需要不断扩大,扩大城区面积必然囊括进一些村落,由于这些村落土地的独特属性(城市内部土地具有二元性,城市所有土地产权属国有,而城中村土地产权属集体所有,国家城市化建设可以征用村民的农用地,但难以征用村民的宅基地),城市选择了绕开村落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方式,其结果是城中村逐渐成型。
这种土地制度二元性的矛盾是城中村形成的最核心因素。
现实的原因可分为两方面: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利益性矛盾、村庄人口不断增多与土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
首先,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
政府出于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重新调整城市规划,不断扩大城市区域空间,甚至把城郊农村也纳入城区范围。
城市功能的扩张,会导致农村土地的大幅度升值,这样会给农村带来巨大的收益。
另外,由于村民不愿迁移祖居的传统观念。
同时,政府的安抚政策不到位,造成部分地区村民集体抵抗政府的改制行为。
其次,村庄所属人口不断增多与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城中村”问题的产生。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城中村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农用土地却在不断减少。
众所周知,土地、耕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它代替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功能,涉及到生存权的问题,对农民意义重大。
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意味着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所以在政府还不能够保证村民能够获得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叫村民改制,村民也不会改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既满足了农民工的居住需求,也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管理不善等因素,城中村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进行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居住环境差。
城中村通常由于建筑老旧、居住条件拥挤等原因,导致居住环境恶化。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政府可以加大力度进行住房保障,提供更多的安居房,并加强对房屋的维修和改造,确保居民的住房条件达到基本要求。
可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中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城中村的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城中村的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可以通过搭建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三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城中村中大部分居住的是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城市中找工作常常困难重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
可以积极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通过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工有选择地返乡就业。
城中村改造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社会管理的困难。
由于城中村居住的人口众多,社会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社区建设,注重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可以加强对居住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好城中村的社会秩序。
城中村改造是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住房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扶持,并注重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中村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中村是指指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一些村庄,与城市相邻或密切结合,但是由于历史、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原因,其在城市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改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城中村问题的存在城中村问题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村庄内部的密集、老旧和破败等特点。
这些村庄通常是旧城区中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聚居地,它们通常是由于历史原因,比如军队占用、政府占用等原因所形成,由于它们地段靠近市中心,所以各种规划都对它们失去了关注,故而它们的基建和公共设施都十分简陋。
因此,很多村庄内部的建筑物、道路等也呈老旧、破败的状态。
同时,这些村庄也存在人口密集、空间紧张、卫生脏乱差等问题,而这些都给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城中村问题的影响城中村问题的主要影响在于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城市内部的不平衡性。
城市的发展需要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的支撑,如果这些支撑的不均衡,那么城市的不平衡性就会越来越明显。
从另一方面来说,城中村问题也会影响到城市内部的形象,如果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城中村,那么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面子问题。
这些影响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解决,并且要尽可能地在城市化进程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共同协作。
在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城中村的规划和管理,适时的对其进行改善和改建,并且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中村管理提供保障。
在社区方面,居民也需要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遵守居民公约,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在市民方面,需要引导市民尽可能地迁出城中村,让更多的城市资源和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城中村问题的展望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决定了城市中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和方案来对其进行改善和解决。
随着城市化后期的深入,城中村问题或许仍会存在,并且还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城市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警醒,保持解决城市问题的意识,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宜居的城市。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村落已逐渐位于中心城区之中,形成了“城市里的村庄”,即所谓的“城中村”。
“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
毋庸置疑,破解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消除体制障碍是关键,改革产权制度是根本。
一、“城中村”存在问题的分析“城中村”是城市急剧膨胀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结果,其无序化建设和发展给现代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是因土地制度的城乡差异,造成“城中村”土地权属和使用混乱,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接吻楼、握手楼、贴面楼比比皆是。
二是村内道路等级很低且不成体系,道路狭窄弯曲,消防车、救护车难以进入,安全隐患多,抗灾能力极低。
三是村内环境卫生、生活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缺乏,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足,“脏、乱、差”现象严重,与城市景观极不协调。
四是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大部分随城市发展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员多愿意选择租金较低、又接近就业地或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居住。
结果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黄、赌、毒”等社会问题突出,各项管理措施严重滞后,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
五是传统农村文化尚未与现代城市文明接轨,私房出租的巨大收益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富裕之后不思进取,不工作、不读书的现象在中青年村民中蔓延。
等等这些使“城中村”改造成为必然。
二、“城中村”问题形成的原因“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现象,追根溯源,其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城乡二元体制并存是“城中村”的主要成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户口迁移、粮食供应、就业安排、福利保障等方面严格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城乡分割明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不断扩充城市的区域空间,将城郊农村纳入统一管理,由于村落特有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这些村庄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即形成了城市里的农村社区——“城中村”。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城中村”旧城改造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旧城改造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旨在为解决“城中村”旧城改造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1. 引言“城中村”旧城改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城中村”存在着建筑老旧、卫生条件差、交通拥堵等问题。
改造旧城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众居住环境,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规划不科学、资金短缺、居民异议等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城中村”旧城改造提供参考。
2. 问题分析2.1 规划不科学在“城中村”旧城改造过程中,往往存在规划不科学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对旧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缺乏理解,规划方案的设计缺乏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由于缺乏精细规划和充分的调研,往往难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2.2 资金短缺“城中村”旧城改造涉及到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政府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因素,都制约了旧城改造的进展。
资金短缺不仅导致工程进展缓慢,还使得改造后的居民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
2.3 居民异议“城中村”旧城改造涉及到居民的利益调整,因此,往往会引发居民的异议。
居民反对改造的主要原因包括拆迁补偿不合理、居住环境变差等。
这些居民异议不仅会导致旧城改造进程的延误,还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
3. 对策研究3.1 科学规划针对规划不科学的问题,应加强对旧城区的调研,理解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规划方案设计中,应注重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考虑到旧城改造后的居住、商业和公共设施等需求。
浅谈城中村问题

浅谈城中村问题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
城中村不仅环境恶劣、生活设施落后,还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成了城市中的一道“烂疮疤”。
城中村内住宅建设十分混乱,大量违章建筑侵占公共空间,影响了里面居民的生活和交往,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
城中村的改造更新已刻不容缓。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城中村以及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提出有关城中村改造更新的几点建议。
标签: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更新2017年的深圳双年展,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的城市现实为载体,探讨了空间、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融合共生问题,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和共鸣。
也许,我们应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城中村。
诚然,城中村有数不清的阴暗面:与其周遭市区内的高级住宅区相比,它的住房十分拥挤,握手楼、一线天等,是人们谈起城中村的第一印象。
城中村内部居民為了能通过出租房屋获取更大的利润,于是尽可能地加建房屋,占用公共空间,人们的交流休憩场所越来越少。
因此,城中村理所当然地被看作城市中的一颗“毒瘤”,应该被抹除。
可是难道拆迁、推倒重来才是城中村的唯一出路吗?2017年深圳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之一孟岩说过:“城中村的现状是维持不住的。
”城中村的土地蕴藏着巨大升值空间,但由于政策经济等因素,城中村的拆迁暂时得不到完全的推进,我们要揭开不合理规划为城中村蒙上的丑布,让它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迷人光彩,所以要了解其特质,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解决方案。
因此,笔者以深圳双年展为契机,通过实地考察城中村,并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改进城中村居民公共生活场所为重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城中村问题有所改善。
1、城中村概念“城中村”是中国市场经济时期快速推进城市化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各大城市均有存在,它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耕地的征收和吞并,使农民住宅逐渐被圈进城区,成为“城市中的乡村”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中村”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

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第一篇: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的分析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原来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其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成了城市中的“孤岛”。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紧要的战略任务。
城中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之一,它与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城乡土地资源的科学集约利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生态、城市现代化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关系城市化能否顺利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能否进一步提升,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和谐城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而城中村及其改造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城乡;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一、前言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对全球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E·Stiglitz)认为2l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沿海城市为先导的各大、中、小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仍然十分落后。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
至2006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
“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障碍。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紧要的战略任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现代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成为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分析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我们需了解城中村改造目前存在的挑战,包括老旧设施、环境恶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制定改造对策,如更新设施、改善环境等措施;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鼓励社会参与和居民意愿,同时寻求资金渠道和筹措方式。
本文对城中村改造的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总结和建议。
城中村改造事关城市更新与居民生活质量,有望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政府角色、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居民意愿、资金渠道、前景展望、总结、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城中村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备受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城中村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环境,更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发展。
目前城中村改造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地理位置复杂、产权不明晰、改造资金短缺、居民意愿参差不齐等。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可行的对策与解决方案,探讨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角色与政策支持,探讨社会参与与居民意愿,探讨资金渠道与筹措方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从而促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通过研究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问题,了解当前城中村存在的诸多障碍和困难,为未来提供有效的改造方向和策略。
探讨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角色与政策支持,分析社会参与与居民意愿对城中村改造的影响,探讨资金渠道与筹措方式对城中村改造的保障作用。
浅谈城中村的成因与改造对策

浅谈城中村的成因与改造对策浅谈城中村的成因与改造对策摘要:分析了城中村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以更好地解决“城中村”问题,把城中村打造成文明社区,实现城市建设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城中村;形成原因;土地;建议与对策“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较普遍现象,表现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使大量村庄包围在城市建成区内,这种村庄内仍旧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再加之利益的驱动,导致“城中村”的规划、建设、管理长期处于混乱无序和低水平状态。
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就“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进行简要阐述。
一、“城中村”的形成原因有专家分析认为,“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制度角度讲,土地集体所有制、宅基地政策是形成“城中村”的重要制度条件,土地集体所有和宅基地政策把村民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基于土地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分化瓦解。
从社会角度讲,中国农村宗族和地缘观念很强,这种安土重迁的居住观念构成了“城中村”存续的社会心理条件;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增值,外来人口急增,使得私房出租成为一个利益丰厚的产业,这是“城中村”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
从政府角度讲,认识不足,缺乏及时的规划和调控,对“城中村”的发生、发展后果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拿出有效的规划、改造措施,最后积重难返。
二、“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城中村”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土地管理混乱、社会保障缺位、村庄治理垢病、产权关系模糊等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产流失由于“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房屋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风格与城市规划不够衔接,房屋容积率低,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同时,“城中村”的土地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土地的产权又属于村集体所有。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

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调研报告(上)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建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扰和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顾名思义,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一类村庄。
这些村庄原本是农村地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岂止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鉴于其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前往这些村庄寻找生活和工作机会,因此形成了一个以外来人员为主的特殊社区。
然而,城中村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由于原本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村庄内的交通、水电、照明等问题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得城中村的人口密度过高,住房供应不足,居住条件恶劣。
这些问题给城中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
城中村的存在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城中村属于村级组织,而城市管理主要围绕城市单位进行,导致了村庄的交通、环境治理等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此外,由于村庄的特殊地理位置,城中村也成为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一些社会问题也在此处容易滋生。
为了解决城中村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重要一环。
针对交通、供水、供电等问题,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改善居住环境也是关键。
可以通过加大住房建设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安全、卫生、舒适的住房供应,满足城中村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除此之外,加强社会管理也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为城中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支持。
同时,加强对城中村社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治安维护的力度,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城中村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城中村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城市化进程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中村改造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大难题。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房屋老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滞后,居住条件极其恶劣,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城中村改造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急需解决的难题。
下文将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1.老旧、脏乱差的居住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区的居民大多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赶到大城市,却不得不选择在城中村居住。
由于缺乏土地使用权,这些居民往往只能买到廉价的老旧房屋,房屋质量差,环境脏乱差,缺乏基础设施。
居住条件极其恶劣。
2.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城中村区多为老旧居民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滞后,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此外,交通设施也很不完善,往往只有一些小巷子可以通行,道路狭窄、拥堵,交通安全隐患很大。
3.社会治安问题较为严重。
由于城中村地区的居民多为社会底层人群,缺乏文化修养、法律意识薄弱,社会治安问题也较为严重。
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1.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应当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城中村改造。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基金,用于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住房保障基金、城市改造基金等。
2.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城中村改造项目应当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此外,道路交通也应得到改善,道路宽度应当得到扩建,交通设施应得到完善,以提升城中村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
3.融入社会资源改善居住环境。
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城中村改造项目,例如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城中村改造,引入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在城中的分布,提升城中村区域的整体功能水平。
城中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城中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一些老旧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的房屋多为旧式建筑、供电、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老化,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管理混乱。
由于城市扩张的需要和房地产的发展,很多城中村被拆迁或改造。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城中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陈旧:城中村内的道路、下水道、电缆、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破坏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2. 建筑安全隐患:城中村的建筑多为老旧建筑,房龄较长,结构和材料有些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存在安全隐患。
3. 社会管理混乱:由于城中村居民多为外来人口和下岗职工等特殊人群,由于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管理混乱,常常出现治安问题,同时,小区内的秩序也不太好。
4. 环境脏乱差:由于人口密集、卫生设施严重不足等原因,城中村的环境常常脏乱差,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对策探讨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造过程中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完善城中村的下水道、燃气、供暖、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并且要逐步实现现代化建设。
2. 建设住房保障房:城中村内很多住户房子老旧脏破,需要通过政府的资金奖励和配套措施,建设住房保障房,改善城中村居民的住房环境。
3. 建设公共设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公共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托幼机构、学校、体育设施、医疗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4. 建设社区治理机制:为了解决城中村管理混乱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社区治理机制,在社区内设置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增强社区的自治能力,提高居民的公共治理意识。
5. 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加大对环境的改善力度,加大城市垃圾收运力度,优化环境,同时宣传环保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结论: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只有这样,城中村的改造才能更加全面,更加有力即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现象浅析一、导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城市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城市化速度快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开发的速度,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城中村”现象正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城市问题之一。
目前,全国各个大城市普遍而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城中村”现象。
它在城市建成区内形成复杂的城乡二元格局,在经济、社会、空间、环境、景观等各方面产生许多问题与矛盾,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引起了政府与杜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以浙江省临安市东湖村这一城中村为例进行探析,了解“城中村”现象的形成原因、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它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针对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思路与对策,从而为各个大中城市进行城中村改造提供思路建议。
二、“城中村”的基本概况及形成原因(一)“城中村”的基本概况1、什么是“城中村”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2、“城中村”的特征“城中村”既不同于城市社区,也不同于乡村社区,而是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特殊的社区模式。
“城中村”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在管理方式上,存在村委会等农村自治组织和完整的行政边界;(2)在户籍身份上,依然是具有农业户口的村民并且主要以土地及其附属物为生活来源;(3)在地域上,一般是城市化过程速度比较快的城市边缘地带或城乡结合地带;(4)在土地关系上,有宅基地、宅基地以外土地及农民私产房存在;(5)在财产关系方面,一般有农民集体财产存在。
在以上五个关键特征中,只要具备其中的任意两个特征,就意味着城中村的存在。
(二)“城中村”现象的形成原因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那么首先得了解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文认为,“城中村”出现的原因是多重的。
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管理和制度方面原因,也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体制方面看,城乡二元体制是城中村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根本上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工业化和制度。
如果说工业化是通过非农产业就业入口的集聚而促进城市化的话,那么制度则是通过对各种经济社会经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市化的。
所谓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
二元所有制结构使得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取得土地的使用权,集体将宅基地按户划拨,由各户村民自行建设后租出获得尽可能的租金,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致使“城中村” 形成的进一步加剧。
其次,从政府管理方面看,一方面是政府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其进行及时的规划和调控。
政府对城中村的发生、发展后果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拿出有效的规划、改造措施,最后积重难返。
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解决“城中村”问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也十分高昂,特别是农民城市化之后的重新安排就业、社会保障和生活来源等问题,政府多半无力负担,只能采取回避态度,任其发展。
第三,从村民方面看,是获取城市土地增值资本的理想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急增,土地增殖加快,使得私房出租成为一个利益丰厚的产业。
“城中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投资的主要渠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城中村”的农民选择以出租房屋作为最安全的投资对象,既可以通过房租获利,又可以在政府拆迁规划中获得高额补偿。
这也是解释“城中村”农民大量建造违规房的原因。
最后,从社会心理方面看,由于中国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如宗族观念、地缘观念、安土重迁、对土地的依赖和依恋,等构成了城中村存续的社会心理条件。
三、“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中村”是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市现象,它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一)积极影响1、“城中村”为广大低收入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处和低廉的生活环境,在最低限度上保证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与发展,使低收入外来人口继续为城市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维持和支持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2、对城中村的村民而言,城中村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的今天,城中村的村民固守着的这片土地是保障他们未来生活的依靠,这也是城中村难以改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中村存在实质上是村民的社会保障,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
它的存在可熊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种暂时的精神依赖。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上,还包括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融台。
村民固有的以农树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为纽带的思想文化意识并不能完全适应城市文化意识带来的冲击,城中村的存在也给他们一定的缓冲。
(二)消极影响从消极的角度看,由于大量缺乏统一规划和严格管理的“城中村”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正是这些突出的问题使得它成为城市肌体上的“肿瘤”。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社会治安堪忧。
“城中村”社会治安极乱,并且案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案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物业、保安,其次是居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口多而且成分复杂,第三个原因是多数街道、巷子狭长,晚上没有路灯,给作案人员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城中村”也成了许多私人小作坊、非法企业和个人造假、窝赃销赃、黄赌毒发生的避风港。
2、环境卫生问题严重。
“城中村”里脏乱不堪,藏污纳垢,严重影响市容。
许多地方没有地下污水管道系统,没有化粪池,卫生问题十分突出,存在很多卫生死角。
“城中村”里基础设施滞后,没有垃圾桶、垃圾收集屋等环保设施。
农民和外来人口的环保意识都比较薄弱。
污水、倒垃圾到处可见,道路硬化状况差,路面不平而且极其狭窄。
3、楼房建筑不规范。
“城中村”的空间形态主要表现在建筑密集,布局混乱。
“城中村”的楼房建筑绝大多数都是违规建造,建筑设计主要按照一家一户私人的情况设计。
许多农民宅基地就一二百平方米,只够盖二到三层,但因为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加盖到七八层甚至十来层高。
楼房的建筑质量、采光、通风、下水、消防等方面都不合格,一旦失火或发生地震将十分危险。
4、社区计生、人口管理难度较大。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外来流动人口多,对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农民房大部分用来出租,由于管理不严,居住的人员成分非常复杂,有些私人开设的小旅馆,也疏于住宿登记。
在社区计划生育方面,大多数流动人员在计生和避孕方面的知识和意识都比较薄弱。
这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落实计生政策等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5、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城中村”的建筑因缺乏统一规划和建造设计,整体布局十分凌乱,显得与整个城市很不协调。
各种私自设计建造的房屋,由于相互之间空间很小,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小炮楼”、“贴面楼”、“握手楼”。
“城中村”的存在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从长远看它会损害一个城市整体的形象,城市的投资环境也受其影响。
四、“城中村”的改造城中村发展的根本取向是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但由于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对它实施简单彻底的清除性改造肯定是不适宜的,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但它对于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再加上城市建设扩展的需要,改造城中村也是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必要和必需的工作之一。
具体而言,在改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一个城中村要不要改造,不仅仅取决于其物质环境状况,更要考虑其背后种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特别要与当地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经济结构及人口结构相适应。
由于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每个“城中村”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造目标和改造策略。
2.科学规划、多元参与城市建设,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改造“城中村”。
通过整体规划和区划控制,把城市地区每一寸土地都纳入规划范围内;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综合性,以避免出现“城中村”二次改造的问题。
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房屋拆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
通过将村民利益和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在政府、居民、开发商和专家学者充分参与讨论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可行的规划。
3.健全法规、扩大宣传由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常常受到业主、经营者的阻挠,甚至发生暴力冲突。
发生问题后,也不能依法解决。
因此,城中村改造应当在法规和制度保障下进行。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既可以规范政府行为,从而保护村民的利益,又可以规范村民的行为,防止违规乱建现象滋生。
在完善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大城市规划宣传力度,建立城市规划展览系统,让村民知晓整个改造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利于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又可以降低政府监管和拆迁成本。
4.改革体制、转变观念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全部非农户口都转为城市居民户口,乡政府改组为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改组为居委会。
村建制被居委会取代,重新设置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配备人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都由城市的专门部门负责而不是村委会负责。
在体制转变的同时,改造还涉及到村民的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及社会行为的转变,即他们在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从农民真正成为一个市民,使村民完全地市民化。
为此,可通过在城中村社区引入规范化、市场化、统一化的物业和社会管理方式,使城中村社会结构和管理实现现代化。
5.为外来人员和低收入者提供廉价的租住房屋“城中村”的存在,为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和中下层人士提供了生活场所。
如果在“城中村”全部消失的同时,却没有相应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居住问题,将使得他们的生活更为艰难。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要么在城市边缘地带或贫民窟寻找更廉价的住所,要么离开城市。
这反过来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城市化进程。
因此,在改造“城中村”的同时,不能忽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总之,由于“城中村”现象的复杂性,如何在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和一致,如何兼顾各方的利益从而实现城中村与城市发展的全面融合,“城中村“的改造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