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RST5123

道教思想

Taoist Thought

Lecturer: Lu Pengzhi 呂鵬志,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EFEO Centre 法國遠東學院香港中心,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CUHK

Lecture time: Thursday 6:30-8:50 p.m.

Location: UG06, Sino Building, Chung Chi Campus

Office phone number: 2609 7369

Email: lpzcn2000@

一、課程簡介

道教思想(Taoist thought)是與道教實踐(Taoist practice)相對應的範疇,反映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是一切道教文化形態的內核。本課程將全面、系統、深入地介紹和評論道教的主要思想,其目的有二:一是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認識道教的實質及其特徵,澄清過去對道教的各種誤識和偏見;二是使學生從觀念上掌握「雜而多端」的道教,為他們研究道教的其他方面或從事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比較研究奠定基礎。

不少現代道教學者都傾向於區分「哲學的道教」(philosophical Taoism)與「宗教的道教」(religious Taoism),前者是指以老莊為中心的「道家」哲學,後者是指以神仙信仰為中心且與儒、釋二教相區別的中國本土宗教。但另外一些學者批評和否定了這種人為的二分法。我們認為,歷史上的確存在「哲學的道教」與「宗教的道教」分道揚鑣的現象,但通常二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可視為道教的兩個層面。與其相應,道教思想也可分出兩個層面,即哲學的層面和宗教的層面。因為哲學層面的道教思想已為大多數學子所熟知,本課程側重講宗教層面的道教思想,但也兼及前者。

和其他大多數宗教一樣,形形色色的道教思想可以歸諸三個大類。一是道教的世界觀,包括本體論(ontology)、宇宙生成論(cosmogony)、宇宙論(cosmology)、神系(pantheon)、彼岸世界的官僚體制(otherworldly bureaucracy)、魔鬼觀(demonology)、千禧年主義(millenarianism)、末世論(apocalyptic eschatology)、天書觀(notions of celestial script)、神聖地理(sacred geography),等等。二是道教的人生觀,包括身體觀(views of the human body)、形神(body and mind)關係說、人生觀(philosophy of life)、長生成仙(immortality)信仰、命運觀(views of destiny)、倫理思想(ethics)、對祭祀(sacrifice)的態度、對死亡和來世的看法(views of death and afterlife),等等。三是道教的認識論,包括道教的神秘主義(mysticism)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等等。三者通常是互相聯繫、說明和論證的。例如,世界觀是人生觀的基礎,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相應的人生觀和認識論。

和其他大多數宗教不一樣,道教以「雜而多端」為其特色,歷史上並不存在完全統一且協調一致的道教及相應的信仰、教義、思想或實踐。因此本課程特別注重兩點:一是將道教思想與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聯繫起來探討,二是對每一種道教思想都探尋其源流演變。

本課程將採取下列方法來探討上述思想主題:(一)總的概括與個案分析相結合;(二)

共時性描述與歷時性探討相結合;(三)觀點與材料相結合;(四)學界研究成果與師生共同閱讀思考相結合。

二、課程要求和成績評定

學生須按教學日程積極跟進教學內容,选择閱讀教師開列的參考文獻。其中個別文獻是教師極力推薦閱讀的,其他文獻可以留待撰寫課程論文或將來做相關研究時參考。

本課程以講授為主,學生報告和討論為輔。要求每一位學生在課程進行期間寫一篇讀書劄記(1000字左右),若有需要教師將安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公開報告。讀書報告的內容應與教師講授的課程內容相關。

每位學生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本課程論文一篇,字數(包括注釋在內)不少於5000字。論文可以是在讀書劄記基礎上的擴展,也可以寫別的題材,但不得逸出道教思想的範圍。

教師將根據三項指標來評定學生的成績:1)出勤,占總成績的10%;2)讀書報告,占總成績的20%;3)課程論文,占總成績的70%。(課程論文提交期限:2009年5月8日)

三、課程日期、教學內容和參考文獻

說明:

I本課程共分十四次進行,用1、2、3……14按順序編號。

II每次授課內容的參考文獻都包括第一手文獻和第二手文獻,前者用A表示,後者用B表示。極力推薦阅讀的文獻用* 號注明。

III本課程參考的《道藏》經用DZ標示,其編號和頁碼見(法)施舟人原著,陳耀庭改編,《道藏索引——五種版本道藏通檢》(上海:上海書店,1996),頁258-348。

一月八日:

1. 道教的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Taoist ontology and cosmogony

參考文獻:

A

*《老子校詁》,蔣錫昌編著,成都,成都古籍書店影印本,1988。

《抱朴子內篇·暢玄》,見《抱朴子內篇校釋》(修訂本),王明撰,北京,中華書局,1985,頁1-11。

*《無上秘要目錄》(敦煌寫本P.2861),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第28冊,頁308-314。

B

Charles Le Blanc, “From Ontology to Cosmogony: Notes on Chuang Tzu and Huai-nan Tzu,” in Charles Le Blanc and Susan Blader, eds., Chinese Ideas About Natur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Honour of Derk Bodd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117-129.

Stephen R. Bokenkamp (with a contribution by Peter Nickerson), Early Daoist Script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