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1,在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最小。”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5月31日表示。而全国的平均比例是3.33∶1,江苏的平均比例是2.56∶1。

“苏州的这个比例相当了不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解释说,“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苏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8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800多元。”

与这一比例相对应的是,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科学体制规划设计和制度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就意味着苏州以富民为核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旨归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新突破。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苏州调研时,把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经验概括为四个结合,就是加快新型工业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并将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归纳为四句话:就是让更多的农民转为市民,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据了解,省委省政府将推广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注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苏州全域作为江苏省唯一

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09年6月,苏州市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统筹城乡发展中澳管理项目试点。

按照江苏省委提出的“五个一体化”总体思路,苏州市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富民优先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关键,以组织建设为保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相继出台90多个政策文件,通过“三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置换”(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三大合作”(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了一套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运行机制。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认为,苏州的股份合作,不仅促进了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对全国城乡统筹改革与发展都具有普遍意义。

在苏州,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打破,一个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互动发展、城乡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到去年底,苏州共成立“三大合作”组织2821家,入社农户104.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95.6%,绝大部分农民实现“持股进城”,农村集体总资产达到787亿元,村级集体年收入平均接近400万元;四分之三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一半以上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超过三成农户迁入配套完备、环境优美的集中居住区;区域集中供水入户率超过95%,90%以上的村建立了垃圾无害化

处理体系,社会保障在苏州农村基本实现全覆盖,正在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并轨。

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江苏近年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数千万农民分享着越来越多改革发展红利,他们中的许多人结束了传统意义上的农家生活,工作环境、保障水平、生活方式与城里人靠得越来越近。

2010年,以苏州城乡一体化经验全省推广、新农保首次实现全省全覆盖、3年中全省1200万农民告别饮水不安全等事件为“新闻地标”,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做法和成就,引起了中央新闻媒体和国内外其它媒体的高度关注。

锦绣苏南,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探路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3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改革开放后推动城乡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苏南模式”;上世纪90年代苏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苏南农村实现了第二次跨越,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令人瞩目;现在,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出现了重大拐点,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跨越。

作为苏南的典型代表,苏州是江苏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4月11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在《“三置换三集中”驱动苏州城乡一体化》一文中,详细报道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经验:

2001年以来,苏州农村推进三大合作改革,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昆山花桥、吴中木渎、相城渭塘等23个先导区在全国率先试点“双置换”、“三置换”,鼓励农户把集体资产所有

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城镇住房,并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刘慧认为,这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是“苏南模式”的升级和完善,促进了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实现藏富于民。“去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87元,苏州农民踏上了富裕之路!”

4个月后,《人民日报》在8月1日头版刊发重点报道《再做探路“排头兵”——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实践》。记者贺广华在报道中写道:“苏州出台新政策,进城进镇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还可以保留其原股份合作社股权。更大的利好是,苏州正在筹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使农村集体资产、合作社股权等都能上市交易。”《人民日报》记者认为,放眼全国,这绝对又是一次“勇吃螃蟹”的重大举措。

苏南其他城市也从各方面为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贡献“路线图”。在无锡,中央媒体记者高度关注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二三四”创新实践:即城乡规划一张图,承包地、宅基地分别置换社保和产权房,“三集中”,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城乡社保、公共服务等4个对接。《中国经济导报》在3月刊登《“一二三四”构建城乡一体美景——江苏无锡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本观察》的报道,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锡人民敢闯勇试、再攀发展高峰的智慧和决心。记者童海华写道:“无锡新区为拆迁农民建设小高层,户均占地仅0.07亩,比多层住宅又节省了一半土地,同时新区推广房权换股权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在农民得实惠的同时,实现政府节土地省投资。”

江苏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成果,令中央媒体从业者着迷。一年下到苏南几十次的新华社记者孙彬告诉记者,新华社今年对苏南经验作了重点调研,明年春天还将就苏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再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实地采访报道,向全国推介苏南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种种机制体制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