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反应文论视域中的读者阅读活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反应文论视域中的读者阅读活动

接受反应文论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在阐述读者地位和辨析读者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了具体的阅读活动上,他们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是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合的过程,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的过程,是读者在“游移视点”中“被动综合”的过程。同时,读者对文本事实反应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误读的过程。

特里·伊格尔顿曾经粗略地把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浪漫主义和19世纪以来注重作者,转变到20世纪“新批评运动时”注重本文,再转变到20世纪后期以来注重读者。20世纪后期以来注重读者,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或理论,在德国称为“接受美学”,在美国称为“读者反应批评”。我国学者金元浦把他们合称为接受反应文论,并且认为它是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话语方式和批评流派。

接受反应文论开创了读者研究的先河,但它除了对读者地位和读者概念的重视之外.还非常重视阅读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将读者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学文本生命实现的过程。所以,接受反应文论在阐述读者地位和辩析读者概念的同时,也将研究的焦点落实到了具体的阅读活动上,包括阅读前对文本就有的特定的期待视野、阅读中期待视野的调整、具体的审美反应活动以及阅读时读者与文本间的正读和误读等等,由此来探寻读者阅读的程序和特点。

一、读者由审美感知到意义反思再到意义融台

通常的阅读一般是不分阶段的,姚斯借鉴了伽达默尔的理论,依据理解、阐释和运用,把文学阋读分为三个步骤(或三级):初级阅读是审美感知范围内的直接理解阶段;第二级阅读是反思性阐释阶段;第三级阅读是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的阅读阶段。

审美感知的阅读是一切文学文本阅读的基础,它是由最初的阅读经验构成的。面对文学文本,读者可以采取多种态度,但文学的审美属性又决定了读者必须以审美感知的方式去阅读,它不同于历史学、哲学、法学等社会科学对文本的阅读,甚至也不同于语言学对文本的阕读。姚斯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认识文学文本由于其审美特点而使我们感觉并理解什么东西的话,就不能从分析已获得整体形式的文本意义问题人手,而必须从最初的感知过程人手。在这里,文本犹如一个‘内核’,指引着读者。”可见,这种审美感知的过程是从文学文本的第一个词开始,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语词、人物、情境、结构等形式的渐次完成而形成的,直到最后一个字读完,第一级阅读才算完成;这一级阅读主要指向审美感觉过程,读者通过对语词片段的审美感受,获得对文学文本的初步理解。但在姚斯看来,文学文本形式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它的意义,在整个阅读进程中,审美感知阅读的结束是审美感知的开始,因为读者审美感知的阅读还是模糊的,确定意义需要由审美感知的阅读向反思性的阐释阅读转变;审美感知的阅读既为第二级阅读提供了既定视野,同时又展开了具体化的可能空间。它向反思性的阅读转变,

其过程被姚斯描述如下:“读者通过对文本形式和意义的潜在整体连续的期望,逐行地完成了文本的‘总谱’。因此,它渐渐明确的是文学文本的完整形式,而不是其对应实现的意义,更不用说是其‘整体意义’了。”在姚斯看来,第一级审美感知的阅读是自发性地逐行完成了文学文本的“总谱”,它实现的是文学文本的完整形式。

意义反思的阐释性阅读才是读者真正的阅读。在接受反应文论看来,文学文本的意义不是早已既定的、非时间性的、某种实在性的东西,而是要诉诸于读者的反思。读者在审美感知阅读阶段会发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隐藏在文学文本之中的,它向读者提出了“召唤”,读者要从对文学文本的反思阐释性阅读中寻找。姚斯认为:“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可以期望从意义的个别因素中——未定的不同方面——通过解释工作建立起意义层次上完成的整体。”在二级阅读阶段,读者从第一级阅读后完成的形式出发,从整体走向局部、从书面文意走向艺术意味、从形式感知走向韵味体验,通过这些来寻找和建立尚未完成的意义。读者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意义(或意昧)的发现,所以,第二级意义反思的阐释性阅读才是读者真正的阅读。同时,姚斯又指出:“这一意义整体,只有通过视角的选择才能建立,客观描述是无法获得意义整体的。”所以,在他看来,这级阅读完成的意义相对于完成第一级阅读的具体读者来说是整体意义,但并不是文学文本的意义整体,而只是读者从不同视角出发而形成的意义。即文本加上具体读者理解的意义。由于每一读者的阅读视角不同,产生的审美感觉也就不同,读者在解释性的理解括动中,只能把文本所有可能的意义之一具体化。所以,第二级的阅读得到的文本意义就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被读者接受,于是,第三级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阅读便成了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任务。

意义融合的历史重建和集合阅读是在前两级基础上的历史解释,它关注文学文本的意义历史生成的条件和文学文本在流传中的不断集合。所以,这时的阅读活动超出了个体的阅读范围,它是在接受史的视域中进行的。从文学接受视域来看,任何文学阅读都是文学历史活动接受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都是阅读史生成的意义的集合,这种生成永不终止。传统的解释学家把历史重建的阅读看作第一步,历史循环论者要求解释者排除自身的“先见”来接受文本的“客观意义”。而在姚斯看来,离开这些“先见”形成的前理解,一切阅读都不可能,所有阅读都有赖于历史性重建阅读,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文学文本简单地屈从于某些偏见和当时的意义期待。事实上,每一部文学文本在其第一位读者阅读之后就构成了自己的历史,第一位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链上被充实,或参照、或排斥,每部文学文本的意义就是阅读史上无数读者建构的意义的集合。以往的读者影响现时的读者,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突破了个人视野的局限,使阅读从具体读者与文本之间形成的整体意义向文学文本的意义整体转化。

姚斯把文学阅读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他不仅阐释了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如何获得的,而且也分析了读者在获得意义整体中的作用;同时,他也看到了这三个阶段并不完全隔离,而是相互包容的。

二、读者期待视野的对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