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蓖麻研究概况

高彩婷;宝力高;刘涛

【摘要】蓖麻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连年上升,随之衍生的各种问题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蓖麻这种绿色能源.本文从蓖麻概况、育种进展、毒蛋白研究、产业及种植前景等方面概述了目前国内外蓖麻研究的现状.【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5)002

【总页数】4页(P178-181)

【关键词】蓖麻;育种进展;毒蛋白

【作者】高彩婷;宝力高;刘涛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内蒙古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通辽金山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通辽,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6

蓖麻为大戟科蓖麻属双子叶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红麻、大麻子等,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原产于东非的埃寒俄比亚,先后传入亚洲、欧洲和美洲,现

在遍及全球的热带、温带地区,以印度、巴西、中国最多.蓖麻性喜温湿,但因其

根系强大,入土深,所以抗旱性强,适应性广,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尽管蓖麻种

子毒性很强,它依然是许多重要的经济产品的原料,也是最早的工业商品之一〔1〕.

我国历来有栽培蓖麻的传统,但只是利用闲散地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栽培面

积较大的省(区)有吉林、内蒙、山西、陕西等〔2〕.

国外蓖麻研究十分活跃,主要集中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抗性育种、杂优利用方面.

蓖麻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1986年Louis报道:用5万拉的γ射线处理蓖麻种子,M2代花器出现四种类型:雌雄同株花;单雌花和雌雄同株花;雌雄同株花,单独雄花和雌花;雌雄同株异花.进一步研究认为雌雄同株性状受一个雌花发育隐性基

因控制,用3万拉的γ射线处理蓖麻种子,得到一矮秆突变体,该突变体后代中

大约有3:1的不育雌花,进一步研究认为该突变体受一单基因隐性基因所控制〔3〕.前苏联Bokhan(1990)、印度Athmap等人(1982、1984)用不同的

化学诱变剂在不同的剂量条件下,处理不同的蓖麻品种,发现诱变突变谱与品种、诱变剂及处理时期有关〔4〕.

蓖麻遗传改良的选择,多数采用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同时也利用N型雌性品系

进行杂交品种的生产.美国早在1902年在俄克拉何马植物园就开始进行蓖麻的改

良工作.一个多世纪以来,蓖麻育种目标是培育高产、高含油量和适于机械收获的

品种;矮生、分枝少、蒴果不开裂、抗脱粒和抗病是重要的选择标准.为了选育适

于机械化收获的早熟品种,美国、巴西、意大利、法国和印度等在蓖麻遗传改良研究工作上都取得进展.在印度,主要育种目标是选育高产高含油量的品种,1970年吉吉拉特邦育成了第一个商品杂交种〔5〕.

Sviridov.A.A等人在严重感病条件下,对生长健壮植株自交选择,提高了育种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

蓖麻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株高、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朔果皮壳率、百粒重、籽粒粗脂肪含量等方面.

国外对于蓖麻杂优利用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早〔6〕,1950年美国Claasen等〔7〕

发现N型雌性单株,其雌性由1对隐性基因(f)控制,当其纯合时,植株为雌性单株,杂合则为正常的两性株.这种植株可以通过姊妹交传递下去,但其后代雌性

单株和两性株各占一半.S型雌性单株则是1956年由Shifriss〔8〕发现,其特点

是早期为雌性单株,后期则出现雄花,变成两性株. Shifriss经过长期的研究,提

出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说,认为存在一个易变的位点,它控制植株的性别表现.同N

型雌性单株形成的雌性系一样,由S型雌性单株形成的雌性系也曾被用来生产蓖

麻杂交种,它们都需要在传粉前拔去两性株,只是后者需拔除的两性株要少一

些.Shifriss〔9〕1960年发现NES型雌性系的特点是雌性单株的花序上,有少量

与雌花混杂着生的雄花,这些雄花的出现与否,受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他提出利用此类雌性单株可形成真正的蓖麻雌性系.1966年,Zimmerman等〔10〕提出,NES是N型基因(f)的纯合体,同时存在环境敏感型修饰基因(s),他们

利用NES雌性单株,育成了温敏型雌性系.由此产生了蓖麻杂交育种的“两系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两系法杂交育种需人工去雄,工作量大,技术难度大,可控性差,杂交种纯度难以保证,因此无法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正因为蓖麻杂种优势明显,杂交选育难度大,单雌蓖麻的研究与利用就成为热门话题.已有的研究表明,蓖麻的单雌性状由核基因控制,但具体的遗传规律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我国蓖麻育种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为首的一些科研

单位开始了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工作〔1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几

个研究所在品种资源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工作,育成了一些优良品种,如哲蓖1号,是哲盟农研所由农家品种系选育成的蓖麻优良品种(1986).80年代至90年代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等手段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哲蓖3号、哲蓖4号.这批品种在发展蓖麻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进入

21世纪以来,蓖麻的遗传育种取得新的进展,2000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科

学研究所育成的淄蓖麻2号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平均

亩产达329.7Kg〔12〕.同年内蒙古通辽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新品种通蓖5号,该品种具有高产、抗病、优质等特性.2003年中阳县经济作物研究会与吕梁农业种子站合作育出晋蓖麻3号,该品种以早熟、高产、抗旱、再生能力强、适应性强和

粒大优质独居一品〔13〕.

蓖麻毒蛋白存在于蓖麻籽中,是一种致命的植物蛋白,称为外源凝集素.其分子结

构为一糖蛋白的异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64000,它有两条肽链构成:一条毒

性多肽链A链(RAT)是活性链,具有抑制蛋白质合成的N-糖苷酶的活性部位,相对分子质量为32000;另一条多肽链B链(RTB)是结合链,表现出凝集素的

特性,相对分子质量为34000,两条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组成糖基化的异二聚体〔14〕.蓖麻毒素对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有:(1)抑制蛋白合成.这是蓖麻毒素的

主要毒性作用机制,过程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RTB与细胞受体结合,形成通道;②蓖麻毒素内吞,形成内吞体;③完整的毒素在高尔基体或粗面内质网中裂解为A链和B链,A链转位至胞浆;④A链在胞浆中催化失活60S亚基,切下其组分中28sRNA上特异的腺嘌呤,从而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

细胞死亡〔15〕.(2)蓖麻毒素诱导体内单核细胞、淋巴样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引起组织坏死出血.毒素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3)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蓖麻毒素与巨

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诱导细胞免疫,而且诱导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4)细胞凋亡.蓖麻毒素可诱导巨噬细胞、未成熟T细胞出现DNA破碎,而后者被认为是与凋亡有关的生化改变之一.

目前为止,蓖麻毒素中毒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报道,建立了快速检测蓖麻毒素的方法,如:间接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蓖麻毒素的方法,可以满足蓖麻毒素的应急处理和检测的要求;重组蓖麻毒素A链的原核表达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