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工作的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工作的思路

摘要: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大型开发项目层出不穷。而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将会对地表带来严重扰动,加之需要大量挖掘土石方,导致我国的生态环保形势越发严峻,由此也会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及压力。在全方位提高水土保持监测效率的过程中,需要展现出信息化监测技术具有的价值,依托于智能手段,有效规避传统监测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可改善监测管理力度。基于此,文章针对水土保持监测的信息化展开研究,并提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信息监测;信息化建设

引言: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及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必然途径,也是强化对工业领域发展控制的核心目标,契合我国新时期在水土保持现代化发展上的实际需求。因此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融合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等,制定出针对性的保障措施,以确保水土保持和信息技术真正的走向融合发展之路,进而改善水土保持的监测管理水平[1]。

一、推动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其使用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于三个层面:

一是可以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维护生态平衡。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有效保护生态的平衡,需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而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加强对GPS全球定位技术、人工智能、GIS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融合运用,展开水土保持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保障监测数据信息的高效、有序,传递和存储过程也会更为完善,为后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数据参考。

二是可以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我国有关规划中明确提及,需要贯彻落实水土流失的防治职责,以保障水土动态的健康性,有效规避水土流失,而在我国智能化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坚实有力的信息支持系统,才可以掌握水土流失的发展动态,并对水土保持相关规划进行贯彻落实。

三是可以优化水土保持模式,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全方位创新。目前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水土保持模式可从传统的粗放化发展,转变为精细化治理,进而促进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创新和改革。

二、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建设原则

一是兼容互通,可以实现多维度全面协同。结合水土保持在监测业务上的具体特征,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自然资源、住建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进行衔接,并预留好接口,同时实现和省、市、县等不同层级同行机构的系统兼容,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连接,突破数据交换接口,以确保可以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实现跨部门的数据信息关联,有效规避数据信息的重复录入等问题,为后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数据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是功能全面,操作过程较为简单。在系统的搭建过程中,需要涉及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各项事项。其中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监督和事后审批,还需融合水土保持的监测评价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并配套远程会议和文件流转等基础模块,保证其操作过程的简单性、响应的高效性及运行的稳定性,可以为有关管理工作人员带来较为良好的使用体验。

三是技术可靠,安全先进。在系统建设上,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吸收目前在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上的领先技术,同时加强对国产软件硬件设备的运用,以保障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强化备份修复功能,有效规避其中的安全风险和不可控因素,尽量保障框架结构的开放性及可拓展性。

三、推动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工作的思路

(一)构建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时,需要搭建有关管理平台,将智能

化技术融入到其中,将重点放置在改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技术路线上,以改善平台的功能。基于宏观来看,在对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技术路线进行

设计时,需要基于7个层次入手,设置分支系统,主要为水土保持监测的信息转换、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分析、智能控制、图纸生成和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另外。还需要对各分支系统的接口和衔接关系进行全面处理,保障系统具有较强

的兼容性。在前六大分支系统中,均属于前馈系统,是对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进

一步改造和升级。在信息决策系统中,其功能及组织模块内容较多,包括监测数

据信息的深入挖掘、数据存储库、异常问题的预报和警告、系统的故障诊断和自

动修复,其他分支系统可以将其获得的反馈数据,直接传输到监测控制网络体系中。智能化监测网络体系可以与传统的PC端和移动互联网端进行连接,同步访问,真正地实现了监测结果的有机共享[2]。另外一方面,需要在该平台的建设过

程中,加强水土保持状态的评价,可以将监测获得的数据信息作为基础条件,对

有关信息进行整合,例如水土保持面积、森林恢复率、扰动的地表面积及流失量等,进而制定出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保障模型设计的合理性,以更为深刻直观的了解到水土保持情况。

(二)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工作监督

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质量,需要将获得的监测信息应

用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这也就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加强监督工作,展现出水土

保持监测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强化监测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简单来说,环境保

护部门需要结合目前的监测管理机构,明确监测的数据信息对接渠道,对数据图

保持监测的信息变化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掌握水土流失发展动态。其次,需要建

立健全水土保持信用机制和奖惩机制,强化对各级地方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监管,并形成监督管理记录,针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严重违纪行为,需要将其

记入名单,并进行惩治。另外,还需要加强监测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改善其信

息化职业技能,以为后续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三)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

在水土保持监测时,可以运用卫星遥感及无人机等技术,每年依照特定比例,对水土保持工程样品进行抽取,以明确其监测情况。各地区需要建设针对性的信

息化站点,站点的建设,是水土保持信息化监测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数据信息

获得的主要源泉,可以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质量,也可以明确目前地区在水

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上的发展进程。各地区需要结合资金下达和方案落实情况,对

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准确追踪,并将信息化建设情况在网上及时发布信息,明确其中是否存在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外,还需要加强数据建模、数据挖掘技术以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创建出水土保持

监测的信息化网络体系,保障监测结果的精准有效。

结论: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

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全面来临之际,为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

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对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需要各地区

结合实际情况,确保信息化技术和系统搭建的合理性,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价值,推进区域内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施政,宋月君,廖凯涛,罗宁.江西省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探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2(06):33-35.

[2]杨晓梅.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

息,2022(14):56-58.

[3]满小军.惠州市水土保持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土保

持,2022(06):37-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