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变分
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社会管理出现了两种基本模式:单位制和社区制。单位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整合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单位制弊病百出。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模式变更的双重作用下,单位制走向衰落,社会管理逐渐向社区制衍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换过程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致使社区制的发展处在一个后滞的状态。本文旨在探讨社区体制的健全问题,以及如何使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促进社区良性运行。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制;社区建设;居民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走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这种转变促使社区结构也相应地发生改变,成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于是单位制就应运而生。国家采用单位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整合城市居民,保证社会稳定的发展。然而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迁的速度也一步步加快,此后单位制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亦不能担负重组社会的功能,依赖于单位发展的个人也逐渐脱离了单位,转向社区谋发展。因此,怎样加强社区制的功能,实现社会的管制作用,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社会变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使命。
1 单位制的设立、发展及萎缩
单位制的设立从某些层面来说是为了缓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社会形势而选择的一种危机处理的组织体系。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尽快摆脱国家的落后局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重建国家的工业体系,实现迅速发展,我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模式,并与自己独有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单位制”。
计划经济的逐步确立,使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单位就成为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必要组织,是他们获得各种物质、资源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在后期,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单位型社区”,即单位和社区在同一领域里同时存在;另一种现象是“单位办社会”,也就是单位的功能替换了社区的功能。在这种单位社区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完全依附于单位,他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及服务需求促使社区功能内化在单位之中,这样一来,单位就是社区,社区就是单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这一政策,我国社会在经济领域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导致所有制的结构也随着改变,社会中的组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与此同时,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单位制举步维艰,步入衰落的结局。下面是导致单位制衰落的主要因素。
1.1 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我国在未提出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时,推行的经济体制是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这一政策提出之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进行着公有制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整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成员脱离体制,
游离在体制之外,这样一来,单位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全面管制所有的成员。同一时期,一些独立组织也具备了市场经济的成分。因而这些单位的员工脱离了政府行政体系的控制,他们就需要社会来重新组织管理。由于这些员工以社区居住的方式为主,因此,党和政府的把社会管制的重心也就转移到了社区。
1.2 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使我国国有企业和政府事业单位进入全面改革的时期;国有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为基准,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以此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政府事业单位实行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来提高工作效率,把政府和企业、社会分开,不再像以前一样面面俱到。这一过程的推行,让大批端着铁饭碗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人员下岗失业,这样一来城市中的社会成员也就从“单位人”转向“社区人”。
1.3 社会流动的加剧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制度的改革,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可能,依赖于土地生存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出现了全国规模的“民工潮”,这种情形使城乡二元结构也出现了松动。“单位制”外的组织也开始大量涌现,如民营企业、外资公司等,单位职工逐渐向市场领域进军。在单位之间,职工的流动已习以为常,单位几乎不再采取任何措施来限制人员的流动,社区成为流动人口的汇集点和主要生活的场所。
2 社区制的提出及发展动向
单位制衰落后,取而代之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社区制。“社区”一词最初是在国外提出研究并应于现实生活,我国是在20世纪30年代引进来的。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为了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改善国家治理社会的绩效,党和政府通过研究采取了以社区为新的依托的管理服务的方式,想以此种方法来促进城市社会的继续发展进步。于是,社区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形下,接管了城市基层社会整合和重构的重任。
当今时代的社区,应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引进电子政务系统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这些主要的发展动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建立网格化的管理模式是必需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就是设置“区―街道―社区”这样的组织架构,依据辖区的面积或者常住人口的数量等指标,将管理的区域划分为单元网格,在此基础上社区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手段,实现资源综合配置、信息收集、公共服务提供和事务处置等功能。
2.2 社工组织进社区
社工组织的工作人员是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员,他们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来丰富社区的建设。例如:通过开展道德大讲堂、舞蹈室、书画室、图书室等活动来提升居民的道德素质;开展困难家庭爱心帮扶、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关爱服务活动的力度;开展健康知识培训、心理咨询、义诊、健身与康复等活动;利用居民议事厅为居民搭建议事、说理、交流、矛盾调解的平台。 2.3 建立网络服务中心
社区可以建立网络服务中心,对居民反映或咨询的包括社会养老保险、民政政策、计划生育业务、老年优待证受理、医疗救助与经济适用房申请等问题进行答复,给辖区居民带来便捷和实惠。同时可以将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所需证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