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与公共管理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2期(总第158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2,2019(Sum ,158)

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关乎社会和谐,决定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安全感,能够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的保障,也可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由心而治”的新思路。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要完善服务工作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实现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长效化,形成全民重视培育积极心态的共识,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工作水平。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治理格局;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9)02-0044-04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42)

收稿日期:2019-02-01

基金项目:河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课题(2018-218)作者简介:林

悦(198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

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49。心

理是人的行为趋向的“发动机”和“调节器”,深刻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偏好。心安是民安的前提,民安是国安的基石。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大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国民心理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1.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

必要条件。个体心理健康程度、价值观、安全感、社会心态等因素对精神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有助于民众身心和谐,引导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1]49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

需要,又包括精神生活需要。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主观

幸福感指数(GNH )则是一个能够反映国民生活质量和幸福程度的指标。目前,帮助民众增强获得感,提升国民主观幸福感,提高人民美好生活体验,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在社会心理领域同样面临机遇和挑战。运用社会心理服务,探索个体的认知动态、心理关系及影响其社会决策的集体动力性心态,建设人民群众的“心理账户”,可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必要条件。

2.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

保障。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只知道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以经济研究社会心理;对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研究,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不可能[2]。社会心理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能够从人出发、从心出发,了解群体心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社会运行与停滞的心理层面问题、群体在政治上的思考、情绪和行为等,并

44

据此进行心理技术层面的干预,为国家发展提供新思路,因此,能够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重要的保障。

3.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由心而治”的新思路。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国民个体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导致部分群体心理压力倍增,抑郁、焦虑、愤怒、反社会等不良情绪不断蔓延。当这部分群体的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时,他们就会逐渐产生负面心态,进而形成不良的社会氛围,甚至导致突发性事件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应对社会治理新局面、新问题,应“以社会心态作为出发点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3],了解社会群体特点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思路和模式,近而防范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化解矛盾冲突,构建“由心而治”的新思路。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心理服务的标准规范不够明确。当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内容有详细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标准、效果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的规范还不是很明确,需要后续出台一些指导性意见。例如,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服务标准没有明确界定,心理服务应达到的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如何没有统一标准等。

2.服务体系监督和效果评估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心理服务体系的考核指标尚未根据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特点设计,对不同部门的实际工作和工作人员缺乏细化考核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在上访率、民转刑率、犯罪率、精神障碍人士肇事率等方面,有些仅是行政指标,以此来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考核指标显然不够科学精准,难以对心理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测评考核。因此,政府部门亟须根据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特点设计专业化考核体系,同时应考虑到不同部门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性质,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评价。

3.民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度有待提高。社会心理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对

此存在着认识误区。第一,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没有意识到社会心理

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第

二,讳疾忌医,明知自己需要心理援助,但惧怕外

界贴标签,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因此,即使是

有心理困扰也绝对不会主动去接受心理咨询服

务。第三,对心理疾病缺乏自知力,如部分单亲母

亲、留守人员、失独父母等特殊群体,即便出现抑

郁、焦虑、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严重失

眠、大量脱发、神经衰弱、幻听幻视等症状,仍然意

识不到这些是心理问题的症状,或压抑,或任其发

展,或仅仅当作是身体疾病进行治疗。这些群体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疏导,往往会由最初的轻

微心理疾病发展成为身心疾病或者严重的精神疾

病。第四,当前多数组织提供心理服务比较被动,

基本上都是根据来访者的需求来开展心理疏导,

旨在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基于积极心理学

视角下的主动预防策略容易被忽略,从这个角度

来讲,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应进一步丰富。4.专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从事心理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取得

心理咨询员证书后,开始尝试将心理学的原理和

技术运用在工作当中,但是离真正有能力独立开

展心理服务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社会心理服务

工作队伍中,大部分为医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教

师,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妇联工作人员和媒体工

作者等,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的工作者相对比较

少。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引进标准和培训长期计

划、如何将心理学知识长期运用在群众工作中、如

何对专门从事心理服务的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等,这些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给予保障。5.部门联动、配合完成工作模式有待规范。第一,各部门共同完成工作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单纯依靠心理服务,并不能解决所有实际问题,应正确认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作用边界,切勿将其“万能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矛盾化解、风险管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社会心理服务和行政事务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二,社工、志愿者及社区力量有待继续发掘。由于社工和志愿者队伍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