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教学法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共同体教学法探索
【摘要】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是现在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习共同体应用到高职课堂,利于改善课堂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起到引领者、指导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相长”的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反思情绪充予
本人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执教已十年有余,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出问题:现实教学中存在一系列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教材知识点滞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差别较大——学生生源(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大致分为高中毕业生、中专、技校三类)、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也大相径庭。尤其是高校公共课程基本无一不是大班化教学,这就给学生差异性大带来的教学难题大大增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教师有百般本领,传统教学也不能达到如一效果。教师和学生似乎渐渐变成了对抗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化。个体性的差异,往往需要“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但是目前大班化教学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学习共同体的引入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共同体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得课堂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习共同体”引入教学,恰恰为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开展教学
互动提供了优良的实践模式。学习共同体基于学习者的自尊和平等建立,利于创建一种自由平等交流、为实现共同愿望而共同努力学习的和谐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进行换位思考,充分理解,相互信任,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成就。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友好感情,进而创建轻松愉快、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学习者(学生)及其助学者(教师)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参与权。simpson(1998)认为,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这种方式能够提供学习者与辅导者共建共享的氛围,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感。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交流中,学习者可以了解更多的有效信息,又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问题,这样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我们知道,知识的学习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由具有认知能力的个体——我们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认知的功能是把我们所经历的事物加以组织,而不是去发现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作为教师,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取
决于学生能不能接受和愿不愿意接受。
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操作性很强,把实际教学内容分设成一个个的活动,融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要求和评价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甚为重要,否则我们无法摆脱小组活动中浑水摸鱼、吃大锅饭的状态,诚然,也起不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为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针对每个教学活动都尽可能详尽地列举出相关知识点、详细的评价细则(主要有:教师评、小组互评、自评三方面结合)。
在设计活动时,明确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评价细则。
一般分为以下步骤:首先,给出自己制作或者选择的合适范例(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感觉自己能够做到,也就是让学生预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
其次,结合范例,指出作品中必须包含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运用;第三,主题不作统一限制,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自主选择,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而对于内容,要求是健康的、乐观的和积极向上的。
第四,学习共同体小组各自计划、安排,制作作品。(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各个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第五,作品“鉴赏”,互评互学。
第六,在规定时间内,可更改完善作品,及时上交。(活动的回报是有价值的)
活动设计中运用了动机理论原理:动机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能主动积极地从事某项活动,要依据三个条件:(1)是否相信自己能在活动中取得成功;(2)活动的回报是否让他觉得有价值;(3)在活动期间的人际关系如何。
也就是说:动机= 期望×价值×气氛。
或者说:动机= 信心×目标×情感。
这三个因素的表达式中用的乘号而不是加号,这意味着: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活动对他没有什么意义,即使他们估计自己能完成学习任务并喜欢班级的气氛,他仍然缺乏学习动力。如果学生学习任务太难,完成的机会很小,他也会迅速地丧失学习动力。也就是说这三者只要有一项缺失,就会使学生们迅速地丧失学习动力。以上活动充分运用动机理论的原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喜悦,为自己取得成就而开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设计一个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习共同体则是我们比较理想的选择。我们必须能让尽量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发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讨论成为一种必然,那么知识的形成和深化、迁移成为活动的必然结果,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情绪充予是特定刺激物与情绪活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条件性联系,具体表现
为该刺激物被情绪化地定性,以致其再现时可以引发相应的情绪活动及其反馈结果。笔者在学习化学课程时,对化学老师也是敬佩有加,而且觉得化学反应非常有意思,利用已有的几种物质,给它适当的条件便可以得到新的物质,而且如果给定的条件不同,产生的新物质也不相同,笔者觉得这种现象真是好,煞感兴趣。所以学习成绩理所当然的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推荐参加比赛,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笔者感受的是快乐、满足还有期待等情绪,于是很自然的就会把这些积极情绪带进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得到充实感、成就感,还有自我提高的欲望感越来越强烈,这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积极的情绪充予”。反之,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笔者会投注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收获并不成比例,使得我不得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一门课上,难免会产生沮丧、失望、紧张等情绪,于是对物理的学习便产生了“恐惧”感,这就是心理学上称之为的“消极的情绪充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充予,学习共同体能够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积极情绪充予的产生,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并非每个人都喜欢直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所以要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平台,除了课堂上的交流外,结合课程特点,所以采用多种交流方式:e-mail、qq群、bbs在线论坛、blog等网络交流手段。在这些非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平台上,学生们没有任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