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成分分析
我的人际关系分析报告
我的人际关系分析报告概述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与我们息息相关。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对我的人际关系做一个详细分析和总结,并对我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和改进。
个人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我的家庭关系相对较好。
我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比较融洽。
我们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这种关系也延伸到了其他亲戚之间。
我和我的家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我和家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我的朋友关系也比较稳定。
我有一些老朋友和新朋友,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一起聊天、散步、逛街、吃饭等。
和朋友在一起时,我的情绪会变得比较轻松,心情也会变得愉悦。
同时,我的朋友也会对我进行一些指导和帮助,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我的朋友们。
最后,我的恋爱关系方面,我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恋爱。
但是,我认为在一段恋爱关系中,我需要做到真诚、尊重、倾听和包容。
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恋爱关系,从而能够共同进步和发展。
工作和学习中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和学习中,人际关系也相对比较重要。
在这方面,我有以下的一些体验和总结。
首先,对于上级和同事,我们需要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
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多多沟通,互相帮助,从而达到工作上的协作和合作。
在构建工作关系时,我们需要注重谦虚和坦诚。
当发生分歧和矛盾时,我们也需要做到客观和公正,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
其次,对于学习上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班级和课程活动,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习的进步,同时也会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善和提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总结在我的人际关系中,我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与家人、朋友、同学还是同事,都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和交流来促进我们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人际关系
二、人际合作
合作的两个必要条件: 关系的持续和相互回报。
交往关关系与混合关系。
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 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
情感性关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
工具性关系通常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
的、不稳定的关系。店员与顾客之间、公共汽车 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
2、爱情
“友谊式爱情” 与“狂热式爱情” 。 前者是指一种对特定对象的亲密感情,它不 一定伴随有激情或生理性冲动。后者是一种对爱 人的强烈渴望,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冲动。 爱情的三元理论 爱情有三个基本的成分: 亲密、激情与承诺。 爱情包含四个要素: 关心、责任、尊重、理解
爱情与喜欢的关系
喜欢
受现实评价吸引
爱
较多幻想
平静的情感
无情欲需求
狂热
情欲
可共享
独占、排他
爱的类型
喜欢=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激情
友伴的爱= 亲密+承诺
完美的爱= 亲密+激情+承诺
迷恋的爱= 激情
旋风式的爱= 激情+ 承诺
空洞的爱= 承诺
无爱
第三节 关系对应性与协调性 一、人际冲突
(1)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冲突是一件很寻常的 事情。 (2)可以提高我们管理冲突的能力 (3)使我们认识到人际冲突对于个人成长的 重要性。 (4)有利于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家庭生活 的满意度。 (5)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的健康。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义一、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类的结群性•人际关系的不可避免性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对个体的心理生活、群体组织的气氛以及活动效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关系的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人际关系变化的趋势: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状态。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三、人际关系的成分•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理性条件。
情感成分——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恶感。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四、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三个阶段:•注意阶段零接触——单向注意——双向注意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起步阶段。
•接触阶段双向注意——交往与沟通、进行情感探索这是人际关系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接触、交往、沟通——情感联系加强。
深度心理卷入,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的恶化始于冷漠,对交往者持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严重者甚至表现为一种否定性的评价和行为。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从冷漠开始,以疏远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渗透到彼此交往的各个方面。
•终止阶段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五、印象的形成•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第五章 人际关系
(3)行为因素:行为是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行为因素:行为是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在人际关系中, 在人际关系中,不论是认识因素还是情感因 都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指言语、 素,都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指言语、 举止、作风、表情、 举止、作风、表情、手势等一切表现个性的 外部动作, 外部动作,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 手段。 手段。
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于 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交往双方彼此交往中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能否 得到满足。因此,人际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 得到满足。因此, 之间的心理距离。 之间的心理距离。
认知、 认知、情感和行为是组成人际关系的三个相互联系 的成分: 的成分: (1)认识因素:认识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人 )认识因素:认识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相互感 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心理关系。 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心理关系。如果彼此之间 丝毫不了解,对对方一无所知, 丝毫不了解,对对方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 关系。 关系。
(2)情感因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 )情感因素: 节因素,人际关系以彼此满意或不满意、 节因素,人际关系以彼此满意或不满意、喜 爱或厌恶等情绪情感为特征。 爱或厌恶等情绪情感为特征。只有对满足需 要的事物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要的事物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阻 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③一方的顺从性行为(如尊敬、信任、 一方的顺从性行为(如尊敬、信任、 求援等) 求援等)能导致另一方的友好性行为 如劝导、帮助), ),但太过分的顺从行 (如劝导、帮助),但太过分的顺从行 如害羞、礼貌、服从等) 为(如害羞、礼貌、服从等)则也可能 引起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引起另一方的骄傲、控制等反应。
第六章人际关系
(3)感情需要: 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 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舒茨认为,每种人际关系需要的强度都 应处于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欲求不足或 欲求过度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与维持。 人满足三种人际关系需要的方式有主动 和被动之分。三种基本人际关系需求与 主动和被动两种满足方式组合起来,就 构成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第七章: 人际交往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 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 好恶喜厌,远近亲疏,即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因此 它根本上受着经济、政治、法律等关系 的制约,而这些社会关系又总是通过人 际关系具体地,鲜活地表现出来,对人 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冲突的层次与类型 布瑞克(H.B.Braiker)等学者区分 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 对于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 即双方对于如何处理双方的关系,在关 系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层次是个人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 这往往涉及到双方人格与价值观的差异, 因此是比较深层次的冲突。
(3)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 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等反应; (4)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 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劝导、帮助 等反应; (5)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 屈服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骄傲、控制 等反应; (6)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 导致另一方的惩罚、拒绝等反应;
(2)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 有不少研究表明,在合作条件下,群 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 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得到 了提高。 也有很多的研究证明,由于竞争能够 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 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的活动 效率。
人际关系分析三维模型的建立
人际关系分析三维模型的建立1 研究背景及意义“人际关系”这个在中国人日常人际交往中天天挂在嘴边的概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科学各领域中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但是正由于人们整天都频繁地使用这个概念,所以当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它们加以界定,并予以科学的研究时,就发现是非常的艰难。
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概念的应用甚广,其所代表的意义甚多。
加上大家通常都是不加思索地惯用之,使得对其意义难以捉摸及掌握(杨中芳2001)。
可见,人际关系这一研究领域缺少一个较完善的理论模型,以便在对人际关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时作为依据。
本研究在建立“人际关系分析三维模型”的探索中采用信任作为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变量。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
但是,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的事。
在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与Hovland、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
在社会学中,虽然很多人都讨论了与信任有关的现象, 如涂尔干对团结(solidarity)的分析、齐美尔对信赖(faithfulness) 的研究、帕森斯对承诺(commitment)的探讨等, 但是,直到1970年代,信任才成为社会学的专门课题。
卢曼(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1983)、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等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1984)等著作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经典之作。
近十几年来,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
好几个学科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与经济研究等)都出现了信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
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
第三阶段,有一方或双方主动与对方接近,发生直接联 系。这时的人际关系是表面联系,不够深入,主要目的是 获取对方的外在印象,为进一步接触做准备。
第四阶段,双方深入交往,友谊开始形成。交往 双方在心理上彼此接受,愿意与对方在思想和感情上 进行深入交流,内心世界为对方开启,当然开启的程 度因人而异,这便是友谊的形成阶段。
2.满意感 交往双方心理上的满意感是人际 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机之一
3.原 则 它的建立、维持和巩固要遵从很 多原则,受到很多规则的制约和限制
4.技 巧 人际关系就象体育运动一样,不 仅要遵守规则,还需要掌握技巧
(三)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
1.家庭关系 2.师生关系3.同学关系 4.朋友关系
不信任也是友谊障碍出现的重要原因 3、交往双方对很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也会
导致友谊受损 4、对对方的过度依赖会使友谊关系变成一种负担影
响友谊的发展 5、在人格特质方面存在不足也会使友谊无法持久
(三)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诚信原则 2.平等原则 3.互利原则 4.尊重原则 5.宽容原则 6.适度原则
第五阶段,友谊得以深入发展,成为知己。我们 经常发现,自己的朋友不少,但能够无话不谈,推心 置腹的朋友仍然屈指可数,其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 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心理底线,只有得到我们完全信任 的人,才能够进入到这道底线之内,成为我们的挚友、 知己。
(二)友谊的维持与障碍
1、时空距离的变换会导致友谊障碍出现 2、由于彼此之间发生了某些不愉快的事导致彼此互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接近且悦纳 (二)相似或互补 (三)外表吸引力 (四)个性特征和能力
三、友谊的形成与障碍
(一)友谊的形成 第一阶段,彼此陌生,互不相识。就象两个互不相交的圆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①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
③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作为专用名词在20世纪由梅奥提出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根据这些理论成果,米德提出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舒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海德和凯莉提出了归因理论,弗罗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①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②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①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③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④发展新型人际关系⑤纠正畸形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八个维度
人际关系的八个维度
人际关系的八个维度是指影响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和沟通的八个方面。
这些维度包括:
1. 亲密度: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和亲密关系的深度。
2. 互助:指个体与他人相互帮助和支持的程度。
3. 信任:指个体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和对他人诚信的信任度。
4. 社交技巧: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5. 彼此尊重:指个体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和对他人权利的认可。
6. 沟通效果: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效果和双方的理解程度。
7. 冲突管理: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处理冲突和解决分歧的能力。
8. 社交支持:指个体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社交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程度。
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狭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关系。
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几层含义:1.亲密性、融洽性、和谐性——心理关系2.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心理成分构成3.是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现起来的,积极的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λ“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又称为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其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强调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生产中人的因素,其宗旨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
λ认知成分——理性条件情感成分——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人际关系的分类:从心理学角度分四类:λ1. 按需求性质:工具性关系2. 按欢喜程度: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3. 按双方相互地位: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4. 按关系存在的时间: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λ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本质上人际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λ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是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为诞生奠定了基础。
λ米德——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社会互动理论修茨——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归因理论弗鲁斯——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λ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法等。
测量法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的参考测量法。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报告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集体住宿的经历,生活圈子相当封闭,学习之外,什么事也不做,或是由父母包办。
而且,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技巧,不顾对方的情感体验,我行我素,易于引起宿舍其他人的不满,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团体需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
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新的挑战——远离父母,独自在学校里料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在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但是从诸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和在高校中频发的大学生事故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既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原因, 也可能成为人际障碍的原因。
还有一些因素, 是造成人际障碍的更直接的原因, 如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下面对此进行探索。
( 一) 认知因素。
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 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 偏差。
人际认知偏差涉及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
对某一个体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心理现象即为晕轮效应。
笼统地把个体划分为固定、概括的类型来加以认识的现象, 即为刻板印象。
某种条件下最先映入人们视野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的现象, 则称为首因效应。
人际认知偏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 投射。
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是这样, 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 即为投射, 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诊断
这是一份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 量表,一共有28个问题,请你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逐一对每个问题做“是”或 “否”的回答。为了保证测验的准确性, 请你认真作答。
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开。 1. 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开。 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2. 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过分地羡慕和忌妒别人。 3. 过分地羡慕和忌妒别人。 与异性交往太少。 4. 与异性交往太少。 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5. 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6. 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时常伤害别人。 7. 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 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10.极易受窘 极易受窘。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如何适可而至 不知道与异性如何适可而至。 12.不知道与异性如何适可而至。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 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 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她)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 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表层因素
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 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 交往频率(来往密切关系更近,如麻友们、恋人们) 交往频率(来往密切关系更近,如麻友们、恋人们) 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 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
2.深层因素
个性品质: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 个性品质: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最重要的是人品 特点相似:有共同语言, 特点相似: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 特点互补: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久。如夫妻、同伴等。 特点互补: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久。如夫妻、同伴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反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别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三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人际关系一个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并不一定预示着这个人会非常优秀。
人际吸引:相见、喜欢、成为熟人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研究:(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研究现状1、西方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私人关系或人际关系的探讨:研究相当活跃,主要在达克主编的《人际关系手册》中反映了基本情况。
但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存在缺陷,达克等人做了概括:A、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友谊的形成和异性恋爱关系的探讨,其它领域很少涉及;B、将关系看做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型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C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文化情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D、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
(2)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人群互动关系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
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人际技能的训练:IBM公司的员工每年平均接受共计32小时的人群互动关系训练或辅导)2、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关系一词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是中国人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的基本储藏知识的一部分,关系和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本土现象。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6 “自己人”效应
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自己人”效应通常表现为交 际双方的相互认同、情感相容和行为近似。
(1) 相互认同是通过知觉、表像、思维等认识活动 而实现的,它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心理 成分。
(2)情感相容是以相互喜爱、同情、亲切和友好的形 式表现出来的, 结合性情感表现得越多,彼此 之间越相容,越有“自己人”的效应。
(3)行为近似是指彼此在言谈举止、风度仪表等行为 模式方面的类同性,它也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不 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四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马克·科钠蒲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破裂 都分为五个阶段进行论述
㈠人际关系建立的五个阶段:创始、试验、 加强、融合、盟约。
㈡人际关系破裂的五个阶段:差别、划界限、 停滞、回避、终止。
2 控制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融洽、 友爱、团结的人际环境,能够使人们在工作中互 相尊重、互相关照、互相体贴、互相帮助, 充 满友情和温暖。
反之, 在相互矛盾、猜疑、摩擦、冲突的人际 关系状态中,人们相互之间疏远、敌对、感到心 理不安, 情绪紧张。,
人际关系总是从对人的认知开始的,彼此 根本不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 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调节也是与认知分不开的。
2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因素
人际关系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满意或不满意、喜 爱或厌恶等情感状态为特征的。假如没有情感因 素的参与调节,其关系是不可想象的。
情感因素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 对满足需要 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对阻碍需要满足 的事物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人们喜欢给自己带来奖赏的人, 讨厌给自己带 来处罚的人,即人们倾向于亲近奖励性的关系, 而排斥处罚性的关系。
因此,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只要分析了解人们 的不同心理需要,掌握人们的心理需要特点, 并根据这些需要特点去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 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概述
(三)人际关系的性质 1、积极、和谐的交往
广泛结交、文明交往、团结友爱、相互谅解
2、消极、敌对的交往
对抗、战争、偷窃、抢劫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 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
三、人际关系的特征
1、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其主体与对象都是个人,具有显著的个体性。 这就与社会关系、公共关系具有社会性、组 织性的特点有了明显的区别,人际关系的本 质体现在具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中。
如果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存在着广泛而持久的沟通联 系,那就标志着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人 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又会影响制约着人际交 流沟通的频率和态度。 但是,人际交流与沟通的频率高低与人际关系的亲 密和疏远之间并不成正比发展,在不同类型的人际关 系中,沟通频率与关系疏密有明显的差异。地缘关系 中,每天打招呼不一定关系密切;血缘关系中,几年 不见面,但关系不一定就不密切。
3.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是指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主体的活 动,包括行为举止、言语、表情、作风、手势等。 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认知因素还是情感因素都 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 的沟通手段。
(1)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行为过程决定人际关系 的建立与发展。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离开了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行为,人际关系就 不能建立和发展。任何类型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人与 人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结果。人际关系的发展与恶化, 也同样是相互交往的结果。交流与沟通是一切人际关系 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 途径。
(3)和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心理学:人际交往
第一章1、2、人际关系的几层含义: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直辖市性程度,属于社会心理学范围;人际关系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
3、早提出人际关系(人群关系论):梅奥。
4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框架: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实践米德:象征性效理论勒温: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社会互动理论修茨: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凯利:归因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AB彼得罗夫斯基: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参照测量法莫雷诺:社会测量法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应用科学,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产物。
7、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背景: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
应用研究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单靠某门学科已无法解决,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开展交叉研究导致边缘性学科的产生;目前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引导研究者重视应用研究,随着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势必衍生出专门控讨人际关系的学科。
8、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P8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提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群体交互作用的方式,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
实践任务: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有效的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10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狭义上: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11、研究社会关系时应注意:不仅要研究其形式,也要研究内容;从静态、动态研究;从社会关系本身、社会行为关系中研究。
心理学课件 人际交往
• (2)刻板印象的作用
•
A.可以简化复杂的现实世界。
•
一般来说,我们往往先按照某类人容易辨
别的类的特征,然后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共有
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们身上,并以此为根据去
知觉和判断他。
•
B.由于过于泛化,常常是不大准确。
•
消极性主要在于,由于这种刻板印象过于
泛化,常常是不大准确的,它导致对他人的知
•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 • 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
发展起来的。
• ▲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由三个相互联系 的成份组成的:
• 相互认同 情感相容 行为近似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1.按人际关系的媒介分类
血缘人际关系 趣味人际关系 业线人际关系 地线人际关系
2.按人际关系发展程度划分
• (4)近因效应的启示 • 1.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 • 2.开诚布公,积极沟通。
3、月晕效应
• (1)定义: • 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对某个人形成的整体印
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具体特征的评价和认知。
通俗地说,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 象出发,扩散性地得出或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 体印象,就像晕轮或月晕一样,是从一个中心 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 晕轮或月晕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
实验结果是:第一、二组的看法与介绍
的说法一致,第三、四组的看法则同先提出
来的说法一致。
•
可见,对陌生人的印象由提供信息的先
后顺序决定,先来的占了优势,“先入为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验表明,对一个人的认识,首次印象是十
分重要的,人们往往按首次的印象来解释后
来出现的信息,为了形成统一的印象,如果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
人际交往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柏恩博士于1964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用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角色认知对交往类型的影响。
人际关系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三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三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
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
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
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
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PAC理论认为,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不一致,而成人状态的思考和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
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
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个性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
要,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彼此间比 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代表了人 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了个 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 心理状态。
/w/96.html
(二)人际关系的成分分析
1.活 动 人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从人际 关系的建立开始,活动就成为维持和发展人 际关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之一 2.满意感 交往双方心理上的满意感是人际 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机之一 3.原 则 它的建立、维持和巩固要遵从很 多原则,受到很多规则的制约和限制 4.技 巧 人方(或双方同时)引起对方的注意。就象 两个圆距离接近了,但仍然没有发生直接的联系。 第三阶段,有一方或双方主动与对方接近,发生直接联 系。这时的人际关系是表面联系,不够深入,主要目的是 获取对方的外在印象,为进一步接触做准备。
第四阶段,双方深入交往,友谊开始形成。交往 双方在心理上彼此接受,愿意与对方在思想和感情上 进行深入交流,内心世界为对方开启,当然开启的程 度因人而异,这便是友谊的形成阶段。 第五阶段,友谊得以深入发展,成为知己。我们 经常发现,自己的朋友不少,但能够无话不谈,推心 置腹的朋友仍然屈指可数,其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 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心理底线,只有得到我们完全信任 的人,才能够进入到这道底线之内,成为我们的挚友、 知己。
(二)友谊的维持与障碍
1、时空距离的变换会导致友谊障碍出现 2、由于彼此之间发生了某些不愉快的事导致彼此互 不信任也是友谊障碍出现的重要原因 3、交往双方对很多重要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也会 导致友谊受损 4、对对方的过度依赖会使友谊关系变成一种负担影 响友谊的发展 5、在人格特质方面存在不足也会使友谊无法持久
(三)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诚信原则
2.平等原则
3.互利原则
4.尊重原则
5.宽容原则
6.适度原则
(三)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
1.家庭关系
2.师生关系
3.同学关系 4.朋友关系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接近且悦纳
(二)相似或互补
(三)外表吸引力 (四)个性特征和能力
三、友谊的形成与障碍
(一)友谊的形成 第一阶段,彼此陌生,互不相识。就象两个互不相交的圆 一样,各有各的轨迹,各有各的范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