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合集下载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摘要】本文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和文学艺术创作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上网检索和查阅有关苏轼和道家思想的资料,通过(1)苏轼处世哲学中的顺应自然和洒脱;(2)几经沉浮后的完美自我调控;(3)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技道合一”这三个方面的论证,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对于苏轼人生的深刻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苏轼;外儒内道;洒脱超然中国唐宋时期,是佛家、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发展、融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特殊时期,而由于皇室一脉对道教的极力推崇,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了极盛。

而苏轼正是这一复杂时期的特别代表人物。

后世有很多学者研究认为,苏轼的思维特点是“三家合一”,即佛儒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轼的思想应该是“外儒内道”,禅宗思想对于他的影响并不很大。

虽然对于苏轼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仔细去品味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表达,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三家思想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各方面影响还是非常深刻的。

1.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虽说北宋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流派非常复杂,但是,儒家思想应该还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

也正是因为北宋统治阶层“重文轻武”和“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让这一时期的文人和政治家得以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出仕而能有一番作为,是那个时期所有读书人的一个终极目标。

当然,苏轼也不例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其父苏洵勤奋品德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良好教育,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小苏轼的思维中慢慢扎下根基。

苏轼二十五岁开始步入仕途,虽然在政治上几经沉浮,却始终表现出了十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他一向敢作敢为,正是应了儒家的“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基本思想。

这也是苏轼贯彻一生从未背弃过的人生主导思想之一。

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低谷,他都始终保持了“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的处世态度。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作者:张瑜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摘要: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

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苏轼人生儒释道反思一、苏轼早期的笃信儒学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东坡先生本传》)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

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

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

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我非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

”(《送宋军用游辇下》)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1]苏轼这种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当他在回忆当年(公元1061年)与乃弟子由双双赴科举考试时,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完全是以儒学为指导的,“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充分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潘苍崖在评东坡所写的《范增论》时说:“子瞻祖其家学,气焰赫奕,人多慕之。

要之自六经出,则源深而流长,人见其正大温粹,不知其所养者本也。

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

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

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诞生在北宋这样一个思想盛世的天才,注定是不凡的。

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家庭的苏轼对于致君尧舜曾深以为然,也曾平步青云的他人到中年也不得不避世悟道。

波澜起伏、九死一生的仕途之路并没有使苏轼颓废,反而成就了他的超越、超脱,他以儒为本,借助佛老而超越佛老,最终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复杂人格。

本文意在对苏轼各个人生阶段创作诗词的解读,剖析苏轼的心路历程,进而分析苏轼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的复杂人格。

从进京应试到自请离京,儒家思想主导苏轼的人生道路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全才。

他七岁知诗书,十岁有“当时之志”,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以修身为出发点,爱物仁人、济世救民为理想,最终以期实现平天下的伟业。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苏轼指引了一条十分明确的入世之道。

没有辜负年华与才华,二十一岁同父兄进京应试的苏轼,一举创下了北宋科考最高分的惊人成绩,欧阳修也不禁赞叹:“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且看这首《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长于豪放,亦善婉约,这首伤春之作意蕴丰富,既有对暮春的感伤,又有含蓄婉转的情爱之思,词终又饱含了一份意欲奋发有所为却未能如愿的抑郁之情。

纵观全词,诗人用朦胧的笔触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却又点到为止,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与“多情却被无情恼”等句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再看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与妻子王弗鹣鲽情深,奈何王弗二十七岁便撒手人寰,苏轼的内心悲痛不已,十年后梦中相见,当年闺房种种又历历在目,不免潸然泪下,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道家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道家追求遁 世 , 家 的无 为特别 是庄 子 的齐物论 , 道 使苏
轼淡泊 名利 , 逆境 中显 得 从 容 不迫 。《 在 满庭 芳 ・ 角 虚 蜗
名》 坤 。 这篇词作尽 情地 展示 了词人 人生 道路 上受 到 重大 挫折之后 的内心世界 , 现 了他 宠辱 不惊 、 然物 外 的人生 表 超 态度。词人 以议 论发端 , 用形象 的艺 术手法对 世俗热衷 的名 利作 了冷静 的嘲讽。“ 百年里 , 浑教是醉 , 三万六千场” 一个 , “ 字展现 了词人那种想要 清醒却又不得不沉醉 , 浑” 想要摆脱 尘世束缚却 又愤 世嫉 俗 的无奈 状态 。而“ 忧愁 风雨 , 半相 一 仿 ” 这句 则 隐含 着 作 者 身 遭惨 祸 、 志难 酬 的人 生 自叙 。 , 壮 “ 又何须抵死 , 说短论 长” 是 因“ , 忧愁 风雨 ” 而彻底 醒悟 的悲
道 家思 想 对 苏 轼 黄 州 时 期 文 学 创 作 的影 响
王 璇
(曲阜师 范大 学文学 院 , 山东 曲阜 2 3 6 7 1 5)
[ 摘 要 ]在经历了 挣扎和煎熬、 苦闷和痛苦之后 , 苏轼最终在道 家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 乌台诗案” 把他推向了 道
家, 家思想使他得 以到达最终的超脱和 旷达 , 道 也成就 了他 的文学地位 。
死攸关的劫难后被贬黄州。黄州是他人生 挫折的第一站 , 仕 途的不顺 , 朋友 的离弃 , 贬谪黄州的伤心失 落, 功业未就 的感
慨, 使他一下子失去了精神的支撑 , 表面上 看他嬉 笑 自如 , 不 时 自嘲一下 , 可实际上他 内心却是 极度压抑 的。在经 历了挣 扎和煎熬 , 苦闷和痛苦 之后 , 苏轼最 终在 道家 的思想 中找到 了出路。“ 乌台诗案” 把他推 向了道家 , , 道家思想 使他得 以 到达最终的超脱 和旷达 , 也成 就了他 的文学地位 。

浅谈苏轼处事哲学与词

浅谈苏轼处事哲学与词

浅谈苏轼处世哲学与词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摘要: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他有儒家拯世济民的思想,有道家超然处之的旷达态度,也有佛家的超然物外、随缘自适。

他为人重操守,不以时迁,毁誉不计;一生热爱学问事业,中心乐之,自进不已。

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常乐;处逆境而不颓废,处顺境而不淫逸。

而他的这种旷达态度在词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既而形成其豪放词风。

关键词:豁达豪放、超然物外、淡泊无为正文:苏轼一生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但在北宋昏暗的政治斗争中一再受挫,苏轼一生三次在朝,时间都很短,三次到外地做官,共十九年,两次谪居,共十二年,其间还因“乌台诗案”入狱,遭受詬辱折磨,几致死地,最后又病死赦归路上。

苏轼的一生,真可谓是跌宕起伏,历尽升沉。

在这样的情况下,佛老思想就成为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形成了一种豁达豪放、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着坚强的生活信心和旺盛的创作活力的原因。

而苏词自然形成了豪放、婉约、清旷兼而有之的风格。

以下我仅以“豁达豪放、超然物外、淡泊无为”三个关键词来谈苏轼的处世哲学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在苏词中的体现。

一、豁达豪放、苏轼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其母程氏曾用东汉范滂同宦官作斗争的事迹来勉励苏轼,轼颇受鼓舞,“奋励有当世志”,可见其性本豪放,以治世济民为己任,加之“初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后读释氏书”,“参文孔老”,故形成豁达豪放的性格,旷达乐观对待世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坦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洲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壮声雄调。

《浣溪沙》“游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

摘要:苏轼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都非常丰富,他对儒、道、佛以至百家杂说的各种思想和知识取精用宏,形成了广博而宏远的人生观和文学观。

在苏轼的处世之道和文学观念中,道家思想的濡染是显而易见的。

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影响深远,并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体现。

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人生历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

他全面的艺术实践、在诗词文革新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

其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

一、初入仕途――淑世精神下的人生思索苏轼生长于四川眉山。

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道风吹遍其乡村巷里,许多生长于四川的文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浸润。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时期受到蜀地道风濡染的典型,苏轼则是北宋中叶深谙蜀地道教文化、精通老庄玄理的代表。

据仙溪傅藻编纂的《东坡纪年录》载,庆历三年癸未,年仅八岁的苏轼入小学,跟随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书。

后来,苏轼写了《众妙堂》一诗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深厚感情。

苏轼很倾心《庄子》,还自称“某龆?y好道”,可见其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

《庄子》描写的那种主体心灵在虚构的精神领域内任意驰骋想象的逍遥之游,促使他在创作中重视心灵的体认和内省。

道家思想对于苏轼的影响最初主要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的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

他的《读道藏》云:“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石苍舒醉墨堂》云:“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苏轼前期的诗歌创作中就已经表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既有对人生的偶然无常和不可捉摸的迷惘,又有不惧艰难努力奋进的自信。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浅谈苏轼的人生观摘要:苏轼是位儒释道兼容的大文豪,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苏轼所持的处世态度是: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人生观是:乐观与旷达的升华。

是儒家思想培养了苏轼,塑造了一个积极入世的苏轼。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然而其最终的走向却是明确的。

他始终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适应困境,从不堪的遭遇中解脱自我,从而乐观旷达的看待人生。

关键词:苏轼;人生观;入世;出世;旷达;乐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一生仕途坎坷,三次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一年三迁又三贬,六丧亲者,六朝皇家。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又时时体现出乐观与旷达的人生境界,这在他的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一、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二、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

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

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

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

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试析苏轼人生分期的儒释道思想及其成因
关键词: 归有光散文 抒情艺术 民族特色
提 起 归 有 光 ,我 们 就 会 想 到 《先 妣 事 略 》,想 到 《项 脊 轩志》,想到《寒花葬志》。 确实,在归有光的各类文章中, 那些抒写身世和家人朋友琐事, 描写亲情的历来备受推 崇。 王锡爵为他写的墓志铭中就说:“所为书写怀抱之文, 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 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嗟叹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 ”[1]
12
儒释道融合思想给兼综众学、 广摄博取的苏轼的人 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文化心理结构、人格修养、 仪态风度等都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苏轼有别于同 时代其他封建知识分子之处就在于他能将三者很好地结 合 起 来 支 配 自 己 ,即 “外 儒 内 道 ”,或 曰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对 儒 释 道 三 家 都 同 样 推 崇 ,同 样 兼 收 并 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 当外界条件允许时,即用儒家思想支配自己在社会上追 求事业,积极从政,以身许国,济世救民,施展自己的胸襟 抱负,一逞才学;当客观现实与其自身的理想抱负发生矛 盾时,就回转来用儒道思想来解脱自己,支撑自己,而做 到乐天知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罕见的一位“快乐天 才”。 苏轼曾说:“万物自生成,故天地设位而已。 ”“天地之 间,或贵或贱,未有位之者也,卑高陈而贵贱自位矣。 ” (《毘陵易传》)故能置穷达、祸福、生死于度外。
“人生如梦”的感叹,这些感叹均是苏轼对人生大彻大悟 的深切感受。 人生如梦的哲理思辨可以把陷溺在人生苦 海中的凡夫俗子超度出来, 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在自我感 觉的虚幻平衡之中,忘却执著人生的种种欲望烦恼,获得 梦幻般的曾经拥有似的感觉。 佛教哲学的思辨力量把他 人生挫折的巨大压抑和心灵痛苦的浓厚阴影统统撒向梦

从苏轼词创作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从苏轼词创作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从苏轼词创作看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作者:李丽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8期摘要:苏轼是我国古代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文、书均享誉一时。

尤其是其词作,纵情放笔,气概豪迈,开一代风气之先。

他虽屡遭政治迫害,常年颠沛流离,过着艰苦的流亡生活,却以“安之若命”的道家思想为依托,与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风。

本文着重分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观、价值观、艺术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苏轼旷达自适苏轼自少就深受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影响,具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他曾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但现实中他却是徒有济世壮志而不能为世所用。

他一生漂泊不定、多灾多难,多次因与执政掌权者发生争执而遭受贬斥,甚至被发配至偏远的南荒之地,始终未能施展自身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

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侥幸逃脱重罚,被贬至外地担任团练副使,这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发出这样的感慨:“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这也充分反映了他当时报国无门、苦闷郁愤的真实态度。

苏轼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自我嘲讽、自我派遣:“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词中提到的黄州、惠州、儋州却都是苏轼被贬安置的地方,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时的复杂情感。

[1]屡遭贬迁的苏轼不仅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其自身居住、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动荡不安。

很多时候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到寺院里借宿,衣食住行都得靠自己劳动来换取。

很多时候还存在“饥寒之忧”。

他在给自己的友人和学生写的信里都提到了这一点。

为了节省开支,他把每月的薪水都挂在梁上,用的时候用叉子去挑下一块,不用的时候就把叉子藏起来,生活十分困顿。

[2]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打压、生活上的磨难,让饱含家国情怀的苏轼开始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另一面,体会到世事无常、人生虚幻。

既然入世的道路走得不顺畅,那就从出世的角度去自我派遣、解脱。

他将目光投向了提倡“安之若命、随缘自适”的老庄思想,企图找到苦闷生活的避难地并逐渐找到了解脱之方。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

中学语文文学常识学习笔记: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艺术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1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2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3苏轼具有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和坚定沉著、乐观旷达的精神,在逆境中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4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文道观:文道并重1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不只是载道工具,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

2“道”泛指事物的规律,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的艺术成就:1艺术风格: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a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气势的雄放。

b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

2艺术气魄兼收并蓄,表现力极高,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广泛地从前代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想象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3议论文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的性质。

《日喻》中,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说理透辟。

如《石钟山记》。

4以“辞达”为准则,作文行止有度,简洁凝练,在其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八十馀字,韵味隽永。

5辞赋中融入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的抒情意味。

《赤壁赋》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一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重要主题;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出乐观旷达的精神。

1抨击社会的弊政、陋习,体现出深沉的批判意识。

2从人生遭遇和客观事物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如《题西林壁》);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超越。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关键词】:苏轼儒家道家佛(释)家思想出世入世外儒内道乐观旷达【题要】: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绘画。

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清新活泼,富有情趣,开诗歌一代新风。

他的散文,生动自然,有创造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清新劲健,风格豪放,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然而,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热爱,受到他们景仰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用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

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那么,作为一代名家的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

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I><I>&#</I></I>8226;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

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

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

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最新文档资料

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最新文档资料

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OI:10.16657/jki.issn1673-9132.2016.34.142儒家、道家和佛家是我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三种文化,虽然其起源并不相同,但却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其影响,而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在北宋时期达到高峰,北宋时期的文人和思想家大多受这三种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每种人生境界都和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即使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一种文化成为思想的主导。

下面,本文就从苏轼在人生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来分析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满腔治国抱负的有志青年这一时期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苏轼有着治国情怀和报国的热忱,这也是儒家出世思想、“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这和苏轼从小受到的教育有着很大关系。

苏轼幼年时,其父母为了让苏轼将来走入仕途,以当时应试的儒家经典教之,使其早早具备“奋厉有当世志”的宏伟蓝图。

苏轼在父母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也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奋斗目标,饱览儒家经典,钻研治世之术。

苏轼对儒家经典及儒家思想的继承可以从其作品《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中一探究竟。

“夫《春秋》者,礼之见于事业者也。

孔子论三代之盛,必归于礼之大成,而其衰,必本于礼之渐废。

群臣、父子、上下,莫不由礼而定其位。

至以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上文所述内容是儒家积极推崇的“礼”文化,儒学大师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礼”教的传播,而苏轼的一番议论就是对礼教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说明,体现了苏轼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

正如文中所述,苏轼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由“礼”来决定的,“有礼”之人则事业成功,“无礼”之人则事业失败,这一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国家之中,有礼则国家昌盛,无礼则国家亡,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靠礼维持的,父子之家,君臣之间,莫不是如此。

苏轼的道家心路历程

苏轼的道家心路历程

础, 建立了 自己的人生哲学 。庄 子关注个 体存在 意义 , 要 为个体存在 寻找归属 , 他 以“ 为个体立命 ” 为己任 , 反 对人 被外 物所支 配。“ 一受其成形 , 不亡 以待尽 , 其 行尽如驰 ,
而莫之 能止 , 不亦悲乎 !终身役 役而不 见成功 , 茶然疲 役 而不知其 所 归 , 可 不哀 哉 ! ” … 他 主 张 破 除这 种 “ 役 于
起, 建立起一种 以 自我为 中心 的可仕 可隐 的 自然 人生 哲 学。我认为道家超然物外 、 物我其一 乐观胸怀 , 对人 生永
嘲“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 长作 岭南人 ” , 正是这 种对生命 的热爱 , 对生 活的乐观 态度 , 对 人生 的多 角度思 考 , 使他 度过 了生命 中一个又一个难关 , 从未被苦难击倒 。
轼 对人 生有了新 的感悟 , “ 人 生如梦 , 一樽还 酹江 月” “ 世
事一场大梦 , 人 生几度 秋 凉 , 夜 来 风叶 已鸣廊。 ”这些 都 是他在贬居黄州期 间所作 , 此 时的 苏轼 已厌倦 官场 上 的 勾 心斗角、 蝇营狗苟 、 尔虞我诈 , 希望 能 回做 真正 的 自我 ,
心想做 安邦定 国的治世之 臣, 不满于作 驯服 的工具 , 必然 遭到当政者的嫉 妒和防范 , 统治者对 文人授予 高官厚禄 ,

得志 , 兄弟二人同 中进 士 , 当时 的主考 官欧 阳修 也对他 极 力称赞 , 连仁宗皇帝也 赏识 有加 。踏入仕 途后 , 苏轼不 自 觉地 陷于党争 之 中 不能 平 静。先 是被 奸 佞 小人 诬 陷 入 狱, 堂堂知州一下子成了阶下 囚。经 过一年 多的审理 , 最 终 留得一条 活命 。出狱后贬为 黄州 团练副使 , 官职卑 微 ,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

论苏轼的处世之道一处世依据(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正统思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政爱民,尊主尊亲,积极有为。

苏轼的政治生活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封建文人家庭,从小就接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他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希望他可以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苏东坡的祖父苏序虽然不是达官贵人,但是很有文化修养,喜欢作诗,而且很有政治情怀。

北宋建立后,苏序认为天下统一了,没有军阀割据,应该让子孙出去做官,为统一的国家出力,为人民谋幸福,于是他把儿子送到城里读书。

苏轼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入朝为官,尊主泽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北宋时期道家思想比较盛行,士大夫接受道家和道教。

道家,道教也成为了他们平常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

道教思想深深入地渗透到了士大夫们的心灵深处,对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治国治民理念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北宋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理念,外交思想和学术文化方面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与道家也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三)佛家思想的影响苏轼与佛家的渊源很深,苏出生的家庭世代信佛,苏轼自己说他的父亲和母“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

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苏东坡从小就受到佛教的熏陶,他的父母和僧人交往的很多,他的弟弟苏辙也信奉佛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苏轼的思想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也是必然的。

二处世方法(一)对待朋友平易近人,谦逊宽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苏轼的一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可以说就是朋友,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还是沦落街头的乞丐,亦或是乡野间的和尚道士,甚至是一些风尘女子,他都能一视同仁,结为朋友。

他经常邀请客人来访,一起饮酒作诗。

在京城,他和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等大臣就来往密切。

并且结识了很多有才华的文人,其中“苏门四学士”名气最大。

论苏轼词中的处世之道

论苏轼词中的处世之道

读·闻·观46论苏轼词中的处世之道程若锦摘要: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一人格魅力反映在他面对生活各类情景时睿智的处世之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二是超尘出世。

这两种处世态度共同构成了苏轼思想的复杂性。

关键词:苏轼;词作;儒释道思想苏轼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坛具有突出的地位,他的词作被历代文人所追捧,原因不只是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更是被他词作中独特的处世之道所打动。

他尽管命运多舛,但始终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苏轼的词作也常常表现出一种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处世之道,这种处世之道正是他能坦然笑对人生,并从容跨越种种风雨,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重要原因。

一、苏轼处事之道的总认识苏轼的生平可谓诙谐无忌终使其宦海失意,他刚正忠信仍迫其贬谪向南。

在面对如此境遇的人生中,苏轼却形成了他以“奋厉有当世志”的积极入世心态为主要,以“我欲乘风归去”的超然出世心态为间断穿插的处世之道。

他虽然深切的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而全面否认人生,而是寻找自我解脱的方法。

他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两种看似矛盾的处世态度以他自己的方式融合起来,为后代文人深深敬仰。

二、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处世之道的影响1.儒教的坚毅执着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它对士大夫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宋更是儒学复兴的时代,苏轼在参加科举考试时,都以儒家思想为本,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对佛老思想采取了排斥的态度。

[1]2.佛教的超脱虚无佛教世界观的缘起论认为, 大千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缘来则成, 缘尽即散,其本质是虚幻不实的。

佛教经典对此多以梦喻示。

较著名者, 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梦, 为虚妄见。

”这样的认识, 无疑会在一个人遇到无法抗拒的挫折之时, 起到慰藉作用。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分析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分析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分析作者:郭子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国家,北宋著名历史文学家苏轼受道家、儒家、佛家三种文化深厚影响。

从而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在这三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随着苏轼的文化底蕴加深,对人、事、物等都进行深刻思考。

境界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苏轼;人生境界;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10-01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儒家、道家与佛家,虽说三种文化起源并不一样,但都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许多中国文人都受其文化影响,随着三种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之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

在北宋时期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力达到高峰,北宋时期的文人与思想家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这三种文化的影响。

著名北宋历史文学家苏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见解,成为文化思想上的主导者。

下面对苏轼每段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满腔治国抱负的有志青年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占有主导地位。

苏轼在此阶段怀揣着治国情怀与报效祖国高尚情怀,也是体现出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

在苏轼的幼年,父母为了让苏轼走上仕途,用当时应试的儒家经典来教育苏轼,让其早早具备儒家思想文化,也在父母及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将“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从此阅览儒家经典之作,刻苦钻研治世之术。

苏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孔子极力的推崇,他在读《论孔子》一书中更是将孔子看成为圣人,更是将孔子看做具有一身正气的能臣。

苏轼思想上不仅推崇儒家思想,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文化。

二、重要转折,乌台诗案苏轼人生境界的重要转折点就是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对苏轼人格上受到了侮辱,也对他造成了重大打击,在此之后苏轼的仕途走上了下坡路,并且不断遭到被贬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苏轼的生活实践、政治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都非常丰富,他对儒、道、佛以至百家杂说的各种思想和知识取精用宏,形成了广博而宏远的人生观和文学观。

在苏轼的处世之道和文学观念中,道家思想的濡染是显而易见的。

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影响深远,并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体现。

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人生历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天才,在诗、词、文等领域均堪称大家。

他全面的艺术实践、在诗词文革新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豁达的胸襟、独具魅力的人格都备受后人推崇。

其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

一、初入仕途――淑世精神下的人生思索苏轼生长于四川眉山。

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道风吹遍其乡村巷里,许多生长于四川的文人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浸润。

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时期受到蜀地道风濡染的典型,苏轼则是北宋中叶深谙蜀地道教文化、精通老庄玄理的代表。

据仙溪傅藻编纂的《东坡纪年录》载,庆历三年癸未,年仅八岁的苏轼入小学,跟随眉山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读书。

后来,苏轼写了《众妙堂》一诗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深厚感情。

苏轼很倾心《庄子》,还自称“某龆?y好道”,可见其深受老庄思想的熏陶。

《庄子》描写的那种主体心灵在虚构的精神领域内任意驰骋想象的逍遥之游,促使他在创作中重视心灵的体认和内省。

道家思想对于苏轼的影响最初主要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的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

他的《读道藏》云:“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石苍舒醉墨堂》云:“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送文与可出守陵州》说:“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

”苏轼前期的诗歌创作中就已经表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既有对人生的偶然无常和不可捉摸的迷惘,又有不惧艰难努力奋进的自信。

又如《凤翔八观》中的《石鼓歌》:“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可见苏轼潜藏意识中存在的哲理种子,他对人生哲理更深层的领悟,有待日后对生命进一步的体认而得到更深入的发挥。

尽管如此,少年得志的他在更多的作品中体现的是奋进不息的淑世精神和济世利民的积极情怀。

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曾奉诏祭祷于道观,留下了不少参与道教活动的诗歌,譬如《洞霄宫》、《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四首、《次韵蒋颖叔》二首、《扈从景灵宫》、《凝祥池》等等。

这些应诏奉和之作虽然内容空泛、艺术水准不高,却侧面反映了苏轼对于道家的关注甚至道教活动的参与并非只在仕途受挫之时,他对道家的接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历程。

二、被贬黄州――谪居苦闷中的旷达情怀“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元丰二年,正值壮年有为之际的苏轼贬居黄州,“惟佛经以遁日”(《与章子厚》)。

贬谪生活难免让苏轼愤懑痛苦,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他常前往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然,而无所附丽。

”苏轼以安心调气为养身之法,以治心养气为悟道之法,对宇宙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佛道的超尘遁世思想日有增益。

苏轼能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真趣和精神快乐。

有时布衣芒履,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感受,领悟人生的理趣。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官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

”苏轼的旷达无羁的性格可谓跃然纸上。

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让他感到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都不再萦绕于怀。

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独特的个性和真情展现在世人心中。

而这种胸怀的根源便在于这首词中深远的道家意味。

下阕的“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而来,意为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予,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

正是由于老庄思想的底蕴,苏轼在痛苦的逆境中孕育了旷达的性情。

苏轼贬谪黄州后,在一次出行遇雨后写下的《定风波》里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在归去时回首前尘,经历的风雨犹如幻梦一场,不论晴雨,都于我心无所牵挂,明澈的心灵不会因外物而困扰。

这是明白宇宙人生真谛后,对尘世利害的断然超越。

在同一时期创作的《赤壁赋》中,苏轼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作者认为只有超越得失的心灵,才能完全地感受和拥有天地之美,更表现出他安时处顺、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又如次年写作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耳。

”这里的闲情逸致,不仅仅是无俗务缠身,更重要的是心境的闲适和空灵。

元?v更化时期,苏轼回到京城,青云直上,将重心转移到了政治论争,文学创作相对歉收。

历览苏轼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他在贬谪时期的作品较在朝为官时数量较多,名篇佳作集中,艺术成就也高。

被贬在外,苏轼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个人抒怀,在记叙日常生活的同时,融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而这些作品中常常可见道家思想对他的浸染。

三、"惠儋晚岁――历尽沧桑后的真朴超然绍圣元年哲宗亲政,苏轼再度成为新党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位于海南的儋州。

尽管条件极为艰苦,“饮食不具,药石无有”,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与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苏轼在岭南时期的作品表现出向自然平淡风格转化的明显倾向,也仍有豪迈清健之作。

苏轼晚年前往儋州时写了一首《行琼儋间》:“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

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

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

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

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诗人向西北方攀援,仿佛登上了如弓之月。

站在高处遥望中原,惟有积水茫茫一片映入眼帘。

远眺大海,顿觉海内九州只如仓中一粟。

从中可以看出东坡公居高俯瞰的庄子式逍遥境界,颇得《逍遥游》中鲲鹏展翅,背负青天俯瞰人间的气势。

到了晚年,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的思想愈益增进,正如《定风波》中所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还在《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一诗中写道:“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举家传吉梦,殊相惊凡目。

烂烂开眼电,硗硗峙头玉。

但令强筋骨,可以耕衍沃。

不须富文章,端能耗纸竹。

君归定何日,我计早已熟。

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

箪瓢有内乐,轩冕无流瞩。

”作者认为子孙后代能够身强力壮,躬耕田亩,习惯于简陋的乡居生活,那将是乐趣无穷的。

苏轼晚年喜和陶渊明诗,更集中地反映了他崇尚真朴、不慕荣利的情怀和对“高风绝尘”的魏晋诗风的由衷向往。

四、"道家思想与苏轼的人生态度苏门四才子之一的黄庭坚曾寓笔砚于汴京?t池寺南的“退听堂”,并自编“退听堂诗”。

“退听”语出《庄子?人世间》中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这种淡化日常生活中生理感官的作用,强调心灵主观意识的自由,从而进入“唯道集虚”的直觉思维层次的“听之以气”,即“退听”,是庄子“心斋”的主要方式。

庄子认为,只有“忘”才能达到“自适”的境界,故又提出了一个“坐忘”的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以谓坐忘。

”所谓“堕肢体”,就是要摆脱与生俱来的欲望,摆脱形累;而“黜聪明”,则要摆脱后天得来的知累,忘掉一切理性的活动。

庄子认为,“坐忘”正是摆脱人生种种内外束缚,获得绝对自由,最终达到与道冥契的最佳方式。

苏轼在整个贬谪期间,以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来看待人生,第一要诀便是“忘”。

正是这种“忘”让苏轼随缘自适,身处蒙羞受辱之境,却能超越荣辱得失。

苏轼本人也是非常向往道家那种仙风道骨的。

他在《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的序中就表达了对“白日仙去”的谢自然、“著《坐忘论》,年百余,蝉蜕而去”的司马子微和有仙风道骨的李白等“仙”的羡慕之情。

词中写道:“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

清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

向玉霄东望,蓬莱??霭,有云驾、骖风驭。

”意为自从有了《坐忘论》,人的求道成仙理想,就成为可行的事实,道山绛阙、蓬莱喳霭可望了。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

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

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

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更是表达了心许谪仙,欲与之化仙而去的心愿。

而他们“约相将去”之处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神女居住的让人羽化成仙的藐姑射之山。

苏轼的诗歌创作,前期以豪迈为主,多清雄之气;后期趋于自然平淡,清远旷达,一以贯之的是清澈坦荡的胸襟和自由洒脱的个性。

宦海沉浮中,苏轼人生虚幻和痛苦的体验比一般人要深微沉重,却没有陷入厌世伤感,始终保持着潇洒自如的气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苏轼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懂得在如梦如幻的现实人生中,只有顺天安命,回归自然,才能在动荡的人世中“处物而不伤”,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达到永恒,超凡而脱俗。

苏轼的思想中包含了儒、道、释三家一向为学术界所公认,其中道家思想不仅对苏轼的性情塑造和人生体悟有重要影响,更在他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轼将道家思想的诸多方面转化入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可谓道家文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苏轼以活跃的思维和通达的态度,对儒、道、佛以至百家杂说的各种思想和知识取精用宏,用自己天才般的创造力在诗、词、文等各个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也为推动道家文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