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心理学)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在恋爱中总是显得安全可靠,而另一些人则时常陷入焦虑和不安?恐怕依恋理论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在心理学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个备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它不仅解释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也逐渐延伸到成人关系领域,揭示了人们对爱与依赖的深层需要。
什么是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斯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寻求安全和依赖的需要,这种需要始于婴儿时期,通过与主要看护者(通常是母亲)的亲密互动建立起来。
根据依恋理论,婴儿在与主要看护者的互动中形成了内部的“工作模型”,决定了他们将来在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
依恋类型与成人关系根据依恋理论,人们可以被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能够平衡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性和独立性;焦虑型的人倾向于过度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对关系的稳定性感到不安;而回避型的人则更倾向于保持独立,避免与他人过度亲近。
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类型对于关系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位安全型的伴侣通常能够创造出稳定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伴侣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有助于双方更好地沟通、建立信任和应对关系中的困难。
如何改善成人关系?尽管每个人的依恋类型是根植于早期亲密关系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受其限制。
通过自我认知和情感成长,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改善成人关系的建议:自我反思与沟通: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伴侣沟通。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自己在处理关系问题时遇到困难,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的帮助有助于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
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建立信任、承诺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互相尊重对方的需求,共同努力维护关系的稳定性。
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
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依恋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依恋情感。
其中,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是依恋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介绍、研究发现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来探讨心理发展中的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
一、理论介绍1. 依恋理论的概念与背景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思提出,他们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依赖情感关系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依恋行为和依恋情感在婴幼儿阶段就开始发展,并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2. 安全依恋的特点和意义安全依恋是依恋理论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它表现为个体对主要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照看者)的信任和信赖。
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情感上感到稳定、舒适,并具备探索和独立的能力。
相比其他类型的依恋(如焦虑依恋或回避依恋),安全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具有积极影响。
3. 关系质量的定义和测量关系质量是依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评估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研究者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来测量关系质量,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友谊关系等。
二、研究发现1.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好的自尊、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以及更好的社交能力。
此外,安全依恋还与较低的心理疾病风险和更好的适应能力相关。
2. 关系质量与幸福感关系质量对于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关系质量良好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意度,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度和支持感受到强烈的正相关。
夫妻关系中的关系质量也被认为对子女的积极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际应用1. 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安全依恋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个体依恋类型的评估,临床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支持。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的解释。
一、依恋理论的解释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解释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恩斯沃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依恋需求,并通过形成依恋关系来满足这一需求。
依恋理论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以及失衡依恋。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亲密伴侣有信任感,能够自在地与他人建立互惠关系。
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恐惧,回避型依恋者可能避免亲密关系,焦虑型依恋者则经常担心被抛弃。
失衡依恋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特征。
二、依恋模型的解释除了依恋理论,依恋模型也为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提供了一种途径。
依恋模型主要关注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和外部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将依恋过程描述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依恋模型认为,个体的早期依恋经历对其形成内部工作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一个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源自于在早期依恋关系中得到可靠的关爱和照料。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可能在早期依恋关系中经历了不可靠或冷漠的对待。
三、依恋与亲密关系的影响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具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
另一方面,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冲突等。
研究还表明,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对身体健康和生理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充满爱和支持的亲密关系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相反,不良的亲密关系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和健康问题。
四、培养和改善亲密关系的建议为了培养和改善亲密关系,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了解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了解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以及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情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个体会展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和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情感稳定。
回避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回避亲密关系或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焦虑依恋的个体会对亲密关系表现出过度的需求和担忧,情绪不稳定。
依恋对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信任他人,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这种信任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促进互相支持和理解。
其次,回避依恋的人常常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常常回避亲密关系,可能因为过去的伤害或恐惧而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这种回避行为会阻碍他们与他人的亲密联系,并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孤立和不安。
最后,焦虑依恋的人对亲密关系过度依赖,并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需求。
他们经常担心他人是否会离开他们,对亲密关系持续不断地寻求验证和确认。
这种焦虑和需求可能会给亲密关系带来压力和不稳定性,甚至导致关系的破裂。
除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之外,依恋理论还与其他心理学领域密切相关。
例如,依恋理论与儿童发展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自尊和更好的心理健康。
相反,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的儿童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社交焦虑和自卑情绪。
此外,依恋理论还对治疗和咨询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咨询师可以利用依恋理论的概念来帮助个体了解他们自己的依恋风格,并探索这种风格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依恋理论详解课件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塑造不同的 依恋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 文化环境对其依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因素
社交互 动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如与同伴的关系、学校环境等,对依恋关系的 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搬家等,可能对个体依恋关系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通过将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行为主 义等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深入 探讨依恋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机 制。
依恋理论在新的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应用研究将依恋理论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详细描述
例如,将依恋理论应用于教育、婚姻家庭、心理咨询等领域,探究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个体心理健 康等问题。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质量
总结词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 在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
详细描述
依恋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 研究表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和满意度与他们在 童年时期建立的依恋模式有关。安全依恋的人在成年后 的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建立信任、沟通良好的关系,而焦 虑或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过度依赖或疏离的行为, 这可能影响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 有助于理解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并提供有针对性 的支持和干预。
03 依恋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对依恋关系 有一定影响,基因编码的性格特 质和行为模式可能影响个体与他 人的互动方式。
生理机制
某些生理特征,如激素水平、神 经系统敏感性等,也可能影响依 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
心理学视角下的依恋理论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依恋理论研究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行为、依恋风格以及与依恋相关的情感和心理过程。
依恋理论的研究旨在理解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这种连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依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们对爱和亲密关系的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着与早期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形成的感情依恋,这种依恋会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依恋理论将人际关系划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依恋会影响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情感表达以及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方式。
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持有积极的态度,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保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相比之下,回避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独立和自主,往往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容易对人际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焦虑依恋的个体则常常表现出对他人过度依赖、对自己和他人持有消极的态度,往往感到不安、不满和担忧。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个体的依恋类型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没有得到良好的关爱和照顾的婴儿容易出现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而经历了可靠的关爱和满足的婴儿则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同时,个体的经历和人际关系也会对依恋类型产生影响。
例如,在感情受到伤害或被背叛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发展出回避依恋或焦虑依恋的特征。
依恋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重要意义,也对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依恋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稳定和满意的人际关系。
另外,依恋理论也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建立更满意和稳定的婚姻关系,而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夫妻冲突和离婚等问题。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是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一种解释和描述。
它关注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并探讨这种依恋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依恋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
一、依恋理论的相关概念与研究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们通过对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了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依恋对象:在依恋理论中,依恋对象指的是个体所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指亲密关系中的家人、朋友或伴侣等。
2. 依恋行为:依恋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不安全或恐惧情境时,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密接触和保护的行为。
3.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个体对与依恋对象的分离或离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4. 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指的是个体对依恋对象的信任和依赖,以及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借助依恋对象来获取支持和安慰的能力。
除了这些概念,鲍尔比和艾恩斯沃斯还提出了依恋类型的分类。
他们认为,个体对依恋对象和分离情境的感受会对依恋类型产生影响,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二、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行为,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
以下将介绍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
1. 影响亲密关系: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是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重要因素。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关系的困扰和紧张。
2. 理解情感困扰:依恋理论还可以帮助解释和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困扰和冲突。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过度依赖和担心失去依恋对象,这些情感困扰在人际互动中显现。
3. 矫正不健康依恋模式:依恋理论的应用还包括了矫正不健康依恋模式。
依恋理论的名词解释
依恋理论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联系的深度和质量,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理论就是一套关于人际关系和依存关系的心理学理论,它提供了对人际依存的解释,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重要的关系。
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依恋”。
依恋是指一个人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和倾向。
我们通常会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和接受支持。
回避依恋则表明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和害怕,倾向于回避与他人的亲密接触。
焦虑依恋则描述了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和焦虑,经常需要他人的确认和支持。
依恋理论的核心原理是早期依恋经验对后期的依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在婴幼儿期所经历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我们未来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
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品质和关注度会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早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爱护,他们往往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样式。
相反,如果孩子在早期经历了不安全、不稳定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回避或焦虑的依恋样式。
安全依恋的人通常信任他们与之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相信他们会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支持,并且自由地寻求和接受他们的帮助。
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在处理情感问题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回避依恋的人倾向于独立和自主,不愿意与他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情感需要漠不关心或予以忽视,同时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焦虑依恋的人则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和不安全,经常需要他人的支持和确认。
他们往往担心被拒绝或被遗弃,通常表现出对细微变化的过度反应。
人们的依恋样式可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等。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样式与父母之间的积极关系、父母的情感回应能力和亲近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回避和焦虑依恋样式则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忽视或冷漠的父母,甚至是虐待或失去父母的经历相关联。
依恋理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
依恋理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什么是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依恋模式。
该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提出,后来由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和发展。
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需求,而依恋行为则是个体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所展现的行为。
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在亲密关系中,依附行为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后,他们会产生一种依附需求,希望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这种依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寻求安慰、寻求支持、表达爱意、分享喜乐和痛苦等。
依恋风格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根据依恋理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依恋风格,包括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等。
这些依恋风格会对亲密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建立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他们信任伴侣、愿意接受亲密,并且能够有效地沟通和解决冲突。
而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者则可能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应对问题。
亲密关系中常见的依附行为1. 寻求安慰在面临困难或挫折时,个体往往会寻求伴侣的安慰和支持。
这种行为体现了对伴侣的信任和依赖,也有助于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2. 表达爱意通过互相表达爱意和情感,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和联系。
这种行为会让双方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的情绪满足。
3. 分享喜乐和痛苦在亲密关系中,分享喜乐和痛苦是非常重要的。
当双方能够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快乐与困难时,彼此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如何促进健康的依附行为1. 增强沟通良好的沟通是促进健康依附行为的基础。
双方需要坦诚相待,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并尽力去理解和支持。
2. 建立信任信任是稳固亲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双方能够相互信任并支持对方时,依附行为会更加顺畅和有效。
3. 照顾自己在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之前,个体首先要学会照顾好自己,保持内心平衡和情绪稳定。
只有健康独立地面对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稳定健康的依附关系。
依恋理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
依恋理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它探讨了人类在早期发展阶段与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
该理论认为这种情感纽带对个体的一生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依恋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亲密关系的质量及稳定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依恋理论在亲密关系中的应用与影响。
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依恋”,它指的是个体与其主要照料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联系。
鲍尔比认为,这种依恋关系在婴儿早期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之间形成,是为了确保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
随着个体成长,这种早期的依恋模式会在他们日后的情感关系中反映出来。
研究表明,依恋风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对他人信任、依赖能力,能够建立稳固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回避型:倾向于抵抗亲密关系,通常表现出对他人过度独立,难以寻求和接受帮助。
焦虑型: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非常强烈,但由于对被拒绝的恐惧,而过于依赖他人。
混乱型:在情感上表现出混乱和矛盾,对亲密的渴望与恐惧交织,通常源于童年经历的不稳定。
这些不同类型的依恋风格对个体在成人后的情感关系中产生重要影响,决定他们如何处理与伴侣的互动以及如何应对冲突。
依附行为的表现形式在亲密关系中,依附行为是指个体为了维持与伴侣的情感联系而采取的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行动。
这些行为可以包括:寻求支持:当面临压力或困扰时,个体可能会主动寻求伴侣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行为常见于安全型依恋的人,他们信任伴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
分享情感:个体会向伴侣坦诚自己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这种开放和分享构成了情感连接,并强化了双方的信任。
保持距离: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在遭遇冲突时倾向于退缩、避免沟通或者保持情感距离。
他们通常不愿意显露脆弱,以避免被他人看穿。
夸大需求: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会不断寻求确认和关注,以抵消内心的不安。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
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观点:
1.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们在爱情关系中寻求的是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可以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寻找一个可以依赖和依靠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伴侣、家人或者朋友。
2. 情绪理论:情绪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包括激情、热情和渴望等情绪。
这种情感体验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和快乐,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思考、感知和判断来选择伴侣,并通过对伴侣的了解和认知来建立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对伴侣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偏见和偏差,这些偏见和偏差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4.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动机过程,人们会受到内在和外在的激励因素驱动,去寻求爱情关系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爱情关系中,人们会寻求一些积极的激励因素,如亲密关系、性满足、社会认同等,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消极的激励因素,如焦虑、压力和孤独等。
5.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认为,爱情是一种人格特征的表现,人们的人格特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和行为。
例如,一
些人格特征如信任、忠诚和亲密性等,可能会促进爱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而一些其他的人格特征如自我中心、不安全感等,可能会对爱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心理学对爱情的解释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格特征、社会文化、认知和情绪等方面。
了解这些心理学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爱情关系中更好地沟通和相处。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起的情感纽带和亲密关系。
在心理学中,依恋被认为是人类最根本的情感需要之一,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父母、伴侣、朋友等人的亲密关系,人们能够获得情感安全感,并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斯普林于1969年提出。
他们的研究发现,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对其健康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此后,依恋理论逐渐被扩展应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亲密关系类型的研究中。
根据依恋理论,人们的依恋风格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对他人持有积极的期待,能够信任他人并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者则常常对他人保持距离,避免与他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
焦虑型依恋者则对别人的接纳和关心持有强烈的渴求,并经常担心被他人拒绝。
依恋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童年时期与照顾者的关系影响。
在幼儿时期,父母的照料质量会对儿童的依恋风格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对婴儿的关怀和回应程度与婴儿的依恋类型密切相关。
父母的温暖和关爱能够培养出安全型依恋,而冷漠和忽视则容易导致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
依恋不仅在儿童时期形成并影响个体,成年后的依恋关系同样重要。
伴侣关系是人们成年后最密切的依恋对象之一。
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依恋质量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有着密切联系。
安全型依恋者更倾向于建立健康稳定的伴侣关系,而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者则面临更多伴侣关系问题和不满意。
依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大意义。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拥有较高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相反,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者常常伴随着自我怀疑、焦虑和情绪困扰。
这些心理困扰可能对其人际关系、工作表现和生活满意度带来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依恋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得以改善。
心理治疗师常常通过情绪焦点疗法、认知重建和沟通技巧的学习来帮助个体改善其依恋风格。
心理学名词解释依恋
心理学名词解释依恋依恋是指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感情依附或依赖的倾向。
依恋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埃恩斯沃思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根据依恋理论,个体的依恋模式主要形成于早期的亲密关系经历,尤其是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个体从中获得了生理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学习了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应对情绪。
依恋理论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三种主要类型。
安全依恋指的是个体在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的关系中感到被接纳和安全感,他们相信他人会对自己提供支持和关怀,并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有敏感的反应。
焦虑依恋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感到不安全和不可靠,他们常常担心他人会离开或背叛自己,需要持续的确认和接触以减轻焦虑。
回避依恋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倾向于回避情感接触和依赖关系,他们更倾向于独立和独立解决问题。
人的依恋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安全依恋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好地应对,他们对于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也更加敏感。
焦虑依恋的个体常常担心他人会对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缺乏关注,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于依恋关系的过度依赖,甚至在关系中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回避依恋的个体往往独立解决问题,但在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可能遇到挑战,他们倾向于避免情感的表达和接触,难以建立深度和稳定的关系。
依恋也与个体的社会和情绪发展有关。
早期的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够更好地识别情绪和表达情感,他们也更能够表现出社会适应性的行为。
而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的个体在情绪和社交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压抑或情感过分冲动的行为。
依恋模式可以改变和塑造,通过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自我意识培养可以提高个体的依恋安全性。
人们经历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经验也会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个体的依恋模式。
《依恋理论心理学》课件
儿童依恋模式对其发展的影响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可以影响其人际 关系、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等发展方面。
成人依恋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成年人的依恋模式也会对其人际关系和幸 福感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其情感和心理 健康。
依恋模式与治疗工作的关系
了解个体的依恋模式可以为治疗工作提供 重要的指导,帮助个体建立稳定、健康的 人际关系。
《依恋理论心理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依恋理论心理学》的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依恋理论的发展历程、 定义和概念,以及依恋模式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我们还将探讨依恋模式对儿 童和成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治疗工作中的应用。让我们开始吧!
依恋理论的发展历程
1
约翰·鲍威尔斯提出了依恋理论
鲍威尔斯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依恋理论,该理论对人类依恋关系的发展和影响进 行了研究。
2
玛丽·爱因斯沃斯的奠基性研究
爱因斯沃斯进行了一系列的育婴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依恋理论的重要性。
3
后续学者的研究和拓展
依恋理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拓展,成为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理论之 一。
依恋理论的定义和概念
依恋模式分类
依恋理论将人类依恋模 式分为不同类型,包括 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 进一步细分为固执型依 恋、恐惧型依恋和困惑 型依恋。
结论
依恋理论对我们理解人类依恋行为和亲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推 广和应用依恋理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提 高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安全依恋
安全依恋是一种稳定和 健康的依恋模式,个体 相信他人的可靠性和支 持,能够适应和处理分 离和重聚。
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依恋分为固执型 依恋、恐惧型依恋和困 惑型依恋,这些模式会 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情 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什么是依恋理论它如何解释成人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什么是依恋理论,它如何解释成人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共同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用来解释人类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会形成依恋关系,并且这种依恋关系会对个体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据恋理论人依恋关系主要分为安全型、回焦虑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安慰;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太愿意依赖他人,甚至可能会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经常担心他人会离开自己,需要持续地得到他人关注和验证。
依恋理论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形成的,而且会在成年后继续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
比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会拥有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害怕承诺或者过分依赖他人。
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理论也可以解释许多行为模式。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童时期缺乏安全感而在成年后表现出过分依赖他人、害怕被抛弃;另一个人则可能会因为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注而在成年后表现出回避他人、不愿意接受亲密关系。
这些行为模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
另外,依恋理论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害怕被伤害而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过分焦虑和需求;另一个人则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回避和疏远。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恋爱关系中的问题,建立健康而稳定的恋爱关系。
总之,依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
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建立健康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依恋理论(心理学)
成人的依恋风格---3
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 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 于吓跑了同伴。
焦虑-矛盾型成人的恋爱
焦虑-矛盾型的人多次恋爱,但是难以得到 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的欢乐。
这些人唯恐失去伴侣,因此而屈从于伴侣 的愿望,尽力去让对方快乐。 焦虑-矛盾型的人更有可能爱上不喜欢他们 的人。
成人的依恋风格---回避型
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 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 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回避型成人的恋爱
回避依恋型的人害怕亲密及怀疑他人。他 们相信真正的爱不会长久,电影和爱情小 说里描写的那种深爱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在一项研究中,43%的回避型大学生从没 有恋爱过。 回避型的人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同时在 他们自己需要支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儿 寻求情绪支持。
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 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 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
恐怖刺激物
“玩具打鼓熊”
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 ③ 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
开始积极探索陌 生情境,充满乐 趣。
② 绒布妈妈在场
紧紧依偎在绒 布妈妈身边
①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 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案例
小琪说她只跟爸爸比较亲近,跟妈妈非常疏远。妈妈没有 给她任何关怀。她说妈妈对她的伤害比较大。小时候,她 的脚崴了,当时肿得老高,她就嚎啕大哭,妈妈却仍然在 那里做她的饭,根本不理,连看都没看一眼。小琪觉得, 虽然和妈妈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好像没有感情上的融合。 她说:“我看着她就有厌恶的感觉。比如我在玩电脑,我 妈突然在我后面站着,我就会非常厌恶。”从小到大,小 琪与妈妈的关系一直如此。前段时间,她还问过妈妈,说 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因为那天小琪正好是在厨房里做饭, 不小心让刀把手指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就流很多血,妈妈 也看见了,结果只淡淡问一句你怎么了,再没第二句话。 这使得内心一腔愤怒的小琪,逼出一句是不是妈妈亲生的 话来。 这个妈妈不光对女儿这样,对她的丈夫、儿子也是这样的。 但不是说妈妈不喜欢她,而是妈妈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她 不知道一个母亲应该怎么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比如拥抱、 抚摸。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学科,而依恋理论则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依恋理论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依恋理论在了解人类依恋类型和评估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不同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心理学与依恋理论心理学是一门涉及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在机制,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而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之一,其主要研究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如何建立、发展和维护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他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提出了依恋理论的三种主要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信赖和安全感;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独立性强;焦虑型依恋者常常表现出不安全的情绪和需求。
二、依恋类型与人际关系依恋类型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
他们与他人建立信任,表达情感,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
这种情感上的安全感可以促进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相比之下,回避型依恋者倾向于保持独立并避免依赖他人。
他们可能不愿意屈服于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并且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这种情况下,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会遇到人际关系的困难,因为他们不太擅长表达感情和接纳他人的情感需求。
另一方面,焦虑型依恋者则过度关注他人的回应,并对亲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拒绝反应过度敏感。
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的不安全感和需要被他人的接纳和接纳的需求。
然而,焦虑型依恋者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满意。
三、评估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了解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个体和专业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个体角度来看,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发展人际关系。
心理学中的依恋与亲密关系研究
心理学中的依恋与亲密关系研究依恋和亲密关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主题。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人类依恋和亲密关系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和亲密关系研究,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
一、依恋理论的发展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与特定重要人物建立情感纽带的需要,这种纽带被称为“依恋”。
依恋行为最初在早期儿童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研究和理论解释。
1. 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依恋理论中的一种关键类型。
安全依恋的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较高,他们相信自己在需要时可以从亲密关系中得到支持和安慰。
安全依恋的形成受到早期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怀和回应的积极影响。
2. 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两种类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们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不太愿意表达需要和情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们则表现出过分的担心和依赖,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较高。
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亲密关系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亲密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安全感和满足基本的人际需求。
它们也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人们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和情感依附。
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密关系与许多积极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结果相关联。
例如,亲密关系可以降低压力水平、改善心理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以及提供恢复和康复的支持。
三、依恋与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依恋与亲密关系密切相关,依恋风格可以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和行为。
安全依恋的人们通常更能够建立和维持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而不安全依恋的人们则可能面临各种挑战。
1. 亲密关系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个体更有可能拥有稳定和持久的亲密关系。
他们能够建立更好的情感纽带,从而更好地应对关系中的困难和挫折。
2. 依恋与冲突解决依恋风格还与亲密关系中的冲突解决方式相关。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引言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威尔(John Bowlby)和玛丽·艾恩斯沃斯(Mary Ainsworth)共同发展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依恋关系。
该理论认为,依恋是人类生命早期的基本需求,它与个体的安全感、快乐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依恋理论,人类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四种类型并讨论其特点和影响。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依恋理论中最健康和稳定的一种类型。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和自信,能够建立稳定、互相支持和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过去的依恋经历中很可能得到了持续的关心和爱。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寻求并接受支持,而且在与伴侣或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交往模式。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独立的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害怕依赖和依赖别人,倾向于独自处理问题和情感,并试图保持与他人的疏离。
他们可能有过被忽视或被拒绝的依恋经历,导致他们不相信依恋关系,并选择与他人保持距离。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冷漠、不为他人考虑和难以接近的特点。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具有高度依赖性和担心被拒绝的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担心被爱的人抛弃或不爱自己,常常表现出过度关注和依赖,希望通过控制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
他们可能有过不稳定和不一致的依恋经历,导致他们对依恋关系保持不安全的信心。
焦虑型依恋的人经常需要他人的确认和关心,并可能在关系中表现出嫉妒、依赖和情绪不稳定。
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指同时具有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特点的人。
这些人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模式,即有时候回避和独立,有时候又非常紧张和依赖。
混合型依恋的人经常在关系中体验到紧张和不安全感,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安全感。
结论依恋理论的四种类型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依恋关系的框架。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健康和稳定的类型,回避型依恋是相对独立和独立的类型,焦虑型依恋是具有高度依赖性和担心被拒绝的类型,混合型依恋是同时具有回避型和焦虑型特点的类型。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理解依恋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理解依恋与人际关系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依恋关系。
通过探究人们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依恋模式,依恋理论解释了依恋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介绍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解析依恋类型的形成,探讨依恋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最后讨论如何应用依恋理论来改善人际关系。
一、依恋理论的概述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后来由美国心理学家玛丽·艾恩斯沃思进一步发展完善。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依恋理论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这三种类型。
二、依恋类型的形成依恋类型的形成主要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安全型依恋中,父母能够建立稳定、关爱的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而回避型依恋则是因为父母可能缺乏情感互动或者不可预测的行为,导致儿童避免依赖他人;焦虑型依恋则是因为父母的关爱是不稳定的,导致儿童过度依赖他人。
三、依恋与人际关系的影响依恋类型对于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互助的人际关系,能够信任他人并寻求支持;回避型依恋者常常难以表达情感,避免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信任;焦虑型依恋者则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高度敏感,担心被拒绝,常常产生过度依赖的行为。
四、应用依恋理论改善人际关系依恋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更加健康的依恋样式。
首先,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助于认识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其次,通过自我反思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可以解决依恋样式中的问题,建立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
最后,培养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表达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可以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总结起来,依恋理论为解释依恋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和通过适当的方法改善依恋样式,可以促进更加健康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理解依恋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是非常有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离开后他们更加不安,当母亲回来后,他们 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 尖叫踢打来拒绝。 这样的儿童很少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 对陌生人也不友好。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 关心和敏感。
案例
参加了一次婚姻辅导的课程之后,林涵开始怀疑 她与老公之间是否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经常出 差,虽然每次都是几天,但每次回来的那天,就 算我去机场接他,我们也对相互之间的亲昵感到 别扭,他不说,但我们两个都能感觉得到,我很 期待拥抱、亲吻,但绝对没有,即使在他回到家 后,我兴奋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但还是没有! 眼神互相接触的时候似乎也显得不自然。最要命 的是,我们好像总是要过一个晚上才能再亲近起 来。”
人格心理学第四讲
人类的依恋关系
心理咨询中心 俞林鑫 电话:85070525 邮箱:zustxlzx@
动物的依恋: 印刻现象
• 印刻现象:在 动物个体生命 的一个特定时 期,由于遇到 某一特定刺激 而建立的一种 固定的行为模 式。
一项实验
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猴子
由替代的母亲(毛绒绒的玩具 猴)抚养长大的猴子 不能成为好母亲:放任它们的 孩子任意的活动而没有给予保 护;拒绝照顾它们的孩子;在 身体上虐待孩子。
2
3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 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 离我而去。我想和别人完全融为一体, 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
依 恋 类 型 测 试
三种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
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
situation) 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 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
母亲似乎对儿童的接触尝试做出消极的反 应:当儿童悲哀时,母亲退缩。
案例
小琪说她只跟爸爸比较亲近,跟妈妈非常疏远。妈妈没有 给她任何关怀。她说妈妈对她的伤害比较大。小时候,她 的脚崴了,当时肿得老高,她就嚎啕大哭,妈妈却仍然在 那里做她的饭,根本不理,连看都没看一眼。小琪觉得, 虽然和妈妈一直生活在一起,但好像没有感情上的融合。 她说:“我看着她就有厌恶的感觉。比如我在玩电脑,我 妈突然在我后面站着,我就会非常厌恶。”从小到大,小 琪与妈妈的关系一直如此。前段时间,她还问过妈妈,说 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因为那天小琪正好是在厨房里做饭, 不小心让刀把手指切了一个口子,当时就流很多血,妈妈 也看见了,结果只淡淡问一句你怎么了,再没第二句话。 这使得内心一腔愤怒的小琪,逼出一句是不是妈妈亲生的 话来。 这个妈妈不光对女儿这样,对她的丈夫、儿子也是这样的。 但不是说妈妈不喜欢她,而是妈妈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她 不知道一个母亲应该怎么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比如拥抱、 抚摸。
如果一个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 联系将会怎样?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 Spitz 观察了在抚 养院中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是在 3 到 12 个月间被他们的妈妈抛弃的,这些婴儿 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 7 个 婴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不象与妈妈分 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里他们哭泣, 退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睡。如果婴 儿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婴 儿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
成人的依恋风格---安全型
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安全型的人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 持同伴。 跟安全型的同伴交流比跟回避型或焦虑-矛 盾型的人交往要更温暖更亲密。
他们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更喜欢在恰当的 时候与别人分享个人信息。
安全型成人的恋爱
安全依恋型的成人比另两种类型的人对他们的恋 爱关系更满意。
回避型儿童
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母亲返回时,他 们不太高兴并设法逃避母亲。
这些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 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
安全型儿童母亲的特点
对孩子很敏感。她们能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喂食, 对喂食的时间、速度和方式等都非常敏感。
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她们在孩子哭时会去安慰、 “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孩子看着他们时会对孩 子说话。 母亲允许适宜于孩子年龄阶段的自主和探索。亲 近具有灵活性:儿童和母亲各自独立活动,并不 时进行随意交流。 母亲和儿童似乎在互动中获得乐趣。
依恋关系理论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日后的 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 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 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 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决定了人一生的幸福感。
1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依赖他们或让他 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 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与别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 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 会很紧张,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 也有点不自在
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
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陌生情景
1. 母子同时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房内有很多玩具, 母亲坐在一旁,孩子自由玩耍。(3分钟) 2. 陌生人进入,起初沉默不语,然后(1分钟)与母 亲交谈,再过1分钟,陌生人走进婴儿,与其游戏 (1分钟) 3. 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活动(3分钟) 4. 母亲返回,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第一次返回, 3分钟) 5. 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3分钟) 6. 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3分钟) 7. 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陌生人离开(3分 钟)
案例
第4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江浩似乎已经濒临崩溃边 缘,“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做出那么多牺牲和改变, 她都不满意。她知道我是爱她的,我只是受不了 她和男同事吃饭,和男同事单独出差,别的我都 可以忍受,就是忍受不了胡思乱想,我想完全拥 有这份爱情,这难道错了吗?她难道就不能为我 做出一点改变,略微地约束自己一下。” 爱情中的相互约束是很简单的事,但爱情破裂的 真正根源是,江浩偏执在爱情的占有中:惟恐女 友会离开自己,努力让自己屈从女友的种种要求, 尽量让对方快乐,可江浩得不到相同的回报,不 平衡的爱情从开始就会埋下失败的伏笔。
成人的依恋风格---3
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 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 于吓跑了同伴。
焦虑-矛盾型成人的恋爱
焦虑-矛盾型的人多次恋爱,但是难以得到 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的欢乐。
这些人唯恐失去伴侣,因此而屈从于伴侣 的愿望,尽力去让对方快乐。 焦虑-矛盾型的人更有可能爱上不喜欢他们 的人。
焦虑-矛盾型儿童的母亲
母亲似乎致力于抚育任务,但经常在情感 上对孩子不可亲近。
儿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坚持寻求关注, 则母亲就能够做出反应,因而儿童始终保 持与照看者的亲近。
一些儿童会关怀双亲,以便增进互动,这 会儿童过早地成人化。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
回避型儿童的母亲易发怒,她们不会表达 自己的感情,羞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身体接 触,她们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她们和 孩子间的距离常引起孩子的愤怒。
儿童的表情和其他情绪反应(如啼哭等), 以及儿童与陌生人交往的倾向,以此判断 母子依恋关系的性质。
安全型儿童
母亲在场时,通常以母亲作为探索 外在世界的基点(安全基地),在 玩耍时不时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他们通常比较合作,对陌生人比较 友善。
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焦虑-矛盾型儿童
情境二: 陌生人 (左)与 母亲(右) 一起坐着
情境三: 母亲离开, 陌生人与 婴儿在一 起
情境四: 妈妈返回, 安顿婴儿
情境五: 母亲离开, 孩子单独 留在室内
情境六: 陌生人进 行房间, 与婴儿一 起活动
情境七: 母亲再次 返回,重 新安顿婴 儿
观察的行为
实验者可以观察儿童对玩具的摆弄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 儿童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 全的地方,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 将孩子留在身边,一同躲避空袭。战后的 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孩 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 身边的儿童要多。
人类的依恋
人类依恋的发展
前依恋期(0~2个月)
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 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 人和伴侣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 安全型的人容易发现同伴的忧虑并给予情感上的告诉女性参加者,她们马 上要到一个有着危险电子设备的隔离的房 间去体验焦虑。当这些妇女与约好的伴侣 一起等着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发现,安 全型的男伴在同伴表现出焦虑时给予了较 多的情感支持,但回避型的男伴则没有。
依恋类型是否可以改变?
当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 想要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在一项研究中,30%的年轻女性在两年的 时间内改变了她们的依恋类型,这表明依 恋类型并不是在童年生活早期固定后不能 不变的。
5条改善依恋关系的建议
如果还没有恋爱,找一个安全依恋型的爱人是绝 对的必要;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等;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 与爱人的意见。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珍藏;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 密。
成人的依恋风格---回避型
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 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 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回避型成人的恋爱
回避依恋型的人害怕亲密及怀疑他人。他 们相信真正的爱不会长久,电影和爱情小 说里描写的那种深爱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在一项研究中,43%的回避型大学生从没 有恋爱过。 回避型的人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同时在 他们自己需要支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儿 寻求情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