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小板抗体
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 75%患者可测出血小板自身抗体多为IgG和IgA型。抗体通过 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结合了自身抗体的血小板通过与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易被吞噬破坏。 难活ITP,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成熟有抑制作用。
4
(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过敏性紫癜皮疹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皮疹多见于下肢 及臀部,呈对称性的分批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呈紫红色 且常常高出皮肤面。少数重症紫癜可融合成大疮以致出血 性坏死。
13
(三)其他表现:
反复出血或较大量出血 可致贫血 ITP患者常无脾肿大或仅少数有轻度脾肿大。 若明显脾肿大则可能不是ITP。
14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19
鉴别
1. 脾亢 2.SLE 3.HIV感染 4.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5.恶性血液病 6.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等) 7.妊娠期及妊高征血小板减少 8. 老年血小板减少,注意排除MDS
20
急性型与慢性型ITP的鉴别
年龄 性别 诱因 起病 出血症状 血小板计数 骨髓巨核细胞
血小板生存时间 病程
5. 其他检查: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1-3天,正常8-10天)
18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全国统一诊断标准:
1. 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数减少 2.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 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泼尼松治疗有效; 切脾治疗有效; PAIgG增多;Biblioteka BaiduPAc3 增多; 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血象:血小板数多次检查减少
急性型:10-20109/L 慢性型:30-80109/L 血小板体积增大,分布宽度增加。 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 白细胞数及分类正常
15
2. 止血和凝血象: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束臂试验阳性 凝血象(CT、PT、APTT)正常 纤溶功能正常
16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7
3. 遗传因素:
现已证明:HLA-DRWa及HLA-DQW3阳性与ITP密切相关。 ITP的发生可能受基因调控。
4. 其他因素:
(1) 雌激素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抗体结合的血小板。
(2) PAIg影响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可加重出血
8
临床表现
(一)起病情况
急性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大多在发病前1-3周有 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多见。
急性型 2-6岁多见 无差异 1-3周前常有感染史 急骤,常伴畏寒、发热 严重,粘膜及内脏出血常见 常<20109/L 增多或正常,幼稚型巨核细胞 增多为主,无血小板形成 约1-6小时 2-6周,>80%病例可自行缓解
慢性型 20-40岁多见 男:女为1:3 常无 常无 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 常在(30-80)109/L之间 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 多为主,血小板形成减少 约1-3天 反复发作及迁延数月、数年, 未见自行缓解
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松静滴; 激素治疗有效率60-90%. 治疗作用机制: 减少抗体包被的血小板在脾脏和骨髓中的 破坏; 抑制脾脏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 抑制骨髓巨噬细胞对 血小板吞噬,促进血小板生成;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出 血症状。
用51铬或111铟标记ITP病人血小板生存期仅2-3天甚至仅数分钟 (正常为8-10天)。
被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包裹的血小板在脾脏被“扣押”破坏。 脾脏在ITP发病机理作用:
(1)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2)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5
补充:ITP患者产生自体抗体的原因有:
1.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密切关系,其佐证 有:
3.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幼稚巨核细胞增多 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呈现成熟障碍 红系和粒系正常
17
4. 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ITP患者多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包括抗血小板糖蛋白(GP)复 合物的抗体(GPIIb/IIIa、Ib/IX……等) 可有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 注意有假阳性和假阴性。 但假阳性小,假阴性多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研室
张明海
1
血小板减少常见原因
1.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人为计数不准确。 2. 血小板生成不足
应用骨髓抑制剂、辐射、再障、巨幼细胞贪血、原发 性巨核细胞减少症等
3. 血小板破坏过多:ITP、TTP、DIC等 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脾亢等
2
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可称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ATP)或称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 少性疾病。
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少。
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治疗
综合治疗:
考虑年龄,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
紧急处理包括:
1.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3. 输注浓缩血小板
非常紧急时可考虑
4.紧急脾切除术
22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ITP一线用药
药物及剂量: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恢复正常后 逐步减量5-10mg/d,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1-2年。
慢性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隐袭。
9
(二)出血症状:
ITP出血常是紫癜型。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紫癜、血疱 急性型:出血症状明显,但可有自限性 慢性型:出血症状较轻,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诉 急性或慢性型若血小板过低<20109/L可致颅内出血危及生 命。或明显内脏出血。
10
11
12
鉴别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特点为皮肤紫癜的形态不 高出皮肤,分布不对称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多为针尖大小 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瘀斑和紫癜,少见皮肤出血斑和 血肿。
(1) 80%的急性ITP,在发病前9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慢性ITP患者,感染所致病情加重; (3) 病毒感染后发生的ITP患者,血中可发现抗病毒抗体或免疫
复合物(IC),这种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 板寿命呈负相关。
6
2. 肝、脾作用:
脾产生血小板抗体地方; 血小板破坏地方; 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患者PAIg(血小板相关抗体)产 生部位; 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作用与脾类似。
ITP发病机理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 75%患者可测出血小板自身抗体多为IgG和IgA型。抗体通过 Fab片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结合了自身抗体的血小板通过与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而易被吞噬破坏。 难活ITP,抗血小板抗体对巨核细胞成熟有抑制作用。
4
(二)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过敏性紫癜皮疹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皮疹多见于下肢 及臀部,呈对称性的分批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呈紫红色 且常常高出皮肤面。少数重症紫癜可融合成大疮以致出血 性坏死。
13
(三)其他表现:
反复出血或较大量出血 可致贫血 ITP患者常无脾肿大或仅少数有轻度脾肿大。 若明显脾肿大则可能不是ITP。
14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19
鉴别
1. 脾亢 2.SLE 3.HIV感染 4.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5.恶性血液病 6.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登革热等) 7.妊娠期及妊高征血小板减少 8. 老年血小板减少,注意排除MDS
20
急性型与慢性型ITP的鉴别
年龄 性别 诱因 起病 出血症状 血小板计数 骨髓巨核细胞
血小板生存时间 病程
5. 其他检查:
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1-3天,正常8-10天)
18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全国统一诊断标准:
1. 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数减少 2.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 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泼尼松治疗有效; 切脾治疗有效; PAIgG增多;Biblioteka BaiduPAc3 增多; 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1. 血象:血小板数多次检查减少
急性型:10-20109/L 慢性型:30-80109/L 血小板体积增大,分布宽度增加。 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 白细胞数及分类正常
15
2. 止血和凝血象: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 束臂试验阳性 凝血象(CT、PT、APTT)正常 纤溶功能正常
16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7
3. 遗传因素:
现已证明:HLA-DRWa及HLA-DQW3阳性与ITP密切相关。 ITP的发生可能受基因调控。
4. 其他因素:
(1) 雌激素作用:抑制血小板生成;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抗体结合的血小板。
(2) PAIg影响血小板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可加重出血
8
临床表现
(一)起病情况
急性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大多在发病前1-3周有 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多见。
急性型 2-6岁多见 无差异 1-3周前常有感染史 急骤,常伴畏寒、发热 严重,粘膜及内脏出血常见 常<20109/L 增多或正常,幼稚型巨核细胞 增多为主,无血小板形成 约1-6小时 2-6周,>80%病例可自行缓解
慢性型 20-40岁多见 男:女为1:3 常无 常无 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 常在(30-80)109/L之间 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 多为主,血小板形成减少 约1-3天 反复发作及迁延数月、数年, 未见自行缓解
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松静滴; 激素治疗有效率60-90%. 治疗作用机制: 减少抗体包被的血小板在脾脏和骨髓中的 破坏; 抑制脾脏抗血小板抗体的生成; 抑制骨髓巨噬细胞对 血小板吞噬,促进血小板生成;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出 血症状。
用51铬或111铟标记ITP病人血小板生存期仅2-3天甚至仅数分钟 (正常为8-10天)。
被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包裹的血小板在脾脏被“扣押”破坏。 脾脏在ITP发病机理作用:
(1)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2)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5
补充:ITP患者产生自体抗体的原因有:
1.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发病有密切关系,其佐证 有:
3.骨髓象:
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幼稚巨核细胞增多 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 呈现成熟障碍 红系和粒系正常
17
4. 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ITP患者多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包括抗血小板糖蛋白(GP)复 合物的抗体(GPIIb/IIIa、Ib/IX……等) 可有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 注意有假阳性和假阴性。 但假阳性小,假阴性多见。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研室
张明海
1
血小板减少常见原因
1.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人为计数不准确。 2. 血小板生成不足
应用骨髓抑制剂、辐射、再障、巨幼细胞贪血、原发 性巨核细胞减少症等
3. 血小板破坏过多:ITP、TTP、DIC等 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脾亢等
2
第一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可称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ATP)或称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 少性疾病。
主要由于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生存期缩短, 故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少。
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治疗
综合治疗:
考虑年龄,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
紧急处理包括:
1.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3. 输注浓缩血小板
非常紧急时可考虑
4.紧急脾切除术
22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ITP一线用药
药物及剂量: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恢复正常后 逐步减量5-10mg/d,至少维持3-6个月,甚至1-2年。
慢性ITP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隐袭。
9
(二)出血症状:
ITP出血常是紫癜型。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紫癜、血疱 急性型:出血症状明显,但可有自限性 慢性型:出血症状较轻,常以月经过多为主诉 急性或慢性型若血小板过低<20109/L可致颅内出血危及生 命。或明显内脏出血。
10
11
12
鉴别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特点为皮肤紫癜的形态不 高出皮肤,分布不对称及血小板计数减少。多为针尖大小 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瘀斑和紫癜,少见皮肤出血斑和 血肿。
(1) 80%的急性ITP,在发病前9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慢性ITP患者,感染所致病情加重; (3) 病毒感染后发生的ITP患者,血中可发现抗病毒抗体或免疫
复合物(IC),这种抗体滴度及IC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 板寿命呈负相关。
6
2. 肝、脾作用:
脾产生血小板抗体地方; 血小板破坏地方; 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患者PAIg(血小板相关抗体)产 生部位; 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作用与脾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