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解题思路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c2f2b3752ea551810a6876f.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化学中考溶解度知识及解题技巧物质的溶解度一、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二、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三、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1、纯净物与含杂质物质的换算关系: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纯物质质量分数=纯净物质的质量纯净物质的质量÷纯物质质量分数=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物质纯度= 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100% = 1—杂质的质量分数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将含杂质的物质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
专题复习七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PPT 人教课标版
![专题复习七关于溶解度的计算 PPT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567519b4daa58da0114aae.png)
算
查硝酸钠溶解度表可得温度为60℃。
故完全溶解混和物中硝酸钠,所需最低温度为60℃。
•
15、如果没有人为你遮风挡雨,那就学会自己披荆斩棘,面对一切,用倔强的骄傲,活出无人能及的精彩。
•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的 计
如果氨水的密度是0.915 g·cm-3,则1L氨水中实有的水的质量应该是
0.915g·cm-3
算 ×1000cm3-204g=711g。题目要求1体积水吸收的氨
气的体积,水的密度以1.00g·cm-3计,则将氨气体 积除以水的体积即得268.8L/(711g×1L/1000g)=378
,所以l体积水吸收378体积的NH3(标态)
•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故剩余的饱和石灰水质量小于98.2g.
【答案】D
【例2】20℃时,将140g A盐溶液蒸发掉40g水,或
者向其中加入10g A盐无水晶体,均可获得A的饱和溶
关
液。则原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是( D )
于
A 28% B 25% C 20% D 14.3%
溶
【解析】
液
高中化学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题解题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题解题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cd9ee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a.png)
高中化学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题解题方法总结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这个关系对于解题非常关键。
本文将总结一些解题方法,帮助高中学生或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知识点。
一、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所达到的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与溶质的各个离子的浓度的乘积。
溶解度与溶度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二、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1.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大小关系溶解度与溶度积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
当溶度积大于溶解度时,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会发生结晶现象;当溶度积等于溶解度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溶质的溶解和析出达到平衡;当溶度积小于溶解度时,溶液处于亚饱和状态,可以继续溶解溶质。
2. 溶度积的计算方法溶度积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溶质的离子化方程式得出的。
以AB为例,其离子化方程式为:AB(s) ⇌ A+(aq) + B-(aq)。
溶度积的表达式为:Ksp = [A+] * [B-],其中,[A+]和[B-]分别表示溶质的各个离子的浓度。
三、解题方法1. 计算溶解度题目中通常给出溶质的溶解度,要求计算溶度积。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溶质的溶解度,确定溶质的浓度,然后根据离子化方程式计算溶度积。
例如,题目给出某化合物的溶解度为0.1mol/L,要求计算其溶度积。
根据溶解度可知,该化合物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1mol/L。
假设该化合物的离子化方程式为AB2 ⇌ A2+ + 2B-,则溶度积的表达式为Ksp = [A2+] * [B-]^2。
代入浓度可得Ksp = (0.1) * (0.1)^2 = 0.001。
2. 比较溶度积的大小题目中通常给出多个溶度积,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关系,判断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例如,题目给出化合物A的溶度积为1.0 × 10^-3,化合物B的溶度积为1.0 ×10^-4,要求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
![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942fd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0.png)
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水溶液是指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形成的溶液。
在化学中,研究水溶液的溶解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许多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
了解水溶液的溶解度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过程和进行相关计算。
1. 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达到的最大浓度。
通常用质量百分数(如克/100克溶剂)或摩尔浓度(如mol/L)表示。
对于不同物质和不同温度,溶解度可能不同。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
溶质的极性、分子间力和溶剂的极性等都会影响溶解度。
一般而言,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3. 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到一定程度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在饱和状态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颗粒与未溶解的溶质颗粒保持动态平衡。
4. 溶解度的解题方法(1)根据溶液的质量百分数:有时我们需要计算给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例如,已知100克溶液中溶质A的质量为20克,求溶液的质量百分数。
解题步骤:将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然后乘以100,即可得到质量百分数。
(2)根据溶液的摩尔浓度:在溶液化学计算中,摩尔浓度常常用于计算给定体积溶液中的溶质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的单位为mol/L。
解题步骤:将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的体积(以升为单位),即可得到摩尔浓度。
5. 溶度曲线与共熔点的应用溶度曲线是指在不同温度下,一定量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曲线。
通过溶度曲线,可以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过饱和溶液,并可以确定共熔点。
6. 溶解度积和溶解度积常数溶解度积是指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达到平衡时溶质的浓度乘积。
溶解度积常数是溶解度积常数的平方根。
溶解度积常数可以表示离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综上所述,水溶液的溶解度与解题方法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
通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过程并进行相关计算。
高中化学溶解度积计算题解题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溶解度积计算题解题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ed7cc8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3.png)
高中化学溶解度积计算题解题方法总结高中化学中,溶解度积计算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给定的溶解度数据,计算物质的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与其离解度的乘积。
解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溶解度积的计算公式为溶质离解度的乘积,即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乘积。
例如,对于化学方程式AB(s) ⇌A+(aq) + B-(aq),溶解度积Ksp的计算公式为Ksp=[A+][B-],其中[A+]表示A离子的浓度,[B-]表示B离子的浓度。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解度积计算题,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具体的题目来说明。
题目一:已知溶液中AgCl的溶解度为1.2×10^-5mol/L,求AgCl的溶解度积。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溶解度数据,我们可以直接计算溶解度积。
由于AgCl是一元离子化合物,其离解度与溶液中Ag+和Cl-的浓度相等。
所以,溶解度积Ksp=[Ag+][Cl-]。
根据溶解度数据可知,[Ag+]=[Cl-]=1.2×10^-5mol/L。
因此,AgCl的溶解度积Ksp为(1.2×10^-5)^2=1.44×10^-10。
题目二:已知溶液中BaSO4的溶解度为1.5×10^-4mol/L,求BaSO4的溶解度积。
解题思路:对于溶解度积计算题,有时我们需要根据溶解度数据推算离解度。
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利用溶解度数据计算Ba2+和SO42-的浓度,然后根据溶解度积公式计算溶解度积。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溶解度数据可知,[Ba2+]=1.5×10^-4mol/L,[SO42-]=1.5×10^-4mol/L。
因此,BaSO4的溶解度积Ksp=[Ba2+][SO42-]=(1.5×10^-4)^2=2.25×10^-8。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33fcb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e.png)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什么是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曲线图是描述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图表。
通常,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溶解度,通过绘制曲线来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溶解度曲线图可帮助我们了解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在化学实验和计算中起到重要作用。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技巧1.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溶解度的定义。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的物质量。
通常,溶解度用质量百分比(如g/100g溶剂)或质量分数(如%w/w)表示。
2.分析曲线的走势首先,观察溶解度曲线的走势。
曲线可能是上升的、下降的或呈其他形状。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曲线的走势来得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趋势。
–上升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通常用于描述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下降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少,通常用于描述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
3.确定反应条件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时,通常需要确定特定的反应条件,例如温度或溶剂的种类。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到相应的数据点,以便计算或推导出所需的结果。
4.利用曲线计算溶解度一些题目可能需要我们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计算某种物质在特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读取曲线上的数据点,并进行线性插值或直接读取数值来计算溶解度。
5.判断饱和溶液条件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我们还可以判断饱和溶液的条件。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而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通过观察曲线图上的数据点,我们可以确定饱和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比例,以及可能出现的沉淀和溶液的稳定性。
6.考虑其他因素在使用溶解度曲线图解题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如压力、固体颗粒大小和搅拌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溶解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将其纳入考虑。
总结溶解度曲线图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化学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练习题详解
![化学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练习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9a7652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4.png)
化学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练习题详解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所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
而溶解度积则是指在溶解度条件下,物质的离解产物的浓度乘积。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解析化学溶解度和溶解度积的概念,并提供一些相关练习题的解题方法。
一、概念解析1. 化学溶解度(Solubility)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以在一定条件下能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质量或者物质的量比来表示。
其中,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比可以是单位质量或单位物质的场景下的量。
2. 溶解度积(Solubility Product)溶解度积是当某物质达到溶解度的条件时,其离解产物的浓度乘积。
对于一般的_AB_型的离解产物,如果其离解产物的浓度为C_A, C_B,则溶解度积可以表示为:K_sp = [C_A] × [C_B]。
溶解度积是用来表示某物质在给定条件下溶解度的定量指标,通常由溶解度积常数来表示。
二、练习题解析1. 问题一:已知溶解度积常数(K_sp)为1.0 × 10^-8 mol^2/L^2,求该物质的溶解度。
解答:溶解度积常数记为K_sp,其值等于溶解度时溶质的离解产物的浓度乘积。
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 mol/L,则在该物质溶解度时,溶质离解产物的浓度为x mol/L。
由题意可得:K_sp = [x] × [x] = x^2。
将已知溶解度积常数代入方程:1.0 × 10^-8 = x^2解得:x = 1.0 × 10^-4 mol/L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 × 10^-4 mol/L。
2. 问题二:浓度为0.1 mol/L的BaCl2溶液与浓度为0.2 mol/L的Na2SO4溶液配制成饱和溶液,求沉淀物的溶解度积。
解答: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得知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沉淀物BaSO4。
因此,可以得到反应方程式:BaCl2 + Na2SO4 -> BaSO4↓ + 2NaCl。
溶解度曲线题技巧
![溶解度曲线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bc1b7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0.png)
溶解度曲线题技巧引言溶解度曲线题是化学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溶解度曲线图和相关的实验条件,回答与溶解度相关的问题。
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解决这类题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溶解度曲线题解题技巧。
技巧一: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基本概念在解决溶解度曲线题之前,首先要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的基本概念。
溶解度曲线图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浓度或其他实验条件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
通常,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了特定温度或浓度下的溶解度。
技巧二:注意浓度和溶解度的区别在解答溶解度曲线题时,不要混淆浓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通常用g/L 或mol/L 表示。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或摩尔数,通常用 g/100 g 溶剂或 mol/L 表示。
技巧三:寻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常,在溶解度曲线题中,需要我们根据给定的曲线图判断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会增大,因为在高温下溶质分子活动增强,溶解过程更容易进行。
但也有个别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 NaCl 的溶解度曲线。
技巧四:利用实验条件解题在解答溶解度曲线题时,经常会给出一些实验条件,如溶质的初始质量、溶解过程中是否加热或冷却等。
利用这些实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回答问题。
例如,当题目给出了溶质的初始质量和最终溶液的体积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溶质的浓度来解题。
技巧五:注意溶解度曲线图上的标记点溶解度曲线图上通常标有一些特定点,如溶解度最大点(饱和点)、溶解度达到50%的点(半饱和点)等。
注意这些标记点的位置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度曲线图,答题更加准确。
技巧六: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解题在一些复杂的溶解度曲线题中,可能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确定答案。
例如,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和溶解过程中的实验条件,结合物质的溶解特性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分析出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程度,进而回答问题。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a8c09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9.png)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中,溶解度曲线题型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以下是解题技巧的一些指导:
1. 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溶解度曲线描述了在不同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通常以溶质在100g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单位:g)作为纵坐标,温度(单位:摄氏度)作为横坐标。
2.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特征:根据曲线的形状和趋势,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例如,曲线上升表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曲线下降表示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少。
3. 判断饱和溶解度:曲线上的某一点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可以通过读取曲线上的数值或者利用曲线的趋势来判断。
4. 估算非饱和溶解度:如果需要求解非饱和溶解度,可以根据曲线上临近的两个点进行估算。
通过线性插值法或者比例关系来计算出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5. 理解饱和溶液的饱和度: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达到了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此时,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与析出达到了动态平衡。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6. 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结合溶解度曲线上的信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或预测。
以上是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题型解题技巧的一些要点,通过对这些技巧的理解和实践,可以提高对溶解度曲线题型的解题能力。
同时,
多做相关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注意积累解题经验,有助于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
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
![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https://img.taocdn.com/s3/m/d0819c7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c.png)
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一、溶解度曲线解题窍门哎呀,宝子们!溶解度曲线的题其实没那么难搞啦。
1. 看曲线走势曲线上升,就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像硝酸钾这种典型的,温度越高,能溶得就越多。
这就好比你吃小零食,给你的小盒子越大(温度越高),你能装的零食(溶质)就越多。
曲线下降呢,那就是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的调皮鬼。
2. 交点的秘密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可是个大宝藏哦。
这个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就好像两个人在这个温度下,能吃一样多的小零食呢。
比如在某个温度下,A物质和B物质在水里能溶解的量一样多。
3. 温度变化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当温度升高,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果原来是饱和溶液,没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要是有溶质析出,那溶质质量分数就变小啦。
这就像你本来有一盒子满满的小零食,温度一变,有些小零食掉出去了,那你盒子里小零食占的比例就小了。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也变小。
4. 比较溶解度大小比较溶解度大小的时候,一定要看温度哦。
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不能拿夏天和冬天你能吃的冰淇淋数量直接比一样,得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比较物质能溶解多少。
5.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饱和变不饱和可以升高温度或者增加溶剂。
不饱和变饱和可以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者减少溶剂。
这就像你调整你的小零食盒子的状态一样,想让盒子里的小零食不饱和(有空间再装),你可以把盒子变大(升高温度相当于增大溶剂容纳溶质的能力)或者直接再加点小零食(增加溶质)。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饱和变不饱和可以降低温度或者增加溶剂,不饱和变饱和可以升高温度、增加溶质或者减少溶剂。
高中化学溶解度常数解题技巧
![高中化学溶解度常数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77b131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d.png)
高中化学溶解度常数解题技巧高中化学中,溶解度常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溶解过程中溶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溶解度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溶解度常数。
一、溶解度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溶解度常数(Ksp)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的溶质浓度乘积的数值,用于描述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
计算溶解度常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根据溶解度数据计算溶解度常数可以通过实验数据中的溶解度来计算。
例如,已知某物质在25℃下的溶解度为0.1mol/L,那么可以根据溶解度定义计算出溶解度常数的数值。
2. 根据反应物的物质量计算对于一些可溶性反应物,可以根据其物质量来计算溶解度常数。
例如,已知某物质的质量为10g,溶解度常数为1.0×10^-3mol/L,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溶解度常数的数值。
二、溶解度常数的应用技巧1. 判断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在一些题目中,需要判断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
可以通过比较离子的溶解度积与溶解度常数的大小来判断。
如果离子的溶解度积大于溶解度常数,说明会发生沉淀反应;如果溶解度积小于溶解度常数,说明不会发生沉淀反应。
2. 计算沉淀物的溶解度当已知溶解度常数和其他条件时,可以通过计算溶解度常数的平方根来得到沉淀物的溶解度。
例如,已知某沉淀物的溶解度常数为1.0×10^-3mol/L,可以计算出沉淀物的溶解度为0.0316mol/L。
3. 利用溶解度常数计算溶液浓度在一些题目中,已知溶解度常数和其他条件,需要计算溶液的浓度。
可以通过溶解度常数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来计算。
例如,已知某溶液的溶解度常数为1.0×10^-5mol/L,溶液中离子浓度为0.01mol/L,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
三、举一反三通过掌握上述的解题技巧,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溶解度常数相关的问题。
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及应用
![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049f53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e.png)
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及应用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溶解度计算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掌握溶解度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相关试题,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溶解度计算题型进行解析,并给出一些应用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通常用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质量来表示溶解度,单位为g/100g溶剂。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也可以通过查找溶解度表得到。
例如,某化合物A在25℃下的溶解度为20g/100g水,这意味着在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g化合物A。
如果要计算在50g水中能够溶解多少化合物A,可以使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20g/100g = x g/50g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到x=10g。
因此,在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0g化合物A。
二、溶解度计算题型解析1.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解度这种题型要求根据已知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溶解度。
解题思路是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建立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例如,已知某化合物B在20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30g/100g溶剂,求该化合物在400g溶剂中的溶解度。
解:设该化合物在40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x g/100g溶剂,则有:30g/100g = x g/400g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到x=120g。
因此,该化合物在40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120g/100g溶剂。
2. 已知溶解度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这种题型要求根据已知的溶解度和溶剂的质量,计算溶质的质量。
解题思路是通过溶解度的定义,建立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例如,已知某化合物C在50g溶剂中的溶解度为40g/100g溶剂,求该化合物在200g溶剂中的质量。
解:设该化合物在200g溶剂中的质量为x g,则有:40g/100g = x g/200g通过求解上述比例关系,可以得到x=80g。
化学初中常见溶液与溶解度解析与解题技巧
![化学初中常见溶液与溶解度解析与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ddc92c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1.png)
化学初中常见溶液与溶解度解析与解题技巧在化学学习中,溶液与溶解度是一个基本且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解析常见的溶液及其溶解度,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解的过程:溶解过程是一个物质从固体或气体状态转变为溶液的过程,其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力。
3.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二、常见溶液及其溶解度1.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达到最大限度的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平衡状态,即溶质的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
2. 非饱和溶液:非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3. 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超过其溶解度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通常需要特定的条件或者添加剂。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减小;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溶解度随溶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三、溶液与溶解度的解题技巧1. 利用溶解度比较溶解性:当两种或多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时,可以通过比较溶解度来判断其相对溶解性。
溶解度较大的溶质更容易溶解。
2. 利用溶质溶解度的变化关系:对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有明显变化的溶质,可以利用这一关系进行题目的解答。
根据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可以推测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 应用溶液的平衡原理:在考虑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结晶过程时,可以运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摩尔分数关系,通过设置方程并求解来解答相关问题。
4. 利用溶液的稀释原理:在考虑溶液的稀释问题时,可以运用浓度和体积的关系,通过计算溶质的摩尔数和体积来解答问题。
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ca6a6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f.png)
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中考化学溶解度解题技巧一、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需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二、判断溶液的饱和度1.如果给出溶质的数量超过其溶解度,可以判断溶液是过饱和溶液。
溶液中的溶质会析出,形成固体颗粒。
2.如果溶质的数量等于其溶解度,可以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在溶液和固体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
3.如果溶质的数量小于其溶解度,可以判断溶液是亚饱和溶液。
此时溶质还有一定能力溶解。
三、应用溶解度解题的技巧1.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确定溶质的物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2.判断溶液的饱和度,根据溶质在溶液中的数量与其溶解度的关系。
3.利用已知的溶液质量或体积和溶解度的关系,计算溶质的溶解度(质量或体积)。
四、解题实例【题目】某化合物A的溶解度在25℃下为20g/100mL,若将40g 的A加入100mL水中,再加热,全部A完全溶解,溶液的饱和度是多少?【解答】首先,题目给出了溶解度为20g/100mL,在25℃下。
根据题目可知溶液的总体积为100mL,溶质的质量为40g。
计算溶液的饱和度:饱和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解度 = 40g / 20g/100mL = 200%所以,溶液的饱和度为200%。
五、小结通过合理运用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以解答中考化学中涉及溶解度的问题。
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判断溶液的饱和度,灵活运用溶解度解题的技巧,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将已知条件与目标要求进行匹配,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和精确度要求。
希望以上技巧和实例对你在中考化学中解答溶解度相关问题时有所帮助!。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a7f41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f.png)
溶解度解题思路汇编溶解度解题是化学中的一种重要题型,通常涉及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下面是溶解度解题的思路汇编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溶解度的计算:1. 含量计算:根据给定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计算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摩尔数或摩尔浓度。
例如:已知一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 g,溶液的密度为1g/mL,则可以计算出其摩尔质量并进一步计算出摩尔浓度。
2. 饱和度计算: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溶质已经溶解到最大限度的程度。
饱和度可以通过溶解度计算得到。
例如:已知在特定温度下,硫酸钠的溶解度为0.2 mol/L,则在这个温度下,硫酸钠溶液的饱和度为0.2 mol/L。
3. 溶解度的单位转换:溶解度可以以不同的单位表示,如溶质的质量、摩尔数、摩尔浓度等。
在计算中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例如:若已知溶质的溶解度为100 g/100 mL,需要将其转换为摩尔浓度,可以先计算出溶质的摩尔质量,然后根据摩尔质量和溶质质量的关系进行转换。
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 温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溶质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弱,更容易通过扩散克服相互作用,达到溶解的状态。
2. 压力的影响:对大多数溶质来说,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只有在气体溶质溶解的情况下,压力会显著影响溶解度。
根据亨利定律,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3. 溶剂的种类和性质:溶剂的种类和性质对溶解度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极性溶剂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更强。
而非极性溶剂溶解非极性物质的能力更强。
参考内容:1. 张小科, 焦洪庆. 化学[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2. 杨华丽, 吴鉴时. 高中化学必修3[教材]. 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3. 钟树根. 化学题解指南[教材]. 译林出版社, 2016.4. 黄静, 韩黎明. 高中化学解题指南[教材]. 河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总结:溶解度解题主要涉及溶解度的计算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解题技巧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与沉淀反应的判断
![解题技巧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与沉淀反应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bd9f9a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2.png)
解题技巧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与沉淀反应的判断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是化学中常见的问题,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根据给定条件计算溶解度。
同时,对于溶液中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也是判断酸碱反应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讨论解题技巧,介绍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判断溶液中是否会发生沉淀反应。
一、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是通过计算饱和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来实现的。
溶解度用来表示溶液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
以下是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公式:酸溶液的溶解度计算:酸性物质A 在水中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 [A⁺] + [HA]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碱性物质B 在水中的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 [B⁻] + [OH⁻]其中,[A⁺] 和 [B⁻] 分别表示对应酸和碱的阳离子、阴离子的浓度,[HA] 和 [OH⁻] 分别表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未溶解部分。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需要获得物质的浓度数据,这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或查阅相关文献获得。
在计算溶解度时,我们一般使用常温下的数据,确保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二、沉淀反应的判断沉淀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当溶液中的某两种物质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不溶于溶液时。
在实验室中,沉淀反应常常伴随着酸碱反应的进行。
判断沉淀反应是否发生有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离子方程式:根据已知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反应方程式。
2. 写出离子方程式: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离子形式写出。
3. 离子交换:交换反应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得到生成物的离子配对情况。
4. 判断溶解度: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考溶解度规则表,判断生成物的溶解度。
若生成物中的某一组离子配对在溶液中不溶出,则可判断发生沉淀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具有差异,因此在判断沉淀反应时,我们需要参考溶解度规则表。
例如,在常见的溶解度规则表中,硫酸盐和磷酸盐一般都是不溶于水的,因此当有这些物质参与反应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沉淀反应的发生。
总结:酸碱溶液的溶解度计算和沉淀反应的判断在化学实验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5c4510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30.png)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中考化学里的溶解度曲线题就像一道道神秘的小关卡,要是掌握了技巧那可就像找到了通关密码一样。
溶解度曲线呢,其实就是把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情况用曲线表示出来。
这曲线就像一座小山丘,有高有低,弯弯曲曲的。
咱们看这曲线的时候啊,就好像在看一幅藏宝图,每个点、每条线都藏着秘密。
先说说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吧。
那些曲线上的点就像是一个个小士兵,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每个点都代表着在那个温度下,物质刚好达到饱和状态。
比如说,给你一个温度值,你在曲线上找到对应的点,就能知道这个时候溶质在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这就像给你一把尺子,你就能量出东西的长度一样准确。
要是点在曲线下面呢,那这个溶液就是不饱和的,就好像一个没装满东西的小盒子,还有空间可以再塞点东西进去。
那要是在曲线上面呢,嘿这种情况比较特殊,这时候溶液是过饱和的,就像一杯水里面塞了太多的糖,都快溢出来了,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来,就像水再也装不下糖,把糖赶出去了一样。
再看看溶解度曲线的走向。
有的曲线像小滑梯一样,斜斜地往上,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随着温度升高,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在增大呀。
就好比一个人爬山,温度越高,他爬得越高,能容纳的溶质就越多。
还有的曲线像个小懒虫,平平的,这就表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不管温度怎么变,它能溶解的量就那么多,就像一个很固执的人,不管外界怎么变,他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还有那种往下走的曲线,就像下山一样,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降低了,这就像有些人在热的时候反而没什么干劲儿,和那些随着温度升高干劲儿越大的物质正好相反。
那在解题的时候怎么用这些知识呢?要是让你比较两种物质在某个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你就直接在曲线上找对应的点呗。
哪个点高,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就大,这多简单就像比谁个子高一样直观。
要是问你温度变化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你得先看溶液是不是饱和的。
如果是饱和溶液,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这就像一个蛋糕,虽然盘子变大了,但是蛋糕占盘子的比例没变呀。
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解题技巧
![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f9150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f.png)
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解题技巧在化学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计算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问题,而溶解度与溶液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读者顺利解决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
1. 溶解度的定义与计算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可溶解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都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的最大可溶解物质的量。
溶解度可以用质量溶解度和摩尔溶解度来表示。
质量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溶剂中溶质的质量与溶剂质量(或体积)的比值。
计算质量溶解度时,我们需要注意溶质在溶剂中的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以及溶剂的温度和性质等因素。
摩尔溶解度(molar solubility)是溶解度的另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它表示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摩尔量。
计算摩尔溶解度时,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摩尔比来确定。
2. 溶液浓度的定义与计算溶液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常见的溶液浓度单位有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浓度等。
质量百分比(mass percent)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体积百分比(volume percent)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也常用百分数表示。
摩尔浓度(molarity)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的比值。
计算摩尔浓度时,我们需要知道溶质的摩尔质量和溶液的体积。
体积浓度(volume concentration)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的比值。
计算体积浓度时,我们需要知道溶质的体积和溶液的体积。
3. 解题技巧解决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问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巧:3.1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判断溶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
3.2 注意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对于某些溶质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解题思路————————————————————————————————作者: ————————————————————————————————日期:ﻩ溶解度曲线及解题专题指导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表示。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引: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
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主要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面去把握。
1. 点:(1)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1.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1)、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A物质______(2)、M点表示在__ºC时,A和B和溶解度__ ;在_ºC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在____ ºC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2.图为X和Y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该图你能看出关于这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哪些信息?2.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KNO); (1)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如3(2)缓升型(少数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NaCl);(3)下降型(极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例如:如图所示,A、B、C三条曲线分别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1)A、B、C三种物质中,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2)t1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t2温度时,和的溶解度相同。
(4)t3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 面:(1)曲线下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2)曲线上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例如: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ﻩ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ﻩB. M、N都不是易溶物质ﻩC. P点表示M、N的溶解度相等ﻩ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三、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解题例如:1.如图是x 、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t ℃时,x 的溶解度大于y 的溶解度B. t 2℃时,x的溶解度等于y 的溶解度C. t 3℃时,x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t ℃时变为不饱和溶液 D . t 1℃时y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时变为饱和溶液2.右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0 t 1 t 2 温度/℃溶解度/g MN甲 乙25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3.如图1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1)在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2)O点表示。
(3)P点表示。
(4)Q点为t3℃时,A的溶液,P点为t3℃时,A的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3. 下图是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
(1)图中A代表甲的___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2)填写空格。
(第1、2、3栏内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4栏内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项目过程1 2 3 4降低温度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状态A→B 不变B点B→C 不变C点溶解度计算题[例1]已知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140g,计算在该温度下250g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碘化钾?[分析]:15℃时碘化钾的溶解度为140g,这表明在该温度下100g水最多能溶解140g碘化钾。
那么,250g水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碘化钾,可通过关系式法列比例求得,亦可用基本公式法求解。
解法1:关系式法设:15℃时,250g水里最多能溶解x克碘化钾。
关系式:m质+m剂=m液15℃时 140g 100g?x 250g[解答]:15℃时,250g水最多能溶解350g碘化钾。
解法2:基本公式法已知: s=140g m剂=250g求: m质=?[解答]:解之,得:m质=350g[例2] 把20℃的282g硝酸钾饱和溶液加热,升温到60℃,需要加入多少克硝酸钾才能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60℃时为110g)。
分析:溶剂量不变,当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时,由于溶解度的增大,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如果要在高温时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则需加入一定量的溶质。
所加溶质的量可用质量关系式通过比例进行计算,也可用公式法求得。
解答1 关系式法设:所需加的硝酸钾为x克。
关系式: m质+m剂=m液 20℃→60℃添加量20℃ 31.6g 100g 131.6g 110g-31.6g =78.4g282gx每有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从20℃升到60℃时,需要加入78.4g硝酸钾才能使溶液在60℃时亦达饱和,那么282g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应加入多少克硝酸钾才能使溶液重新达到饱和,可通过比例求得。
答:应加入168g硝酸钾。
解答2:公式法根据上述的比例式,可导出如下的计算公式。
设:应添加硝酸钾晶体为x克。
答:(略)[例3]已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
在这温度时,某硝酸钾溶液500g中溶有硝酸钾137.4g。
如果蒸发掉90g水后,再冷却到30℃,可析出多少克硝酸钾?分析:首先要通过计算得知这硝酸钾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根据硝酸钾在30℃时的溶解度和关系式得:由于137.4g<157.1g,可知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蒸发水时,溶液首先应由不饱和变成饱和,在这过程蒸发掉的水,并不能引起硝酸钾结晶析出。
当溶液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掉的水才能使硝酸钾晶体析出。
如果蒸发掉90g水后,溶液仍不饱和,则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解答:设30℃时137.4g硝酸钾配成饱和溶液时需水x克。
原溶液里所含的水为:500g-137.4g=362.6g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在这过程所蒸发掉的水为:362.6g-300g=62.6g溶液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的水为:90g-62.6g=27.4g30℃时,溶解在27.4g水里的硝酸钾会全部结晶析出。
答:能析出硝酸钾晶体12.55g。
[例4]有60℃时A物质的溶液100g,若温度不变,蒸发掉10g水时,有4gA的晶体析出(不含结晶水),再蒸发掉10g水时,又有6gA的晶体析出,求6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克。
分析:由于两次蒸发等量的溶剂,析出晶体质量不同.可以断定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根据第二次蒸发掉溶剂的质量与析出晶体的质量求溶解度。
解答:设6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
则10∶6=100∶S解之S=60(g)[例5]在20℃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50g,平均分成两等份。
一份中加入0.7g该物质,另一份蒸发掉5g水,结果两份溶液都达饱和。
那么该物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为多少克?解析:原题所说的两份溶液,实际上是质量均为25g的等同溶液,而且是不饱和的,我们可以把两份溶液合并在一份溶液中进行分析。
大家知道,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还可以再溶解该物质,其原因就是它比相同条件下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中的水显得“多”,因此,我们把25g不饱和溶液假想为一部分饱和溶液和水组成的(如图所示)。
依题意,向其中加0.7g该物质溶液即达饱和,饱和溶液是不可能再溶解的了,只有其中的水去溶解0.7g该物质并达饱和。
而若使此不饱和溶液经蒸发水达到饱和状态,也就是将能溶解0.7g该物质的那部分水去掉就行了,即:该温度下5g水溶解0.7g该物质达饱和,此题与不饱和溶液质量50g无关。
解:设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X。
x:0.7g =100g∶5g解得:x=14g答:(略)[例6]一定温度下,取某固体物质的溶液mg,分成等质量的两份,将一份溶液恒温蒸发达饱和时,其质量减轻一半。
给另一份溶液里加入原溶质的晶体(该晶体不含结晶水),当达饱和时,所加晶体的质量恰好是此份溶液质量的1/8,求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分析:解答:设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
解之:S=25(g)[例7]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现有该物质的A、B两种不同浓度的不饱和溶液,当A冷却至10℃时有晶体析出,B在60℃时成为饱和溶液。
若取10℃时A的100g饱和溶液,取60℃时B的50g饱和溶液混合得C溶液,则需降温到多少时能析出5g无水晶体?分析:从图可以看出,温度与溶解度在数值上始终相同。
据题意知,结晶后残留在母液中的溶质质量与析出的5g无水晶体之和,等于结晶前A、B两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之和。
解答:设需降温到x℃时能析出5g无水晶体,从图可知x℃时溶解度为xg。
依题意得:解之:x=18.8(g) 则:x℃=18.8℃[例8]某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其结果如下表: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求:1.所加水的质量。
2.该固体混合物中KNO3的质量。
分析:题意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从KNO3的溶解度数据可知,100g水温度从10℃升高到40℃多溶解的KNO3为63.9─20.9=43(g)。
根据原饱和溶液温度从10℃升高到40℃实际溶解了261-175=86(g),便可求出原溶液中所含的水量。
第二层次:由表可知温度升高到75℃时,所剩余的82克固体为不溶性杂质,据此可求出混合物中KNO3的质量。
解答:1.设所加水的质量为x克。
100∶43=x∶86解之:x=200(g)2.设在10℃时溶解的KNO3质量为y克。
则:100∶20.9=200∶y y=41.8(g)故原混合物中KNO3的质量为:41.8+261-82=220.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