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圣才出品】

第4章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一、填空题1.老舍《四世同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惶惑》;《偷生》;《饥荒》【解析】《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小说分为三部发表:第一部《惶惑》连载于《扫荡报》1944年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第二部《偷生》在1946年11月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三部《饥荒》在1950年5月连载于《小说》第4卷第1至第6期。

2.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______”。

【答案】人民艺术家【解析】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名词解释1.《茶馆》答:《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话剧作品。

它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通过王利发、秦仲、常四爷等一群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的悲剧证明三个朝代的黑暗、腐败和残酷,从而完成“葬送三个时代”的任务,暗示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前途的主题。

剧作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细密;语言幽默,兼具悲喜剧的风格。

这是老舍戏剧中反响最大的一部,成为后来戏剧创作的典范。

2.《骆驼祥子》答:《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

它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起至今的文学作品,
涵盖了多个文学流派和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在这个专题中,可以研究以下内容:
1. 作家和作品:研究现当代中国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分析他们的重要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2. 文学流派和风格:探讨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和影响,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著作的批评和理论,探讨不同学派和观点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

4. 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探讨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5. 性别和身份议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于性别和身份议题的探讨,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社会关系。

6. 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探讨中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的发展和作用,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7.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其他艺
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五六十年代)【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五六十年代)【圣才出品】

第11章五六十年代一、填空题1.知名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曲波【解析】《林海雪原》是作家曲波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

书里所写的是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

2.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是______。

【答案】《青春之歌》【解析】《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创作的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反映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

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这一动荡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觉醒和分化,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历史道路。

二、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小说答:革命历史小说是20世纪50至60年代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

特别指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作品。

代表作有“三红一青”,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

2.《红岩》答:《红岩》是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以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

它以“渣滓洞”“白公馆”两个集中营里的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以昂扬的气势,浓重的色彩,豪迈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集体,一座巨型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英雄群雕。

江姐、许云峰、余新江、刘思杨等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深入人心,是一部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写成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和革命传统的教科书,是一部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悲壮史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4)本次重难点分析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平时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辅导。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参考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大红色是强调。

)1.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对于类似的题目(包括“分析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列举其主要的特点外,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作为“举例说明”的重点。

关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①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

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②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这个题目的举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在《名著导读》中选有《独语》,另一方面,对于简答题来说,仅仅用教材中已经举出的例子,也是足够的。

当然,在用现存例子前,应该是先读过作品原文的。

2.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几乎一夜间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对于这样的题目,在正式作业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审题”的过程(当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就不需要审题了,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而已)。

对于这个题目,在审题时,要重点审读“在沦陷区的上海”、“一夜之间”、“市民文化”这样几个限定词。

在回答时,既应说明其表面现象,①诸如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的人都接纳了她,各种主张的刊物都对她表示推许等。

也应说明其深层原因,②如张爱玲小说的成就,雅俗共赏、新与旧的结合(古典小说的根基、市井小说的色彩)、洋化环境中的封建心灵和精神创伤。

3.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靡一时?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①冰心散文的内容,主要表现爱与美,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婉约的倾诉,温柔而感伤,含蓄细腻,女性的风致的特点。

②其语体特征是以古文为基础的文言文、西文、白话文的统一,对做作的不自然的,与现实语言有距离的“新文艺腔”来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

五四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内涵。

它的许多问题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了解和研究五四文学是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座殿堂的前提。

一、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往的五四文学研究主要从两个因素来看待五四文学产生的原因,一是政治的因素,二是文学的因素。

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文化的因素。

我认为,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

(1)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撞和文化变革导致了新文化的产生。

新文化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移植的特点,但同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有了具体的结合。

新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人的观念”的觉醒。

它有两个标志,即“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多元结构,包含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思潮,涉及人生观念、民族意识、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

新文化形成文学存在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文学信息内容的变化和文学表述方式的变化。

(2)五四文学的出现,从文化的原因看,还在于古典文学同新文化的矛盾性和不相适应性。

主要为四点不适应:一是古典文学的美学旨趣同新文化的精神内涵有着不相适应性;二是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同新文化的思想特征有着不相适应性;三是古典文学的表述方式及话语系统同新文化的表述要求有着不相适应性;四是古典文学的功能特性同新文化的功能要求及传播方式有着不相适应性。

古典文学对新文化的不适应,就为新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二、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从总的方面看,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人的文学”,即五四文学是反映着新文化的“人的观念”觉醒的总体特征的文学。

具体来看,五四文学的“人的文学”包含着如下内涵:(1)为自我的文学,即体现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文学。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时代精神,是“人的观念”觉醒的首要课题。

当时称为“人的发见”,也就是对个人权利、地位和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认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

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一、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概述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是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文学发展历程和当代作家思想艺术成就的深度评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作家们的创作也涵盖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多个方面。

对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专题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文学发展脉络、把握作家创作动向以及丰富文学研究视野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现实主义作品我国现当代文学在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

著名作家鲁迅的《呐喊》、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不同侧面和人性的冷暖。

2. 后现代主义作品后现代主义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叙事和结构,注重对语言、意义和符号的重新解构和重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张抗抗的《城南旧事》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3. 女性文学作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我国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文坛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和情感的细腻刻画,引起了广泛共鸣和思考。

4. 乡土文学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独特色彩。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作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通过对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描绘,展现出了我国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对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既是对文学艺术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当代社会、时代风貌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在我的个人观点看来,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脉动和激荡,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探究其主题、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作家们开始大胆探索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一些突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

第二部分:鲁迅的作品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直指社会弊端,深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我将选择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的观察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茅盾的作品研究茅盾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茅盾的作品涉及广泛,以小说《子夜》为例,我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个人命运与大时代的交织关系,并分析茅盾文学的艺术特点。

第四部分:余华的作品研究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我将选择他的代表作《活着》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生命意义、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

第五部分:莫言的作品研究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广受赞誉。

我将以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为例,探讨其中融合的历史与个人故事,并分析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照。

结论:通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从鲁迅的批判现实、茅盾的历史观照、余华的人性思考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各自时代的风貌,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成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性的重要窗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阿Q正传》《祝福》简介
“精神胜利法”这一国民性通病.表现为自欺欺人,自轻 自贱而又妄自尊大等
封建思想的长期愚弄,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使农民错误地得 出造反毫无出路的教训.但现实痛苦令人无法忍耐,要摆脱这 痛苦,只能寄希望于麻痹自我的精神胜利法;对于其统治处于 风雨飘摇中的统治阶级来说,精神胜利法也是他们逃避现实 的最好选择.在中国,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普遍典型的愚昧落后 的国民性
看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揭示总是与对民族的处境和命 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出于启蒙目的的国民性批判恰好是一种真正的民 族自省,是中华民族摆脱历史重负进入现代化阶段焕发 新的青春的必由之路.是一种脱胎换骨.
鲁迅在批判国民性上的尖刻性更多是与传统顽固势力 斗争的需要,其目的并不在于丑化中国人,打掉民族的 自尊和自信,而是在于催生一个新鲜的、强壮的、有着 健全人格的民族
《狂人日记》简析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在拼死维护旧秩序的人看来,反叛人类旧传统的他是 狂人,是疯子,但从人类的发展来看,他却是先知先觉的先驱者; 狂人走过的由革命先驱到“病愈候补”的道路,体现了鲁迅对国 民性改造的深刻思考:长期的封建思想负荷已成为民族的集体无 意识,要想彻底“立人”,形成民主、自由、独立的民族性格,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 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答案

最新《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参考答案一、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一)对一些较多时代隔膜的文学史经典作品,应怎样去阅读才能深入理解?答案要点:1.建立与作品反映对象的时代与作品创作时代的背景知识结构;2.关照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3.用历史的和审美的方法是阅读作品。

4.专业讲法和非专业的读法。

(二)汪曾祺散文化主要体现在哪里?1.增强了语言审美和意境因素;2.谈化情节;3.注意生活的体验和感悟;4.深厚睥市井风情结构。

5.博大精深的知识结构。

(三)如何看待王塑作品中的“玩主形象”?1.反映经济浪潮冲击下当代年轻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2.文化与道德的颠覆;3.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

(四)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风格特点?1.新旧雅俗的完美统一;2.多姿多彩精妙的比例;3.流动自如的古今味道;4.传统和现实的交织和统一。

(五)就《阿Q正传》或其他作品为例,评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价值?(六)沈从文抒情小说文体具有怎样的审美价值?二、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一)王安忆的“三恋”曾引起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如何看待王安忆这些描写性恋的小说?王安忆的内心充斥着相当强烈的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在其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安忆独特地将小说定义为“心灵世界的表现”,而她自己的小说则更是致力于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况的不懈探究。

王安忆的“三恋”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的关怀。

《小城之恋》那一对几乎没有精神内涵而只受本能欲望控制的舞蹈演员,其相恋过程只源于原始欲望,这种动物本能是人性的悲哀。

《荒山之恋》的男女主角已开始具有精神的追求,在颤巍巍的天桥上,他们合二为一的身体已不仅仅是欲望的化身。

《锦绣谷之恋》在飘逸和抒情的叙述下,女性意识的复苏,昭示了女性独立人格的开始。

(二)以具体诗为例,评析穆旦诗歌“思想的复杂化情感线团化”这种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非诗意”词句写诗特点。

穆旦诗歌的语言自成一格,善于锤炼现代汉语口语的辞句,极力摆脱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特色:1.认同新诗的散文化,却同时以必要的节奏和韵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鲁迅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

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语境”。

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

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

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

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的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的自由和发展时,要冲破传统的“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

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

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的沉重的旧物,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要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的时代,处于“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

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

即使有些偏激,也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的。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

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正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一、鲁迅1、如何瞧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得偏激?鲁迅对传统寿险采取得就是怀疑得态度,她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得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

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得批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得思维地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得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得腐朽成分。

“少瞧或不瞧中国书":“语境”。

鲁迅就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得思潮。

其中也蕴含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就是传统文化中得整体感悟,特别就是对那种麻木人心得“僵尸得乐观”得反感。

这就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得情绪得表达。

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时候】,在旧得思想与伦理道德仍在事实上占统治地位、如同罗网束缚人们得自由与发展时,要冲破传统得“铁屋子”,觉醒奋起,就不能不采取断然得态度,大声呐喊。

这大概就就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得历史理由,也就是文化转型期得一种常见现象.鲁迅所反对与坚决批判得,主要就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东西,就是专制主义制度与文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躯体上鳞甲上千年得沉重得旧物,若没有果断得措施与觉新,恋恋不舍,优柔寡断,那谈何容易。

要理解鲁迅所处得那个年代,就是中国正受外敌入侵、挨打得时代,处于“弱肉强食”得国际环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得危险。

而另一方面,封建传统得思想文化又仍然在严重地禁锢民族得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

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就是大声疾呼,用决绝得而不就是温温吞吞得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

即使有些偏激,也就是符合那时代变革需要得。

鲁迅说:中国人得性情就是总喜欢调与、折衷得。

没有更激烈得主张,她们总连平与得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就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得彻底决裂得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就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

那势必被调与折衷得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正就是在彻底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得价值,肯定她在思想史文化史上得崇高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此后,张爱玲倍受继母的折磨,因 与继母发生矛盾,而遭到父亲的毒打, 并被软禁。这一段被囚禁的生活,促使 张爱玲决心离家出走。这一则宗法少女 逃离家园的故事,使张爱玲结束了她和 张家的关系并且影响了日后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对男性 人物的理解与塑造。
(三)横空出世
文坛奇葩
张爱玲在母亲的指导下,于1938 年
五、《边城》等作品的牧歌风格 在西方,牧歌(pastoral)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文 学品种,远在古希腊时代,诗人们用它表现牧羊人在 村野和自然中的纯朴生活。牧歌作为文类,它的高峰 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文学中也能见到它的身 影。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兴起后,牧歌没有因为缺乏记 实性而走向衰落。它在崇尚经验和写实的环境中生存 下来,而且走出西方文学的范围,广泛渗透到落后国 家的文学中。牧歌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涵义也极大地 丰富了。现代学者已不再只限于从文学类型层面上理 解它,燕卜逊在《牧歌的若干形式》一书中认为, “牧歌并非由传统特征和惯例构成,它是一种特殊的 结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形式的限制,并得以存在下 去”,“如今,牧歌仍然具有体裁名称的功能,然而 它同时获得一种引申意义,这种意义与批评家探寻文 学神话和原型的努力直接有关”。牧歌的实质,是在 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对比中表现淳朴、自然的乡 村生活。
1. 第一辑:(3部诗剧) (1)《女神之再生》 (2)《湘累》 (3)《棠棣之花》
2. 第二辑: (1)《天狗》 (4)《炉中煤》
(2)《地球,我的母亲!》 (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3)《凤凰涅槃》
(6)《晨安》
(三)《女神》的思想特点:
1、表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强烈要求 冲破封建藩篱,追求个性解放; 2、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美好明天的 憧憬与向往; 3、歌唱光明、歌唱力,表现 出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湖北、陕西、海南、贵州)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湖北、陕西、海南、贵州)

第一章 鲁迅研究四题知识点名称内容如何看待鲁 迅在传统批 判中的偏激★★★1.鲁迅的《狂人日记》 中 ,通过狂人之口 ,把中国历史 、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 ”),而 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

2.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 要(继承),三要(转化)。

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 化了中国人★★3.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说过,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

4.鲁迅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中指斥(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 。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5.“倚徙华洋之间 ,往来主奴之思 ”,说的是一类人——(西崽)。

6.早在上一个世纪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 同时 ,忽略精神的解放和重建。

7.“借众以凌寡 ,托言众治 ,压制乃尤烈于暴君 ”是( 民主)异化的结果。

8.(名词解释)文化现代性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 ”,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度 ,也不能简单地“ 以富有为文明 ”,最主要 的指标 ,还是要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 ,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 。

只有“立 人 ”才能最终“立国 ”。

9.(简答)简述鲁迅眼中“西崽 ”的特点。

答 :这群“西崽 ”觉得洋人势力 ,高于群华人, 自己懂洋话 ,近洋人 ,所以也高于群华人 。

但自己又 系出黄帝 ,有古文明 ,深通华情 ,胜洋鬼子 ,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人, 因此也更胜于在洋 人之下的群华人 。

鲁迅《呐喊》 、《彷徨》 的文学史地位★★★★10.鲁迅自己曾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11.茅盾 1923 年写(《读<呐喊>》)中 ,就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 ,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

12.中国现代小说,主要表现为(从鲁迅这里开始)、(在鲁迅这里成熟)、(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各体 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掌握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3.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方法的掌握。

2.难点:独立开展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一位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激发学生兴趣。

2.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述
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专题研究方法讲解
(1)确定研究主题。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

(4)撰写论文。

4.实例分析
以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5.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确定研究主题,进行讨论。

6.研究实践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开展专题研究。

7.分享交流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

8.总结归纳
总结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要点和方法。

9.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繁漪性格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按剧中的提示 ,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她既渴望自由的爱 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在这样一个新 旧渗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她与周 萍的相爱,并不是为了反封建,也不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除了满 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对自己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 报复。而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 ,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与周萍相爱也有一种想摆脱摆不脱 的“犯罪感”,对周冲与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 已经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实际 上也就是残害)下一代。蘩漪的种种表现可以清楚地表明,这个人 物并不是曹禺理想中的人物,但作家却对她充满感情,特别是对她 的身上表现来的“蛮性”的原始力量加以礼赞,则显然与作家自己 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有关。他从小受到的家庭压制和由此形成的软弱 性格,在蘩漪身上,都找到了可以寄托的载体。人总是越缺乏什么 ,越是希望得到什么。
(5)再接再厉。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 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 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 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 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 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1937年4月 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话剧的发展简况
(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 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2)爱美剧时期:1915爱美 ,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3)小剧场运动时期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 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戏剧 取代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从而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一 次戏剧革新运动。(4)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 ”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 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戏剧”)(5)剧场戏 剧时期: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业化和营业性 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 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6)广场戏剧时期:1937年抗战 爆发后,中国话剧再次向“广场戏剧”倾斜,并出现了三次 高潮。(7)剧场戏剧再兴时期
(2)少年时代。1915年(5岁)时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 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 。1920年(10岁)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 ”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22年 (12岁)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 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13岁)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 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 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 。1925年(15岁)先后参加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 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 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开始了他 的演剧生涯。
Hale Waihona Puke (6)辗转流徙。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0月,与宋之的合 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 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 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 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 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 翌年公演。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 巴金的《家》。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 ,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 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1946年,与老舍同时接到美国 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 特。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 剧本《艳阳天》,自导演。1948年底,到香港。1949年初经中共地 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
周朴园性格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 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以前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 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 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 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 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 的,只是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 ,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而当侍萍 出现在他面前时的翻脸,也正是他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想改变自己 现状的懦弱的表现。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 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 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 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3)初露头角。1926年(16岁)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 》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后陆 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 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1927年(17岁)参加排演丁西林、田汉 和易卜生的剧作。1928年(18岁)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 并开始构思《雷雨》,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 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他父亲希望他能成为一 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同年夏天,以优异成 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 等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9月与八 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 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年 底,与钱钟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重要作品
《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被称 为曹禺的“三大杰作”。
这三部作品再加上《原野》又称曹禺的“四 大杰作”。 也有人将这四部作品再加上《家》称为曹禺 的“五大杰 作”。
曹禺研究简况
《雷雨》一经问世,便轰动文坛。曹禺研究便随之开始。 《日出》问世后,未经上演就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原野》的被忽视,是从这部作品问世后的“生不逢时”开始
沈从文与“京派” 沈从文与“京派”文 学

关于“京派” 关于“京派”
何谓京派文学 京派一说的缘起 京派与海派 京派作家的组成特点 京派作家的创作共性 几位重要的京派作家 对京派作家的一般评价
文 化 背 景
参考
何谓“ 京派” 何谓“ 京派”
(7)最后努力。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央戏剧 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 《北京人》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学》编委。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任 院长。同年,为创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明朗 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 摩演出”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 1960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名为 《胆剑篇》),并就剧中的若干史料问题请教沈从文,沈从文回长 信详细叙说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后又对该提出修改意 见。1962年8月,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开始创作《王昭君》。文革期 间曾先后被纠斗、在北京人艺剧团和宿舍看守传达室。1973年经国 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被安排在北京话剧团工作。1975年参加 第四届人大。1978年北京话剧团恢复原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再次任院长。同年8月,为创作《王昭君》去新疆,并完成初稿, 载《人民文学》当年第11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近年来,曹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视野更加 开阔,观点更加新颖,这主要表现在教材中介绍的五个方面:
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来考察曹禺戏剧(受母亲影响) 运用精神分析派的观点来研究曹禺戏剧(弗罗依德) 把比较文学的方法引进曹禺研究 1讨论所受的外国剧作家影响 , 2与其同时代作家作品比较。 从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来深化研究 从接受美学和其他不同层面开拓展曹禺研究。@
(4)一鸣惊人。1933年(23岁),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 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 ,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生病回京 ,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1月,由郑振铎 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 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 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 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 1935 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 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 雷雨〉》,大加赞赏。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 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 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 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1936年 《雷雨》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为巴金主编的《文 学丛刊》第一集,而且,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时,即作为 《曹禺戏剧集》(第一种)。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题研究
主讲:温儒敏 辅导: 辅导:赵建刚
总目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穆旦与九叶诗派 现代散文五家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生平及研究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