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盐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的盐帮
盐对人类如此的重要,获取盐就成为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为更多的获取盐,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规模化的盐业生产活动。可以说盐的生产是中国最早的产业之一,而且一直是国家的垄断产业。与盐业生产相联系的人构成一个庞大而特殊的人群,我们称之为盐帮。盐帮不仅从事着盐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而且成为盐帮菜的主要创造者和消费者。盐帮大致由以下部分组成:
盐官。盐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历朝历代对盐的管理都极为重视。国家设置盐官对盐进行具体管理,起源于周代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清代盐务管理机构是复杂庞大的政府机构中的一部分。如:在两淮盐区设置的最高盐务官员是巡盐御史,无定品,任期一年。再设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从三品),具体掌管食盐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两淮盐运使下设通、泰、淮三分司和30个盐场(后合并为23盐场)。分司的官员有盐运司运同(又称同知,从四品),运副(盐运司副使,从五品),运判(即盐运司运判,从六品)等,代盐运司直接管辖盐场之盐政并负纠察之责任。各盐场设场大使一人,执掌场课收纳、产收缉私等。在民国时期,为加强对四川盐务的管理,专门设置了四川盐务管理局,办公地点就在今天自贡的沙湾饭店。盐官虽然人数不多,但手握大权,影响很大,他们的喜好可能成为盐区追捧的对象。他们也自然成为盐区美食的领跑者,推动着盐区高层饮食的发展。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在扬州做过两淮盐运使,每年的俸禄是213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六十多万元,实际的各种收入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曹雪芹早年的生活极其奢华,在《红楼梦》中也记录了很多扬州名肴。
盐商。盐业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产业,盐商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商人。据说舜帝就是一位成功的盐商。当然,盐商尊奉的祖师爷是周朝宰相胶鬲,在商朝末年,他是一位真正的贩卖鱼盐的商人。在盐商中最有名的可能是扬州盐商,在乾隆18年,扬州盐商们为政府提供的资金就近千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30多亿元。占这个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5%。日进斗金的盐商们在饮食消费上的排场和讲究不亚于宫廷,当年乾隆在扬州时听说,有一盐商吃的鸡蛋二两银子一个,因为那些鸡都是用人参、白术等中药材喂养大的,他听后都觉得太奢侈了。为迎合盐商们在饮食消费上的需求,盐区厨师不得不尽其所能,不断创新,使用新技法、新材料,推出新菜品,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盐区美食。
盐工。是最为庞大的群体。在不同盐区他们的名称和工种不同。在四川自贡生产的是井盐,盐工按工种不同分为“十大帮”,即:山匠帮、机车帮、车水帮、山笕帮、烧盐帮、牛牌帮、转盐帮、捆盐帮、装盐帮、扛盐帮。其壮观的人数可从清代人李榕的记载中得知:“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其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倍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合得三四十万人”。在海盐的最大产区两淮盐场,在大海边煮海熬盐叫盐丁,运盐是河工。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据康熙年间《两淮盐法志》载,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四日的一次大潮灾,大海涌潮高数丈,淹死灶丁男女老幼几万人之多。但盐工们仍然顽强地活着,而且尽量活出人生的精彩。他们虽然吃得简单,但也吃出了滋味,吃出了传奇,还吃出了不少名菜。如自贡盐工们用水一煮了之的牛肉成就了自贡盐帮菜的经典名菜“水煮牛肉”;盐工们用牛粪饼烤出了声名远扬的火边子牛肉;运盐的船工将人们弃之不食的牛下水——牛胃(当地称为毛肚),放在锅里与花椒海椒同煮,创造了毛肚火锅,使自贡可能成为四川火锅的发源地,因四川火锅最早就叫毛肚火锅。
兴旺的盐帮创造出了档次各异,风味独特,丰富多采的盐帮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