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氧化反应制苯甲醛的研究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苯乙烯氧化反应制苯甲醛的研究
姓名:马云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工业催化
指导教师:刘靖
20060601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进行的,第二步Cu(OH)2脱水生成CuO是一个吸热过程,晶化的温度不宜过低否则难以得到理想的样品,也没必要采用高温以免浪费能耗,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可将晶化温度选定为80℃。

图3.2C1,-,C8号CuO样品的放大10,000倍的扫描电镜图片
(a—C1;b-C2;c-C3;d—C4;e—C5;f-C6;g—C7;h-C8)
SEMofCuOsampleC1--,C8on10,000times
Fig.3.2
(a-C1;b-C2;c-C3;d-C4;e-C5;f-C6;g-C7;h-C8)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同配比时,在100"0晶化lh同晶化3h相比,样品形貌变化不大,但有倾向于团聚的趋势,因此晶化的时间不宜过长,可将晶化时间选定为lh。

其它合成条件相同,将碱量减半得到的样品仍呈片状但却有轻微的团聚,且尺寸分布不均,生成CuO的反应分为两步:
Cu(N03)2+2NaOH一2NaN03+Cu(OH)2(1)Cu(OH)2cs)+20H。

{Bq)--[Cu(OH),]。

(am—CuO(s)+20IT(aq)+H20(2)首先按化学方程式(1)生成Cu(OH)2,它能溶解于过量浓碱溶液中,形成深蓝色的四羟基合铜(II)离子的溶胶,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后最终得到CuO晶体。

因此适宜的铜盐,碱(molratio)取为1:4,更易于达到溶液的过饱和状态。

通过对比c24(b)样品与C84(h)样品的电镜表征结果,发现其他合成条件相同,增大水量对样品形貌的影响甚微,得到的样品都呈片状,分散均匀,几乎未团聚,但c8比c2略长。

这可能是由于溶液浓度偏高时,沉淀形成快,表面化学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可以减弱由表面反应控制的生长而使颗粒的生长受扩散过程控制。

这将使晶核大量快速形成,晶体的多向生长速率差异降低,得到长度较短的薄片。

以氯化铜、硫酸铜为铜源制备的样品团聚比较严重,其样品表面隐约呈片状,分散的效果不佳,氯化铜的略强于硫酸铜的,基于三者溶解度的顺序: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这一事实,推测铜盐的溶解度可能是Cu0样品形貌的影响因素之一。

图3.3固相研磨法(a)和沉淀法(b)制各的样品放大10.000倍的扫描电镜照片
SEMofsamplebyabrasive(a)anddeposition(b)on10.000times
Fig.3,3
固相研磨法及沉淀法得到的样品的电镜图片如图3.3所示,二者皆呈团块状,团聚严重,但研磨法制备的样品(a)要比沉淀法制备的样品(b)分散的更疏松一些。

这两种方法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MCM一41分子筛为规则的六方孔道形分子筛,以浸渍法制各的M003/MCM.41及水热晶化法制备的Mo-MCM-41的XRD图谱示于图3.3,其谱线中都未出现M003的特征峰,这表明载体表明无金属氧化物聚集现象。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M003/Si02样品的SEM[虱片如图3.4所示,无定型的Si02呈胶块状。

3.4小结图3.4溶胶一凝胶法制各的M003/Si02的SEM图片Fig3.4
SEMofM003/Si02sampleby
sol-gel
1.沉淀法、固相混合法和水热晶化法制备的CuO样品的XRD衍射峰的强度依次降低且峰形拓宽,表明这三种方法制各的CuO晶粒尺寸依次减小,水热晶化法制备的CuO样品晶粒有大量缺陷。

2.XRD谱图表明浸渍法制备的M003/Si02样品负载的金属分布不均匀,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分布均匀。

3.水热晶化法生成了厚度约为10--100ran分散均匀的细针状或薄片状样品,几乎未团聚。

适宜的反应条件为铜盐,碱(toolratio)取为l:4,在80"C晶化1h。

在水热晶化法中采用硝酸铜做铜源制备的样品优于氯化铜、硫酸铜做铜源制备的样品。

4,沉淀法、固相混合法得到的样品呈团块状,团聚严重,但研磨法制备的样品分散的更疏松一些,晶粒尺寸约为50~500nm,而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尺寸则难以从SEM中估测
出。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3以CuO粉体为催化剂的反应结果
我们将水热晶化法制备的纳米.CuO用于CHP氧化苯乙烯的反应,催化剂能很好的分散于整个反应体系中且易于分离。

反应loh后,比较504C和60"C得苯乙烯氧化反应结果,如图5.1所示,60℃时苯乙烯的转化率39.02%略高于50"C时的转化率为37.5%,同时苯甲醛的选择性从33.58%升到38.36%,苯乙醛的选择性也略有增加,从10.63%升到11.53%,而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则从55.79%降到了50.08%。

这可能是由于升温有助于克服苯乙烯开键的活化能,可环氧苯乙烷的碳氧三元环存在较大张力,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升高温度使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降低也印证了环氧苯乙烷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其三元环更易于打开重排生成苯乙醛。

图5.1温度对苯乙烯氧化反应的影响
Fig5.1EffectoftemperatureonStyreneoxidation
Time10}l,styrene:CliP(molratio)=2:l,0.059/ml(styrene)
随着CuO催化剂粒径减小,其表面积急剧增大,致使表面原子数迅速增多,同时表面能迅速增加。

由表5.3可见,Cu的纳米微粒粒径从100衄妒10衄卉啪,Cu微粒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增加了2个数量级。

CuO纳米颗粒也有如此规律,只是其颗粒中不但含有共价键也含有离子键。

随CuO纳米微粒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表面原子数增多及颗粒的高表面能和原子配位不饱和性,导致大量的悬键和不饱合键等,这就使得这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