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
3.1 词汇层面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国外变成一个贬义词,意指“胆小怕事的人”“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则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否则会笑话百出,贻笑大方。
3.5.4 喻义相关
无论委婉语与禁忌语之间的关系如何间接,甚至有些已无从解释,这种关系总是存在的。当英国人最初用limb代替leg时,他们的思想中必定将这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这种联想意义我们称之为喻义。可分为两类:隐喻和借喻。
在隐喻中,喻体和本体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可以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外部相似的暗喻更为常见,如美国吸毒者将可卡因称为snowball,就是因为这种白色粉末与白雪之间的外部相似。内部相似是在抽象特征上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如“左手”常与“笨拙”联系在一起,因而常用来指代“恶运”。中国古代官员降职叫“左迁”,英语中不诚实的恭维话被称为lefthanded compliment.
借喻也就是换称,它与上下义相关的共同之处在于,委婉的新名比旧称外延更大。如英语的bust一词在1691年出现在英语中时,意思是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body。到1819年时,诗人拜伦在《唐璜》中用它来指breasts。当代美国又用chest取代了bust。
3.3.1文化融合与话语中隐喻的理解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对概念隐喻及具体话语中隐喻表达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民族文化模式的理解。隐喻的公共文化表征具有认知功能,隐喻思维和语言的一些主要部分既是内化的心理现实,也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通过隐喻我们可以发现藏在下面的该文化的整个概念系统,如价值观、思维习惯等。由于不论任何民族,其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状况、季节更迭甚至社会文化背景都存在一定共性,又因为一种思维方式总是和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心理照应,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隐喻可传递文化共性,体现文化的融合现象。例如,在英汉文化中都存在“人生是舞台”(Life is a stage)”商场如战场”(Business is a war)等概念隐喻及它们派生出的隐喻表达式。
人类文化背景的相似及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的相似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理解话语中的隐喻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问共同的文化语义。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隐喻。英语中的一些习语,例如:To offer fuel in a snowy weather(雪中送炭);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等,由于其中的经验和智慧具有普遍性,两种语言中的隐喻也不时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所以不同背景下的人们理解起来毫不吃力。
自然,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等的不同,他们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有区别,但随着跨文化交际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汉英文中的隐喻用法也在互相借鉴。跨文化语言中共同文化语义的又一原因是由于人类语言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它总处于开放状态,随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同地域的各民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往日益频繁,势必造成更多的共识文化语文。例如:“以牙还牙”、“披着羊皮的狼”就借鉴自英语习语a tooth for a tooth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而英文中的paper tiger、lose one’s face就是汉语“纸老虎”和“丢面子”的直译。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Info-high-way)、软着陆(soft landing)、牛市(a bull market)等新的隐喻词汇已经在各种语言中广泛运用,很难判断它们到底出自哪个民族哪种文化。
3.3.2文化差异与话语中隐喻的理解
话语中的隐喻也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可以文化差异上寻找根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反映了不同人群对客观世界和人内心世界的认知。相同国家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尚存差异,更何况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作为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则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尤其是一些习用性喻喻,更富民族色彩。例如,汉语用“雨后村笋”来形容事物迅速发张和大量生产,而英语则用“spring like mushroom (突起如蘑菇)”,因为英国不产竹子而盛产蘑菇。
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非语言语境对隐喻的判断和理解也起决定性作用。如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这样描写西风:“To quicken a new birth”,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drive my dead thoughts”,要理解这些话语,需要了解英国的地理背景。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西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温暖和湿润,是春天的气息,这首诗是对西风和春天的讴歌;而与此恰恰相反,汉语中的”西风”,由于中国所处地理位置,比喻的往往是寒冷、萧瑟、凛冽和凋零等氛围,这在古词“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于文化差异,交流中对话语里隐喻的误解时有发生。因为中英文中为数众多的喻体来自历史、神话、典故等文化遗产,有时仅从字面很难理解话语意思。例如:“meet one’s Waterloo”惨失败)源自历史;“That’s Greek to me “(我对此一窍不通)出自莎士比亚著作。缺乏西方文化知识,将很难理解话语的隐含之喻意。有时即使理解话语中每个词的字面含义,仍会发生文化误读的情况,即用汉文化思维方式解读西方隐喻的含义,从而造成对其真正含义的误解。例如dog days 不是字面含义“狗时”;have other fish to fry 也不是“有其它鱼要煎”。他们分别喻指“三伏天,无精打采的时刻”以及“另有贵干”
由此可见,要深入理解话语的含义,必须掌握隐喻认知的分析方法,通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应注重批判思维的培养,通过英汉两种隐喻的对比分析,学会正确理解民族文化和本族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