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
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
分工。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
动者的水平。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
和接受教育;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文字的产生。文字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史上一个突破性时代的诞生。
2、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3、《学记》的概念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过程的内部关系。(二)论教育、教学的原则
1、预防:“禁之未发之谓预”。(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2、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最佳时机)
3、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遵循一定顺序)
4、学习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6、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为弗达”。
7、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主攻方向;修:学有所成;息:业余爱好;游:活泼多样)
4、秦代文教政策
(一)统一语言文字:书同文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所用文字也存在差异。秦统一后,要求使用同一文字。
(二) 统一伦理习俗:行同伦
即统一思想,匡正民俗,改变原六国贵族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皆有法式”。
(三)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1、焚书
2、坑儒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令”。
(四)、吏书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即实行法制教育;
以吏为师即指由主管法律,法令的官吏担任教师。
5、汉代文教政策
6、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置明师,兴太学;
重选举,广取士。
名词解释: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太学
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溯五年开创太学,它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的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教材。
鸿都门学:这是中国古代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命。是官宦集团培养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次变革,其次,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8、汉代的文教政策对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
1、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确立以教为本的德治思想:“独尊儒术”从统治政策的高度论证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将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战略地位。
教育被公认为“为政之首”:在这一政策的直接推动下,汉代则有兴太学、设学校、广2、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独尊儒术”,意味着统治者将教育视为有别于暴力的政治统治手段。主张教育的作用,不在于以法教民,使民不敢为非,而在于以纲常名教化民易俗,使民耻于为非。这一文教政策,对我国教育政治伦理化特点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3、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在教育上,采用儒经作为养士和取士的唯一依据,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9、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10、唐代学制的特点
11、科举制度(名词解释)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选士制度。因为它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而得名。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统一考试,按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官职。
12、王安石教育改革主要内容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者为外舍生,外舍生一年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再升为上舍生。生员升舍需经过考试。外舍生每月考一次,年终一次总考。成绩合格,平时不违背学规,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考试成绩达到优、平,并参以日常行、艺,可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名列上等的,可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授予官职。
2、整顿地方学校
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选置教官。推动了地方学校发展。
增加学田以充学粮,一般州学给田四十顷,有条件者还可自行增加。
3、颁定《三经新义》,统一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
置经义局,重新阐释《周礼》《诗》《书》,合谓《三经新义》。颁发各类学校,作为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考试标准。4、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科,专以进士科取人。
废除诗赋、帖经、墨义。
元丰八年神宗死,哲宗继位,旧党人物相继登台,全部新法陆续被否定。第二次兴学失败。
13、三舍法(名词解释)
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者为外舍生,外舍生一年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再升为上舍生。生员升舍需经过考试。外舍生每月考一次,年终一次总考。成绩合格,平时不违背学规,可以升入内舍;内舍生考试成绩达到优、平,并参以日常行、艺,可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名列上等的,可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