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早期话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整个第二幕都是顾梅俪的梦境,她梦到自己的爱人抛弃自己与别人结婚,直至梦醒。
醒来后发现爱人在自己身边,梦境中的虚假与现实中的真实发生戏剧冲突。
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浪漫的意境,剧中只有相爱的两人,大段大段的对白,诗化的语言,亲昵的话语,给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最能体现田汉理想主义的是《薜亚萝之鬼》。
这是田汉极端理想主义的体现。
三个资本家的女儿,为了同情工厂职工竟然要把自己家里昂贵的钢琴卖掉,因为钢琴发出的声音是鬼音。
买钢琴的钱是工厂分红得来的,而分红是因为“销场很畅,行市又好,所以奖励晚工,货出的多自然赚钱多。
”但是“奖励晚工的那时候死了好几个女工”,所以钢琴是“那些女工的生命换来的”。
于是,三姐妹不忍心再弹钢琴,要立刻卖掉。
在田汉的笔下,二十年代资本家的女儿们已经有了新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觉悟,能够同情职工,而且不仅在情感上同情,还落实到实践之上,显然是田汉过分的美化了资本家。
田汉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转嫁到剧中的三姐妹身上,极端的理想主义使他把自己的同情心过分的释放,忽略了作品的真实性,田汉个人的情感压倒了自己的理性。
剧中末尾竹君说“我想为着财产结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在现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都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田汉却希望在黑暗的二十年代实现,显然这是个人情感的极度宣泄。
《生之意志》这一剧本给人很突兀的感觉,田汉本意应该是写出作为封建家长的父亲与接受新思想的儿女,就个人情感和婚姻问题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但是田汉处理的过于粗糙和简单,女儿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人结婚生子,当父亲责问女儿时,女儿回答“我的生之意志太强了”。
这里显然有些勉强,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
末尾老人“抱着这外孙女不忍释手,逗着她玩”,态度转变之快令人称奇。
田汉把父母与儿女的情感婚姻问题想的过于理想化,处理的简单难免失真。
《湖上的悲剧》中,白薇与杨梦梅相爱后失去联系,杨梦梅以为白薇死去,于是以他们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小说。
三年后偶然的机遇使二人重新见面,白薇害怕自己的“复活”会终止爱人的艺术创作,为了让自己心爱的人完成他的杰作,白薇不惜自杀以成全爱人,“以牺牲一己肉体的生命,成全艺术(精神)生命的完美”。
田汉为了艺术而又一次忽略了真实,田汉的理想主义使他艺术至上。
故事的情节很离奇,不符合一般人的接受观念,但是田汉的有意为之,使我们看到田汉坚持用艺术改变人生,坚持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主义。
于此,我们也能看到年轻的田汉身上确实带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气息。
二、田汉早期话剧很少有悲剧,虽然个别剧作中有悲伤的情节或悲惨的结尾,但最后多给人以希望,属于带悲伤意味的正剧。
鲁迅尖锐地批判我国古代戏剧“大团圆”结局是“瞒和骗”的文学,是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意识的体现。
他在《论睁了眼看》的文章中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田汉的理想主义使他期盼美好的幸福的人生,所以他早期话剧大多数以大团圆结尾,如《梵峨璘与蔷薇》、《灵光》等剧,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先经历一番挫折或误解,继而消除误解或战胜挫折,终得幸福。
即便不是以大团圆结尾,也很少以悲惨结局,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罪恶,大部分算是正剧。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白秋英虽然遭到李乾卿的抛弃,但是她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并让颓废的林泽奇重活新生,找回生活的热情。
由此看,《咖》剧不但不是悲剧,更接近于喜剧。
《午饭之前》一剧以让人悲伤的方式结尾,看似悲剧。
此剧描写资本家与工人的冲突,主人公二姊性格刚烈,虽身为女子却与男工一起与资本家斗争。
工人斗争的领导者林三哥被打死后,二姊主动担负起继续领导工人斗争的重任,最终被打死。
对于她个人的家庭来说,这确实是悲剧,但她的英勇行为令她信仰基督教的大姊和年幼的三妹都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与工人一起斗争,她的死对下层劳动者和整个社会并不算悲剧,因为她的死可以使她的工友们清醒,以斗争的方式获得自己的权利。
《名优之死》是田汉早期最出色的一部作品,很有悲剧意味。
一代名优刘振生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弟子刘凤仙,刚刚混出了名就贪图享受,不求艺术上的上进,不听师父劝告,刘振生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寄予深切期望的弟子自甘堕落而无计可施,最终忧愤而终倒在自己演绎了一生的舞台上。
此剧以令人伤感的刘振生的死结尾,给人以艺术的崇高感,刘振生把艺术看的高于自己的生命,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自己的艺术,艺术和生命完美的融为一体。
他最终死在自己的舞台上这一具有象征性的结尾也说明,刘振生是为艺术而生,同时为艺术而死。
他的死,叫醒了刘凤仙,也叫醒了所有的人,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
应该是希望,这是一部带有悲伤意味的正剧。
《湖上的悲剧》也是令人伤感的一部剧作,白薇为了成全爱人的艺术创作而自杀,她的自杀不是因为受社会的压迫,也不是受苦难的折磨,而是为了艺术的勇于献身,只不过献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虽然读之伤感,但伤感之后对艺术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她是以自己的生命来诠释艺术的真谛,此剧与《名优之死》类似,都是对艺术的尊重与推崇,虽然有主人公的死,但给人的却是艺术的崇高美,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悲剧。
《获虎之夜》算是田汉早期话剧中的一个悲剧,但我以为《获虎之夜》只是黄大傻一个人的悲剧,是他自己性格的悲剧。
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获》剧是封建家长对子女婚姻的干涉造成的悲剧,但我们若对黄大傻个人的性格做一番分析,就会发现他的悲剧有着自身的原因。
魏福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父亲,为了女儿莲姑的婚姻,“费去了好多心血总算替她挣了这点点陪奁”。
他不希望女儿受苦,于是给她找了家庭条件很好的陈家。
他并不是贪图陈家的钱财,他只想莲姑能“心满意足地到陈家去,生下一男半女,回门来喊我一声外公,也算我没有儿子的人的福分”。
他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交往,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黄大傻穷迫潦倒,但黄大傻不听他的劝告,不去学木匠,也不去学裁缝,偏要去讨饭,自己都养活不了,魏福生又凭什么把莲姑嫁给他呢,相信天下任何一位父亲都会作出和他一样的选择。
黄大傻固然值得同情,父母先后去世,家里又遭火烛,田地卖光,社会对他确实不公平。
但是黄大傻却选择了颓废,他有身体有脑子,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养活自己,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乞讨,也就选择了靠别人的同情和施舍度日,饭菜可以施舍,难道爱情也可以吗?一个不能养活自己的男人又如何能养活自己心爱的人呢?对自己都不尊重又如何让别人来尊重自己
呢?面对这样的黄大傻,魏福生也只能“哀其不幸,怒气不争”,黄大傻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黄大傻的悲剧实际是其个人性格的悲剧。
在现代文学的起步阶段,我们无法要求田汉作出西方莎士比亚似的悲剧,实际上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悲剧。
朱光潜认为“中国文学在其他方面都灿烂丰富,唯独在悲剧这种形式上显得十分贫乏。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这样转危为安。
”可见悲剧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发展并不是田汉一个人的问题。
实际上,以田汉个人的性格也不会在悲剧上有大收获。
他是一个感情特别热烈的人,对劳苦大众非常同情,在作品中对下层人物倾注了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期望下层的小人物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往往给他们一个美满的结局,悲剧也就难以产生了。
三、田汉早期话剧多独幕剧,多爱情剧,较多的使用“巧合”这一创作手法,多取材于时代生活。
田汉早期话剧多独幕剧,除了《梵峨璘与蔷薇》、《灵光》、《黄花岗》、《名优之死》外,其余十几部剧作均为独幕剧。
话剧由于受演出场地等因素的影响,要求作者在创作剧本时要使故事简单,情节曲折,这样表演才能精彩,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敏感地抓起日常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来表现场景和刻画人物,独幕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适合的形式。
田汉的独幕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如《午饭之前》一剧,剧本短小,但内容充实。
整个剧作紧紧抓住午饭之前的有限的时间,快速的展开矛盾冲突。
三姐妹在家中谈论家常,话题自然的转到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作为工厂的职工的二姊佩服林三哥的勇敢,毅然离家去参与斗争,最终被杀,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大姊和三妹得到消息后觉醒,大姊此刻也不再相信基督教,这也是一个小的冲突,坚信神主的大姊因为自己二妹的被杀而抛弃自己的信仰。
她们愤然前往,同职工们一起斗争,最终完成戏剧的冲突。
田汉早期的话剧以爱情剧居多,这一时期的田汉正处于青年阶段,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同时田汉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身上也有着浪漫的气质,所以此时期在爱情剧的创作上,田汉最为倾心。
如《梵峨璘与蔷薇》、《灵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等,均为爱情剧。
田汉的爱情剧中,女主角大都非常痴情,或痴情于男主人公的杰出的艺术才华,或痴痴的等待爱人的归来。
柳翠不仅爱着秦信芳,更痴情于他的艺术,所以愿意为了让他出国学艺而委身于李简斋;白薇在与爱人离别三年之后重逢,若不是出于对爱人艺术创作的敬重,也不会以自杀来成全杨梦梅。
莲姑的父母虽然给她定亲与陈家,可她时时刻刻不想着黄大傻,虽然黄大傻也许不值得她爱,但这更能说明莲姑的痴情,她痴痴的等待心爱的人的到来,所以当负伤的黄大傻真的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是那么的伤心;《古潭的声音》里的女子痴痴的等待爱人的归来,她因痴心于富有艺术气息的爱人,自身也染上了艺术气,最终才会异于常人的选择跃入古潭;《南归》里的女子就更是痴情的典型,一旦选择了就不会动摇,而且坚定的相信爱人的归来,所以少年无机可乘。
当心爱的流浪者归来后,因误解而不得不再次流浪,女子毅然选择了跟随他去流浪,痴情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田汉早期话剧中多使用“巧合”这一创作手法,“巧合”的使用使其话剧情节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获虎之夜》里黄大傻被魏福生的火铳打中是一个巧合,这个巧合的设置是全剧的关键,它的作用就是把全剧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如果没有这个巧合,黄大傻这辈子可能永远也不会再见到莲姑了,莲姑可能嫁入陈家安静的过一辈子,戏剧也没有了冲突。
但恰是这一巧合,把所有的故事都交代了出来,所有的矛盾也都凸显了出来。
这一巧合使黄大傻负伤,他被抬至魏福生家里,就有了接近莲姑的机会,同时他的出场与大段的独白也让读者和观众了解到他的不幸的过去,同时了解到他和莲姑爱情的发展史。
莲姑见到他负伤后的表现,又让我们看到了她对黄大傻的痴情。
她们两人的直接见面让魏福生深为不满,莲姑的反抗又遭到魏福生的鞭打,黄大傻为了莲姑免受皮肉之苦,也为了她将来的幸福而自杀,用结束自己的方式向莲姑表达自己的爱意,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这一切的关键就是黄大傻被伤这一巧合。
《苏州夜话》一剧也使用了“巧合”,一场军阀的混战使老画家刘叔康丢失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十几年后,刘叔康带着自己的画徒来苏州写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了一个卖花女,经过谈话方知卖花女正是自己十多年前丢失的女儿。
这个巧合虽然出人意料,但却也合情合理,通过父女见面交谈的过程,我们看到刘叔康对艺术的痴迷与眷恋。
他本来觉悟了,认为“要建设艺术文化不能单是拿画笔,还得拿枪”,于是他投入了一个革命的军官学校,后来一次到欧洲的机会,因为“一种幻灭的悲哀和无家的寂寞”,他再次拿起了画笔。
正是他们父女见面的巧合,
使得故事变得完整,我们看到了刘叔康性格的发展变化,也看到社会残酷无情。
《江村小景》一剧虽然短小,但“巧合”的运用使得故事非常饱满。
多年流落在北方的长子,因为北军和南军的战争而南下,碰巧回到自己出生时的家乡,见到了老母。
老母为了给长子借便衣而出去,恰巧小妹妹此时回到家中,又恰巧长子出走后母亲才生的妹妹,所以他不认识。
军阀兵的匪气使他“兽性复发”,意欲非礼自己的妹妹,恰巧次子此时归来,身为南兵的他也早已不认识他离家多年的哥哥,又见长子身上穿着北兵的军装且欲欺侮自己的妹妹,于是两人厮打起来,兵刃相见,二人皆负重伤将亡。
此时母亲归来,见状大哭,说出真相,三人方才知晓,悲剧由此而生。
此剧的成功也在一系列的巧合的基础之上。
可见,“巧合”在田汉早期话剧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而且用的恰到好处,增强了剧本的感染力。
田汉早期话剧多取材于时代生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富有时代气息,能真实的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大部分剧作的时间都是现代,地点多是北京、上海等都会城市。
《梵峨璘与蔷薇》中的北京“新世界”,《咖啡店之一夜》中的咖啡店,《薜亚萝之鬼》中的钢琴,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时代感。
《午饭之前.》中的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苏州夜话》中的军阀对平民的迫害,《江村小景》中南北军的战乱,这些都是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田汉正是在充分尊重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
最能体现社会现实的当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黄花岗》,这一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充分表现了以林觉民为代表的黄花岗烈士们起义前的复杂的心理斗争,刻画出他们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在家人和民族之间作出选择的痛苦之情和勇敢的现身精神,有血有肉,深深的打动读者和观众。
取材于时代生活,也体现出田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受苦受难的社会大众的同情之心,他的剧作往往站在平民的立场,以平民的不幸来谴责社会。
从这一点看,田汉是非常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剧作家,他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四、结语
田汉的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近年来关于田汉研究的著作和文章与日剧增,本身说明田汉剧作的优秀,因为好的作品的阐释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以上对田汉早期剧作的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因为对田汉了解的不是非常的深入,分析难免有不当之处,主要是谈个人体会和浅显的想法,希望对田汉研究能有哪怕丝毫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