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
传教士的教师角色对洋务教育的影响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收稿日期:2003-03-27 作者简介:李剑(1972-),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硕士。
- 81 -传教士的教师角色对洋务教育的影响李 剑1,陆 红2(1.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传教士;教师;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洋务教育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081-03一、传教士在洋务学堂中的教师角色由于翻译人才的急需,洋务派最初建立的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
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语言学堂。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此后洋务派又在上海开设了广方言馆,后并入江南制造局,此外又在广州开设了同文馆。
许多拥有近代高等教育背景的英美传教士成为同文馆教习首选人员。
清政府通过外国公使人员推荐、直接招聘来选择教习。
比如同文馆首位传教士教习包尔腾就是由英国使馆秘书威妥玛推荐,丁韪良是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象林乐知、傅兰雅等则是由地方官出面直接招聘的。
根据《同文馆题名录》记载,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同文馆中洋教习达54人。
上海广方言馆先后聘外籍教员9人,广州同文馆12人,福建船政学堂初设时教习全为洋人。
其他新式学堂中洋教习亦不在少数。
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在洋务学堂中担任教习的传教士的人数一时无从考察,鉴于当时有可能担任教习的在华西人不是外交官便是传教士,可推断其中传教士不在少数。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2023-10-26•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部门办学对学校的影响•部门办学的成就与问题目录•部门办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1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西方文化的传播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一些传教士和外交官开始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建立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晚清政府办学兴起民族危机的加剧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救中国。
因此,晚清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并鼓励民间办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弊端,如科举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创新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
因此,晚清政府开始改革教育制度,鼓励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学校建设,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建立学校。
同时,一些部门也开始积极参与办学,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部门办学在民国时期具有一些特点。
例如,一些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专门人才,如军事、医学、工程等领域。
此外,一些部门还通过支持公益事业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如捐资助学、建立奖学金等。
部门办学的特点民国时期部门办学的繁荣政治动荡晚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政府更迭频繁,社会不稳定,这为部门办学提供了机会。
一些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经济困难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
政府财政困难,无法满足教育经费的需求。
因此,一些部门开始通过自己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部门办学的历史背景与原因02部门办学对学校的影响部门办学对学校资金的影响资金来源多样化01部门办学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如捐款、赞助、学费收入等,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资金支持力度大02部门办学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_评_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_
・书 评・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李喜所近年来,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其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复杂性越来越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顾长声先生出版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堪称新时期传教士研究的拓荒之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该书是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侧重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宗教侵华,因此无论内容安排,还是资料取舍,显然都忽视了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形成一股不小的热潮,有关论文越来越多,并相继出版了若干专门著作。
这些成果拓宽了传教士问题研究的领域,对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肯定;但大多还只是论述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某个方面,还没有就全面评价传教士问题提出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解释体系和理论框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教案、传教士的教育活动等有限的方面,对若干重要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也待深入。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副教授撰写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是继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之后,近代传教士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解释体系、研究范围、资料运用及研究方法上均有创新和突破,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同时,该书还引发了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一些新的思考。
一、关于如何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评价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界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感叹说:“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法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1949历 史 研 究1998年第2期 年后,国内学者从肃清帝国主义文化影响出发,把传教士在华活动冠以“文化侵略”,突出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的作用。
浅谈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特殊教育
浅谈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特殊教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特殊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近代人文主义、人道精神、平等理念的兴起和人类对自身认识深刻化的产物,是使用一般的或特殊的课程、教材、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 如存在聋、哑、盲、智力问题等青少年) 进行旨在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活动。
虽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不仅存在特殊教育,而且有所发展,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即使不乏传统残疾教育的成功案例,那也只是个案,古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殊教育始于1840 年以后的晚清时期。
现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最初是由跟随殖民者的脚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传入和推行的。
诚然,我们应当承认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和各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活动不可分割的,他们能够在中国举办特殊教育也深受殖民特权的庇佑。
但在认识到他们对我主权的侵犯的“ 破坏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他们传播特殊教育理念和兴办特殊教育的“ 建设性”。
一、特殊教育理念的传播如何对待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根据有的学者研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存在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机构。
据称,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机构称为“ 瞽宗”,是专门教育盲人的学校,是“ 世界上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但是,自秦汉以来的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却少有超过先秦时期举措的,“ 和先秦相比,反而逊色、萎缩了” 7。
就是到了20 世纪初,残疾人也多被拒之于受教育门槛之外。
1902 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小学章程》规定,凡是“ 资性太低,难期进益”和“ 困于疾病”的学生应该剔除、退出学堂。
1903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规定“ 学龄儿童如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全不能就学者,本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查实,准免其就学”。
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
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近代史》教材第七章第五节“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
详细内容包括: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背景、传教士在华活动及其影响、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代表性案件分析(如天津教案、南昌教案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背景及其在华活动。
2. 掌握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性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活动及教会案件的影响。
难点: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近代史》学习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晚清时期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活动、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天津教案、南昌教案等代表性案件。
4. 例题讲解:分析教会案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理性评价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2. 内容:(1)晚清传教士来华背景(2)传教士在华活动(3)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与特点(4)代表性案件分析(5)教会案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及其在华活动。
(2)分析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教会案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本文导读: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
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
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
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提到中国近代史,最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定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蹂躏和践踏。
他们残酷的对待中国百姓,掠夺中国的物产和劳动力。
随着外国侵略者的来临,传教士这一特殊的群体,也来到了中国。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把传教士描写成披着宗教名义的恶魔,不但在物质上侵略我们,而且蚕食我们的精神世界。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整理历史,冷静的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外国传教士对19世界的中国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论是明清之际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还是在19世纪随着殖民扩张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传教。
而为了更好的传播西方的宗教,传教士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正如法国学者戴密微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
”传教士与耶稣会士一样,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传统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
当他们来到中国,学识让他们有学习分析中国文化的能力,初到中国,中国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鲜,一个初到中国的传教士曾经不无夸张地说过除了风声雨声和婴儿的哭声,中国和西方相比是太不相同了。
他们会对中国人熟视无睹现象去思考研究。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有条件进行比较研究,经常是在东西方情况的比较中,发现了中国人习以为常而自身感受不到的东西。
西方传教士掀起了一股对中国研究的热潮。
据统计 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的出版物,其中仅以中文发表的就有787种,作者多为传教士。
毫无疑问,传教士担当了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角色。
在这期间,传教士为了更加方便的与中国人拉近距离,加强了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1807年来中国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把《圣经》译成中文的同时,开始编纂《华英字典》,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1923年出齐,总共6大本,合计4595页。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学院 1200015464【摘要】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随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有许多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主要从事宣传基督教的传教工作,但他们也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教育的推广。
传教士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学校,普及了基础教育。
这些学校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大量的中国青年通过这些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西方教育理念的传播。
传教士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跳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束缚。
他们提倡启蒙教育,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们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以致用,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传教士还将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引入中国。
他们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如《传世词典》和《中国讲英文》等,这些教材填补了中国教育领域的空白,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传教士还将西方的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如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为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教士还通过创办高等教育机构,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他们开设了医学院、文理学院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他们的传教活动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引起了中国一些人的反感。
他们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强行引入中国,有时未能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他们的贡献不容忽视。
中国的近代教育在美国传教士的帮助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最新文档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一、引言中西交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陌生。
明末清初的200多年间,我国的对外交流史上出现了一次大规模交流活动,即所谓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媒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西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既存在我们熟知的“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
与“西学东渡”不同的是,“东学西渡”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欧洲人的受益程度大于中国,正如赫德逊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①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即“中学西渐”。
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思想方面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经过与中国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接触,采取了一种“合儒”的策略,并“借儒排佛”即利用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并顺势排挤佛教在中国的势力。
为了实现这一策略,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翻译介绍了儒家经籍。
(1)儒家无神论的哲学思想。
当时的西方思想家大多为自然神论者。
他们“承认一个造物的上帝,把他看做威力无边的存在物”。
②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笼罩在基督教文明之下,人们对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只是痴信和盲从。
到十八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已作为历史主角登上了舞台,此时理性主义、自然神论思潮开始在神权、专制君权统治下的欧洲大地蓬勃兴起。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2)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
为了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启蒙思想家们都致力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希望从中国政治文化中汲取实际的经验和智慧。
晚清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oc
晚清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者:黄金刚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9期[摘要]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关键词]晚清西方传教士近代高等教育[作者简介]黄金刚(1965- ),广西天等人,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和地方民俗学。
(广西崇左 532200)[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98-03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福音的同时,热衷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其目的是想让基督教教育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以扩大基督教在华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华归主”的愿望。
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发现他们传播福音的最大障碍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
美国传教士库恩非声称:“只要中国还以现行教育体制教育自己的年青一代,中国就仍将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异教国家。
”这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不满以及期望用西方基督教教育取代中国传统教育的急切心情。
正是基于这种愿望,来华西方传教士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批评者和西式教育的积极鼓吹者。
尽管他们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批判带有宗教狭隘性和强烈的西方文化优越感,但这种批判确实揭露了中国旧式教育的弊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孕育和诞生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一、传教士: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办学重点逐步转向高等学校,最初教会办的大学是书院,然后改为大学。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它原是一所小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第十二章_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
第十二章清末以来的近代学制改革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定环境中。
但它并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而是外来军事技术、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制度对传统中国科举教育进行冲击的结果。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这成为中国教育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其后历经40余年,以建立军事学堂为基点,洋务派兴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从而为近代学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而“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相继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清末以来我国新式学堂和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的普及,并逐渐在制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近代学制的产生虽说在洋务军事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之后,我国的新式学堂大量增加,这客观上使长期以来沿用的以科举选才为中心、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古代学制框架已无法进行。
但新建学堂的主办者多因观念不同,在学校性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诸方面各自为政,互不统属。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又颁布“兴学诏书”,令“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①各式学堂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在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给予明确的规定。
于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相继出台,中国有了自己全国性统一的学制,这可以说既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一、“壬寅学制”的制订1902年8月15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奏呈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正式颁发的学校系统文件。
它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共六份文件,总称《钦定学堂章程》。
因这一年为阴历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的颁布是中国新学制的开端,“教育之有系统自此始。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作者:赵怡帆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近代,来华传教士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出于基督教的普世价值观和传教的需要,他们在中国兴办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
虽然传教只是一种途径,但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传教士们不仅着眼于普通教育,对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盲人教育等专门类教育也是贡献颇多,扩展了近代的教育领域。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传教士的教育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考核制度,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使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向近代化。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实用性一、引言诚如章开沅先生所总结,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大学虽然只有十几所,学生所占比重也不过是全国大学生总数的10%~15%,但它直接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对基督教史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是在基督教教育史方面。
1989年6月在武汉举办了中国首次“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国内学者先后办过多次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
大陆和香港学者曾联合编辑一套《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于1998年出版。
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趋向精细,著述和译著颇多,比如章开沅、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吴梓明先生编《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孙邦华先生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迁》等。
虽然学术界对科举制度在晚清的兴废着墨很多,分析很透彻,但是有关科举制度与西方关系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重视不够,研究还很薄弱。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读书人一直接受的儒家教育,考试也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传教士在最初也将儒家经典纳入课程安排。
“采用中国方法,讲中国经书,这样能使华人反教仇外之趋向渐次消灭,且可得到中国许多有势力之朋友。
”即便如此,课程的主干还是“西学”,传授西方科学知识和实用知识,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让学生做实验,外语课设置为必修课,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文化素养,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作为传教士办的大学,首先以宗教教育为主。
近代史的一些资料
1928年北伐战争后,由于蒋介石不重视北方边防,把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这一时期,北京尽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的优势,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
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
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中英贸易逆差.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晚清在华传教士的西学译介活动述论
20050501
摘要
1811 年马礼逊在广州翻译出版了第一本中文西书,揭开了中国 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序幕。为了传播基督教,用基督教文化 征服和取代中国文化,传教士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采取了“以学 辅教”的手段,选择西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此次翻译 活动比前两次,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得多。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aries in Lat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was the "savage works" period(1811 — 1860). It is the period that the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n missionaries monopolized the western works, and took religion contents as the core. The second was "western works" period (1860-1895). it was a climax period that a large amount of west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t was the most common way that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cooperated in translating books. The third was the "new works" period(1895-1911). The missionaries had no longer occupied the predominant position on western books translations. The western works that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troduced independently had taken the majority. In this process, the missionaries changed from “a leading position” to “cooperating” translation again to playing a “secondary position”. It’s just the reflections of Chinese cognitions to western works from "savage works " to " western works " again to "new works" .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关注2.1 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2)注重留学教育: ①洋务派认为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须派人到外 国学习。1872 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清政府中央以及 一些地方督府不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②留学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 识,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文化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回国后,倡导西学,成为新式知识分子。
从“西学东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 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 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 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
(3)洋务运动抑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 民化的进程。
①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 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
②洋务运动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一统天下,为中国经 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创办新式学堂: ①随着科技和机器的输入,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 越多。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洋务派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学校,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 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 输送人才。 ②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 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
2.新思潮的萌发 (1)鸦片战争以前: 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压制反清和进步的思想。 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2)鸦片战争后: 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 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 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 想萌发了。
从传教士的传教事业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然中的上帝的力量去为他们的同胞谋福利的路”,进而影
响他们去修建铁路、开掘矿藏,避免饥荒再度发生,把 民众从“赤贫之境”解救出来。于是,李提摩太开始将传 教的重点转向结交权贵,联络士绅。他和李鸿章、张之 洞、左宗棠、曾纪泽、庆亲王奕劻、恭亲王奕忻等几乎 所有的朝廷大员都保持着接触,李提摩太还曾做过曾纪 泽家的英语家庭教师。
大,包括书籍、小册子、单张、杂志。同时广学会也有一点宣
《万国公报》 教的工作,不过基本上是一个出版社与文学机构,是在中国历 史影响最大的出版社。出版过两千种书籍和小册子。他主持翻 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主要
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
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 史揽要》、《新政策》等20多种
传教士来实施的。
沙勿略、罗明坚、龙华民、罗如望、庞 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30
来华传教士对近代社会与后世的影响
31
一
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
对后世的影响
32
一 .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01
教育
02
传媒
33
1.教育
(1)
(2)
创办教会学校
推动中国学生
留学海外
主张把英国的殖民 统治放到中国
即初级、中级、高级三
等,使学生各得其所, 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 上他十分强调“中西并
招收上海上流社会
女子,作为扩大基 督教影响的另一途 径。
22
重”
03
利玛窦
23
利玛窦
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 稣会传教士、学者。
24
清朝的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
清朝的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然而在这个封闭的社会里,西方文化与思想却逐渐渗透进来。
在清朝的统治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西方文化的传入途径、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于思想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文化的传入途径在清朝时期,西方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入,一个是通过传教士的活动,另一个是通过外交交往。
首先是传教士的活动。
传教士是最早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人士。
他们利用了传教的机会,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给中国人。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对于清朝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科学、医学和教育等领域。
他们建立了西方式的医院、学校和教堂,介绍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医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中国人拓展了眼界。
其次是外交交往的影响。
清朝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交往,这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入。
在与外国使节的交往中,清朝统治者对于西方的政治、法律和行政体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外交交往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成果,使得清朝社会对于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西方文化对于清朝社会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清朝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
在教育方面,传教士创办的学校掀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知识的热潮。
这些学校采用了西方教育体系,教授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通过这些学校的努力,清朝社会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升。
不仅是孔子的经典著作,西方文化的作品也开始被广泛传播和学习。
在科技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教士们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提升了清朝人民的科学素养。
此外,西方的农业和工业技术也为清朝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西方文化对于清朝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于清朝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解放和启蒙方面。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长期受到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1. 引言1.1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背景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清朝政府开始向外国传教士开放中国的门户。
这是因为中国希望能够借助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增强自身实力,以抵御日益增长的外国侵略。
美国传教士正是在这个时期抵达中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教和教育工作。
美国传教士们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积极传播宗教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
他们往往选择在偏远地区或城市的贫困地区建立学校,用西方的教育理念来培养中国的学生。
这些学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有所不同,因此备受争议。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教育体系遭遇了重大变革,而美国传教士的活动恰在这一时期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的到来不仅拓宽了中国学生的视野,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美国传教士的活动背景无疑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美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传教士的到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西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重建。
传教士们积极推动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教士们的教育理念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教育环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传教士们也致力于保留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美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影响将持续传承并影响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 正文2.1 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的情况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的情况非常丰富多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许多美国传教士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们不仅在沿海城市建立起许多教会学校,还深入乡村地区开设农村学校,普及基础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
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
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
教育理论与实践10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3月上总第132期晚清时期,传教士为了以教育达到传教目的,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现代教育引入中国。
他们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宣传鼓吹西方教育制度,并且通过教会学校和参与洋务教育的机会将西方教育模式引入中国。
一、办教会学校,翻版西方教育模式无论英美,基督教会在教育的开办上一直占着主要的位置。
在 19 世纪,英美学校中已经开始教授科学课程,到19 世纪中期,西方已经有了一批大学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教学水平上具有了世界领先水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方教育中开始普遍重视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教学内容更丰富,教育观念更进步,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注重实物教学和科学实验、启发和引导,反对灌输和体罚,德智体美并重。
这些在传教士按照母国的教育在华办教会学校时,都不自觉地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使教会学校成为传教士宣传鼓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优越性的实例。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教会学校逐渐走向了世俗化和本土化,开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发挥其作为教育机构的功能。
鉴于洋务运动时期对西学和新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与之强烈对比的巨大空白,教会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批西学人才的养成所,当洋务教育兴办新式学堂时,教会学校发挥了其示范作用。
1.教会学校最早开设自然科学和外语课程,为洋务学堂课程设置提供参照教会学校最早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以狄考文主持的 1876年的山东登州文会馆从第一年就开始有笔算数学,到第九年就已经涉及到微积分;对比洋务教育中新式学堂尤其是领头雁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表,发现从第四年开始数学和代数学的教授,第五年讲授格物,讲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第六年讲授微积分、航海测算,到七八年已经涉及到化学和天文测算。
由此可见,西方科学课程已经被引入中国,成为洋务学堂课程设置的参照物,体现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教育的中国版。
①教会学校普遍重视外语和科学课程,弥补中国传统教育中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的缺陷,满足了洋务事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教会学校也是以此作为吸引学生的手段,间接地满足洋务教育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2.教会学校展示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形式,为洋务学堂管理提供样板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就是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扼杀,学生实践能力差。
教会学校则与之相反,教学方法比较科学。
比如,讲生理课时有人体结构标本,植物课有各类模型,先说现象再叙原理。
同文馆的学生还经常作一些基本的化学和物理实验,学馆要求学生参与译书,到总理衙门担任翻译。
医学教习德贞也经常让学生到医院实习。
教学一般都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实行的选课与学分制,近代科学的教学考核和课程设置制度,教学中还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参加班级管理,倡导自由独立。
同时是中国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这些都保证了教会教育的教学质量。
教会学校中,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平等,体育和美育颇受重视,开当时新型学校风气之先,这些方面亦对洋务学堂有影响。
比如福州船政学堂曾购买了一些秋千、皮球等体育用品,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甚至连学堂监督也和学生一起荡秋千、踢皮球、打燕子,这是旧式学堂闻所未闻的。
②3.教会学校的留学现象间接促进洋务教育留学中国近代的留学潮在教会学校中开始传播。
而中国官方留学生的派遣特别是赴美留学的派遣,大都和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马礼逊学堂的学生容闳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生的促成者和领导者。
1872 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官费留学生的派遣与容闳的努力分不开。
而追本溯源,马礼逊学堂的教育奠定了容闳一生思想的基础。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第一人金雅妹亦是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出国门,成为我国近代妇女界第一位女大学医学毕业生。
柯金英和石美玉也是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的,都学有所成。
早期近代留学生主要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或传教士收养的穷孩子,而晚清派出的首批留学生虽然与传教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传教士对近代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会学校是从传教的需要出发,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教会学校教育体制和模式被中国人自办新式学堂所借鉴,当时许多学堂兴办都以教会学校为榜样。
传教士们也力图通过办好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施加影响,“使中国各种学校,见吾会所设之学校,整齐完美,必能引起其奋发之心,或相与规摩以求则效,或力图完美以示振兴”。
③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李剑摘要:晚清时期的传教士为达到传教目的,积极涉足教育领域。
他们办教会学校为新式学堂建立和发展提供样板,进入洋务学堂充当各科教习,并利用各种机会变革和参与筹办洋务学堂,将西方近代教育引入到中国的大地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传教士;近代教育;教会学校作者简介:李剑(1972-),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河北唐山 063000)教育理论与实践11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3月上总第132期二、改革、筹办洋务学堂,全面移植西方教育模式传教士在洋务教育时期发挥着西方教育引入者的作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的改革和丁家立对天津中西学堂、福开森对南洋公学的筹办。
他们将近代教育的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以及学校管理等全面移植到学堂的运行当中,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美国传教士,自1869 ~1894 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达 25 年之久。
他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教育近代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按照自己对西方近代教育的理解对同文馆进行了改革,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聘任专职教师,完善师资,比如先后聘医学、天文学、法文、英文、生理学各科专任教习,为同文馆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扩大学生来源,不再只从八旗子弟中而是从全国各省招收青年才俊,扩大了受教育面;三是引入班级授课制,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对学制进行了改革。
丁韪良拟定了两套课程表,分为八年制和五年制,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课程设置全面,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内容,满足了人们对西学的渴求;在教学中重视科学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四是完善学堂的教务管理,对学生、教师、课程设置、考试、职责、工资、伙食都做出了规定,建立了考试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作息制度、课堂规则、学籍管理、财务管理、校务管理、寝室食堂规则等。
从最初的《同文馆草程六条》到拟出同文馆章程十八条、续增同文馆条规八条,基本勾勒出近代中国学校的校规。
五是改善教学条件,辅助教学。
1876 年在丁韪良的力促下清廷拨款建造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1888 年又建立了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
在丁的主持下,京师同文馆又逐渐建起了一个图书馆,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没有的新鲜事物,开新式教育风气之先。
在丁韪良的主持下,同文馆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官办高等教育机构,使洋务教育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同文馆和西学的影响随处可见。
据《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记载,在 91位毕业离校生从事的职业中,在外交部或涉外部门任职的有40人,在政府机构和军事部门任职的有 27人,从事教育的4人,在铁路等实业部门和其他部门任职的有 20人。
④这批由清政府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辛丑条约后废除科举、建立新型教育体制提供了经验,而在这一过程中外国传教士教习尤其是丁韪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丁家立与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丁家立(Tenney,Charles Daniel),曾获神学硕士学位的美国传教士。
1895 年受聘于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为总教习,实际负责学堂的全面工作。
学堂创建之初就规定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级制普通学堂之始。
并首次将西方近代分年课程与班级授课制运用于教学过程。
头等学堂重视学以致用,课程安排、讲授内容、使用教材,均以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为标准,学生毕业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升入美国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
北洋西学学堂开设数学、地舆学、万国公约等课程,从而使其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丁家立制定的许多校规,以及对教习的延聘、学生的招生及考核做出的严格规定等都为后来众多高等院校所效仿。
他引进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还影响到随后建立的大学,乃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学制。
丁家立担任初创时期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总教习达 11年,不仅为学校的创办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并为学生开课。
⑤1906 年丁家立辞职,北洋大学堂学生在《送丁公家立序》中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丁公之功,不其伟矣。
”⑥毕业于北洋大学堂的著名科学家李书田认为北洋大学堂能成为东方有名学府,皆丁家立的功劳。
这些充分说明了传教士丁家立在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福开森与南洋公学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美国传教士,福开森担任南京汇文书院院长长达九年。
后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分设师范院、上院(大学部)、中院(中学部)和下院(附属小学)。
被聘为首任监院至 1901年。
福开森任职期间全盘按照美国的教育模式办学,借以实现他影响中国教育的思想。
在1893 年中华教育会第一届年会上,他即号召西方传教士“不应把兴趣限制在我们(教会学)里面,我们必须解决整个教育更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领导中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⑦他不仅按照聘任合同规定,负责公学教师、学生的考核稽查,而且还被委托总管校舍基建工作和安排学习的课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创外院(小学堂)、中院(中学堂)、师范院、上院(大学部)和专科(即特科,包括政治班和商科)相配套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外、中、上三院相衔接的教育制度的实行为中国近代大中小学三级制的雏形;并且福开森重视体育,安排军事操练课,引进了足球、棒球和网球等项运动,召开运动会,引得市民争相观看,盛况空前。
南洋公学为交通大学前身,汇文书院为金陵大学基础,福开森参与兴办中国这两所近代高等教育学校,积极传播近代科学和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为中国近代培养新式人才,清政府曾赞许说“查京外所有学堂,已办数年,办有成就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⑧注释:①王元德,刘玉锋.关于文会馆课程.文会馆志.1913:3-4.万国公报.华文书局影印本,第12册,第7224-7225页.关于中西书院课程.万国公报.1881:8558.陈学恂.京师同文馆课程.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1页.②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36.③中华续行委员会.中华基督会年鉴,1914,转引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社会现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22.④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16.⑤丁家立在职期间主持编辑《北洋丛书》作为学校教材,他所著《英文法程》上下册和该校教授美国人任纳福所著《世界通史》皆为当时最流行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