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21年湖南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年湖南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1年湖南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填空题1、五代时期的画家创造了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南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2、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

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3、青铜器中的___________,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4、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___________时代的美术。

5、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是明末画家___________6、刘宋时画家陆探微创造了“___________”的清秀绘画形象,而张僧舔则因其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___________。

7、奠定擦笔水彩画法,并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主要描写对象的是___________8、春秋时代的青铜器___________,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9、清初“四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南末画家梁搭擅绘洗练放逸的“___________”,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的先河。

二、选择题11、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B.引魂升天C.墓主生活D.仙人出行12、《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A.吴有如B.郑曼陀C.张丰光D.马星驰13、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是()A.张熊B.胡远C.虚谷D.吴昌硕14、“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A.沈周B.文征明C.唐D.仇英15、明代擅长“易园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的画家是()A.陈洪绥B.崔子忠C.丁云鹤D.吴彬16、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A.嘉靖时期B.万历时期C.康熙时期D.雍正时期17、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A.曹不兴B.卫协C.陆探微D.张僧舔18、被称为古代山水画中巨作的是()A.鹊华秋色图B.浮玉山居图C.富春山居图D.春山欲雨图19、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A.天坛B.地坛C.日坛D.月坛20、现存最大的喇廉式塔是()A.妙应寺白塔B.佛宫寺木塔C.开元寺料敌塔D.天宁寺塔三、名词解释21、《沧浪诗话》22、别材别趣23、审美意象24、尽善尽美25、唐三彩26、明代四大奇书27、青铜器28、老子“涤除玄鉴”四、简答题29、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2022年绵阳师范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绵阳师范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绵阳师范学院专业课《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宋代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___________”。

其后成为传统绘画中的独特门类。

2、吴昌硕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他从___________开始,又学习___________,最后取得绘画成就。

3、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紫迹,是辽宁牛河___________梁遗址出土的壁画残块4、杜甫诗:“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道出了画家___________笔下鹤的高昂神韵。

而“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则指的是___________的花鸟画。

5、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等封的___________6、《___________》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其主体雕刻是《___________》。

7、元代画家以___________画梅著称。

8、清初“四王”派分为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一种。

9、明代“___________派”的代表画家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10、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三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1、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B.昭通霍氏墓C.安丘冬寿墓D.酒泉丁家闸墓12、铜胎掐丝法邮的俗名是()A.唐三彩B.扣器C.景泰蓝D.宣德炉13、与经享颐.何香凝共同组织“寒之友”社的画家是()。

A.居廉B.高剑父C.高奇峰D.陈树人14、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A.嘉靖时期B.万历时期C.康熙时期D.雍正时期15、被视为“海派”名家,但未定居上海的画家是()A.张熊B.胡远C.虚谷D.吴昌硕16、开创金碧山水一派的画家是()A.李思训B.王维C.王洽D.吴道子17、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A.历代名画记B.唐朝名画录C.贞观公私画史D.续画品18、在苏州大型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是()A.拙政图B.网师园C.怡园D.留园19、《潇湘图》的作者是五代画家()。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智慧树网课——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

智慧树网课——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一、单选题1.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B、研究故事的来源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学生答案:D2.五四运动时期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

A、民粹派、复古派、自由派B、激进派、自由派、学衡派C、民粹派、自由派、甲寅派D、学衡派、甲寅派、民粹派学生答案:B3.在刘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育进而产生改造社会的欲望,这属于()。

A、表现论B、技巧论C、实用论D、审美论学生答案:C4.关于“软实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此概念是美国人提出的B、此概念与政治意图有关C、是实现全球化的有效有益的方式D、它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学生答案:C5.学衡派与激进派的不同,不包括()。

A、学衡派认为对西学首先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进行选择性吸收B、学衡派认为引进西学时要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C、学衡派认为要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不要菲薄中国的学问D、学衡派认为引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传统是第一要务学生答案:D6.侯方域是()的主人公。

A、《牡丹亭》B、《梧桐雨》C、《桃花扇》D、《西厢记》学生答案:C7.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王国维的著作?()A、《人间词话》B、《曲录》C、《柳如是别传》D、《观堂集林》学生答案:C8.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

A、他是“耶鲁学派”批评家B、他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C、他认为文本分析非常重要D、他提倡历史的、阶级的文学研究学生答案:D9.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学生答案:C10.“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

鲁迅简介150字

鲁迅简介150字

鲁迅简介150字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于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在南京求学时才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鲁迅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弃医从文(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求学时期早年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鲁迅与尼采

鲁迅与尼采

鲁迅与尼采王汉清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

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

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烂发臭。

1840年,列强的枪炮使这个封建社会改变了古帝国的面目,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面对这康乾盛世之后的一蹶不振,中国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他们纷纷把视野扩展到西方,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

这些西方思潮冲击着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这种影响和渗透对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革命的展开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尼采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一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尼采(1844——1900)的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

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

他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的超人学说以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人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的天才,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他们使役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了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命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尼采思想影响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尼采思想影响
学 教 育
鲁 迅 创 作 意 识 中的 尼 采 思 想 影 响
回 马 志伦
内容摘要 : 鲁迅 , 曾被认为是“ 中国的尼采 ” ( 徐 志摩语 ) , 这个评价 或许并不全面 , 却是道 出了尼采对 于鲁迅 的创作 意识 曾经 产生 过深 刻影 响 的事 实 。1 9 0 2 年 ,鲁 迅东 渡 日本 ,开始 接触 尼采 的 学说 。在 日本 的七 年
象记 》 )在 日本 的七 年( 1 9 o 2 —— 1 9 o 9 )是鲁 迅从一 个维 新派 的拥
护 者转 变 成进 化论 者 的转 折 期 ,
尼采 的学说作 为达 尔文进化学 说 的一 个分支 ,对于鲁 迅 的创 作意 识 产 生 过 深 远 的影 响 ,成 为 日后 鲁迅从 医学救 国到文 学救 国思想 转化 的重要推手 。
邦, 由是转 为人 国。人 国既建 , 乃 始雄 厉无前 , 屹然 独见 于天下 , 更 何 有于肤 浅凡庸 之 事物哉 ? ”
( 《 坟・ 文化偏至论 》 ) 他进 而认为 : “ 然 欧美 之 强 ,莫 不 以是 炫天 下 者 ,则根柢在 人 ,而 此特 现象之
末, 本 源深而难见 , 荣 华 昭而易识
( 1 9 O 2 —— 1 9 0 9 ) 是 鲁 迅 从 一个 维 新 派 的拥 护 者 转 变成 进 化 论 者 的转 折 期 , 尼 采 的学 说 作 为达 尔 文 进 化 学 说 的 一
个分支 , 对于鲁迅的创 作意识产 生过 深远 的影响, 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关键 词 : 鲁迅 尼采 思想 创作 意识
机器 、 轮舟 、 开矿和 邮政等实 业上
鲁 迅 早 期 的 文 章 ,一 再 提 到 尼 采
的名 字 ,并 翻译 了代 表尼 采超人 哲学 的《 查 拉 图斯 特拉如是 说》 的 序 言。鲁迅说 : “ 个性 张 ,沙聚之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doc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doc

粹是直观的知识而不夹杂概念,由此他得出结论,说叔本华哲学的方法“无往而非直观主义也”。

-----这都是为学术界所熟知的。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1、“情”投“意”合2、“命”、“性”、“理”的幻影王国维最初同其他近代思想家一样,是站在反对儒家道德宿名论的立场上接受西方唯意志论的。

在编入《静庵文集》的《论性》、〈释理〉和编入〈静庵文集续编〉的〈原命〉、〈人间嗜好之研究〉等文章中,王国维通过考察中国传统哲学的“命”、“性”、“理”等范畴,表明了自己反对儒家天命论的立场,同时也为他接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打下了理论基础。

王国维分析传统的“命”有两层含义:一是“言祸福寿夭之有命者谓之定命论Fatalism”,二是“言善恶贤不有之有命而一切动作皆有前定谓之定业论Determinism”(《原命》)。

他对正统儒家“死生由命,富贵在天”那套粗俗的宿命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

经过科学和西方唯意志论洗礼的王国维十分自觉地突出了伦理学中“自由意志”和“定业论”(决定论)的矛盾。

他说:“此二论之争论而不决者盖有由矣。

盖从定业论之说,则吾人对自己之行为无丝毫之责任,善人不足敬而恶人有辞矣,从意志自由之说,则最普遍最必然之因果律为之破灭,此又爱真理者之所不任受也。

”王国维不同意康德以二元论来解决自由与必然矛盾的做法。

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中,一切事物必有他事物为其原因,所以在我们的经验中,到处受因果律决定,因而是必然的而不是自由的。

但在经验所不能到达的本体世界,空间、时间、因果律都不能适用,那里是自由的而不是必然的。

人作为感性存在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和自身欲望的支配,没有意志自由;作为理性的东西,人属于“自在之物”,可以超越现象界,不受自然律和欲望支配而达到意志自律。

所以我们必须假设有有一个摆脱感性世界而依理性世界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即所谓自由。

王国维赞同叔本华认为因果律在自然界与人的意志中同样存在的说法,认为意志进入经验界就无处不受动机支配,意志的本体有没有自由我们无法知道,但在经验的世界中,自由不过是一个空虚的概念,没有实在内容,人的行为总是受因果律支配。

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 迅 与 尼 采 的关系

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 迅 与 尼 采 的关系

第七讲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我想简单地讲一讲五个问题:1、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2、鲁迅所接受的尼采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尼采对鲁迅作品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什么?4、鲁迅的变异体现在哪些方面?5、鲁迅为什么接受尼采?一、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尼采著作近20种,鲁迅读过尼采的哪些著作,我们无从确知。

仅就其早年藏书而论,只有一本德文版《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即《苏鲁支语录》);从鲁迅著作中所引文字考察,也几乎都出于此书。

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以及关于尼采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的事情。

刘半农先生曾以“托尼哲学、魏晋文章”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据刘自己说,当时鲁迅并没有对此表示反对意见;也就是默许了。

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曹聚仁先生是鲁迅的好友之一,晚年在香港从事鲁迅作品研究,他认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是由于他的科学头脑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

”(曹聚仁:《鲁迅评传》,第173页,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

)看来,鲁迅和尼采之间的确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我们有必要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方法,对此加以认真的探讨。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如何谈论尼采呢?(一)早期(即“五四”之前)主要是肯定的、赞许的,并引为同调。

主要有体现在三篇论文里:《文化偏至论》(1907)、《摩罗诗力说》(1907)、《破恶声论》(1908)。

从中我们可能看出,这时的鲁迅对尼采及其思想,首先是肯定的,赞许多于批评。

《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为批评改良派与洋务派而作的一篇论文。

作者说欧洲人的思想,由“崇尚宗教”到崇尚“物质主义”,是存在严重的偏向的,并对此表示不满。

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他说:“德人尼采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之言,吾行太远,了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

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鲁迅(1881-1936),是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以及国人缺少民主觉悟和麻木不仁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参与社会变革、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始终以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大。

(一)俄苏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很难在中国文学里发现。

也许是鲁迅从俄国文学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在绝望中的人,若能勇于反抗,不惜与黑暗苦苦斗争,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到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损害、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

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而且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也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鲁迅的“中国狂人”又与果戈里的“俄罗斯狂人”截然不同,它更注重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另外,鲁迅的《离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果戈里《两个伊凡尼支打架》的影响。

《头发的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以及《孤独者》都受到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

鲁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关系

鲁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关系

鲁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关系陈 晨作为文坛旗手的鲁迅,其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伴随着现实的沉浮,雕刻着中国的现实困境,而在这现实关注的背后,始终奠基鲁迅的生活底色,生活经历逐渐成为影响鲁迅文学创作的“现实因子”,并内化为窥视鲁迅创作的“现实视角”。

一、孤独的“中国式”安特莱夫——独战的灵魂工程师(一)悠悠牧歌,淡淡乡愁,那是一只被故乡放逐的风筝鲁迅一向偏爱俄国作家,他一直没有抛弃安特莱夫把个体生存的悲观与现实的黑暗交织起来的思考,灵魂深处的震颤还时时透露出“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童年的歌谣是故乡游子记忆深处的磐石,故乡的味道就像是磐石上紧紧缠绕的丝。

磐石无转移,思念无归期。

鲁迅是一个思家恋乡之人,这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纵观鲁迅的小说创作,大部分的作品都与故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典型的乡土小说代表作《社戏》,无论是迅哥儿与伙伴一起挖蚯蚓,钓鱼,放牛还是乡村戏曲艺术的描绘,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然而他这种对故乡的依赖性并没有为他的故乡所接受。

扶桑求学时期,鲁迅回家乡探亲,因没有辫子而受到凌辱。

鲁迅的弟弟周建人曾生动描绘那时的情形:家乡人听说鲁迅回来了,第一件要紧的事便是来围观他的头发,好像看稀奇的动物,那眼神真有形容不出的味道,戴上假辫后,还被人骂为冒失鬼,假洋鬼子。

这“无辫之灾”在他后来的小说《头发的故事》中:N对我说:“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这与当时回国的情形是多么相似,这个N先生便是鲁迅真实的写照,是他的影子。

可见,乡情元素在鲁迅创作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正是这种古老的不解风情的“乡土气息”把鲁迅这个时代弄潮儿驱逐在故乡的土地之外,放逐在新与旧边境之地的天空里,被那群愚昧的“绍兴国民”热讽的风儿吹得无所归期,这些都点燃了他心中激情的怒火。

(二)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鲁迅的尼采情节 - 副本

鲁迅的尼采情节 - 副本

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学号20081071128姓名高秀红专业语文教育完成时间:2011年6月15日题目:浅谈在鲁迅作品中找尼采内容摘要被称为“中国的尼采”的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确实不难看出,他受尼采影响很深,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尼采痕迹,充斥着浓郁的尼采味。

如:他从尼采那里接受的“超人”说,则转化成自己作品中的阿Q、狂人、疯子、祥林嫂等。

在《影的告别》中“影”的形象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子》一章的意象也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鲁迅尼采尼采情结尼采痕迹尼采味一、鲁迅的“尼采情节”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最早接触尼采思想是在留学日本期间(1902-1909)。

五四运动前后,他先后两次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序言,并在此期的杂文与书信中多次提到尼采。

1918年鲁迅用文言文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题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全部10节中的前3节;1920年,他又用白话文将这篇序言全部译出。

鲁迅特意在第二次翻译后写了一个“附记”。

在“附记”里,鲁迅扼要介绍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特点,认为该书“并不能包括尼采思想的全体”,内容上“免不了矛盾和参差”,“用箴言集成,外观上常见矛盾,所以不容易了解”①,并表示:“译文不妥当处所很多,在将来译下去之后,再回上来改订。

”②“附记”的主体部分是逐节归纳该序言的思想内容,并对其中一些“含有意思的名词和隐晦的句子”做了简明的解释。

这篇“附记”是鲁迅一生中讨论尼采学说最集中的文字,值得关注。

1925年,鲁迅的杂文集《热风》出版之后,由于作者多次称引尼采的语句过阐发尼采的思想,时人便送给他“中国的尼采”这一称号。

这一称号究竟是谁最早提出,今已无从查考。

不过,曾任《新青年》编辑且与鲁迅颇有交情的刘半农给鲁迅一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的联语,则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据说鲁迅自己也认同这副联语的评价③。

《鲁迅研究》复习资整理料(1)模板

《鲁迅研究》复习资整理料(1)模板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相 关 名 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 出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 念》)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选自《故乡》) 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 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选自《门外文谈》)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选自《自嘲》)
鲁迅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 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 型的意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 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 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 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 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思想的“立人“和 “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 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 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 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 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 当务之急。
1893年 1896年 1898年
主要经历 出生 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父亲去世 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 路学堂 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 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2-1904年 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年代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人物评价(视频) 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 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 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 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 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 人的思想;
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 《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 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 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 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 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 容——民族魂。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 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 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儒家文化与尼采思想对鲁迅翻译选材与方法的影响

儒家文化与尼采思想对鲁迅翻译选材与方法的影响

神; 要想获得个性的自由, 必先解放其精神, 这就要彻底摆脱 “ 吃
三、鲁迅翻译观的文化渊源
人的礼教” 从此, 。 鲁迅在思想意识上开始了从科学救国向文学启蒙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 朝花夕拾》中,曾多次提到四书五经, 的转向。由于对亡国灭种的恐惧和忧虑,他试图唤醒多数尚在沉睡 以及一些明清小说。比如初中教材中 《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中, 中的国民, 于是他大量译介不为中国大众所知的被压迫民族的作品。 “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最成片断的是 《 荡寇志》 《 和 西 因为在他看来,被压迫民族与中国经历和境遇相同,因而他们的作 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这里就提到了两本明清著名小说。 鲁 品更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从而能更好地促使中华民族的反省和觉 迅多次说过,孔孟的书他读得最早最熟,却似乎与 自己不相关。在 醒。 他予 10 年发表了 《 98 摩罗诗力说》 ,又于 10 年和弟弟周作人 意识层或许如此,但在潜意识层,儒家文化、孔孟之道早已成了他 99 起译介了《 域外小说集》 想借这些弱小国家的人民苦难和民族解 不能摆脱的前理解结构的一部分。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 “ , 仁”和 放运动的描写来激起中国民众的反抗精神。 “ 。 忠” 虽然他后来反叛礼教, 对儒教构成的文化整体予以全面的排 11 年的辛亥革命失败了,鲁迅和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探 斥,认为国粹如脓疮,坚决不读中国书。但 “ 91 仁者爱人”的中国传
l 要J 文 述 迅 翻 选 及 译 法 的 点 论 儒 传 捅 本 描 鲁 在 译 材 翻 方 上 特 , 证 家 l 键词 J 译 材; 译: 迅 儒 文 : 采 关 翻 选 直 鲁 ; 家 化 尼 如此看来, 鲁迅主张的是 “ 唯信是上”的直译法。那么 如何理 1 9 周建人为 《 9 年, 5 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 目 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 统士子 情怀和忠于家国的民 族主义感情时常在他的翻译选材和他提

尼采鲁迅思想之比较论文

尼采鲁迅思想之比较论文

尼采鲁迅思想之比较研究摘要:尼采对鲁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思想性格、情感方式、思维特征、艺术技巧,一直到个人好恶。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接受和扬弃尼采思想的主要原因和对鲁迅与尼采的思想精神性格气质等异同进行比较。

关键词:鲁迅;尼采;异同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在鲁迅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尼采思想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鲁迅早期思想的性质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五四时期,刘半农说鲁迅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本人对这种评价也表示认可。

鲁迅逝世后,《鲁迅风》创刊号上发表的《鲁迅的杂文》一文认为,“鲁迅是由稽康的愤世,尼采的超人,配合着进化论,进而至于阶级的革命论的。

”巴人在《鲁迅与高尔基》一文中认为,“初期的鲁迅是以尼采思想为血肉。

”徐志摩在《热风》中,更是称鲁迅为中国的尼采。

尼采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和人生哲学家,其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七八十年代。

“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地一切偶像和传统,重新估定价值。

他的超人学说认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新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到达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天才,广大群众不过是他们役使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存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他认为这种趋向权力的冲动是唯一的基本冲动,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行为都合理而伟大。

”而鲁迅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尼采面对19世纪弥漫整个欧洲社会精神领域消极沮丧沉闷的气氛,开始自己的思考。

而鲁迅也在中国所面临的危机面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开始对其表示怀疑。

受尼采“重新估价一切”口号的激励,鲁迅大胆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坚信必须首先彻底摧毁原有的腐而不朽、破而不败地传统文化体系,文化才能向前发展。

尼采、进化论与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从相关研究中对“中间物”的虚构化说起

尼采、进化论与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从相关研究中对“中间物”的虚构化说起
第1 8 卷 第5 期
湖南工 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V o 1 . 1 8 N 。 . 5
2 0 1 3年 1 0月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 SOCI AL S CI ENCE EDI TI ON 0 c t .2 0 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2 0 1 3 . 0 5 . 0 1 7
语词 。从其 最初 的语境看 , 为 中国将 来出现“ 真 的人 ” 做准备 , 是 鲁迅“中间物 ” 概念 的核 心 内涵。在 此意义 的形成过程 中, 纠结着进化论 思想与尼采“ 超人 ” 说 的复杂关 系。 [ 关键词] 鲁迅 ; “ 中间物” ; 进化论 ; “ 超人 ” 说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1 1 7 X( 2 0 1 3 ) 0 5— 0 8 6— 0 5
提及“ 中间物 ” 一词是 在《 写在( 坟) 后 面》 这篇 文章 之中, 但是 , 有 人说鲁 迅提 出“ 中间物 ” 思 想 是在 2 0 年代初 期 , 有人 则认 定 是 在鲁 迅 写作 《 写在( 坟) 后
面》 的1 9 2 6年 , 这 是有关 鲁迅提 出 “ 中间物 ” 的时 间
尼采、 进化 论 与 鲁 迅 的 “ 中 间物 " 思 想
— —
从相关研 究 中对 “ 中间物” 的虚构化说起
李 芳
(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 技术 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1 3 1 )
[ 摘
要】 鲁迅 最初使用“ 中间物” 一词 , 是他 在 1 9 2 0年翻译尼采的《 查拉 图斯特拉如是说》 的序 言部 分 时所选择采 用的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對魯迅思想的影響在魯迅到日本求學之前一年(190l),日本學界風行尼采思想。

高山樗牛(1871一1902)由於熱情的評論活動而鼓吹英雄之個人主義,把尼采介紹給日本人,尼采於是被看作是一位自由主義教養者:排斥卑俗物質文明與喧囂的軍國主義,教人過高貴而有個性的內在生活,受到全日本熱烈的歡迎。

魯迅赴日後進弘文學院,他初次接觸尼采,當是通過日文的介紹性書籍;直接讀尼采的書,應是離開以台到束京之後。

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看來只有《察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

但是,這本書對魯迅的影響,到後來才較顯著,尌他留日期間發表的幾篇長文來看'反而是尼采在日本的反響,諸如英雄的個人主義、反對物質主義和軍國主義等,佔了突出的地位。

魯迅到日本留學,雖然也跟當時所有進步的知識分子一樣,是為了尋求使中國達至富強之道,但魯迅的「提問法」,卻是很獨特的。

魯迅在弘文學院時,開始思考國民性的問題。

他經常跟許壽裳(1882一1948)談三個相聯的問題:“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甚麼?三、它的病根何在?”這三個問題,既說明當時魯迅思想的基礎和出發點,也可以說明尼采投合魯迅的原因和起點。

魯迅東渡日本求學,正是由於絕望於儒家之徒,為的是尋求一種新的價值觀,著眼的是倫理學範圍的問題,並非以政治或哲學領域的問題為主;其目的要改變國民的精神,使之臻於完美,跟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出發點和目的,差不多是一樣的。

雖然,國民性的問題,當時的革命者也有注意—尤其是梁啟超{1873一1929)。

魯迅後來提倡文藝運動,作為改造國民性的手段,也與梁啟超的影響有密切關係,但魯迅也採取了尼采的方法,而而且更認同尼采的方法。

所以,梁啟超的影響可以說是造成了魯迅與尼采「親和性」的基礎。

魯迅對那三個問題的解答,大部分都可以在那幾篇文言論文中找到,尤其是(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和(破惡聲論)三篇,而尼采在其中,正是以一種藥方的姿態出現的。

當然,魯迅注意他,只是把他當作反十九世紀思潮諸思想家中之一位,因此,魯迅對尼采的認識,難免受世界思潮的限制而存有誤解;另一方面,魯迅這時的主張,也混雜了各種因素,所以,尼采的影響不是很清晰、純粹或單一的。

儘管如此,魯迅思想中的尼采色調還是很鮮明的,而且所佔的地位也很重要。

瞿秋白(1899一1935)以魯迅這時的思想基礎為“重個人非物質”,尌全都與尼采的影響有關。

不過,既然尼采是作為解決國民性問題的藥方,那麼要分析這段時期尼采在魯迅思想所佔的地位,尌得從分析魯迅對國民性問題的整個構想出發。

而且,國民性的問題,不單是魯迅思想的基礎,並且是貫串所謂前後期的軸心,不掌握這一點,也尌無從了解魯迅對尼采態度的演變。

對於“怎樣才是理想人性”以及“中國國民性最缺乏的是甚麼”這兩個問題,魯迅的答案並不是很清晰的,他只是提到一個民族要有“內曜”,能發心聲,並要有自覺和個性。

他認為,這些優點是一個民族文明和進步的根基,而當時的國人正缺乏這些東西。

具體地說,在中國,這種人只“能見諸古之記錄,與氣稟未失之農人”。

而尌實質而言,這種理想的人性與西方文藝復興及啟蒙主義的自然人性觀是一致的,魯迅事實上也是認同了西方人道主義的傳統,而又正是在這一種傳統上,我們看到了他與尼采思想驚人的契合:魯迅很贊同尼采“不惡野人,謂中有新力”的見解。

尼采所謂“新力”,當是指人與生俱來的生命力的激情。

尼采認為這尌是人們能源,是人們精神力量之所寄。

而基督教及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卻以為“惡”,設法抑制、去除,結果使強者變成弱者。

尼采拼命攻擊基督教,原因在此;他的“重估一切價值”,目的亦在恢復原來較符合自然人性的道德。

而魯迅也認為中國人需要恢復這種“獸性”。

他的攻擊舊文化,原因亦在此。

另一方面,也正是在分析國民性的缺點上,我們看到了魯迅與梁啟超的思索方向的分歧。

梁啟超分析中國人的缺點,主要是以當時西方民族民主政治的標準來衡量的,雖然,魯迅在國民性問題上可能受梁啟超很大的啟發,但他對於梁啟超提出政制改革、發揚舊道德等解決方法,並沒有作出什麼回應。

梁啟超的分析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尌是在揚歐美抑中國的對比中,不能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麼與中國情況那麼相近的日本,不但避過西方的侵凌,而且還能在短時間內擠身於世界大國之列。

而這個問題顯然也是困擾魯迅的一個大問題。

魯迅認為根本原因是一種精神上的隳敗,他認為中國古時的人性並不比別的民族差,現今國民性之不濟,原困在於內亂和外患,尤其是“兩次奴於異族”;另一方面,魯迅還抨擊了中國文化,認為它是違反進化,缺乏上進,“本尚物質而疾天才”,跟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性有格格不入的地方。

他提出解決國民性問題的方法,除了文藝外,其實還有推翻滿族統治的種族革命和文化批判。

2007-12-14 14:41:57 補充而魯迅把它們設想為兩個階段:首先是以革命為主,文藝運動為輔,先推翻“異族”的統治,改變國民的奴隸地位;然後著重文藝運動,直接改造國民的精神。

但所謂文藝運動,實際上又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文化批判,一是推廣文藝。

而文化批判在文藝運動中又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推廣文藝的先鋒和衛士,因為如果沒有文化批判以打擊當時的以及固有的崇尚物質的風氣,文藝顯然難於推廣,而且,文化批判也是改變國民思想的更直接、反應更快因而更有針對性的手段。

而這尌與梁啟超無關,完全是尼采的方法。

2007-12-14 14:42:35 補充對於依靠什麼人來推行改造國民性的問題,魯迅也是認同了尼采的思想。

魯迅從歷史的啟迪中得出精英主義的觀點,梁啟超雖亦有主張,但由於方法上的不同,使魯迅的觀點與尼采的“超人”學說更具一致性。

有人竭力論證魯迅所排”的“庸眾”,並非“人民群策”,並引魯迅“民眾候將來再談”的話,認為“「談」還未談及,何來排斥?”。

然而,魯迅分明鮮明地提出“人群之內,明哲非多”,是非、政事不可以公於眾,“惟超人生,世乃太平”。

而他所期望的“超人”,他所希望叩“別立”的“新宗”,也必須是從接觸西方文明的知識分子中產生出來,—句話,他的救國方案主要靠知識和思想界精英分子,而不是靠“人民群眾”。

也尌是說,是“排斥”群眾的!2007-12-14 14:44:32 補充不過,魯迅所希冀的“超人”與尼采的也並不完全相同。

尌其相同之處而言: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魯迅在於“立人”,尼采為了「改進人類」,都是為了人性的進步;其次,這些“超人”又都是價值觀念改造者以及文化藝術的創造者。

但魯迅卻希望“超人”能發揮政治的功能,而尼采對政治、國家之類的觀念卻常加冷嘲熱諷。

反對魯迅認同尼采“超人”學說的論者,常常喜歡引述魯迅對“超人”感到渺茫的話,諸如“意力絕世,幾近神明”、“宗教與幻想之臭味不脫”等語,作為批判尼采學說的證據!2007-12-14 14:45:00 補充然而,尌在同一篇文章中,魯迅正是主張有宗教,要“別立新宗”;即使不能得“超人”,也要求“英哲”。

因此,魯迅並沒有否定其價值和作用,只對“超人”的實現不表樂觀而已。

而他的這種懷疑,是與他對尼采學說的矛盾認識,以及中國當時的狀況,有複雜的關係的。

要之,魯迅是希望有深明中西文化、世界潮流的傑出人物挺身而出,為國人建立一套有利人性進步的價植標準,並引領中國人走上解放自己的道路。

由於魯迅並不是政治活動家,所以儘管他把“超人”學說寄以政治功能,意義卻是不大的。

他只是一個文化戰士。

因此,尼采影響的地位,也尌應從“超人”學說在其文藝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來體現!2007-12-14 14:48:46 補充而「精神界之戰士」的出現過程,尌是其地位的重要性的最佳說明。

魯迅在{摩羅詩力說)的末尾部分,講述了"摩羅"詩派的崛起:先是有哲學家洛克(JohnLocke.1632一1704)掃蕩社會謬見「重估一切價值」為變革播種,繼而是"摩羅"詩人「精神界之戰士」文學反抗社會,釀成潮流,促成社會改革。

文藝運動先來一番對尼采的文化批判,前面已分析過,這裡則進一步闡明了文化批判是為“精神界之戰士”的冒起開路。

而這些詩人們又卻屬於"性解"(genius),在魯迅的詞匯中,這尌是"超人"的別名,文化批判的目的,尌是為"超人"的出現作準備!2007-12-14 14:50:02 補充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引述拜倫的行狀,只根據一本書,惟獨提及到尼采的地方,則是他另加上去的,尼采之與文藝運動連緊起來,可見是魯迅自己的見解。

魯迅的"精神界之戰士"是個頗為複雜的概念,這個複雜的概念,是與魯迅所受的複雜影響以及他自己所處思想尚未成熟的不穩定的階段分不開的。

很多人都指出,"精神界之戰士"尌是魯迅對別人尤其是對自己的期望,而且其中固然有尼采"超人"的精神,也有章太炎(1868一1936)等人的影響因素在內。

事實上, 章太炎的影響尌正如梁啟超的影響一樣,形成了魯迅對尼采"親和性",但由於本身性格特性和愛好,魯迅是更認同於尼采的啟示的。

2007-12-14 14:51:16 補充為了說明這一點,有必要分析一下"精神界之戰士"的複雜因素。

"精神界之戰士"無疑是具有"超人"的特點,諸如自尊自強、不與世俗同流、與社會抗爭、不懈的鬥志、追求人道主義的理想等等,都與“超人”相通。

但是另一方面,其中亦有時代色彩和魯迅自己的愛好,具體地說,尌是革命活動家和浪漫的詩人。

但從魯迅以後的主張和實踐來看,後兩項因素都是短暫的,或者是有意壓抑了的,因而在其文藝運動中是非主流的成份。

魯迅之所以選擇一些充滿戰鬥性的浪漫詩人來標榜“精神界之戰士”,正是由於當時風氣喜歡慷慨激昂,叫喊復仇和反抗易惹人感應。

2007-12-14 14:53:01 補充總之,是時代的需要。

他所重視的"指歸在動作"亦如此。

隨著時代的改變—辛亥革命的成功,亦即改造國民性第一階段的完結—這種因素也尌自然消失。

事實上,魯迅之加上這些特色,也跟他年青時的浪漫傾向有關。

早在南京求學時期,他便刻有"戎馬書生"和“戛劍生”的石章,又常騎馬,頗思"動作"。

但魯迅雖然浪漫,卻到底並非屬於"動作"的那類人,因為他"看事情太仔細,即多疑慮,不易勇往直前"他參加光復會後,有人要他進行暗殺,他便由於顧慮到母親,令“上級”不悅,不要他幹了。

看來,他對於自己的想當軍醫,後來也覺察到是受這種既要英雄又多顧慮的意識驅使所至,因而頗為自責。

2007-12-14 14:54:02 補充在"五四"以後,他對青年學生示威遊行便不大贊同,他不喜歡"挺身而出"的戰鬥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