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及其对澳门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 澳門金融管理局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鮑偉春
內容提要
旅遊業對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近年被廣泛論述,而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長久以來在政策制定方面更是一個引起高度關注的議題。
雖然旅遊業在澳門是龍頭產業的重要組成,對澳門的經濟長足發展具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現時專注研究旅遊業對澳門整體經濟影響方面的論述較為缺乏。
本文引介一些應用於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Economic Impact Analysis)的方法,嘗試論述各方法的利弊,作為日後深入研究澳門旅遊業對經濟影響的基礎。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1. 前言
在過去20年,旅遊業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而且已超越了傳統的產業而成為世界上其中一種最龐大兼發展最快的經濟活動。
事實上,旅遊業作為出口型產業,引起了各界以該產業進行尋求經濟發展的興趣。
而旅遊業的發展對勞動就業、外匯收入、國際收支以至整個經濟體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雖然旅遊業成為一個發展迅速和日益龐大的產業,但相關的經濟分析仍不常見,部份原因可能基於旅遊業並非是單一個產業,它是由很多相關分類產業組合而成的(Tooman 1997)。
然而,自1980年代起,大部份的研究均開始集中在估算旅遊業對就業、收入或整體經濟活動的作用上。
根據世界旅遊及觀光委員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在2004年的年度報告中估算,旅遊業在世界各地共創造了2億1千4百多萬個就業職位(或相等於全球8.1%的僱員數目),並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一成。
近年旅遊業迅速擴展促使各國各地政府對此議論紛紛。
儘管部份爭議圍繞著旅遊業對世界各地經濟的影響規模,但相信較少會質疑旅遊業發展對其經濟的莫大貢獻。
在澳門,旅遊業在本地區經濟中扮演著一個尤為重要的角色,而其發展也與博彩業息息相關。
作為特區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旅遊博彩業已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過去10年裡,旅客收益的平均升幅是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的兩倍之多(Pao 2004),而龍頭產業的興衰更值得我們去作更深入的探討。
本文嘗試提出一些基本概念來估算旅遊業對澳門經濟的影響。
本文細分如下:第2節介紹應用於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Economic Impact Analysis)之概念;第3節回顧和討論這些經濟作用分析及應用;最後部份為本文的總結。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2.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之基本概念
總的而言,經濟作用分析是估算在某一地區內一些經濟活動引致經濟變化的情況研究。
Archer (1989) 指出,經濟作用分析是一個利用經濟學的方法,來衡量在一個經濟體內旅客消費對其他因素,如收入水平、政府收入、就業和進口等,直接及其引伸出(間接和誘發性)的效果。
直接效果是指一些產業直接受旅客消費所帶來的變化。
例如,旅客將 $100消費在住宿方面會直接增加酒店業的銷售,這就是旅客消費的直接銷售效果;而酒店亦將為此而聘用員工和支付薪資,同時會創造就業和帶來收入效果。
間接效果是酒店業在該地區內購買其他關連產業的產品或勞務而產生的銷售、收入或工作職位。
引伸上述的例子,一家酒店因為提供服務給客人而從其他產業採購例如床履和食品,而這間負責床履的公司亦同時會從其他產業購買棉布和機器等原材料和相關設備。
這些產業之間的銷售和創造出來的相關收入及工作職位就是間接效果。
誘發性效果是指那些家庭開支(不論從直接或間接方式自旅客消費中獲得的收入)所衍生出的銷售、收入或工作職位。
例如酒店或餐飲公司員工會把他們的工資在該地區內消費,從而產生出新一輪的銷售、收入和工作職位。
然而,在每個消費過程中,部份的旅客消費作用可能因為用於購買進口貨物和勞務而在這連鎖效果系統中喪失;而誘發性消費也有可能因為儲蓄關係而失去部份效果。
這些從系統中失去的效果通稱為遺漏(leakages)。
1
1在很多細小的島國經濟體系裡,因為通常會高度依賴進口糧食等物資,致使可能有高達五成的旅客消費會流出海外。
例子可參閱Wilkinson (1987)。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顯然,旅客在開始時的消費可以有相當大的附加效果裨益整個經濟體系,致使廣泛的家庭雖然未必與旅遊業有直接關係,但仍能受惠,並能同時增加收入和開支水平。
這種消費和再消費的過程被稱為“乘數”效果。
Archer (1982)指出,乘數的說法是用來描述在一個經濟體內產出的最終變化與旅客消費的最初變化的比例關係,而乘數也是計算旅遊業所帶來的經濟作用的核心。
一般而言,較大的乘數即代表在該地區的經濟體系裡一單位的旅遊消費會有著較大的作用影響。
乘數2能夠估算出全部效果的大小,通常以總效果與直接效果之間的比率表示(Miller and Blair 1985)。
例如,某地區的住宿產業銷售乘數為1.5,即意味著旅客消費 $100 在住宿方面將會有 $150 的銷售額在該地區,即酒店所收入的$100 是為直接的效果,而在該地區內其他相關產業所收取的另外 $50 是為間接引伸出來的效果。
因此,旅遊業真正的影響並不單純是旅客的實際消費那麼簡單的。
應用一個經濟學模型,經濟作用分析可以估算出舉辦一個體育盛事、經營一間博物館和其他經濟活動等對於一個經濟體系的影響。
而且,經濟作用分析也可以幫助政策分析人員或決策者通過有效的衡量和比較,去評估現行或提議的發展計劃。
Clawson and Knetsch(1966)聲稱,經濟作用分析可以計出旅遊業對一個經濟體貢獻的確切估算,而通過考慮到其在經濟上的貢獻程度,便往往會有一些有利於旅遊業發展的政策出台。
2因應性質的不同可以計算出不同的乘數值。
例如,產出乘數是為估算旅客消費對一個經濟體系產出的影響。
收入乘數是為估算其對收入的影響,而就業乘數則是衡量其對就業的影響等。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3.經濟作用分析的方法及其應用於旅遊業的情況
上述討論已簡單介紹了經濟作用分析應用於旅遊業的基本概念。
然而,以任何方式來評估旅遊業對整體經濟的影響都需要有詳盡的資料或數據,諸如旅客消費、物價、稅收情況,以及在區內其他經濟部門的消費分佈等,但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相關的資料和數據通常都不夠充分。
如果政府在制定關於旅遊業將來發展的決策時,一個精確和可靠的估算(包括成本和效益)卻是必需的。
估算旅客消費作用的最基本問題是在於旅遊業並沒有在任何國民經濟帳目(National Accounts)內被明確介定為一個經濟部門。
無論如何,如Fletcher (1994)所總結的,旅遊業本質上是一種被定義為消費者在當其時的消費活動。
事實上,有相當大部份的旅客消費分佈在較容易識別出具有旅遊業特徵的部門,包括交通運輸、酒店和娛樂消遣場所等等。
但是,旅客亦可以消費在與旅遊業沒有直接關係的其他部門,例如服裝、禮物和食品等。
所以,任何在估算旅遊業對經濟上的貢獻程度時,如果只是單單著重於聯合國所推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以及只考慮被介定為旅遊業相關的部門,則可能會低估了旅遊消費對其經濟的影響。
由於旅遊業對經濟的貢獻通常會伸延至不同的部門,因此,單靠標準的國民經濟帳目和現有的統計資料是非常困難去鑒別出旅遊業對一個經濟體系的貢獻程度。
在較早時期,應用於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全都依賴在簡單的凱因斯乘數方法(Keynesian Multiplier),其理論簡單說明如下(Archer 1982):
1
乘數=
1
m
c+
−
其中,c是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即當收入增加時用於消費的比例)和m是邊際進口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即當收入增加時用於購買進口貨物或勞務的比例)。
基本上,這個簡單的模型表明,乘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數是通過以一單位的旅客消費,除以其因為儲蓄和用於在進口開支的比率而計算出來的。
Archer(1973)提出了一個方法將凱因斯乘數應用在旅遊娛樂業方面。
為了應用於旅遊業,當時他把這簡單的模型稍作修改,而Archer的旅遊乘數方法包含了兩項重要元素──不同旅客組別的消費傾向和旅客消費分佈在不同產業的比例。
其乘數方法是將不同部門的乘數加總,而每個部門的乘數是以其所獲得的旅客消費的比例作為衡量標準。
大致上,他的研究最主要的概念是,乘數並不單單體現旅遊業在一個經濟體系的發展,更可以反映出旅客的消費模式。
凱因斯的乘數方法比較容易計算,而且提供了一個快捷和簡單的途徑去評估旅客消費的變化對整體經濟的影響程度。
然而,由於乘數方法只是給予一個相對地較為局限,兼未能反映全部的旅遊業影響,尤其是因為它們只是集中於簡單的加總和無法體現部門間的自然關係(Cooper et al. 1998),所以,人們就開始將興趣轉移至使用綜合均衡方法(General Equilibrium Techniques),例如是其中的投入產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
3投入產出分析法是將一個經濟體系編列成一個矩陣的形式(投入產出交易表)來表示,橫行代表在一個經濟體系內每一個產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的銷售,而縱列則表示部門之間的購買。
事實上,投入產出方法是通過圖表記錄著旅客在開始時的消費,在不同經濟部門間自始至終的動向情況,來分析旅遊業的經濟效果。
以下說明一個簡單的投入產出模型:
X - AX = Y
3投入產出分析法是Wassily Liontief在1930年代後期所提出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其研究在學術上的貢獻及前瞻性為他在1973年奪得諾貝爾(Nobel Prize)經濟學奬。
如想更進一步認識投入產出分析法,可參閱 Akundi (2003) 和 Fetcher (1989)。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其中X 和Y 分別是總產出向量(vector of output)和最終需求向量(vector of final demand),而A 則是技術係數(technical coefficient)矩陣。
將單位矩陣(identity matrix)I套入方程式內,即可寫成為:
(I - A) * X = Y
或X = (I - A)-1 Y
其中(I - A)-1為Leontief 逆矩陣(Leontief Inverse Matrix)或稱為產業關聯程度矩陣(Inter-industry Interdependence Coefficient Matrix)。
此矩陣的基本特質表示,為了滿足一單位產出的最終需求,必須向其他產業直接或間接購買產品的數量。
由於此矩陣乘以最終需求向量Y 能產生X,所以這個矩陣也表示著乘數效果。
一般而言,在一個地區內如果能夠擁有較高的自給自足能力,則此地區的乘數值就較高。
因為能提供精確和詳細的資料,所以,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來估算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已逐漸流行。
Loomis and Walsh(1997)總結,投入產出分析法最主要的長處是其能夠提供旅客消費在當地經濟所引起的不同產業間的直接、間接和誘發性效果的詳細資料。
Fletcher(1989)並斷言,投入產出方法在估算旅遊業的第二輪及其後的經濟效果特別有價值。
儘管有上述優點,但投入產出法並非沒有缺點。
Fletcher(1989)就指出,它是一個相對耗時和花費人力物力資源的分析工具。
因為需要極其精確兼詳細的資料,所以一般的二線資料都對投入產出法不適用,而在一般情況下,諸如一些經濟部門間的交易資料卻又無法得到。
所以,Fletcher提出“當研究人員在缺乏數據和資源情況下妨礙他們建構一個完整的投入產出模型時,或許可以建構一種混合式的模型,而此模型是將旅遊相關的部門綜合,並考慮將經濟體系內的其餘部門合一”。
Fletcher(1989)應用這樣的方法在帛琉、所羅門群島和西薩摩亞等地方,並總結出在大的經濟體系兼有較強的經濟部門間的聯繫,運用這方法並不合適。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再者,投入產出模型主要是線性和靜態的。
它不能容許部門間的因素替代(factor substitution),而且設定價格是固定不變的(Zhou et al. 1997)。
但在現實世界裡,旅客消費的變動往往會導致供給數量和價格的變化。
4
可計算綜合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5模型有著投入產出法的歷史背景,但其發展卻克服了很多投入產出法的缺點。
概念上,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較投入產出法包含了更多具體的消費者、生產者和投資者的行為方式。
它們將一個經濟體系視作為一體,容許部門與部門間存在回饋效果(feedback effect)。
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可以制定出一些明確的假設,例如關於政府政策的設定方面,也可以同時結合經濟體系內較真實的角度來分析。
特別是,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能夠容許詳細的產業間分析兼且具備一個靈活的價格機制。
事實上,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通常都被應用於國際貿易、經濟開發、農業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等領域(Greenaway et al. 1994)。
然而,在過去幾年來,許多國家或地區已開始把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應用在旅遊業方面,當中包括澳洲(Adams and Parmenter 1995)、美國夏威夷州(Zhou et al. 1997)、西班牙(Blake 2000)、英國(Blake et al. 2001)以及美國(Blake and Sinclair 2002)等。
一般來說,構建一個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可說是一種包括設計一套巿場(如貨物、服務和產品要素)、生產部門和家用需求等組別的過程(Shoven and Whalley 1992a, 1992b; Greenaway et al. 1994)。
每一個巿場、部門或家庭都有其一套經濟上的規律,以此訂定他們如何應變外界的變化。
當設定了以上各種條件的情況時,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則可以表述各種不同的情節,因此,這使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較其他形式的模型有明顯靈活性的優勢。
4例如,商業部門會受到因較高的旅客消費而導致需求增加,繼而可能會促成價格和工資上升。
5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是一種集綜合均衡模型的設定並同時具備數值假定的經濟分析方法。
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的簡介及概論可參閱Greenaway et al. (1994)。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Zhou et al.(1997)分析旅遊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對夏威夷的經濟影響,此外,他們並同時比較投入產出分析和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的效率。
他們假設在夏威夷的旅客消費有10% 的跌幅,藉此來比較上述兩種模型的結果。
在他們的研究發現,旅客消費的下降使典型的旅遊業部門,包括酒店、運輸、餐廳和酒吧等產值都有所減少,而其他部門的產值也有輕微的減少跡象。
一般而言,投入產出所估算出來的結果通常都較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的大,主要原因是投入產出模型並不容許價格下跌有關。
而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顯然地有著如解釋部門間資源流動的情況、展現價格效果和容許更大的模型靈活性等能力的獨特優點。
另外,Blake et al.(2001)利用一個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來分析“口蹄疫”對英國的旅遊業以致全國經濟的影響。
其中,他們的主要發現是在2001年的旅遊收益下跌了接近75億英磅,佔上述總額大概21% 是與國內或本土旅遊下跌有關,而其中蘇格蘭和倫敦同為受影響最大的地區。
總的而言,是項研究最主要的貢獻是論證了“口蹄疫”對旅遊業的影響遠遠大於其對農業的影響。
同時,因為旅遊附屬帳目(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6與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銜接,其應用亦引起了那些關注旅遊業在國內經濟貢獻的人士注意。
如Smith(1997)所指出,把它稱作“附屬”這個術語是因為旅遊附屬帳目是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個附屬帳目或一個延伸。
旅遊附屬帳目是從現有的國民經濟帳目裡的數據,並輔以一些新的資料建立而成,其主要是套取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內產業部門的生產和投入資料(投入產出表)。
Smith(1995)說明,旅遊附屬帳目提供了計算產業附加價值的基礎(即一個產業所生產出的產值和其用於生產的投入價值之差額),當把附加價
6根據Paci(1998),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1993年被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所採用,並建議使用一種名為“附屬帳目”的嶄新報告概念,以比較靈活的方法而不使核算體系本身的結構負擔過重或造成混亂,藉此來擴大國民核算的分析層面。
從這種概念應運而生的旅遊附屬帳目是其中一套最先發展的附屬帳目。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值加總,便能估算出國內生產總值,而最終需求變化的影響也可以利用投入產出表的資料估算出來。
例如,酒店住宿出現需求增加的情況,可以追溯自酒店業投入需求(包括資本、勞動力和中間物品)的增加。
與投入產出表一樣,旅遊附屬帳目也是用於估算旅客消費(通常基於旅遊消費調查)。
經由分配旅客消費到不同的產業和配置好部門的附加價值,旅遊附屬帳目能夠提供一個旅遊業的總附加價值,並且驗證出旅遊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程度(Smith 1997)。
根據 Paci(1998)所提及,加拿大在1994年10月是第一個發佈旅遊附屬帳目結果的國家。
其後,一些在歐洲(包括法國、波蘭和英國)、美洲(墨西哥、多米尼加、智利和哥倫比亞)、亞洲(新加坡、印尼和印度)以及澳洲等國都已經開始訂定評估計劃來開展旅遊附屬帳目的工作。
然而,統計編制機關往往在目的和統計方法有所差異。
例如,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是為了建立一個旅遊附屬帳目可以應用於世界各地,並且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概念和精神一致為目的。
相對地,世界旅遊及觀光委員會的目的,則是使各國政府認識到旅遊觀光事業對世界各地的經濟發展所作出巨大的貢獻程度,提倡發展旅遊觀光巿場要與環境作均衡考慮,以及消除妨礙旅遊業發展等不利因素(WTTC 1993)。
因此,Smith(1997)的評論表明,世界旅遊及觀光委員會的某部份策略是發展一套統計方法來產生最大的數值,以展示出“旅遊觀光事業的巨大貢獻”。
7例如,世界旅遊及觀光委員會所估算旅遊業在加拿大的貢獻程度時,其結果超過加拿大統計局所統計出來的三倍。
再者,加拿大統計局亦不同意世界旅遊及觀光委員會所採用估算旅遊業的統計方法。
7如Smith(1997)指出,世界旅遊組織把觀光定義成旅遊的一部份。
某些出遠門的人,例如接壤邊界的工人、移民、難民和學生均不包括在世界旅遊組織的觀光定義範圍。
相反,世界旅遊及觀光委員會則採用一個較廣泛的定義。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總的而言,值得一提的是旅遊附屬帳目主要集中估算旅客消費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但卻忽略了我們在前面所提及過的誘發性效果論點。
然而,旅遊附屬帳目提供的重要訊息和基本面,可以作為分析旅遊業的經濟影響的一個出發點。
4. 結語
旅遊業是一種結合經濟體系的活動,由於通過乘數效果來刺激其他經濟活動,所以,旅遊業在經濟體系內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
長久以來,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均對旅遊業所帶來的經濟作用深感興趣。
然而,由於旅遊業包含了許多產業和商業活動,並非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內是一個單獨的部門,故較困難來估算其影響,並引起了相當多的爭議。
傳統上,估算旅遊業影響的模型大都倚靠投入產出模型。
但在近年,已有學者把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應用在旅遊業範疇。
投入產出模型依賴若干如固定價格和固定的產出係數等假設,而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則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方式。
尤其是,當考慮到一個經濟體系內不同部門間的相互關係時,可計算綜合均衡模型容許價格變動,而資源也可以在生產部門間重新配置。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模型外,由於旅遊附屬帳目與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銜接,所以,它更象徵著在估算旅遊業的經濟作用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旅遊附屬帳目是利用國民經濟帳目的數據,基於國民核算的準則來構建。
因此,旅遊附屬帳目提供了一個國際認可和統一的方法來估算旅客消費的影響程度。
再者,它更可以為應用於估算旅遊業影響和評估不同政策制度的較複雜分析,諸如可為計算綜合均衡模型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
旅遊業的經濟作用分析及其對澳門的啟示
雖然本文已一一介紹主要的經濟作用分析模型,但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考慮到所有層面和旅遊業的變化。
應用經濟作用分析在旅遊業方面,我們很難找到一個不用相當修改,而又“現成”合適的模型直接套入。
選擇一個合適的模型需要良好的判斷力,通過回顧現有研究方法和模型概念,期望本文能為將來研究澳門旅遊業的經濟作用提供一個實用的起點。
參考文獻
Adams, P.D. and B.P. Parmenter (1995), “An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ourism in a Quite Small, Quite Open Economy,” Applied Economics, Vol. 27, No. 10, 985-994.
Akundi, K.M. (2003),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The Input-Output Model, Business and Industry Data Centre (BIDC). (Available at /Publications.html)
Archer, B.H. (1973), The Impact of Domestic Tourism, Wales: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Archer, B.H. (1982), “The Value of Multipliers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Vol. 3, No. 4, 236-41.
Archer, B.H. (1989), “Tourism and Island Economies: Impact Analyses,” in C.P. Cooper (ed.),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Chapter 8, 125-34, London and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Blake, A. (2000),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ourism in Spain,” Tourism and Travel Research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s, No. 2.
Blake, A., M.T. Sinclair and G. Sugitarto (2001), “The Economy-wide Effects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the UK Economy,” Tourism and Travel Research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s, No. 3.
Blake, A. and M.T. Sinclair (2002), “Tourism Crisis Management: Responding to September 11,” Tourism and Travel Research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s, No. 7.
Clawson, M. and J.L. Knetsch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C., J. Fletcher, S. Wanhill, D. Gilbert, and R. Shepherd (1998),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Fletcher, J.E. (1989),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Tourism Impact Analysi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16, No. 3, 514-529.
Fletcher, J.E. (1994),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Travel and Tourism – Introduction to Travel Economic Impact Estimation,” in C.P. Cooper (ed.),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Chapter 31, 359-365, London and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Greenaway, D., S.J. Leybourne, G.V. Reed and J. Whalley (1994),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l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HMSO.
Loomis, J.B. and R.G. Walsh (1997),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iller, R.E. and P.D. Blair (1985), 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Narayan, P.K. (2004),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on Fiji’s Econom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urism Economics, Vol. 10, No. 4, 419-433.
Paci, E. (1998), “Report: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s Effo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Tourism Economics, Vol. 4, No. 3, 279-283.
Pao, J.W. (2004),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of Macao’s Tourism Industry,” AMCM Quarterly Bulletin, Issue 13, 63-77.
Shoven. J.B. and J. Whalley (1992a), “Designing an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n Applying General Equilibrium, Chapter 4, 71-102, Cambridge: Cambridge Surveys of Economic Literature.
Shoven. J.B. and J. Whalley (1992b), “Using 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in Applying General Equilibrium, Chapter 5, 103-133, Cambridge: Cambridge Surveys of Economic Literature.
Smith, S.L.J. (1995), “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Perspectives of Canadian Tourism Associ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ourism Economics, Vol. 1, No. 3, 225-244.
Smith, S.L.J. (1997), “TSAs and the WTTC/WEFA Methodology: Different Satellites or Different Planets?” Tourism Economics, Vol. 3, No. 3, 249-263.
Tooman, L.A. (1997),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35, No. 4, 33-40.
Wilkinson, P.F. (1987), “Tourism in Small Island Nations: A Fragile Dependence,” Leisure Studies, Vol. 6, No. 2, 127-146.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1993), The WTTC Report – Research Edition: Travel and Tourism.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2004), Annual Report: Progress & Priorities 2004/05.
Zhou, D., J.F. Yanagida, U. Chakravorty, and P.S. Leung (1997), “Estimating Economic Impacts from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4, No. 1, 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