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识别砂体技术

合集下载

陆相地震沉积学砂体识别技术

陆相地震沉积学砂体识别技术

2 .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m p a n y L t d .o f D a q i n g O i ie f l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C h i n a )
( 1 .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D a q i n g O i e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 C h i n a ;
I DE NT I F YI NG T E CHNI QUE OF T HE S AN DBODI E S B Y CONT I NE NT AL
S EI S MI C SEDI M ENTo LoG Y
S HEN J i a g a n g ,Z HANG F e n g q i n g ,S ON G Yo n g z h o n g ,L I A n g 。 GUAN Xi a o we i
沉 积 微 相 解 释 ,实 现 了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大 比 例 尺 沉 积 微 相 工 业 制 图 。


词 :陆相薄互层 ;地震沉积学 ;参考标 准层 ;最佳 时窗地震 子体 ;相对古地貌 ;沉积微相
中图分类号:P 6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5 4( 2 0 1 3 )0 4 . I ) 1 2 9 - 0 5
Abs t r a c t :I n o r de r t o s o l v e t h e pr o b l e m o f r e c o g n i z i n g t h e c o n t i n e n t a l t hi n— i n t e r b e d d e d s a nd b o d i e s i n Fu y u o i l r e s — e r v o i r s o f S o n g l i a o Ba s i n,t h e s e i s mi c s e d i me n t o l o g y i s d e v e l o p e d a n d i mp r o v e d,t h u s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s 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s e i s mi c - s e d i me n t o l o g y — s a nd b o d y i d e n t i ic f a t i o n a n d s e d i me n t a r y mi c r o f a c i e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r e e s t a b l i s he d. On t h e b a s i s o f i f ne c a l i b r a t i o n b y we l l — s e i s mi c c o mb i n a t i o n, t he i s o c h r o n i s m o f t h e s e q u e n c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i s e n s u r e d b y me a n s o f t h e c o mp a is r o n o f l f u v i a l — f a c i e s i n d i v i d u a l l a y e r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 f u r t h e r mo r e wi t h t h e h e l p o f t h e in f e i n - t e pr r e t a t i o n o f t h e s e i s mi c h o r i z o n s l e v e l e d b y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s t a n d a r d z o n e s ,t h e i n t e pr r e t a t i o n p r e c i s i o n o f t h e f o u th r — o r de r s e q u e n c e i n t e r f a c e s i s e nh a nc e d;b a s e d o n t h e e x t r a c t i o n o f t h e o p t i ma l t i me wi n d o w s e i s mi c d a u g h t e r ,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

地震沉积学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和长垣地区为例

别 , 确 刻 画这些 砂 体 的厚 度及 空 间展 布有 助 于 提 准
高 岩性 油 气藏 勘探 的成 功率 。因此 , 何识 别 不 同 如
角 洲 前 缘水 下分 流 河 道 砂 体 厚 度 不 稳 定且 整 体 偏
薄 的问题 , 主要采 用 了识 别薄 储层 的频谱 分解 技术 , 通过 对 不 同频 率切 片 的 系列分 析 , 别 了不 同厚度 识 的分 流 河道 砂 体并 预 测 了其 平 面展 布 , 好 地 解决 很 了西 斜 坡 月亮 泡 地 区 萨尔 图油 层 三 角 洲前 缘 水 下 分 流 河道 砂 体 的识 别 问 题 : 对 楔 状 、 针 非平 卧地 层 的砂 体 识 别 . 主要 采 用 了地 层 切 片技 术 , 技 术很 该 好地 解 决 了常 规 时 间切 片 的穿 时问题 , 效 识 别 了 有 安 达 凹 陷 高 台子 油 层 三 角 洲 前 缘 河 口坝 和席 状 砂
收 稿 日期 :0 2 0 — 0 修 回 日期 :0 2 0 — 6 21— 11 ; 2 1— 3 2
等砂 体 并 预测 了其 平 面展 布 。研 究 表 明 , 震 沉积 地
学 相 关 技术 是 松 辽 盆 地 不 同地 质 条 件 下砂 体 识 别
及岩 性油气 藏勘 探 的有效 技术 手段 。
状砂 和河 1坝等砂 体 的展 布 , 导 了这 2个地 区沉积微 相研 究及 岩性 油 气藏勘探 。研 究表 明 , 震沉 积 2 ' 指 地 学相 关技 术是 解决松辽 盆地不 同地质条 件下砂体 识别及 岩性 油气藏勘探 的有效技 术手段 。该 思路 和方 法
也 可借 鉴到类似 盆地 、 似地质 背景 下的岩性 油气藏勘探 中。 类 关键词 : 地震沉积 学 ; 频谱 分解 ; 地层切 片 ; 岩性 油 气藏 ; 辽盆地 松 中图分 类号 :6 1 P3. 4 文献标 志码 : A

薄层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与雕刻

薄层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与雕刻

薄层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与雕刻作者:辛朝坤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18期摘要:扶余油层组主要储集体是河道砂体,如何准确、快速地识别河道砂体是实现长垣扶余油层勘探突破的关键。

本文针对萨5井区扶余油层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小、单砂体体积小和横向变化快、常规技术难于识别的特点,在地震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高分辨保幅地震资料,采用多属性分析技术和三维可视化多体雕刻技术,实现该区河道砂体的地震预测与识别。

关键词:河道砂体;三维可视化;属性分析;扶余油层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01-020 引言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位于三肇和古龙两个生烃凹陷之间,具有充足的油源条件。

该区扶余油层以三角洲分流平原河道砂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为主要储层,分流河道相互交织呈网状,砂体在平面上错叠连片,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1]。

萨5井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大庆长垣的萨尔图构造。

主要是以单层厚度小、单砂体体积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的河道砂体为储层,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

由于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利用常规处理技术得到的地震资料,难以有效地预测砂体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

为此,本文基于相对保持振幅、相位和波形特征的高分辨率处理资料[2],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3-7]和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采用地震沉积学的工作原理,选择合适、有效的地震属性,清晰地刻画出了河道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了油田的精细挖潜。

1 河道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1.1 河道砂体的沉积特点地表河流形态千姿百态,河流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河型沉积的砂体各不相同,相同河型的砂体差异也较大,但陆相湖盆砂体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单个成因单元的河道砂体规模都较小,几何形态为条带状分布;其二是层内非均质性较大,砂体底部岩性较粗,上部岩性逐渐变细,与下伏泥岩呈突变接触,顺河道方向具有良好的连续性,而侧向连续性较差。

基于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河道砂体

基于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河道砂体

地震属性是指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用于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或纯数学变换引入的物理量[1]。

不同的地震属性所表征的意义不同,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亦不同,而有些地震属性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与储层参数或地质特征直接相关。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各种地震属性隐含了地层岩性、储层物性、流体类型和断裂等信息[2]。

地震属性分析就是利用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的大量地震属性[3]与井点处测井资料和地质资料揭示的储层特征,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的关系,将地震属性转换为相应的储层参数,利用少量样本建立的这种关系进行全区预测,揭示储层总体分布特征[4]。

本文将属性预测作为储层预测的一个研究方向,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属性分析,可定量预测砂体厚度和物性参数,也可定性分析沉积现象,从而预测岩相和含油气性,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提高钻探成功率[3,5,6]。

1地质特征研究区AT 区三叠系油气聚集成藏主要受控于构造圈闭、断裂及砂岩疏导层物性条件。

有效圈闭是控制三叠系油气富集的主要条件,发育沟收稿日期:2018-10-25;改回日期:2018-12-28作者简介:王彬,男,硕士研究生,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现主要从事储层油气预测以及数值模拟研究方面的工作。

油气地球物理2019年4月PETROLEUM GEOPHYSICS第17卷第2期基于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河道砂体王彬,朱帅润,王量,李雪梅,陈力鑫(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河道砂体储集体是预测油气储层的重要指标,地震波属性对含油气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不同地震属性的提取与分析,找出对河道砂体预测有效的参数,运用到含油气检测中。

着重对相位、曲率、瞬时吸收系数Q 属性进行分析,进而预测河道位置以及河道砂体发育等地质信息,同时判断河道砂体的沉积环境。

分析结果证明了地震波属性在河道砂体储集区检测中的有效性。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大情字井地区薄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大情字井地区薄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第45卷 第4期2023年7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COMPUTINGTECHNIQUESFOR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EXPLORATIONVol.45 No.4Jul.2023收稿日期:2022 03 18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十四五”科研课题(2021DJ3503)第一作者:王雷(1985-),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工作,E mail:wanglei9@cnpc.com.cn。

文章编号:1001 1749(2023)04 0428 07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大情字井地区薄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王 雷1,袁立川1,孟庆岩2,柯 钦1,汪存圣3,王玉柱1,王思宇1,刘滨莹1(1.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涿州 072750;2.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大庆物探二公司,松原138000;3.桂林理工大学,桂林 541004)摘 要:受限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薄砂体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一个地震波形多是由两期或者多期砂体叠置干涉形成,因此用振幅、频率等常规属性难以准确描述单期砂体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这里采用地震波形分类技术,以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青一段3砂组为例,通过分析井震标定合成记录,研究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不同砂体叠置模式下地震波形变化规律,建立研究区四种典型砂体叠置模式,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技术,选择合适的时窗,经过多次迭代,确定波形分类总数为8种,使每种砂体叠置模式对应两个地震模型道,从而根据时窗内不同地震波形的空间分布,精细描述不同砂体叠置模式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与其他属性和地质统计学反演预测的砂体厚度符合率相对比,波形分类预测符合率远高于振幅类属性和频率类属性,并与井震反演预测符合率相当,说明地震波形分类在三角洲外前缘相带砂体预测中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神经网络;地震波形分类;薄砂体;叠置模式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犇犗犐:10.3969/j.issn.1001 1749.2023.04.030 引言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经济可采储量落实难度日益加大,松辽盆地中浅层剩余资源劣质化严重。

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方法

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方法

写一篇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方法的报告,600字
本文将探讨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方法。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砂体地震。

砂体地震是由砂岩所产生的地震,它会对潜在的地震源造成更强烈的传播现象,从而使砂岩形成更多的地震波源。

这些地震波源有助于反演地震聚集的区域,并断定出砂岩的性质、结构和深度等方面的位置。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地震跟踪分析需要大量的地震数据,而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则是基于少量数据的分析。

这些数据通常以二维图形的形式描述,以揭示地震源和可能的地震波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的研究也可以借助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

例如,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地震指标,以确定可能的地震潜在源。

相应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可以预测地震波源的位置和影响范围,从而实现跟踪预测。

最后,为了提高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的准确性,必须仔细分析和特征抽取,进行变量聚类和模型调整,以改善预测结果。

此外,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结合传统的地震数据预测技术,进一步提高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薄窄砂体地震跟踪预测是一种有效的地震跟踪分析方法,可以基于较少的数据对可能的地震源和波源进行检测和预测。

在未来,可能会更多的研究和应用该方法,以更好地反映地震的潜在规律和相关影响。

基于地震瞬时谱分析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技术

基于地震瞬时谱分析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技术
2 0 ,3 3 :7 7 . o 5 3 ( )6 - 0
[ ] 郭 爱 华 , 鹏 飞 , 鹏 , . 于 广 义 S变 换 的 地 震 资 料 谱 分 解 技 术 4 路 刘 等 基
研 究 [] 油 天 然 气 学 报:3 8
Gu Ai a Lu o hu , Pe g e , i P n e a . S c r l d c mpo iin n fiLu e g, t 1 pe ta eo sto
tcnq eo i i aa ae eeai d a s r J .o ra ehiu res c tb sdo gnrle t nf m[1Junl f s m d n z Sr o
o O l n a T c n l , 0 8 3 ( ) 8 - 6 f i a dG s e h oo 2 0 , 0 3 : 3 8 . y g
[ ] 董 洁 , 悦 , 波 . 频 分 析 精 细 划 分 欢 喜 岭 地 区 地 层层 序 【]断 5 陈世 袁 时 j. 块 油气 田 ,0 0 1 ( )1 6 19 2 1 ,7 2 :4 — 4 .
田地 质 与 勘 探 ,0 5 3 ( )6 — 0 20 ,33 :7 7 .
Ga ig u i C e e g Ch n S u n oJn h a , h n F n , e h mi.Usn es cisa tn o s ig s imi n tna e u
图 3为第 3期三 角洲砂 体 瞬时谱 分量 的第 一 主成 分 切 片 , 切片 中可 以看 出 , 区尖灭 线优 势频 带 范 围 从 全 内的 瞬时谱 分 量特征 基本 保 留 , 以图 中 2条 断层 为界 , 利 用 刻画 出来 的尖灭 线 的范 围 ,便 可 以大致 判断 本 区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刻画河道砂体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刻画河道砂体

应 用地 震 属 性 分 析 技 术 刻 画河 道 砂 体
曹卿荣 李 佩 孙 凯 李 楠 , , ,
(. 1 中国石 油 吉林 油 田公 司勘 探 开发研 究院 , 吉林 松 原 18 0 ; 30 1 2 中国石 油吉林 油 田公 司新 木 采 油厂地研 所 , . 吉林 松 原 1 1 0 ) 3 1 6 摘 要: 岩性 油 藏 已成 为松 辽盆 地 南部 中浅层勘 探 的 主要 油藏 类型 , 河道 砂 体 的识 别 一 直是 物探 而
a t b t sa a y i e hn q e t v d es c fc e d i e i h te m ha n li r e o f u h ha ne t u e l sst c i u odii e s imi a is a d nt y t e sra c n e n o d rt nd o tt e c n l i r n n f i s d b dy WS , a re ut Ther s l s o d t ti i o sb e t d nt y t e sr a h n lb ig t e s imi n a o Sc rid o . e u t h we ha t sp s i l o i e i h te f m c a e y usn h es c n a t b t su de h e —halw d s al w a e s d me tr n io t u e n rt e s mis lo a h l i r n o lk e i n a y e vr nme t , d t tt ae a n o ma in o n s a ha hel tr if r t ft n l o he
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沉积体在地震上有响应, 应用地震属性对河道进行 了刻画, 据此部署探 井获得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砂体精细刻画中的应用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砂体精细刻画中的应用
112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6年第10期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砂体精细刻画中的应用
马 波1,刘
豪1,魏国财2,王
延1,李玉贤1,邢志颖1
30045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要: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南部,其中在新近系中发现大量油气藏。本文将以黄河口凹陷
变速成像技术[15,32]。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
收稿日期:2016一08—21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黄河口及莱北地区隐蔽油气藏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ZX05023002--005。 作者简介:马波(1991一),男,江苏省常州人,硕士研究生,海洋科学专业。
2016年第10期
马波等
BZ26井区明化镇组下段下亚段为例,通过地震沉积学方法开展精细砂体预测。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建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法,地震属性提取技术,一维正演模型等技术,开展精细砂体预测。研究表明: BZ26井区将明化镇组下段下亚段划分出11个准层序组(pssl--pssll),砂岩主要集中在pssl和pssll 中。区域内发育五种纵向组合关系,分别对应与之匹配的地震属性关系:强均方根振幅对应较厚的砂体, 反之则砂体不发育。由于区域内砂体厚度低于地震分辨率,往往一根同相轴代表多套砂体组合。因此建 立一维正演模型,分析砂泥岩纵向组合与地震反射振幅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对研究区内准层序组进行 精细砂体刻画并分析其沉积微相。 关键词:黄河口凹陷;高频层序;均方根振幅;一维正演模型 中图分类号:P6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6)10—0112一08 该区的砂体预测。而考虑到本井区浅水三角洲河道 改动频繁、砂体厚度薄且横向变化快,同时工区内井 网较少,依靠钻井相来预测砂体不现实,单一的物理 技术显然满足不了高精度层序格架下的砂体预测。 为此,本文将在工区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 立的基础上,结合钻井信息采用统计法分析岩性组 合样式和准层序组匹配关系,同时采用均方根振幅 技术识别其余钻井岩性的对应关系,采用90。相位转 化技术建立区域内一维正演模型,开展精细砂体预 测,最终得到准层序组精度下的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1地质背景 实际工作中发现传统的地质理论已经不适应于

基于地震-复合微相分析砂体描述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地震-复合微相分析砂体描述技术研究及应用

区沉 积 微 相 研 究 中 的应 用 [ J ] . 石 油与天 然气地 质 , 2 0 1 2 , 3 3( 1 ) :
1 3 5 . 1 4 0 .
[ 8 ] 王西文 , 刘全新 , 苏明军 , 等. 滚 动勘 探 开 发 阶段 精 细储 集 层 预 测 技 术[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 0 0 2, 2 9 ( 6 ) : 1 3 8 . 1 4 1 .
5 8





2 0 1 3年 1月
出潜力 砂体 形态 及位 置l l 。 以解释 层位 为参考 , 将 明化镇 组划 分成 若 干等分 , 逐 层扫 描 出明化 镇组 I 一 1 1 2 0砂体 。
2 . 6 测井约 束反 演技 术
等 技术研 究砂 体分 布 ,对砂体 作 出更符 合 沉积 学 理论 的解释 , 解释 成果更 加符 合地 质规 律 。 该 技术 在渤 海油 田滚动勘 探 开发 中取得 了丰 硕成 果 , 根 据其 预 测结 果 , 部 署钻 探 了 A 3井 , 总共 钻遇 了 1 0 2 - 3 m油气 层 。 另外 , 体 系域 格架 内 区域 沉 积相 的研究 .对 于储 层 预测 有一
进 展, 2 0 0 3 . 2 6 ( 3 ) : 2 1 6 . 2 1 9 .
3 应 用 效 果
为 确保 砂体 追踪 与描述 的准 确性 .在砂 体 描述 过
程 中采 取 了严格 的质量 控制 : 严格 的井 震标 定 , 做 到砂
f 3 ] 王琦 , 李 红梅. 开 发 地 震 在 大 庆 长 垣 喇 嘛 甸 油 田储 层 预 测 中 的应 用[ J ] . 石 油 与天 然 气 地 质 , 2 0 1 2 , 3 3 ( 3 ) : 4 9 0 — 4 9 6 . 『 4 ] 陈裕明. 综 合 多 种 地 震 信 息 预 测 预 测 油 气 富 集 区 的 一 种 最 优 化 方 法[ J ] . 石 油 勘探 与 开发 , 1 9 9 4 , 2 1 ( 4) : 1 0 — 1 4 .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河道砂体-关达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河道砂体-关达
26.8万
6.1万
6.3万
13.7万
15万 58.9万
6 结论
正确认识河道砂体地震响应特征 (透镜状结构、中强振幅等属性特征)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重视相分析、测井资料处理解 释,应用岩性处理技术、可视 化技术等等其他技术; 多学科、一体化、综合研究
刻画河道砂体 钻井求证
基于反射结构 的地震多属性 分析技术
100/2002
镇原
200/2003
泾川
铜川 三门峡 宝鸡 西安
200/2004
100/2004
1 储层特征
主力气层:
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的盒2+3段
沉积相特征:
河流相—网状河类型,河道横向变迁频繁.
纵向叠置
横向不连续
1 储
Ⅱ一般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
性强的特点。 河道单砂体厚度较薄、砂泥薄互 层,砂层厚度一般为几米~10几 米;
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河道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气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实例)
关 达
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 2004.5.13于扬州
杭锦后旗 磴口 杭锦旗 乌海 鄂托克旗 乌审旗 银川 鄂托克前旗
包头
呼和浩特
鄂尔多斯 准格尔旗
石嘴山
38
定边
近2000km2
吴旗
靖边
伊 陕 斜 坡
延安
榆林
柳林
志丹
200/2004
4 地震属性的优选
几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多属性聚类分析 正演分析 统计、拟合分析 流体替换分析
发现与储层变化密切相 关的地震属性
中 强 振 幅、 中 高 频、 半 能 时 大 于 50 %
4 地震属性的优选

地震识别砂体技术

地震识别砂体技术

第一节河道砂体形态研究河道砂是河流相储层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场所,因此河道沉积的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针对研究目标和对象有现代河流沉积、露头剖面砂体、石油钻井三种不同研究体系。

因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的差异,对河道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的侧重,因侧重面的不同导致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差异。

利用现代河流沉积和露头沉积研究成果去认识古代河道容易导致认识的偏差,人们对古代河道的认识停留在用现代河流臆测古代河流的程度上;对聚集油气的河道砂体的认识则受勘探阶段和钻井密度的限制,在不同的井网密度阶段下,对河道砂体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利用与汪家屯气田河流沉积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河道砂体沉积环境、形成过程、保存条件,总结砂体的四维时空规律,充分认识汪家屯气田河道砂体在空间上可能的展布规律和存在的三维几何形态,通过地震属性成像技术和属性数字地质统计相关分析,从几何形态模型和数字地质方面,识别河流沉积保留下的砂体。

1.国外研究现状河流分类Leopold(1957)和Wolman(1957)最初将河道体系划分为顺直河、辫状河和曲流河,已为沉积学者所通用。

Schumm(1968)根据搬运方式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案,将河道分为三种类型:即悬载河、混载河、底载河,对现代河流较适用,对古代河流意义不大。

B.R.Rust(1978)对河型分类,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顺直河,这一方案在石油业得到广泛认可。

早在50年代Leopold(1957)和Wolman(1957)就建立了河道宽度和曲流带长度的关系以及曲流半径和曲流长度的关系,Strokes(1961)测量了Mesaverd 组河道砂体大小,厚0.6-30.5m,宽1.5-61.0m,长4.5-12km。

Knutson(1971,1976)研究Colorado西部河道砂得出曲流河的宽厚比为14:1。

Campbell研究新墨西哥Morrison组Westwater Canyon 砂岩段,总结低弯度辫状河,单个河道平均宽度183m,厚度4m,厚宽比46:1。

基于地震相分析的砂体储层厚度描述

基于地震相分析的砂体储层厚度描述

不 同 的地质 特 征 。如频 率类属 性 主要 与沉 积物 颗粒 的 粗细 有关 ]但在 实 际应用 过程 中 , 以根 据不 同 目的 l o 。 可
第 1 8卷 第 3期
蒋 炼 , . 于 地 震 相 分 析 的砂 体 储 层 厚 度 描 述 等基
演 和 “ 经 网络 ” 神 反演 等 1 。这 里采 用 的是基 于 模 型 1 的测井 约束 波 阻抗 反演 技术 。首 先对 原 始 的地震 数 据 进 行高 分辨 率处 理 , 然后 再进 行 波阻抗 反 演 。 图 2所 如 示 ,高 分辨 率数 据处 理后 的波 阻抗反 演可 以较 为 精确 地 描述砂 体 厚度 的变化 。
1 研 究 区沉 积 环 境
研究 区盆地 主要 经历 了早 第三 纪裂谷 断 陷 阶段 和 晚 第三 纪裂 后沉 降 阶段 。 储集 层 主要包 括海 相砂 岩 、 生 物礁 和 陆相 砂岩 。 储 盖组合 主要 包括 陆生 海储 型 、 生 陆
生 陆储 型和 海生 海储 型 .盆地 构造 线为 北东一 北 东东
大 时的频 率值 , 这个 频率值 即是要 找的调 谐 频率 , 图 如
1所 示
走向。 研究 区砂 体沉 积期 处 于 中中新世 , 时期 为持续 该 海 侵 阶段 。 水 由南 向北入 侵 , 海 在构 造高 点和 远离 北 西
方 向 的物源 地方 发育 生物 礁滩 ,同时来 自北 西方 向的
选用 不 同 的属 性特 征表征 不 同地质 含义 。 在应 用过 程 中 ,从 地震 属性 中优选 出几 种对 研究
区岩性 变 化敏 感 的几 种 属 性作 为 判 别砂 体 的 标准 , 然
后 用 这 几 种 属 性 进 行基 于 神 经 网 络分 类 的 地 震 相 分

基于地震瞬时谱分析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技术

基于地震瞬时谱分析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技术

基于地震瞬时谱分析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技术王军;张中巧;滕玉波;赖维成;郑敬贵【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年(卷),期】2011(018)005【摘要】岩性尖灭线的识别与刻画,一直是隐蔽圈闭描述的难题.文中以薄层调谐理论为依据,利用基于S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分析了薄层调谐的瞬时谱特征及利用薄层调谐原理识别岩性尖灭线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不同频率的瞬时谱分量来表征不同厚度三角洲砂体的尖灭线.由于不同位置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点处厚度不一致,将核主成分分析的思想引入到瞬时谱分量的处理中,利用核主成分分析技术,可以将原来分散到各瞬时谱分量中包含的所有尖灭线的有效信息,通过贡献值极高的第一主成分的形式综合表示出来,达到全面刻画三角洲砂体尖天线的目的.该技术在JX1-2N工区东三层序低位域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总页数】4页(P585-588)【作者】王军;张中巧;滕玉波;赖维成;郑敬贵【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4【相关文献】1.低位楔形三角洲砂体岩性尖灭线地震响应特征探索 [J], 王军;周东红;张中巧;郑敬贵;石文龙;张海义2.三角洲砂岩尖灭线的地震匹配追踪瞬时谱识别方法 [J], 张繁昌;李传辉;印兴耀3.东营凹陷小营油田沙二段砂体尖灭线地震描述技术 [J], 王志杰4.永进油田西山窑组砂岩储层尖灭线的地震识别技术 [J], 张军华;范腾腾;杨勇;杜玉山;刘磊5.地震沉积学技术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砂体尖灭线识别中的应用 [J], 刘军;王鹏程;陈军;孟祥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车排子地区地震砂体识别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车排子地区地震砂体识别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大 。因此需要 通 过研 究 , 总结 出一套 适 合 岩 性 油气 藏 勘探 的地 震 方 法 , 高勘 探 成 功率 _ 。勘探 实 践 提 2 ] 表 明认 识砂 体分 布和沉 积体 系对 岩性 圈闭 的研究 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而 目前 , 述 砂 体 的 主要 手 段 是 通 描 过 地震 属性 与切 片技 术 等 , 期 取得 了较 好 的勘 探 早 效果_ , 3 随着 研究 的 深入 以及 研究对 象 的复 杂 , ] 这
车 排 子地 区地 震 砂体 识别 在 岩 性 油气 藏 勘探 中的应 用
邵 伟 民 , 小 刚 , 彩 霞 , 刚 练 李 花 宋
( 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 成 四川 成 都 6 0 5 ) 10 9
摘 要 : 车排 子 地 区春 光 油 田 , 用 地 震砂 体 解释 方 法 , 井 出发 , 在 运 从 井震 结 合 , 过 合 成 记 录标 定 层 位 , 合 成 记 录 通 以 和 地 震 正 演 模 拟 为 指 导 依 据 , 砂 体 的 地 方 进 行 解 释 , 有砂 体 的地 方 不解 释 , 全 工 区等 时地 层 格 架 内进 行 砂 体 有 没 在 识 别 。通 过 砂 体 平 面 分 布 图刻 画砂 体 边界 、 析 沉 积 体 系 , 结合 该 区成 藏 条 件 , 找 有 利 勘 探 目标 。共 找 出 有 利 分 并 寻
21 年 1 01 1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 O E M E L G D E I E R N E R L U G O O Y AN NG N E I G
第2 5卷 第 6期
文章 编 号 :6 3—8 1 (0 1 0 17 2 7 2 1 ) 6—0 4 —0 06 3

基于地震复波的含气砂体识别技术与应用

基于地震复波的含气砂体识别技术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754 (2019) 02⁃0123⁃07
Identifying technique of the gas⁃bearing sandbody based on the seismic complex wave and its application
ZENG Fancheng (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ina Jilin Oilfield Company, Songyuan 138000, China)
Abstract: Fulongquan Gas Field in South Songliao Basin belongs to a complex small fault block, which is character⁃ ized by well⁃developed thin⁃overlaid sandstone and mudstone interbeds, and moreover double controlled by the struc⁃ ture and sandbody, high time⁃space arrangement and layout between the fault and lithology is required for the hydro⁃ carbon accumulation, it has always been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gas⁃bearing sandbodies. Through in⁃depth analyses of the geological and seismic data,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the dynamic data, the ke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ismic complex wave and reservoir gas⁃bearing property was established. The geological model was built by the well⁃ seismic combination, with the help of forward modeling technique, the seismic wave⁃group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 ferent gas⁃bearing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obtained sufficient and un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om⁃ plex wave occurrence was reservoir gas⁃bearing attribute, the influence of the gas saturation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is reflected in the change of the density, and furthermore the change leads to the change of the impedance interface, the gas⁃bearing property and interbed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complex wave formation in this area. Supported by the technique of identifying the gas⁃bearing sandbodies by the seismic complex wave, the subsequent deployed wells show much better drilling performances and pretty higher gas⁃layer drilled rate, thus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efficient well

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三角洲砂体识别及刻画技术

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三角洲砂体识别及刻画技术

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三角洲砂体识别及刻画技术张蕾;王军;张中巧;吕振宇;刘腾【摘要】渤海海域古近系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对三角洲砂体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以及边界的精细刻画有助于提高三角洲储层预测的准确率.以渤海辽东湾探区实际地震资料为基础,设计物理模型和参数,并对模型进行简化;制作了典型三角洲沉积模式下的物理模型,模型包括低位体系域、湖浸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共11套砂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采集得到物理模拟三维地震数据体,并对其进行处理和解释,再分别利用常规振幅切片和谱分解技术识别砂体边界.结果表明,振幅切片对于砂体横向的岩性变化较敏感,而谱分解技术能够精细刻画出砂体的轮廓和边界.【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9(033)001【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渤海海域;地震物理模型;砂体识别;边界刻画;谱分解【作者】张蕾;王军;张中巧;吕振宇;刘腾【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勘探部,北京10001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3004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地震物理模拟作为一种正演方法,对地震勘探的方法研究以及波场分析等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 。

近几年,随着超声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模型材料的不断改进,地震物理模拟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在地震波理论研究,例如声波介质、弹性介质、各向异性介质和双相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研究外,还在复杂构造、孔洞预测、裂缝带检测、井间地震研究及油藏动态监测等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4]。

在三角洲储层研究方面,前人鲜有涉及。

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在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在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地震属性融合技术在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杨国权;刘强;刘延利【摘要】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is one of the commonly method used to identify and describe reservoir.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attribute technology,fusion technology gradually becomes a new method of attribute analysis.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imitations of a single attribute analysis,the more reliable the results of reservoir description and make the results of reservoir description morereliable.What is more,attribute fusion can enhance the weak signals,what is significant for some small sand body's identification.The channel of sands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scattered and thin and can be recognized effectively by the attribute fusion technology.Firstl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attribute fusion;sec-ondly,the attribute fusion technology process is established;at last,we give the recognition result of the channel sands and verified by drilling data.Real data processing confirms that the recognition result of fusion attribute is better than the single at-tribute.%地震属性分析是进行储层识别和描述的常用方法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河道砂体形态研究河道砂是河流相储层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场所,因此河道沉积的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针对研究目标和对象有现代河流沉积、露头剖面砂体、石油钻井三种不同研究体系。

因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的差异,对河道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的侧重,因侧重面的不同导致对河道砂体几何形态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差异。

利用现代河流沉积和露头沉积研究成果去认识古代河道容易导致认识的偏差,人们对古代河道的认识停留在用现代河流臆测古代河流的程度上;对聚集油气的河道砂体的认识则受勘探阶段和钻井密度的限制,在不同的井网密度阶段下,对河道砂体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利用与汪家屯气田河流沉积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河道砂体沉积环境、形成过程、保存条件,总结砂体的四维时空规律,充分认识汪家屯气田河道砂体在空间上可能的展布规律和存在的三维几何形态,通过地震属性成像技术和属性数字地质统计相关分析,从几何形态模型和数字地质方面,识别河流沉积保留下的砂体。

1.国外研究现状河流分类Leopold(1957)和Wolman(1957)最初将河道体系划分为顺直河、辫状河和曲流河,已为沉积学者所通用。

Schumm(1968)根据搬运方式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案,将河道分为三种类型:即悬载河、混载河、底载河,对现代河流较适用,对古代河流意义不大。

B.R.Rust(1978)对河型分类,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顺直河,这一方案在石油业得到广泛认可。

早在50年代Leopold(1957)和Wolman(1957)就建立了河道宽度和曲流带长度的关系以及曲流半径和曲流长度的关系,Strokes(1961)测量了Mesaverd 组河道砂体大小,厚0.6-30.5m,宽1.5-61.0m,长4.5-12km。

Knutson(1971,1976)研究Colorado西部河道砂得出曲流河的宽厚比为14:1。

Campbell研究新墨西哥Morrison组Westwater Canyon 砂岩段,总结低弯度辫状河,单个河道平均宽度183m,厚度4m,厚宽比46:1。

Cowan(1991)研究表明,如果砂岩厚度大于12m,就是由几个河道砂体复合而成,指出辫状河道体系平均宽度500m,厚度7m,厚宽比70:1。

在曲流河点坝中一个侧积体的最大宽度大致是2/3河宽。

以上河道砂学者的研究现代沉积、露头,还是停留在对河道的静态平面二维或者是剖面二维认识认识上,虽然对于河道的认识有指导作用,但对储集油气的河道砂来说研究还很不够。

只有对砂体的三维空间几何形态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识别和寻找河道砂体。

2.大庆油田钻井研究砂体平面形态钻井研究河道几何形态需要有足够的井网密度,钻井揭示河道是一维的,多口井连的剖面是二维,无论研究的如何精细也不能给出河道在空间的展布几何形态,只有在满足研究需要的足够大的一定区域和密集井网的测井、录井、取心充足的资料背景下,通过特定的砂体对比和组合手段,才可能完整认识保留下的河流沉积砂体类型、微相、三维形态。

我们有幸得到了大庆萨中开发区高密度的井网砂体资料。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为萨尔图油田中部,面积116km2,萨、葡、高油层高密度的井网为认识砂体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高、葡、萨油层是在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早期,松辽盆地由水退转水进时期,形成的大型浅水湖盆条件下的河流-三角洲沉积。

由于沉积过程中沉积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许多形态、规模和物性等各异的砂体。

在12.3口/km2井网下砂体呈现大面积分布,而在123.7口/km2井网下砂体是零散的,小范围的、孤立的单一窄砂体。

SⅡ5+6b 三角洲内前缘过渡砂体,在12.3口/km2井网下砂体为宽的带状,在26.7、45.4、70.4、84、123.7口/km2网下砂体由条带宽变窄,由直流变弯曲,由连续变零散。

图20在SⅡ2b分流平原低弯度分流河道砂体,同样方法研究,发现随井网密度增加到123.7口/km2,由多条河道变为零散的砂体。

图21可以看出,井网密度不同,对砂体的认识程度不同,只有在较密的井网下才能揭示砂体的真实的空间分布情况。

大面积砂体在密井网下是局部密集分散不连通的单砂体。

3.汪家屯气田河道砂形态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储层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三、四段河流三角洲-浅湖相沉积,储层砂体是以分流河道为主的粉砂岩,分流河道砂一般厚度2-5m,决口沉积砂体厚度1-2m,席状砂一般小于2m,储层渗透性差,属于低、特低渗透储层,有效渗透率0.02—6.0×10-3 μm2,孔隙结构复杂,为原生粒间缩小孔和微孔,有效孔隙度8.8—19%,单砂体厚度较薄,现有井网认识砂体呈条带状、透镜状分布,砂体规模小,横向连通性差。

扶杨油层河道表现为正韵律,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幅度中等齿状钟型(图22),沉积物呈带状、网状分布,砂体的叠置横切面表现为透镜状孤立式或多边分叉式。

对于分流河道沉积的的河口坝,也是零散断续的,河口坝是洪水期河流水动力强大时期携带的粗粒砂,在河流水动力减弱后在河床中间的沉积物,如此反复加高增宽,由于对水流阻挡作用,导致水流速度减缓和河道分流,当河道淤塞后,河道中沉积物泥岩含量高,砂岩厚度薄,废弃河道为泥河道。

对于曲流河由于向凹岸侧积砂体,侧向侵蚀凸岸,往往侧积砂体是比河道宽的成片的月牙状砂体,河流截弯取直改道后的废弃河道也不再有砂岩供应,只有在河漫滩后才有水流携带沉积物供给,因此,这样的废弃河道在河道砂岩之上是泥岩或者砂泥岩互层,河道砂较点砂坝厚度薄。

点砂坝分布在河道两侧、且被河道切割成的“糖葫芦”状砂体。

因此,扶杨油层河道砂体不是连续的,不是以完整河道形态出现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对扶杨油层河道砂识别就有可能走进误区。

而只有特定沉积条件水下河道可以完成保存,在广阔的水体空间的流动悬浮粉砂粒随水流往前搬运,河道中的砂在运动中不断地被掏洗干净,并且后来随即被巨厚的泥沉积掩埋,从而得以保留下来,河道砂被厚的泥岩包裹,泥岩厚度在30m 以上,而河道是微不足道的弱势相,河道地质尺寸比优势沉积相小很多,河道宽度100-200m,厚度1-3m,这种沉积条件的海底或湖底的水下河道在地震切片为河道形态。

例如松辽盆地西部的萨尔图油层的河道见图23。

“在陆相沉积的盆地中河道是不稳定的,它来回摆动,老的河道不断地被改造,切片上有长、也有圆的,杂乱一片。

陆上的辫状河沉积在坡度较陡处,主要靠重力冲开前进的道路。

而曲流河在坡度较小的平原区沉积,它的前进主要靠‘侧蚀作用’向前摆动。

”“陆地上的曲流河、辫状河都力求把盆地填平,河流的平面摆动相当频繁,所以它不断地决口、改道,像翻土机一样把泥沙来回搬家。

从而也把自己的形态弄得十分复杂,难以研究,很难确切地划定河道、点砂坝,牛轭湖。

但是在适当的波阻抗差别下,人们还是可以根据振幅差异指出哪里含砂量多。

” (工程院士李庆中)4.结论认识汪家屯气田扶杨油层河道砂体是不连续的,不是以完整河道形态出现的,而是以孤立的分散的砂体出现,空间三维几何尺寸,按其沉积环境分析,河道砂体厚度4-8m,宽度在100-800m之间,长度在0.5-2km,宽厚比在1:20-1:70正常范围之间,长宽比3:1-5:1。

第二节地震识别河道砂体的理论基础一、岩石物理特性地层的波阻抗差值界面产生地震反射波,地震反射波包含着反射层的岩性信息。

在油层顶底和内部都存在有强弱不同的波阻抗差差界面,因此,产生了强弱不同的反射波。

扶杨油层是由不同速度、密度的钙质粉砂岩、过渡岩性、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波阻抗值。

为此,我们从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入手分析各种岩性的速度变化范围,从中发现和找到预测砂岩的机理和方法。

各岩性的速度大小据测井资料统计:钙质粉砂岩速度:4200m/s-4500m/s,密度2.3-2.5粉砂岩速度:4000m/s-4440m/s,密度2.4-2.6过渡岩性速度:3770m/s-4200m/s,密度2.37-2.57纯泥岩速度:3550m/s-3870m/s,密度2.2-2.4不同岩性的速度存在差异,同一岩性速度基本相同。

由于组成油层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单层厚度均很小,厚度在0.5-8m之间,厚度小于1/16波长,在目前地震分辨率条件下,油层内部单层岩性不能直接用时间厚度分辨,只能利用地震振幅、频率、相位属性预测。

一个地震波形包含的属性信息是与之相对应的岩性信息,当包含的岩性较多时,求解不具有唯一性,属性与岩性的关系具有多解。

因此,许多研究都是简化成二元介质。

二元介质是两种速度、密度完全不同的岩性,与波形属性具有唯一关系,但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并不存在简单的二元介质组成的地层。

我们研究的油层是由四元介质组成,不同的岩性波阻抗可能相同,可能地震响应相同,地震属性相同,给利用属性区分岩性的差异带来难度。

二、河道砂地震响应模型研究河流沉积韵律地层是一个高砂岩含量沉积阶段与一个低砂岩含量沉积阶段的组合,相当于河流沉积与河间洼地的组合,或者是一个低水位到洪水期的一个完整旋回。

当厚度与1/4地震波长相当的时候,与地震波调谐形成反射,每个反射层都是一个等时沉积韵律的反映。

因此,地震反射波峰和波谷是厚度相当地震分辨率的一个或一个以上韵律层的顶底反射。

波峰是高含砂韵律的反射,波谷是低含砂韵律的反射。

对于正旋回韵律,顶面为波峰,底面为波谷。

根据调谐厚度理论和反射系数,反射振幅基本上只与砂岩厚度有关,与砂岩厚度成正比。

研究沉积韵律的砂岩厚度与反射振幅的关系,假设V1、V2为两个韵律层的地层速度,Vs、Vm为砂岩速度和泥岩速度,两个韵律层砂地比为n1、n2,V1=Vm+(Vs-Vm)n1 ,V2=Vm+(Vs-Vm)n2其之间的地震反射系数:R=(V2ρ2-V1ρ1)/(V2ρ2+V1ρ1)由于密度数值较小,差异可以忽略,那么R=(n2-n1)(Vs-Vm)由于在一个地区砂岩速度和泥岩速度比较稳定,Vs-Vm为常数,因此,地震反射系数只和砂地比有关。

如果反射韵律层的上覆地层砂地比值稳定不变,那么反射系数只与韵律层自身的砂岩厚度有关,由于反射波振幅子波与系数的褶积,因此振幅与砂岩厚度成正比。

对于河流沉积环境来说,上覆地层砂地比往往是不稳定的,因此,反射振幅并不单单与韵律层自身的砂岩厚度有关,而是与上覆地层及韵律层自身两者的砂地比(或砂岩含量)有关。

因它们的相互变化而变化,这对识别河道砂体十分不利,导致地震属性准确识别每一期河道十分困难。

地震正演模型研究成果表明(见图24),薄互层中厚度小于1/8波长(V/8f)的单层用直接的时差或振幅方法是无法分辨的,其原因是每个单层顶底反射系数是相反的,产生的反射信号时差很小,近于反向叠加,信号叠加干涉结果是相互抵消,因此,地震反射波是一组薄互层的整体反射,不论砂层的波阻抗差与围岩相比大,或小或接近,都不能产生单独的反射波,而是反射波中包含其对反射能量的贡献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