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合集下载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二)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二)发展目标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二)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三)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四)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二)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三)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四)建设天然气“全省一张网”(五)推进能源管理一体化五、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二)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三)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二)率先推进“三网融合”(三)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七、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更加紧密合作(一)推进交通领域合作(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三)强化水资源领域合作(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四)加大改革力度(五)完善协调机制九、重大工程(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水资源工程(四)信息化工程附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大项目表附图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附图2:珠三角高快速路布局规划图附图3:珠三角港口与内河航道布局规划图附图4:珠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图附图5:珠三角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图附图6:广东省输油管道线路规划图附图7: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图附图8:珠三角水资源一体化规划图前言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点,也是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本条件。

四川未来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

四川未来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

四川未来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饶绍伦;刘银锋;刘泽仁【摘要】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纺织服装产业转出广东已是大势所趋,其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正悄然加速.四川各级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针对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出的时间、规模等现状,结合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分布均匀、结构不合理等特征,正确认识,科学谋划,主动出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大发展.【期刊名称】《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3(030)002【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四川;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策略【作者】饶绍伦;刘银锋;刘泽仁【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8广东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也是纺织服装产业第一大省,由于历史原因,其纺织服装产业的构成非常复杂,但随着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纺织服装产业转出广东已是大势所趋,其新一轮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正悄然加速。

但纺织服装产业为什么要转出广东?转出的时间、规模、原因是什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第4期,第一作者刘泽仁,其余作者与本文同)一文提出,我国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时机还没到来,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冷静应对,但产业转移又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现象。

总之,纺织服装产业转出广东的时间应先行,转出的规模应更庞大,转出的原因应更复杂。

因此,研究四川如何尽早更有效承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既有紧迫性,也为明天笑纳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大转移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1 未来广东有哪些纺织服装产业可能向四川转移1.1 区域生态化建设向环境污染型产业、企业发出驱除令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规划广东产业升级时,提出要“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二零一三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论 (1)1前言 (1)1.1编制依据 (2)1.2评价原则 (7)1.3评价对象和评价重点 (7)1.4评价范围 (8)1.5评价时段 (10)1.6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11)1.7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16)1.8评价标准 (23)1.9主要技术路线 (26)2规划概述与分析 (27)2.1规划背景 (27)2.2规划概述 (28)2.3规划协调性分析 (49)3环境质量现状与预测 (50)3.1环境质量现状 (50)3.2环境影响预测 (51)4规划合理性综合论证 (55)5 规划调整建议 (57)6综合结论 (58)第一章总论1前言2010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批复》(国函〔2010〕65号)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机场综保区”),批复面积7.385平方公里。

机场综保区分为中区、北区、南区三个区域。

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广州市交委牵头各部门,拟定了《组建广州空港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和《设立广州空港经济区工作方案》,并上报市政府。

《方案》中提出:规划设立广州空港经济区,并划定广州空港经济区及四个核心区范围。

2011年8月,为保证广州空港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顺利推进,也保证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开发建设,广州市规划局组织开展《广州市空港经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该规划已通过市规委会的审查,待批复实施。

2012年3月,市空港委、市规划局联合组织《广州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编制。

2012年6月,陈建华市长指示,空港经济区必须充分考虑与广州北站的关系,要求重新开展范围划定研究。

2013年3月13日,经过市领导同意空港经济区范围扩容为439平方公里。

2013年,广州空港经济区纳入全市“2+3+9”战略发展平台,在空港经济区总体规划方案稳定基础上,开展了《空港经济区核心区(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划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和统 筹区域内各项建设安排的政策纲领,是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 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 第三条 本规划所称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 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 4230 万,土地总面积 41698 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 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6640 平方公里。
4、规划的重要原则
(1)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长远与近期”的关系。在实现城镇群 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同时,兼顾不同地区的局部利益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处理好 发展节奏和发展时序,为不同投资主体和各级行政主体提供发展的空间。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关系。既要 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 制,在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活力的同时,发挥政府整合核心竞争要素和配置区域重要 资源的作用。
(2)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在发展需求与供给上出现 了结构性失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社 会需求提高与公共供给滞后、城镇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镇 群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3)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各具特色,但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内 城镇同构竞争、重复建设的不协调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建立 有效的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对于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未来发展 构成了主要挑战。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发展规
模…………………………………………………………… 2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基本情况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基本情况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基本情况自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珠三角《规划纲要》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实施《规划纲要》为全省工作主轴,牢牢扭住“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一核心,从解决最重大、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提出并大力推动“三促进一保持”,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紧密结合,积极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开好局”的目标。

这一年多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切实把《规划纲要》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实施。

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纲要》后,省委、省政府立即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周密部署,动员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一是广泛发动,凝聚共识,形成实施《规划纲要》的强大合力。

2009年元旦假期刚过,省委即召开十届四次全会,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深化对实施《规划纲要》重大意义的认识,对全省实施《规划纲要》作出初步安排。

春节后,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开展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组织宣讲团赴基层宣讲、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解读等多种方式,兴起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的热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全省多个重要会议上分别作重要讲话进行动员部署,还专门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对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激发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规划纲要》的热情,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为实施《规划纲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成立由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的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协调《规划纲要》实施工作。

各地、各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良好工作局面。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1.16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1.16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1.16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一、总则 (4)1.1制定目的 (4)1.2法律地位 (4)1.3规划依据 (4)1.4指导思想 (5)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7)2.1战略定位 (7)2.2发展目标 (8)三、总体部署 (9)3.1区域级功能节点 (9)3.2城市级功能节点 (11)3.3片区级功能节点 (12)四、 TOD发展规划指引 (12)4.1基本要求 (12)4.2土地使用规划指引 (14)4.3交通组织规划指引 (16)4.4城市设计规划指引 (19)五、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的技术规定 (21)5.1成果构成 (21)5.2编制内容 (22)六、综合开发机制与支持政策 (25)6.1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机制 (25)6.2完善支持政策体系 (27)一、总则1.1制定目的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出发,为加强对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的规范和引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际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引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创新,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1.2法律地位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 发展的行动纲领,按照本规划纲要分批制定的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是编制、调整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站场TOD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方案的依据。

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3)《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4)《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5)《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7)《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周边土地利用状况深化调查》1.4指导思想——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突出各市、各站场发展特色相协调。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
造风貌独特、生态良好的滨海岸线和最具旅游品牌价值的“阳光海岸”。 建设“新市镇”:改造物质环境风貌等手段,促进村镇型管理模式向城
市型管理模式转变,引导其空间拓展由无序蔓延走向集约式发展,把小 城镇建设成为人居环境良好、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市镇。 构筑“区域空间信息平台”:为珠江三角洲各级政府协调行动和作出重 大决策提供更可靠的空间信息保障
地方性中心是指带动本县(市、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心城镇, 包括现有县(市、区)主城区和一批人口、产业密集的城 镇和地区。
区域中心体系图
三大都市区
中部都市区:广州、佛山、肇庆三市 东岸都市区:深圳、东莞、惠州三市 西岸都市区:珠海、中山、江门三市
交通体系规划图
重大行动计划
强化“外联” :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和一体化区域交通运营体系建 设
发展“湾区” :珠江口沿岸的滨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实施“绿线管制” :划定区域绿地,并实施严格“绿线”管理 推进“产业重型化”:为将珠江三角洲打造成“世界级现代制造业基地”
提供长远支撑 实现“交通一体化”:提高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可达性,缩短时空距离,
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建立引导城镇群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营造“阳光海岸”:充分保护、合理利用珠江三角洲自然岸线资源,塑
总体布局
在城镇群空间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将 形成以全方位的发展轴带为主线,以多层次的中心城市和 集群化的产业聚集区为节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镇 地区和产业地区向 “点轴”集聚,三大都市区呈“扇面”拓 展的一体化、网络型、开放式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脊三带五轴”的发展轴带体系
构筑以广州为中心,向南经珠江口湾区连接深圳、珠海, 北沿京广大动脉联通内陆的区域发展“脊梁”

2020年(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20年(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推动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新起点上增创新优势、再造新辉煌,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进程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就,现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前进方向。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对于全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规划纲要》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规划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斗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再上新水平。

二、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围绕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目标要求,量化定性指标,分解定量指标,落实工作责任,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

地理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地理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1990 年 以 后

发展 高新

_政__策__优势已不明显 劳__动__密__集__型_产 技术产业
三 角 洲 地 区
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 提高
劳动力 成本低 优势丧失
业不能支撑该 迫 产业 地区工业化的 使 升级 进一步发展
抓机 住遇
世界:经济__全__球__化__、__信__息__化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经__济__结__构__调__整___。
第一阶段 (1979—1990)
第二阶段 (1990—现在)
第一阶段:起步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第二阶段: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比值在快速上升
第一阶段 (阅读课本73页1.2.3段)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1979 年

1990 年
工业基础 薄弱 矿产资源 贫乏
主导产业劳__动_密集 型产业
附加 值_低_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1980年 深圳、珠海被设置为经济特区。1985年 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经济开放区
减免税收,降低关税、 土地廉租、简化手续等 .
港澳台商、外商投资
2.良好的工业区位: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良好的工业区位: 丰富而廉价
毗邻港 澳,靠 近东南 亚
工厂地点
劳动力 改革开放
对策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城市分工与协作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对策3:加强规划与管理
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管理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珠三角环保一体化规划(2009-2020)
日前,省政府出台我国首个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规 划。规划透露,将投入1970亿元,用于跨界河流及内河 涌综合治理等多项民生工程,优先解决珠三角大气灰霾、 水体黑臭等环境问题。并将使饮用水更洁净、食物更安 全、空气更清洁,环境更宜居,提高人民福祉。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有图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有图

粤府办〔2010〕44号━━━━━━━━━━━━━━━━━━━━━━━━━━━印发《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七月三十日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一、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一)要求: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二)现状: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导向(三)背景: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四)转型: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途径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和规划措施(一)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携手港澳共建宜居湾区,打造新型发展模式示范区,携领区域一体化(四)引导区域公交网络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城镇群紧凑、有序和一体化发展(五)划定区域绿地、推进区域绿道建设,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六)重点优化城市(镇)增长区,培育新城和新型社区,促进城乡融合(七)推进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优化城乡服务中心体系(八)推进绿色城乡设计,建设珠三角魅力城乡四、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项行动的保障政策(二)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规划一体化(三)完善规划法规、标准,增强城乡规划的统筹能力(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评估考核五、近期重点项目附图1:珠江三角洲城乡建设用地拓展图附图2:珠江三角洲各市、镇总体规划拼合图附图3: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空间结构图附图4:珠江三角洲区域公交走廊与集聚中心图附图5: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图附图6: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图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年产10万吨再生铝项目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年产10万吨再生铝项目环评报告

惠州市润泰隆五金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再生铝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稿)委托单位:惠州市润泰隆五金材料有限公司编制单位:深圳市环新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编制时间:二○一八年一月目录概述..................................................................................................................... - 1 - 第一章总则......................................................................................................... - 4 -1.1 编制依据..................................................................................................... - 4 -1.2 环境功能区划............................................................................................. - 9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 11 -1.4 评价标准................................................................................................... - 12 -1.5 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 15 -1.6 环境保护目标........................................................................................... - 19 -1.7 评价工作重点........................................................................................... - 20 - 第二章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 22 -2.1 项目概况................................................................................................... - 22 -2.2 项目工程分析........................................................................................... - 28 -2.3本项目环境可行性分析............................................................................ - 50 -2.4清洁生产分析............................................................................................ - 53 - 第三章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58 -3.1 地理位置................................................................................................... - 58 -3.2 地质地貌................................................................................................... - 58 -3.3 气候、气象............................................................................................... - 58 -3.4 水文与流域............................................................................................... - 59 -3.5 植被、生物多样性................................................................................... - 60 -3.6 镇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 60 -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62 -4.1周边污染源概况........................................................................................ - 62 -4.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62 -4.3地表水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68 -4.4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71 -4.5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74 - 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76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 76 -5.2 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76 -5.3 水环境影响分析....................................................................................... - 89 -5.4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 89 -5.5 营运期固废影响分析............................................................................... - 91 -5.6 营运期地下水影响分析........................................................................... - 91 - 第六章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 95 -6.1废气防治措施............................................................................................ - 95 -6.2废水防治措施............................................................................................ - 98 -6.3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 99 -6.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100 -6.5固废处理措施.......................................................................................... - 101 - 第七章环境风险评价......................................................................................... - 103 -7.1风险识别.................................................................................................. - 103 -7.2源项分析.................................................................................................. - 105 -7.3风险管理.................................................................................................. - 106 -7.4 风险评价结论.......................................................................................... - 111 - 第八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13 -8.1 社会效益................................................................................................. - 113 -8.2经济效益.................................................................................................. - 113 -8.3环保投资.................................................................................................. - 113 -8.4环境效益分析.......................................................................................... - 114 - 第九章环境管理、监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116 -9.1 环境管理................................................................................................. - 116 -9.2 环境监理计划......................................................................................... - 116 -9.3 环境监测................................................................................................. - 118 -9.4 规范排污口设置要求............................................................................. - 119 - 第十章结论......................................................................................................... - 121 -10.1 评价结论............................................................................................... - 121 -10.2 公众参与情况....................................................................................... - 124 -10.3 综合结论............................................................................................... - 124 -10.4 建议....................................................................................................... - 125 -概述一、项目背景及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原铝产量达到1619万吨,同比增长26%,铝材产量达到2026万吨,同比增长22.8%。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珠江三角洲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推动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珠江三角洲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广东“继续当好排头兵”的讲话精神,根据张德江书记关于“立足广东,着眼全国,面向世界,高起点地做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通过资源整合,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珠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推动广东省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与建设部的领导下,广东省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主要技术骨干联合组成了规划工作组,于2003年7月启动了本次《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朝着张德江书记提出的“要拿出最好的成果”的目标,规划工作组在1995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和2003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细致分析,反复地深入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进行调研、走访、座谈、论证和征求意见,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论证会、咨询会30余次,先后提交了多次阶段性成果:《规划》思路在2003年10月8日向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的领导同志作了汇报;《规划》纲要在2004年1月13日提交给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进行了讨论;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深化、完善,于2004年5月完成了《规划》初步成果;2004年7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联合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规划》初步成果进行了评审,根据领导会议讲话和专家评审意见,会后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再次的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上报省人民政府;2004年12月6日,十届53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规划(送审稿)》,原则同意该《规划》,并议定:该《规划》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发挥好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规划》的实施、协调和监督机制,通过省人大立法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同时对《规划》提出了相关修改意见,根据粤办会函[2004]106号文的要求,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规划(草案)》。

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目录前言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包括航空、港口、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公路、市政道路)、供水、污水处理、河涌整治、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和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发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研究提出《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发展策略及保障机制,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编制依据第一节政策文件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2.《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36号);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4.《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发〔2016〕14号);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6.《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字〔2016〕9号);7.《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府〔2014〕25号);8.《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2号);9.《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府办规〔2016〕6号)。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摘要: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也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现代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推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发展要求,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优势,消除发展障碍,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城镇化协调发展竞争与合作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以大三角洲计。

珠江三角卫星地图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清远及肇庆。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城镇群空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镇群空间发展应以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

针对珠三角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城镇群规划必须坚持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工作思路。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珠三角将从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规模和影响力的城镇群。

城镇群规划应当为区域未来经济社会的继续快速发展,为人口与用地总量的发展,做好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准备。

珠三角的空间发展模式在国际、国内城镇化进程中是十分独特的范例。

城镇群规划必须认真研究珠三角城镇二十年来快速成长的特征,把握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全球化、区域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准确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现实与潜在问题,从而提出符合规律、适应变化、满足未来需求,引导区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空间体系和支撑体系规划。

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

合作组织模式
联合基础 组织性质 主要功能 权力来源 行政权力 经费来源
地方政府横向推 动 官方 对话 无 无 平等 地方政府
与地方政府关系 平等

合作范围:小规模的区域内政府联合 组织。

例如:美国南海岸的大气 质量管理区(the South Coast Air Quality Mangement District, 简称AQMD),该组织由 议会或者州政府为特殊目 的依据州法律创设。主要 职能是管理固定空气污染 源,有权制定跨行政区域 的大气质量控制规划、向 区域内企业发放许可证、 对污染企业进行罚款。

·
利艾 模斯 式平 、 福安 利德 国森 家( 的对 解福 读利 )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长三角率先进行区域一体化改革。 /doc/5613951.html?from=152141&redirect =merge
泛珠三角(9+2经济)

不存在领导关系的地 方政府之间的合作, 涉及同级地方政府间 合作(省级地方政府 间合作、地市级城市 政府间合作、县级政 府间合作)及不存在 行政隶属关系但又不 同级的地方政府间合 作。
区域经济合作一般是通过地方政 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机构的 协商或相关会谈而产生、发展起来 的,并通过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 制定有效的规则制度、确立一定的 操作机制等来对区域经济合作进行 规范、约束、调节。 国外目前存在的地方政府间合作 组织形式主要有联合政府、都市委 员会,地区政府董事会、工作办公 室等。 国内的合作组织形式主要有经济 协调会、论坛、行政首长联席会、 管委会等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均是政府间合作的协调 机构,承担着协调区域发展、提供 公共服务、解决区域矛盾,消除区 域发展障碍的责任。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

前言广佛两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提升广佛发展水平,对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广州、佛山两市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广州、佛山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要求,特制定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以广州市、佛山市为主体,以广佛都市圈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并将广佛肇区域合作等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佛同城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专责小组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

广佛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城化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2008年,行政区划总面积11282.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3.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549.1亿元,在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图1-12008年广佛主要指标占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比值图1.地域空间连绵一体广佛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是连接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的枢纽,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山体同脉相承延伸,珠江河网水系相互贯通;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20公里,接壤地段长约200公里。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外扩张,荔湾、南海、白云、三水、番禺、顺德等广佛交界地区的城镇建设相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连绵发展态势,同城化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八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5)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6)(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6)(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6)(三)重要意义 (8)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战略定位 (9)(三)发展目标 (10)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1)(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2)(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3)(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14)(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15)(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6)(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17)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7)(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17)(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18)(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19)(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19)(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20)五、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21)(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1)(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22)(三)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23)(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24)六、统筹城乡发展 (24)(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25)(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5)(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6)(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27)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7)(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8)(二)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 (28)(三)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29)(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30)(五)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31)八、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1)(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2)(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2)(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33)(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4)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5)(一)优先发展教育 (35)(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36)(三)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五)建设和谐文化 (39)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40)(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40)(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3)(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46)(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47)(五)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 (48)十一、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49)(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49)(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51)(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54)(四)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54)(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55)十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56)(一)加强组织领导 (56)(二)加强统筹协调 (56)(三)加强监督检查 (56)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一、总则1.1制定目的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出发,为加强对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的规范和引导,积极稳妥推进城际轨道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引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创新,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1.2法律地位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发展的行动纲领,按照本规划纲要分批制定的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是编制、调整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站场TOD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方案的依据。

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3)《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4)《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5)《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7)《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站场周边土地利用状况深化调查》1.4指导思想——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突出各市、各站场发展特色相协调。

协调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与沿线城镇空间发展关系,完善区域空间格局,引导人口和现代服务业向城际轨道交通沿线集聚,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集约、高效的空间支持,提升已有节点地区功能,培育新兴节点和功能集聚区,促进外围地区快速发展,引导区域城镇的分工协作,实现区域城镇更合理、高效的布局。

——公共交通引导发展与保障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通过规划引导,集约高效利用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周边地区土地资源,大力推动沿线综合开发,提高对于人口和服务的集聚能力,提高城际轨道交通的客源规模,通过沿线土地资源的增值弥补轨道交通运营和建设的资金缺口,实现滚动建设、持续发展。

——集约用地与提升空间品质相协调。

转变蔓延式空间扩张和土地低效利用发展模式,结合城镇功能提升需求,创新土地综合利用模式,打造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新型城镇化典型空间示范区。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交通体系规划 (图)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交通体系规划 (图)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交通体系规划 (图)《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交通体系规划(图) 整合区域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航道和机场、海港、内河航运港等交通通道和交通枢纽,构筑由“两环六横十三纵”的高速公路网络、“三横七纵”的干线铁路网络、“四横四纵”的城际轨道网络、“三横三纵”的干线航道网络以及由五大机场、四大深水枢纽港区共同组成的水陆空并举、干支相连、集疏成网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多元化交通方式一体运作、多层次交通枢纽紧密联系、多方位交通通道网络分布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对外强化区域辐射、对内促进区域协调的交通运输功能。

1、航空:强化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作为枢纽机场的核心辐射作用,发挥深圳机场作为区域航空枢纽的重要补充作用,加强珠海机场对广东西翼地区的干线机场服务功能,条件成熟时建设惠州、肇庆支线机场,并通过通航权资源开放和机场经营权开放,促进珠江三角洲主要机场之间以及与香港、澳门机场之间的经营协作,整合“大珠三角”的航空资源。

2、水运:发挥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国家级主枢纽港的主导作用,培育惠州枢纽港。

重点发展广州南沙、深圳盐田、深圳西部港区、珠海高栏等深水港区,培育惠州大亚湾等深水港区,加强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等支线港、喂给港与各主要深水港区的联系。

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的特点,发展以西江为主,北江、东江为辅的内河航运网络,加强港口的陆路疏运网络的建设,改善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

3、高速公路:适时建设(东岸)机荷高速跨珠江口连接(西岸)西部沿海高速、江中高速的南部跨海高速公路通道;延伸常虎高速、莞惠高速向西经西岸都市区至云浮、广西,向东至揭阳、福建,形成珠三角中部高速公路通道;建成京珠高速、粤赣高速、广贺高速、广梧高速、广清高速(北延)、广从高速(北延)、博深高速(北延),打通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珠三角北部高速、广珠西线(太澳)高速、江肇高速、江珠高速、广深沿海高速、增深高速、深惠沿海高速,加强城镇群内部及与港澳之间的交通联系,与现有高速公路一道,形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一、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一)要求: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二)现状: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导向(三)背景: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四)转型: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途径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三)规划目标三、主要任务和规划措施(一)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建设广州、深圳世界城市,打造珠三角世界城市区域,提升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携手港澳共建宜居湾区,打造新型发展模式示范区,携领区域一体化(四)引导区域公交网络与城市-区域空间发展良性互动,促进城镇群紧凑、有序和一体化发展(五)划定区域绿地、推进区域绿道建设,实现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完美结合(六)重点优化城市(镇)增长区,培育新城和新型社区,促进城乡融合(七)推进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优化城乡服务中心体系(八)推进绿色城乡设计,建设珠三角魅力城乡四、机制创新和政策保障(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落实各项行动的保障政策(二)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促进规划一体化(三)完善规划法规、标准,增强城乡规划的统筹能力(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施评估考核五、近期重点项目附图1:珠江三角洲城乡建设用地拓展图附图2:珠江三角洲各市、镇总体规划拼合图附图3: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空间结构图附图4:珠江三角洲区域公交走廊与集聚中心图附图5:珠江三角洲区域绿地图附图6: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图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为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加强规划协调,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纲要〉的决定》的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一)要求: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导向。

推进珠三角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城镇群的整体竞争力是《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积极实施《规划纲要》明确了近期工作重点。

城乡规划一方面要深入落实《规划纲要》关于切实加强统筹城乡的规划布局、优化珠三角城镇群的空间结构、构建城乡规划统筹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等要求,同时要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在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中大力支撑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珠三角地区的规划统筹和空间布局。

2005年,省政府公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年)》,明确了区域空间发展策略、总体布局、城镇中心体系,对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以及珠三角的生态、交通、产业、市政设施等城镇发展支撑体系提出了规划指引,并制定了详细明晰的分级、分类空间管治措施;省人大公布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从地方法规的层面予以保障。

当前,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指引已经明确,区域空间一体化的格局和目标已经确立。

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关键最重要是要找准制约和影响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策划提出破解难点、解决问题的行动和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区域空间格局的逐步优化、城乡发展的逐步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现状: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开发建设强度最大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至2008年底,珠三角城镇化水平达80.5%,人口平均密度为863人∕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879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土地总面积的16.00。

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珠三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管理得到了规范,区域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得到了加强,城际地区协调规划的编制得到了推进,同时,珠三角9市均陆续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市的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空间结构进一步融合,珠三角初步形成了多中心、密集化的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奠定了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基础。

但是,由于城乡规划在区域层面调控手段、资源的不足,珠三角城镇群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仍然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1)资源利用不集约,土地利用模式粗放,非农建设快速无序蔓延(附图1),近20年珠三角建设用地年均增长11%,按目前各市城市规划建设规模汇总(附图2),至2020年珠三角建设用地面积将超越土地总面积的30%,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也可能超越合理上限的警戒线;2008年,珠三角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为3.5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先进城镇群地均产出水平。

(2)城镇环境质量不高,由于建设模式的粗放带来城乡居民区与工业、农业区的无序混杂,区域绿地被肢解并趋于破碎、零散,城乡建设风貌景观亟待提升;人居环境备受压逼,写意的休闲空间、洁净的空气和清洁的水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008年,珠三角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分别为55.9%和63.9%,远低于世界先进城镇群的水平。

(3)区域协调机制薄弱,区域性设施建设与城镇功能、布局相脱节;城市之间、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缺乏衔接机制和统一的标准体系。

(4)城乡统筹不足,发展资源过于集中在城镇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加大,“城中村”普遍存在,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

珠三角面临的问题突出地反映了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成为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的主题,构建高效益利用资源、高品质建设城乡的模式,有效地解决建设发展模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大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背景: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城市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催生了城镇群和城市区域。

在两者的复合作用下,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范围的经济实力雄厚的若干城市组成的“世界城市区域”已经成为全球、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同时,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质量正日渐成为衡量世界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前沿阵地和战略空间,亟待通过打造世界城市带动区域走向高品质的一体化道路,朝着“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的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珠三角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和重要使命。

为应对全球环境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国际社会已经广泛达成“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以及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转危为机”的共识,将低碳发展策略作为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着力通过建设低碳城市与区域,为城乡区域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战略转型提供不歇的动力。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除逐步地、有条件地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建筑以及消费方式的低碳化外,均注意到区域和城市(镇)的空间格局、土地使用方式对发展是否低碳、高效能、高品质起着结构性及难于反溯的刚性作用,因而将城乡规划作为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在区域层面,积极推动区域绿地系统的完善和维护,着力通过大运量公交构建多中心、紧凑集约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在城市(镇)层面,注重城市(镇)整体形态结构、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行公交引导(TOD)的土地开发;在社区层面,通过建设绿色社区、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市政等手段营造绿色人居,实现资源节约。

世界潮流必须把握,先进经验应当借鉴,打造世界城市、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确立低碳生态化模式、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值得处于金融危机和资源紧缺双重压力下的珠三角积极探索。

(四)转型: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珠三角的首要战略任务,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转型的方向。

城乡规划必须遵循这一发展方向并为之提供有力的支撑,提出实现转型的明确路线图,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所独具的长期性、结构性、先导性的综合调控作用,切实落实好《规划纲要》关于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要求,率先建立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在空间资源配置上遏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引导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高聚集、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促进珠三角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建设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确保全省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既定的城乡区域空间格局下,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明确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促进城乡的融合和区域的协调,推动珠三角空间格局的优化、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为建设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镇群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以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为主题,以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统领,以《规划纲要》关于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有关要求为导向,深化《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一体化区域空间格局和发展策略(附图3),积极借鉴发达地区成熟的先进经验,针对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总体模式创立、中心城市带动、区域战略资源调控、重点地区优化、关键因素引导、政策机制保障等不同层次、侧面,抓准重点,安排规划行动和措施(规划技术路线图如下)。

——以构建低碳生态化、高效能、高品质的城乡规划建设模式为统领,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支撑和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将广州、深圳打造为世界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生活质量,带动区域一体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环珠江口湾区”为创新载体,携手港澳共同打造大珠三角发展方式转变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精华区,以点带面、携领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