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植物组织培养
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
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研究及其应用近年来,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基因研究、生命科学、植物研究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拟南芥的简要概述、它的研究意义及其应用。
一、拟南芥的简要概述拟南芥又称阿拉伯芥,是一种野生的十字花科植物,原生于欧亚大陆和北非地区。
其茎干和叶片均为绿色,上有细小的毛发。
花呈白色或淡紫色,直径小于1厘米。
拟南芥生长速度快、品种多、繁殖容易,在科研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二、拟南芥的研究意义1.作为基因研究的模式生物拟南芥作为基因研究的模式生物,具有以下优点:基因组大小小、具有根状突起、矮化的基因型、组织培养方便、可由玻璃甚至纸材料提供营养等。
这些特点使得该植物成为研究基因的最佳模式生物。
同时,拟南芥的基因组已被测序,基因的位置与功能已经明确,使得对基因研究的理解更加深入。
2.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同时,拟南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拟南芥的特殊性质来进行基因突变、转化和表达等的研究。
例如,基于拟南芥研究,科学家们成功构建出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从而在人体基因突变或失调时进行更好的研究。
3.植物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植物研究中,拟南芥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的各个领域中。
例如,作为植物学的模式生物,拟南芥可以被用来分析植物形态发育,探究其内部发育机制,对于改良植物形态、增加植物产量等有重要贡献。
此外,拟南芥也可以被用作对抗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抗逆能力等方面。
三、拟南芥的应用1.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是指改变基因序列,从而使其产生或失去所需的特定功能。
拟南芥在基因编辑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家可以利用CRISPR Cas9的技术,通过拟南芥的基因编辑或基因敲除来寻找植物基因。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种变异,为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2.药物研究拟南芥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
科学家们使用拟南芥来研究最终产生药物的植物代谢通路和酵素。
同时,发现药物生产的最佳条件,也依赖于拟南芥的研究。
[转载]拟南芥培养
[转载]拟南芥培养一、拟南芥播种种子装入dorf管内,20μl种子加1ml 75% 乙醇消毒1分钟;吸去乙醇,加入1ml 50%次氯酸钠:50%无菌水:0.05%吐温(or 5%漂白粉),震荡洗涤15-20分钟;稍离心使种子沉于下部,吸去次氯酸钠或漂白粉,加入无菌蒸馏水清洗(清洗3次,每次洗完后稍离心,吸净水分);将种子用接种环均匀铺于MS培养基上,用封口膜封口,放入4℃冰箱内冷处理2-3天(春化)。
MS培养基的用量:直径为9cm的培养皿用25ml,直径为6cm 的培养皿用12.5ml。
加培养基时先将凝固的培养基用微波炉高温5分钟左右至全部解冻,然后慢慢冷却至不太烫手时倒板,如要加潮霉素等抗生素也是在此次加,加入后摇匀然后倒板。
倒板后至自然冷却即可铺种,如水分较多或板不够硬,亦可于倒板后将培养皿盖打开晾10分钟左右(此时超净台要关闭)。
种子的杀菌、清洗、铺板等过程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操作,操作者进入超净工作台要用酒精棉球擦拭手、器具、超净台,防止感染细菌、真菌。
二、MS固体培养基制备1.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和保存MS培养基含有近30种营养成分,为了避免每次配制培养基都要对这几十种成分进行称量,可将培养基中的各种成分,按原量的20倍或200倍分别称量,配成浓缩液,这种浓缩液叫做培养基母液。
这样每次使用时,取其总量的1/20(50 mL)或1/200(5 mL),加水稀释,制成培养液。
现将制备培养基母液所需的各类物质的量列出,供配制时使用。
大量元素(母液Ⅰ,20×) mg/LNH4NO3 33 000KNO3 38 000CaCl2·2H2O 8 800MgSO4·7H2O 7 400KH2PO4 3 400微量元素(母液Ⅱ,200×) mg/LKI 166H3BO3 1 240MnSO4·4H2O 4 460ZnSO4·7H2O 1 720Na2MoO4·2H2O 50CuSO4·5H2O 5CoCl2·6H2O 5铁盐(母液Ⅲ,200×) mg/LFeSO4·7H2O 5 560Na2-EDTA·2H2O 7 460有机成分(母液Ⅳ,200×) mg/LⅣA肌醇 20 000ⅣB烟酸 100盐酸吡哆醇(维生素B6) 100盐酸硫胺素(维生素B1) 100甘氨酸 400上述几种母液都要单独配成1 L的贮备液。
拟南芥植物组织培养
拟南芥植物组织培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拟南芥组织培养一、种子消毒:方法一:将拟南芥种子置于1 .5 ml eppendorf 管(微量离心管)中,加入1 ml 蒸馏水,4C春化3 d,70 %(v/v )乙醇1mi n、7 %(v/v )次氯酸钠10 mi n 浸泡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5 次。
方法二: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无菌蒸馏水浸泡1 min,然后用80%乙醇消毒90s,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3~5次备用。
消毒完毕的种子可以用200ul的tips吸去洗涤液,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挥发掉残余水分、洗涤液。
方法三、取野生型拟南芥种子放人离心管内,75%乙醇清洗后,无菌蒸馏水清洗1—2次,转入无菌离心管;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6 min,用无菌蒸馏水清洗3~4次,加入1 ml无菌水,用移液枪接种。
二、选用的培养基选用1/2MS培养基对种子进行培养。
(MS和1/2MS都可以,1/2MS就是大量元素减半,其他东西和ms培养基是一样的量。
糖可以加,会长得比较好,但是也很容易污染。
如果在平板上要生长时间比较长,需要做一些实验的,比如根的发育,最好不要加。
)也可以用MS+30 g/L蔗糖的固体培养基。
(我想两种培养基都接种上,比作对比确定好坏)。
MS培养基配料表:三:接种方法拟南芥种子消毒后,用移液枪吸取拟南芥种子和水的混合物,均匀地在MS 生长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滴落,并使之形成两条平行的直线。
(如不行,可适当添加琼脂)。
四、培养得无菌苗接种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型号:GXZ.500C;培养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培养温度为22℃中竖直培养。
3天后即可取材用于器官离体再生实验。
萌发5天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镊子将苗移栽到装有1/2 MS培养基的50ml三角瓶中(每瓶4--6棵,视情况而定),于短日照条件下培养30天左右获得无菌苗。
叶片外植体接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叶片外植体的采集、消毒和接种技术。
2. 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植物再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二、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离体培养,使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再生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外植体接种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培养物的生长和分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拟南芥叶片、70%酒精、氯化汞、无菌水、MS培养基、琼脂、无菌滤纸、镊子、剪刀、接种箱、培养箱、显微镜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外植体采集:选取生长旺盛的拟南芥叶片,用剪刀剪下叶片,放入无菌水中浸泡。
2. 外植体消毒:将浸泡后的叶片取出,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然后用70%酒精消毒30秒,再用氯化汞消毒5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3. 外植体接种:将消毒后的叶片用无菌剪刀剪成0.5cm×0.5cm的小块,接种在MS培养基上。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温度设置为25℃,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光照强度为2000lx。
5. 观察记录:每隔3天观察外植体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状况、分化情况、污染情况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植体生长状况:接种后的叶片外植体在培养3天后开始生长,叶片逐渐展开,颜色变绿,长出白色绒毛。
2. 外植体分化情况:在培养过程中,部分外植体分化出芽和根,形成完整的小植株。
3. 污染情况:在培养过程中,部分外植体发生污染,表现为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菌落,需要及时清除。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成功掌握了叶片外植体的采集、消毒和接种技术。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有效地诱导植物外植体再生,为植物育种、繁殖等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培养条件的控制,以降低污染率,提高外植体的成活率。
七、实验讨论1. 外植体消毒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消毒时间过长或过短均可能导致外植体死亡或污染。
实验报告组培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离体培养技术,将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具有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植物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器官,进而形成完整的植株。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拟南芥种子、MS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消毒液等。
2.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移液器、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种子消毒:将拟南芥种子用70%的酒精消毒30秒,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
2. 种子萌发:将消毒后的种子接种于含有1/2M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 营养组织分离:待种子萌发后,选择生长良好的幼苗,用无菌剪刀将幼苗的茎尖和叶片剪下。
4. 培养基制备:将MS培养基加入琼脂糖,溶解后高压蒸汽灭菌,制成固体培养基。
5. 培养基接种:将分离得到的营养组织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6. 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培养皿中植物组织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经过消毒和萌发处理后,拟南芥种子成功萌发,长出幼苗。
2. 营养组织分离:成功分离出拟南芥的茎尖和叶片。
3. 培养基接种:接种后的植物组织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生长良好。
4. 生长情况:接种后的植物组织逐渐分化出根、茎、叶等器官,形成完整植株。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拟南芥的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植物,提高植物繁殖效率。
3. 本实验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的发展。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种子消毒和培养基制备是关键环节,需要严格控制无菌操作。
2. 在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植物组织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拟南芥
拟南芥培养方法的进展研究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是十字花科拟南芥属植物, 虽然没有经济价值, 但具有生育期短, 植株个体小及基因组小等特点, 因而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作为分子生物学和传统遗传学研究的模式实验材料, 作为高等植物中具有最少基因组的物种,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得。
为了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国内已引入了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
室内培养不仅可以得到试验所需的材料,也可以打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拟南芥进行各种诱导,为拟南芥新品种的培养和种性的改良提供便利条件,掌握拟南芥室内培养技术对顺利开展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 拟南芥属于较难培养的植物,许多因素制约着它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比如,拟南芥种子特别小, 幼苗很弱, 易夭折, 给它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目前,国内很少有实验室具备国外人工气候室培养拟南芥的全方位调控条件, 在拟南芥培养方面存在成活率低、培养周期长等问题。
因此, 掌握拟南芥的培养技术非常重要。
拟南芥室内培养方法研究拟南芥室内培养一般从种子春化开始,经历消毒、育苗、移栽、后期管理、种子收集及保存等阶段。
通常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方法。
1种子的春化春化作用(verna lization)是某些高等植物具备成花能力所必需的,即通过适当长度和强度的冷处理诱导开花抑制蛋白基因沉默,从而使植物具备开花能力.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春化过程中特定抑制蛋白表达沉默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染色体上特定位点的组氨酸的共价修饰. 种子播前需在湿润条件下置4℃冰箱内低温处理3~4 d,对于已在冰箱内保存一个月以上的种子可不必低温处理。
2种子的消毒拟南芥种子的消毒主要是用次氯酸钠溶液和酒精,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种子上的病毒和细菌有不同的杀灭作用,结合文献资料,在本人第二课堂的实验中(《拟南芥三种培养方法的比较》),对比了三种不同的消毒方法,探索消毒方法旨在寻找出一种对拟南芥种子伤害最小,并且最有效的消毒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和植物育种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这项技术主要利用了植物的细胞分化能力和再生能力,可以快速地繁殖可能存在难以从传统方法中繁殖的珍贵杂交植物,也可以实现对植物细胞的胁迫响应和基因编辑等诸多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利用了植物的细胞分化和再生能力。
细胞分化是指幼芽、幼果、根尖和花药等植物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经过一系列特定的刺激条件下,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即实现了细胞特异性。
再生是指植物的一部分组织在特定培养条件下,重新生成植物的整个体。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将一个细胞分化成数百万个相同的细胞,并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制备品系,使得不同物种的细胞和组织可以在相同的培养基中生长。
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步骤包括杀菌、切割、愈伤组织诱导和发生、培养、移植等环节。
其中,杀菌和切割非常关键,因为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会影响组织培养的成功率,而切割的精度也会直接影响组织培养结果的质量,因此这两个步骤需要高度谨慎。
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有诸多应用,在农业、医药和基础研究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里介绍一下其中几种典型的应用:(1)珍稀植物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无菌的环境下大幅增加珍贵植物的繁殖速度。
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数周内繁殖出数千个香草苗,而传统育苗方法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繁殖同样量的苗木。
因此,组织培养可以为植物育种提供新的繁殖选项,使得更多珍贵的非传统植物得以保护和繁殖。
(2)抗病性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抗病性植物育种。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从高度抗病的植物中快速筛选出抗病性相关的基因,然后将这些基因转移到产生食用作物的植物中。
这样,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作物的抗病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减少了农民因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亚洲稻瘟病的抗病性基因导入到大米中,并成功培育出了抗病大米。
拟南芥——精选推荐
拟南芥拟南芥培养⽅法的进展研究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是⼗字花科拟南芥属植物, 虽然没有经济价值, 但具有⽣育期短, 植株个体⼩及基因组⼩等特点,因⽽长期以来⼀直被⽤来作为分⼦⽣物学和传统遗传学研究的模式实验材料, 作为⾼等植物中具有最少基因组的物种,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得。
为了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国内已引⼊了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
室内培养不仅可以得到试验所需的材料,也可以打破⾃然条件的限制对拟南芥进⾏各种诱导,为拟南芥新品种的培养和种性的改良提供便利条件,掌握拟南芥室内培养技术对顺利开展植物发育⽣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拟南芥属于较难培养的植物,许多因素制约着它的正常⽣长和发育,⽐如,拟南芥种⼦特别⼩, 幼苗很弱, 易夭折, 给它的培养带来⼀定的困难。
⽬前,国内很少有实验室具备国外⼈⼯⽓候室培养拟南芥的全⽅位调控条件, 在拟南芥培养⽅⾯存在成活率低、培养周期长等问题。
因此, 掌握拟南芥的培养技术⾮常重要。
拟南芥室内培养⽅法研究拟南芥室内培养⼀般从种⼦春化开始,经历消毒、育苗、移栽、后期管理、种⼦收集及保存等阶段。
通常采⽤⽔培和⼟培两种⽅法。
1种⼦的春化春化作⽤(verna lization)是某些⾼等植物具备成花能⼒所必需的,即通过适当长度和强度的冷处理诱导开花抑制蛋⽩基因沉默,从⽽使植物具备开花能⼒.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春化过程中特定抑制蛋⽩表达沉默的原因部分是由于染⾊体上特定位点的组氨酸的共价修饰. 种⼦播前需在湿润条件下置4℃冰箱内低温处理3~4 d,对于已在冰箱内保存⼀个⽉以上的种⼦可不必低温处理。
2种⼦的消毒拟南芥种⼦的消毒主要是⽤次氯酸钠溶液和酒精,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种⼦上的病毒和细菌有不同的杀灭作⽤,结合⽂献资料,在本⼈第⼆课堂的实验中(《拟南芥三种培养⽅法的⽐较》),对⽐了三种不同的消毒⽅法,探索消毒⽅法旨在寻找出⼀种对拟南芥种⼦伤害最⼩,并且最有效的消毒⽅法。
拟南芥种植到培养基中的方法
拟南芥种植到培养基中的方法
拟南芥种植到培养基中的方法
材料:1/2MS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专用琼脂、1ml吸头(灭菌)、0.1%琼脂糖、水(灭菌)、75%酒精
种植过程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具体方法为:
1、种植前先将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物品放到超净工作台,紫外线灭菌15分钟左右,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
注:种子不能放在紫外灯下照射,以免引起损伤和变异。
2、用75%酒精棉球将暴露于实验台内的手及其他部分擦拭一遍,起消毒作用,种植过程中最好不要在上风向放东西,手也最好不要在上风向经过。
3、在放有种子的离心管中加入75%的酒精,消毒5分钟左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种子的活性。
酒精的量大约为离心管体积的2/3,上下颠倒离心管使种子与酒精充分接触。
种子不宜过多(超过50ul),否则消毒效果不好。
4、消毒完后,将离心管中的酒精吸出,用灭菌的ddH2O漂洗3-5遍,注意有一些种子会漂浮在水中。
在洗的过程中用移液器慢慢吹打,注意更换吸头,避免交叉污染。
5、种子漂洗完后将适量0.1%琼脂糖加入离心管中。
之所以用琼脂糖而不是水是因为琼脂糖有粘性,种子会悬浮在其中,而在水中种子一般都沉在底部不便于种植。
将种子均匀滴到1/2MS培养基中,每个平皿大约种植30粒左右,在培养皿的盖和底部最好都要写上种植的
拟南芥的名称以及日期,最后用胶条将培养皿封口。
6、将培养皿放到4℃冰箱中(主要是让种子均匀发芽),2-3天后便可拿到培养间中。
拟南芥吊兰的组织培养及其比较
吊兰的组织培养及总结孟佳(东北育才学校生命科学实验室110001)Tissue Culture and Summary of Chlorophytum comosum MENG Jia(Northeast Yucai Middle School, Biology Laboratory,11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银边吊兰进行的组织培养,研究了以MS培养基为基础进行的吊兰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所需的植物激素种类和含量,记录其生长过程,并对组织培养过程的一般方法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Abstract:Through the tissue culture of Chlorophytum comosum,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kinds and concentrations of phytohormone densities in the MS medium on the callus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lso, studied and summarized the general method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tissue culture.关键词:吊兰, 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分化Key words:Chlorophytum comosum, tissue culture, callus, differentiation绪论:1.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简称,又叫植物体细胞遗传学或植物克隆,是基因工程的一个环节,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组织培养不涉及到基因的遗传重组,所以克隆出的植物与其源植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背景,因此克隆植物的性状较一致。
另外对一些通过种子繁殖较困难或后代产生重大分离的物种而言,组织培养技术更实用。
拟南芥培育方法
拟南芥培育方法—通用指南一、原理拟南芥作为高等植物的模式生物被全世界的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广泛研究。
然而,照顾好这种小植物可能不是那么容易。
这里介绍一个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的HevenSze实验室的通用指南。
Sze实验室及其他实验室的成员为建立这个在实验室培育拟南芥的通用指南做出了许多努力。
二、步骤1. 准备种植用土我们使用Miracle-Gro混合土(2立方英尺一袋)与Miracle-Gro珍珠岩(8夸脱一袋)来培养拟南芥,在一个可以放下2袋混合土的大容器中和土,1袋混合土(2立方英尺)混入半袋珍珠岩(4夸脱)。
注意:Sze实验室在装土之前经常将土灭菌!(方法如下)(1)将干土放入灭菌容器中,直至与顶部相差一英寸,将土拍实。
(2)用铝箔纸将容器封住,在每一个容器上放一张灭菌用胶带,缠好。
确保容器外没有土,放入灭菌锅。
(3)用常规/秒速/快速模式灭菌30~50 min,灭菌模式及时间取决于灭菌的容器数量。
(4)当温度降至室温,将土放入花盆,轻轻压实。
记住将灭菌土保存好,避免种子或菌类污染。
灭过菌的土至少可以使用两星期,如无需要请不要多次灭菌。
(5)将花盆用去离子水浸没(不要超过土表面)用humidomes覆盖,使其吸水3-6小时或过夜。
吸水后应该还保存约1英寸高的水,如果没有请添水。
(6)此时的土可以用于种植拟南芥。
2. 种子消毒方法A(1)取适量种子(野生型、突变体或互补株系)置于一个EP管中,加1 ml 消毒溶液。
消毒溶液:20%Chlorox消毒液0.05%Tween-20用新灭过菌的无菌水配制。
(2)用振荡器以最大速度震荡20-30秒。
(3)放置7-10 min,偶尔震荡一下。
(4)8 000 rpm 离心5秒。
(5)仔细将水倒出。
(6)加1 ml 无菌水,震荡重旋种子。
(7)8 000 rpm 离心5秒,倒去上清。
(8)重复步骤6-7,重复四次。
(9)将灭菌的种子移到底部铺有无菌滤纸的小Fisher盘(100×15 mm)中。
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试验摘要拟南芥外植体在MS培养基和不同的激素组合下都能不同程度地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形成植株。
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诱导拟南外植体形成芥愈伤组织的效率不同。
1.5mg/L6-BA和0.01mg/LNAA、0.5mg/L6-BA和0.1mg/LIAA、2.0mg/LZT和0.2mg/LNAA、1.5mg/LZT和 0.2mg/LIAA的激素组合诱导出愈伤组织的效率最高。
关键词愈伤组织拟南芥 MS培养基Arabidopsis callus induction testAbstract Arabidopsis explants on MS medium with different hormone combinations can be formed in varying degrees, the formation of callus and further plants.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ormone induction of the Arabidopsis mustard explants callus form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1.5mg/L6-BA and 0.01mg/LNAA, 0.5mg/L6-BA and 0.1mg/LIAA, 2.0mg/LZT and 0.2 mg / LNAA, 1.5mg/LZT and 0.2mg/LIAA combination hormone induced callus the most efficient organization.Key words callus Arabidopsis MS medium拟南芥(Arabidopsis)又称鼠耳芥,是十字花科拟南芥属植物,它有许多生态变种, 有很短的生命周期(5—6周) , 染色体数目少, 其单倍体基因组约为7 x 1)碱基对, 在高等植物中是最小的,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及新疆也有分布,有许多生态型。
Columbia型拟南芥愈伤组织培养研究
对策分析[J ] . 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1) :8 - 10. [ 8 ] 王延琴 ,杨伟华 ,周大云 ,等. 棉子营养成分与发芽率及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Col umbi a 型拟南芥种子由河北师范大学馈赠 ,
脯氨酸、水解酪蛋白、谷氨酰胺、蔗糖及 2 ,42D 和 62 BA 等试剂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 公司 。 1. 2 方法 1. 2. 1 拟南芥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以 MS , NB (N6 大量元素 ,B5 微量元素及无机成分) 为基本培 养基 ,附加一定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激素以及适量的 脯氨酸 、水解酪蛋白 、谷氨酰胺和蔗糖 。设置附加 1. 0 mg/ L ,2. 0 mg/ L ,4. 0 mg/ L 的 2 ,42D 和1. 0 mg/ L , 1. 5 mg/ L的 62BA 等外源激素。将上述培养基调 p H 至5. 8 ,高温高压灭菌 ,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备用 。 不同培养基的激素浓度配比见表 1 。
出苗率的关系[J ] . 棉花学报 ,2003 ,15 (2) :109 - 112. [ 9 ] 周大云 ,许红霞 ,杨伟华. 棉花种子短期贮藏发芽与休
眠变化的研究[J ] . 中国棉花 ,2007 (11) :10 - 11. [ 10 ] 吴社兰 ,刘克凤. 应用脱绒包衣棉种好处多 [J ] . 河南
1. 2. 2 种子处理 选取 Col um bi a 型拟南芥种子 , 在超净工作台内 ,用无菌蒸馏水浸泡 1 min ,然后用 80 %乙醇消毒 90s ,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3~5 次 备用 。 1. 2. 3 愈伤组织诱导 将处理好的拟南芥种子置 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上 ,每个培养皿 30 ~ 40 粒 ,26~28 ℃暗培养 。待培养 3~4 周后 ,观察愈伤 组织状态 ,统计不同培养基中 ,不同浓度激素配比的 拟南芥愈伤组织的出愈率 :出愈率 = (产生愈伤组织 的种胚数/ 接种的种胚数) ×100 %。
拟南芥培养基配置
1.1 播种和发芽拟南芥可在非无菌条件下,生长在土壤或人工配制的各种培养基中。
作为栽植的容器,可根据各自条件置于花盆或格状分离的多穴塑料盘中。
常用的混合物有泥炭藓、营养土、蛭石和珍珠岩等,例如珍珠岩∶蛭石∶泥炭藓=1∶1∶1的混合物,表土、堆肥或腐殖质土∶珍珠岩或蛭石=1∶1,1∶2或2∶1的混合物。
如果用于营养研究则可以蛭石类惰性物质作培养介质,施以配有营养物质的水溶液。
栽培拟南芥的介质均要求有良好的排水性,因此一般混合砂子、蛭石等惰性介质,保持良好的排水,防止过湿引起真菌和昆虫幼虫滋生。
播种前土壤混合物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0min,以杀死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的任何害虫。
在把土壤混合物置于花盆或其他容器中后,将整个容器置于水或营养液中,靠毛细管作用浸湿介质,然后将处理洗净来的种子,用尖头烧融后的移液管小心移至土表,均匀播下。
如果播种量较大,可用浓度为0.1g/100mL琼脂或砂子事先均匀混合后播种。
种子发芽期间必须保持高湿度,故容器可用塑料膜复盖,保持一周左右方可揭去。
[1]将播有种子的容器移至低温或相应低温条件下,在 2~4℃下放置 2~4d,从而于吸胀条件下破除种子休眠,这对新鲜收获的拟南芥种子尤为必要。
对大多数拟南芥品系来说其种子是中度休眠的,收获已久的这类生态型的拟南芥种子可免于低温处理,而有些生态型甚至需长达7d的低温处理。
干种子的低温处理往往是无效的。
低温处理后,将盆移至温室或生长室,在22℃ 左右发芽,夜温可比日温低2℃,用 2000lx的荧光灯给予光照,光周期为18h光 /6h暗(也可24h光照[2]),在 5d左右可见拟南芥发芽。
拟南芥发芽需光,故防止种子被土覆盖。
1.2 生长发育条件的控制[3]拟南芥一般是冬性一年生植物,自然条件下种子在秋天发芽,幼年期度过冬天,花分生组织在春季分化,种子在夏季成熟脱落。
大多数实验室栽植的拟南芥品种在发芽后 4周开花,而在 4~6周后采集种子。
自制培养箱探究拟南芥种植培养条件
自制培养箱探究拟南芥种植培养条件摘要:拟南芥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之物之一,培养拟南芥可以为学习孟德尔杂交实验奠定基础。
在新疆干燥,偏见气候,无光照培养箱条件下,探索拟南芥种植培养方法。
关键词:拟南芥种植培养一、拟南芥培养的意义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又称鼠耳芥,分布广泛,一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十字花科,总状花序顶生,花朵直径约3mm,花瓣4片,白色,匙形。
长角果线形,长0.5~2厘米,每个含20~30粒种子。
拟南芥的特点是植株小,生命周期短,易培养,春型拟南芥萌发后3周左右就可开花,能在6周内完成一个世代,严格自花传粉,基因高度纯合,染色体有5对,每个染色体组有7000万个碱基对,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已完成。
因其以上优点,成为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称为植物中的果蝇,是目前公认的五大模式生物之一。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是开启遗传学学习的首要也是重要篇章,孟德尔两大遗传学定律的提出,是以豌豆杂交实验为基础展开。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为帮助学生打成对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展开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1]。
该实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性状分离比形成的核心原因,为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体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笔者想利用与豌豆生殖方式类似的拟南芥模拟重复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而这一实验的基础是在现有条件下培养拟南芥,为学生模拟孟德尔实验奠定基础。
二、拟南芥培养条件初步探索拟南芥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生活适应能力强,实验室培养一般采用无菌种植,即,在无菌条件下,种子经过75%酒精消毒,晾干后播种于MS或1/2MS固体培养基,春化48h,春化结束后,转入光照培养箱培养10天以上。
条件为16小时光照(8000LX),8小时黑暗交替,待长出真叶后移苗至以蛭石,草炭土按照1:3比例混合,提前3-6小时吸水的土壤中,并用保鲜膜覆盖1-2天。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三种被子植物幼苗的结构、发育和演化分析
(b)(c围1—1生长素运输减弱情况下的拟南芥叶脉式样的发育基冈分析已表明器官水平上的维管模式也是被位置信息控制。
拟南芥AVBl基冈突变体不仅转换外韧维管柬为周术维管束.而且破目:苇的环状维管束式样””。
avbl突变体中,人鼙的维管柬分支进入髓,类似单子叶植物茎的维管模式。
这表明当决定环状维管组织的位置信息被破坏,维管束会在髓形成。
研究avbl突变体中生}:=素输出载体的分布信息很有意义。
决定维管束模式的位置信息的重要性在几个器官极性突变体如用6∥”和ago”…中体现。
这些突变体在叶中显示变换的维管模式。
YABBY基冈编码转录闻子…”,AGO基冈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蛋白质…”J。
其它影响维管模式的突变体也被分离{l;来(表卜I,卜2)。
大量的突变体是根据子叶或真叶的变化被分离。
这些突变体山现不连续的、随意的或者减少的叫脉”。
”’“。
’“1。
近来,一个在根和盾片状1,仃变换的维管模式的玉米突变体被发现”…。
所有的维管模式突变体揭示了植物生长和发育在其它方面的缺陷,这也表明人母被影响的基闻参与到植物止常发育的重要过程。
突变体中相关基冈的分离和它们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利『^分析参与到维管模式形成的路径。
TABLE】一1MutantsaffectingvascularNI纠}l、andf(}t}hpaItern、ifl表卜1影响茎和根维管模式的突变体中国农业人学坝}学位论文猜~青史献综述细胞组成的中央顶端K,其中的原始细胞比其它原套细胞人,而上i有较人的核平』】液泡,冈而染色较浅:另一个区域是原始细胞和叶原基之间顺端的侧而医,它由较小的.染色深的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分裂比较频繁。
原体n:被子机物中,根据内部排列,可分为两个类型。
1.一般被子植物型(usualangiospermtype),该类型原体分为■个医域(a)中央博细胞f×:(b)肋状分生卅纵区;(c)周同分生组织区。
2.们入掌利(opuntiatype),这种类型多了一个fx,印形成层过渡区,这个区域是帽状的.存在丁中央母细胞和肋状分生鲴移l及周围分生组纵之间,它住间隔朋时高度和直径相当人,接近产生州。
拟南芥培养攻略
拟南芥培养攻略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拟南芥培养全攻略拟南芥又名阿拉伯芥,属十字花科,为二年生草本植物。
具有植株形态小,平铺直径5cm,高30cm;生长区域小,易于培养;基因组小,只有5条染色体,15700万个碱基对,27000个基因;生长速度快,周期短,一个世代大约只需要6周的时间;可自花授粉,也可以在不同种质系间杂交,种子多,每株每世代可产数千粒种子等特点。
因此,拟南芥是植物科学,包括遗传学和植物发育研究中的模式植物之一(图1)。
在2000年,拟南芥成为了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
尽管拟南芥生长周期短,且易于培养,但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对光照、水分及湿度等各种条件的控制有所差别,利用PERCIVAL AR 系列拟南芥培养箱可设置不同的生长环境,满足不同的实验需求。
一、正常培养简单的拟南芥培养,可用于基因表达、器官发育、基因突变等研究。
1、首先把拟南芥种子放到滤纸上,用70%酒精进行消毒处理,再用无水酒精进行处理(也可选择20%漂白剂以及% Triton X-10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做杀菌处理20分钟)。
用无菌水冲洗5遍,然后将种子点到MS培养基上,,另加%琼脂以及2%蔗糖。
2、把种子放到4℃黑暗条件下进行春化48h-72h左右,AR系列培养箱图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催芽,然后转到PERCIVAL AR 系列培养箱中(图2)。
利用Intellus 控制器,编辑简单的昼夜模式,设定光照时间16小时(黑暗8小时)或者光照14小时(黑暗10小时);选配Q22连续光强调节装置,设定光照强度为100-150umol/;设定箱体内温度为光照条件下20-22℃,黑暗条件下18-20℃;选配湿度控制系统,设定箱体内相对湿度70%。
3、 出苗大约7~10天,然后移入土中培养,采用底部灌溉方式浇水(利用土壤的毛细作用)。
农学室内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熟悉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和接种方法。
3. 学习观察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再生植株的形成过程。
4. 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植物组织培养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人工控制培养条件,使植物细胞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分裂、增殖、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实验中,我们将采用MS培养基,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再生植株的形成,观察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拟南芥叶片、茎段、根尖等。
2.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培养皿、移液枪、解剖刀、剪刀、镊子、酒精灯、电炉、恒温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外植体消毒:将拟南芥叶片、茎段、根尖等外植体用70%酒精消毒3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氯化汞消毒5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
2. 培养基配制:称取MS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调节pH值至5.8,加入琼脂,加热溶解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冷却后凝固。
3. 接种:将消毒后的外植体用解剖刀切割成约0.5cm×0.5cm的小块,接种到培养基上。
4. 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5. 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再生植株的形成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愈伤组织形成:接种后约2周,外植体表面开始出现愈伤组织,呈白色、颗粒状。
2. 胚状体形成:接种后约4周,愈伤组织表面开始分化出绿色芽点,逐渐形成胚状体。
3. 再生植株形成:接种后约6周,胚状体逐渐发育成完整植株,叶片展开,茎节生长。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诱导了拟南芥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再生植株的形成,证明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繁殖中的应用价值。
2. 在实验过程中,外植体消毒、培养基配制、接种等环节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应严格控制操作过程,确保实验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南芥组织培养一、种子消毒:方法一:将拟南芥种子置于1 .5 ml eppendorf 管(微量离心管)中,加入1 ml 蒸馏水,4C春化3 d,70 %(v/v )乙醇1mi n、7 %(v/v )次氯酸钠10 mi n 浸泡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5 次。
方法二: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无菌蒸馏水浸泡1 min,然后用80%乙醇消毒90s,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3~5次备用。
消毒完毕的种子可以用200ul的tips吸去洗涤液,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挥发掉残余水分、洗涤液。
方法三、取野生型拟南芥种子放人离心管内,75%乙醇清洗后,无菌蒸馏水清洗1—2次,转入无菌离心管;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6 min,用无菌蒸馏水清洗3~4次,加入1 ml无菌水,用移液枪接种。
二、选用的培养基选用1/2MS培养基对种子进行培养。
(MS和1/2MS都可以,1/2MS就是大量元素减半,其他东西和ms培养基是一样的量。
糖可以加,会长得比较好,但是也很容易污染。
如果在平板上要生长时间比较长,需要做一些实验的,比如根的发育,最好不要加。
)也可以用MS+30 g/L蔗糖的固体培养基。
(我想两种培养基都接种上,比作对比确定好坏)。
MS培养基配料表:三:接种方法拟南芥种子消毒后,用移液枪吸取拟南芥种子和水的混合物,均匀地在MS 生长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滴落,并使之形成两条平行的直线。
(如不行,可适当添加琼脂)。
四、培养得无菌苗接种后置于光照培养箱(型号:GXZ.500C;培养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培养温度为22℃中竖直培养。
3天后即可取材用于器官离体再生实验。
萌发5天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镊子将苗移栽到装有1/2 MS培养基的50ml三角瓶中(每瓶4--6棵,视情况而定),于短日照条件下培养30天左右获得无菌苗。
(短日照光照条件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长日照光照条件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培养温度均为22℃。
)此处获得无菌苗的时间有异议,应该为2--3周?五、外植体的选取B5 + 5 mg/L2 ,4-D+ 0 .5 mg/L KT 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莲座叶作外植体出愈慢,出愈率低,愈伤组织质量较差;叶柄、下胚轴和根作外植体出愈快,且愈伤组织质量好,后期易分化。
由于叶柄、下胚轴相对较短,难于收集,为了便于操作,减少污染,试验中采用根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诱导分化试验。
所取外植体的大小为5mm左右,不宜过大或过小。
滴落种子形成的两条直线位于平皿的上半部,可以避免伸长的根被培养基中渗出的水分所淹。
无菌苗的苗龄太短不易得到足够多的外植体,苗龄太长则外植体脱分化的时间明显延长,最适苗龄以2 --3 周为宜。
六、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1、以MS 为诱导培养基, 附加2, 4一D 2mg/L,KT、NAA各L,水解酪蛋白300mg/L,6%蔗糖,琼脂,2、接种幼穗长度为1--2cm 左右, 置于2 8 ℃恒温箱内暗培养。
形态鉴定:幼穗接种后, 一星期左右开始长出愈伤组织。
将其置于解剖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
一类质地紧密, 有光泽, 乳白色或浅黄色,愈伤组织表面有许多光滑的球形突起, 呈颗粒状。
每个球状体用镊子很易从愈伤组织上分离下来。
这种愈伤组织被认为是胚性愈伤组织。
另一类质地疏松且湿软, 常伴有粘液物质, 没有光泽, 黄色至褐色, 此类愈伤组织没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栽培稻)NB培养基可明显提高拟南芥的愈伤组织出愈率,且以NB培养基为基础配以2,4一D 2.0 mg/L和6一BA 1.0 mg/L时,拟南芥的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最好。
MS+ 2, 4??D 0. 5 mg/ L+ 6??BA 0. 3 mg/ L, 诱导率达87. 5%, 且愈伤组织生长较好。
培养基中添加5 g/ L 活性炭能有效地抑制外植体褐化。
MS培养基对籼稻种胚愈伤的诱导培养效果较好, NB培养基则更适合粳稻种胚愈伤的诱导培养。
诱导继代培养基为NB( N6培养基的大量元素,B5培养基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MS和LS基本培养基, 辅加2, 4- D( /L ), 6- BA( /L ), 30 g /L蔗糖, 10 g / L琼脂或3 g / L 植物胶。
BA对于愈伤组织诱导不可缺少,但其浓度太高易产生玻璃化;NAA单独使用利于生根,配合6一BA使用利于分化芽;获得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O.50 mg/L 6-BA+0.10me,/L NAA,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
NB培养基用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配方:(mg/L)硝酸钾(KN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钙(CaCl2·2H2O)磷酸二氢钾(KH2PO4)硫酸镁(MgSO4·7H2O)硼酸(H3BO3)硫酸锰(MnSO4·4H2O)硫酸锌(ZnSO4·7H2O)钼酸钠(Na2MoO4·2H2O)硫酸铜(CuSO4·5H2O)氯化钴(CoCl2·6H2O)碘化钾(KI)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EDTA) 硫酸亚铁(FeSO4·7H2O)肌醇(Myo-inositol)盐酸硫胺素(Thiamin HCl/VB1) 盐酸吡哆醇(Pyridoxin HCl/VB6) 2830463166400185310210010 (最后加)1烟酸(Nicotinic acid/VB5) 1水解罗蛋白(VB1 300谷氨酰胺500脯氨酸500PH蔗糖30000方法一:可以用5%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表面消毒(添加%的TritonX-100,效果会更好。
)。
Triton X-100() 是一种(或称去污剂)。
分子量为(C34H62O11)。
它能溶解脂质,以增加抗体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中Triton X-100常用浓度为1%和%,其中1%的Triton X-100常用于漂洗组织标本,%的Triton X-100则常用于稀释血清,%的Triton X-100常用于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配制BSA等。
但通常是先配制成30%的Triton X-100储备液,临用时稀释至所需浓度。
方法二:在ep管中放<50ul的种子,+1ml %升汞,加一滴吐温20,脱色摇床5min,种子快速离心下来,用无菌水洗涤种子4-6遍,播种于ms培养基上。
方法三:1、拟南芥种子在8% NaClO(95%乙醇稀释V/V)的溶液中表面灭菌5-10min(如果种子多,可分几个管),期间不断震荡,使种子充分接触灭菌液体如果种子很少,就少洗几分钟)。
2、吸除灭菌液,加入1ml 95%乙醇,颠倒震荡2min,重复5-6次,洗净种子表面残留的NaClO溶液。
3、吸除洗涤液,在超净台上挥发掉残留的乙醇,将种子吹干后,盖好管盖,封口备用。
方法四:取少量种子放入管,加75%酒精+吐温20 1ml 300rpm 于37度摇床摇10min,用枪吸去乙醇,加95%乙醇1ml,吸去,重复此步骤2-3次,加300uL无水乙醇,迅速吸出放在灭好的滤纸上晾干。
一、培养基一种拟南芥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种子进行灭菌,然后将种子在2-4℃、湿润,黑暗条件下春化处理1-3天;2)将经灭菌的培养基质装到经灭菌的培养盆中,然后将培养盆放在盛有水的托盘中,静置12-24小时后将托盘中多余的水分倒出,将经步骤1)处理的种子播到基质表面;3)将播种后的培养盆连同底部托盘置于经灭菌的人工气候箱中,调节人工气候培养箱的环境因子控制器,使光周期为15-17小时光照,7-9小时黑暗;光强为300-400μmolm↑[-2]s↑[-1];光照条件下的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70-90%;黑暗条件下的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大于90%,经培育得到拟南芥植株。
外植体是指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各种接种材料。
包括植物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在操作时,最好将取材植株放在室内或较为清洁的环境中生长一段时间,不要使植株遭受雨淋,应避免用喷水的方法给植株供水。
否则当水分蒸发后,所遗留的钙斑有时会将细菌等微生物覆盖,在给外植体消毒时,这些细菌由于包埋在钙斑中难以被杀死。
随着培养的进行,这些细菌有时会从破碎的钙斑时进入培养基,从而给以后的培养埋下隐患。
无论是离体培养繁殖种苗,还是进行生物技术研究,培养材料的选择都要从主要的植物入手,选取性状优良的种质或特殊的基因型。
对材料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提高成功的几率,增加其实用价值。
1.选择健壮的植株组织培养用的材料,最好从生长健壮的无病虫的植株上,选取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
因为这些器官或组织代谢旺盛,再生能力强,培养后比较容易成功。
此现象可能是由于外植体内部的植物激素水平能够在接种后得以维持所致。
2.选择最适的时期组织培养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
一般进行快速繁殖时应在植株生长的最适时期取材,如选取茎尖,这样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速度快,增殖率高,携带细菌数量较少,在器官建成上也更为容易,因此是花卉组织培养中经常采用的部位。
此外,嫩叶、花蕾等携菌量较少,容易形成愈伤组织。
相比之下,生长时间较长的块茎、鳞茎、球茎等,往往由于携菌量较多,不易消毒而难以培养成功。
花药培养应在花粉发育到单核期时取材,这时比较容易形成愈伤组织。
3.选取适宜的大小建立无菌材料时,取材的大小根据不同植物材料而异。
材料太大易污染,也不需要;材料太小,多形成愈伤组织,甚至难于成活。
一般选取培养材料的大小,在养或脱毒培养的材料,则应更小。
1、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必须要严格灭菌,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因染菌导致实验失败;2、配制贮存母液时,要算好各种成分逐次加入,等第一种成分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种成分,切忌“一锅煮”。
有机物质和铁盐溶液配好以后要装入棕色瓶放入电冰箱内保存,其它两种种母液可在常温下保存但最多不能超过一个月;3、pH值对培养基的硬度有影响,pH过高培养基变硬,pH过低培养基不能凝固,所以要调整好培养基的pH值;4、材料脱毒时不要在酒精中停留过长时间,以免材料被杀死。
Columbia型拟南芥愈伤组织培养研究Columbia哥伦比亚型选取Columbia型拟南芥种子,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无菌蒸馏水浸泡1 min,然后用80%乙醇消毒90 s,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3~5次备用。
采用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活性炭、GA。
和ABA等物质,能抑制酶的活性,减轻褐变的程度,提高愈伤组织的产物质量?。
特别是ABA在很入程度上限制了酚类物质的活性,减轻了褐变,并且提供了生长调节物质和碳源,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
Landersberg 生态型拟南芥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B5 + 5 mg/L2 ,4-D+ 0 .5 mg/L KT 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莲座叶作外植体出愈慢,出愈率低,愈伤组织质量较差;叶柄、下胚轴和根作外植体出愈快,且愈伤组织质量好,后期易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