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

一、词语解释

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

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例如:臣本布衣

..,躬耕南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

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例如: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乎?(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在秦兵东进,形势危急时,用“欲长侍足下,岂可得乎”来催荆轲赶快启程去刺秦王。

8.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9.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10.对仗:对仗,就是两句的字数、句法结构和词类相同,互相成对,象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近体诗的律诗和长律讲究用对仗。例如: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11.平仄:声调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使汉语抑扬顿挫、铿锵和谐。诗人在长期朗读和演唱的实践中,发现有一类声调不升不降并且可以任意延长,古人称之为“平声”,有一类声调或升或降并且很短,古人称之为“仄声”。“仄”有人说即“侧”,是倾倒、不平的意思。仄声,指的是上、去、入三声。近体诗的平仄,是依中古音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分别的。

12.小令:词前人按字数多少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大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二、填空题

1.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2.古代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

3.明末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言里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反对朱熹的叶音说。

4.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29部,《楚辞》时代为30部。

5.近体诗除了句数固定、押韵严格之外,还讲究平仄和要求对仗。

6.近体诗中八句的叫律诗,四句的叫绝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7.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

8.律诗的四联各有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

9.词最初称曲子词,又叫长短句,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叫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10.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

11.词可根据分段的不同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12.校勘古书有一些专门用语,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叫衍文(或衍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叫脱文(或脱字)。

13.唐代出现了一种不仅解释古书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古书注解,一般称之为疏,也称为正义。

14.譬喻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成分的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5.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三、单项选择题

1.“油”和“笛”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2.“辅”和“捕”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3.“菲”和“辈”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4.“哗”和“烨”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三归匣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5.“怠”和“怡”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6.“仍”和“奶”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7.“常”和“棠”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8.“稠”和“调”这两个形声字的声符相同而中古至今声母不同的原因是()

①古无舌上音②喻四归定③古无轻唇音④娘日归泥

9.《汉书·地理志下》:“宣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颜师古注:召读曰邵。“读曰”这个术语是用来()

①给汉字注音②以本字释假借字③声训④以具体释抽象

10.《荀子·天论》:“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倞注:“信读为伸。”“读为”这个术语是用来()

①给汉字注音②以本字释假借字③声训④以具体释抽象

11.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属于()

①古诗②古风③近体诗④入律古风

12.曹丕《燕歌行》诗属于()

①古诗②古风③近体诗④入律古风

13.《焦仲卿妻》诗属于()

①古诗②古风③近体诗④入律古风

14.李白《蜀道难》诗属于()

①古诗②古风③近体诗④入律古风

15.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属于()

①古诗②古风③近体诗④入律古风

四、指出并说明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方式

1.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并提。“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意为“蚩尤请风伯纵大风,请雨师纵大雨。”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互文。句中“受任”与“奉命”互文见义,全句意为“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

3.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元稹《遣悲怀》)

倒置。“谢公最小偏怜女”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代称。“肥甘”代美味的食物,“轻煖”代高贵的衣服。

5.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譬喻。用“蛇”来譬喻“嫂”,名词作状语式的隐喻。

6.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四)

①委婉。用谦词“老臣”和“臣”称己,用谦词“贱息”称自己的儿子;②代称。

用“黑衣”来代称王宫的卫士,因当时王宫的卫士穿黑色衣服。

7.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并提。“血脉流通”是“血流”和“脉通”的并提。

8.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委婉。用敬词“君”、“惠”来称说齐桓公,用谦词“敝邑”来称自己的国家,用“寡君”来称自己的国君,使用外交辞令说承蒙您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收容我的国君为同好,这本是我的君主的愿望,实际意思是抗议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入侵楚国,威胁自己的国君。

9.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之家)

借喻。用燕子和麻雀譬喻其他庸者,用大雁和天鹅譬喻陈涉自己,句中直接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属譬喻中的借喻。

10.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同上)

代称。“坚”指代铠甲,“锐”指代兵器,“无道”指代君王,“社稷”指代国家,用相关的性状、特征来指代事物或人。

11.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战国策·秦策三)

引用。一连引用黄帝、颛顼、帝嚳、尧、舜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三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五霸,秦国力士乌获,卫国勇士孟奔和夏育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都点出了人物,故属引事中的明引。

12.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煢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①夸饰。以“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煢独不见牛马之衣。”来形容社会富足,“百姓殷阜,年登俗乐。”②代称。“鳏”本指老而无妻,“寡”本指老而无夫,此指称鳏夫、寡妇;“煢独”本指孤独无依,此指称孤独无依的人,以相关的性状来指代人。从全句来看语意重点是夸饰,故为借助式的夸饰。

1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互文。“不曾缘客”和“今始为君”双句互文见义,全句意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14.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肖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应理解为“目游心想”。之所以倒置是由于本句平仄的要求(心游目想:平平仄仄)。

15.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以任安的字“少卿”称任安,以谦称“仆”称己。以“抱不测之罪”指被判腰斩,以“涉旬月,迫季冬”指过一个月将被处决。季冬,冬天的第三个月,即夏历十二月。汉代汉律规定,十二月处决犯人。“不可为讳”,《汉书》作“不可讳”,不能避忌,此以指任安死。

16.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庾信《伯母李氏墓志铭》)

代称。以“耳顺”代称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为割裂式代称。

17.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代称。以“耳顺”代称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为割裂式代称。

18.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倒置。《秋兴八首》的颔联(第二联),全句当理解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棲老碧梧枝。”或“香稻鹦鹉啄馀粒,碧梧凤凰棲老枝。”

1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倒置。“室于怒”就是“怒于室”的倒置,“市于色”就是“色于怒”的倒置。此句意为俗话说的“在家里发怒到大街上去给人家脸色看”,说的就是楚国了。介词“于”的宾语倒置,目的是为了强调处所“室”和“市”。

并提。“坚”承受“革”,“利”承受“兵”。此例语义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

20.行行向不惑

..,淹留遂无成。(陶渊明《饮酒》)

割裂式代称。“不惑”见于《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这里为藏头语,借代四十岁。

21.延寿修史载此猥鄙无稽之语,岂不令人喷饭

..。(茶馀客话·六朝俗恶劣)代称。“喷饭”代“发笑”,结果代原因。

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代称。“木”本是制棺材的原料,这里借指棺材。

23.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譬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喻体“水”和“舟”代替本体“庶人”和“君”。

24.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譬喻。用判断句表譬喻,说赵衰象冬天的太阳,赵盾象夏天的太阳,形容前者可爱,后者可畏;君子的德行象风,小人的德行象草,草上过风,一定会倒伏,君子的德行能影响小人的德行。

2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互文。“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2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互文。“烟”与“月”为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烟雾月光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烟雾月光笼罩着河边沙地。

2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夸饰。用“三千丈”来极言忧愁之深长,使头发都变白了。

28.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委婉。“为人”是“性交”的委婉说法。

29.权起更衣,箫追于宇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委婉。“更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30.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并提.全句意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

五、分析下面这几首近体诗的平仄

1)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提示:“一、落、说”为古入声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拗救。第五句“说”拗“惶”救。

2)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提示:“国、人、月、结”为古入声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拗救,第七句“故”拗“乡”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提示:“阙、别、若、路”为古入声字。“为”在此诗中算平声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拗救,第七句“在”拗“歧”救。

4)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提示:“百、尺、摘、不”是古入声字。)

——— | | , | | | ——。 | | —— | ,—— | | —。

第四句“恐”拗“天”救。

5)柳桥晚眺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提示:“跃、鹤、不、碧”是古入声字。)| | -- | ,-- | | -。

--- | | , | | | ――。

第三句不“不”拗“成”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