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以”字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虚词“以”字用法详解

(三)助词
•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以为,认为。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用,任用。
•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 桃李园序》)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六)通假
•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表示工具,译作
“用”“拿”“把”
受命以来。 助词,“以+来”表示时间。
以伤先帝之明
表示结果,译作“以致”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介词,表示工具,译作
“用”“拿”“把”
以告先帝之灵 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作“来”
•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 文言文中,虚词“以”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 作介词。如: • 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 表》) • 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 ⑴句中“以”用在动词“告”前,连接前后分 句,表目的关系,是连词;⑵句中“以”用在 名词“刀”前,与“刀”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 动词“劈”的状语,是介词。 • 那么,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呢?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归去来兮辞》以字用法

一.“以”在文言文中的一般用法(一)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

(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处所。

(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有许多相似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为“而”“又”“而且”“并且”(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二.《归去来兮辞》一文中“以”的用法分类归纳(一)作介词(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可译为“让”“使”)(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可译为“拿”)(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译为“用”、“拿”)(二)作连词1.用“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关系(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表目的)(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目的)(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表结果)(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表目的)(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表目的)3.用“以”连接两个动词,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方式或手段表承接关系(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4.用在两动词之间,表并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三.其他学过的重要用法: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四、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阳光小乾乾。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作为动词,“以”可以表示“认为”、“有”、“用”、“举用”等意思。

2. 作为介词,“以”可以表示“因”、“因为”、“由于”、“用”、“拿”等意思,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另外,“以”字还可以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3. 作为连词,“以”可以表示“和”、“就”、“来”、“以便”等意思。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文言文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者。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完整word版)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完整word版)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硕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不足为奇。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因此明白得词义时必需依照古汉语语言适应,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此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显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以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假设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明白得为“因此”。

例如:一、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二、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4)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4)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文言文虚词 “以”字的用法 背诵版和默写版

文言文虚词    “以”字的用法  背诵版和默写版

初中常用虚词之“以”的用法(背诵版)一、作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用作连词。

(一)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二)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如: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三)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如: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初中常用虚词之“以”的用法(默写版)姓名:班级:一、作,可译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的条件,可译为。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集锦-作文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集锦-作文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集锦拼音:?部首:人部首笔画:总笔画:笔顺:折捺撇捺详细释义ǐ①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通已。

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通已。

停止。

《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⒅只是。

《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一、表示名词概念在文言文中,“以”字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概念,表示依据或基准。

比如,“以民为本”表示把人民作为基础,“以正治国”表示用正义来治理国家。

二、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以观后效”表示目的是为了观察后续效果,“以求吉祥”表示目的是为了追求好运。

三、表示手段或方式“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智取胜”表示通过智慧来取得胜利,“以武御敌”表示通过武力对敌人进行制约。

四、连接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只需要主语和宾语,而没有明确动作,这时就需要使用“以”字来连接动宾关系。

例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者,非闻其父母之过而有之也;”,其中“非闻其父母之过而有之也”,这里面的过失和有并无直接联系,但被连结起一同并列出现。

五、与其他副词连用“以”的使用也可与其他副词连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如,“以德报怨”表示用德行回报怨恨,“以身作则”表示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等。

六、构成一些特定的词语和成语文言文中,“以”字也可以与其他字连用,构成一些特定的词语和成语,具有固定的意义。

比如“矢志不渝”、“不可逆转”等。

七、表示条件或前提“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以情感人”,就是指在有情感的基础上去打动人;“以和为贵”,意思是通过和谐来取得尊贵地位。

八、表达对比关系有时候,在文言文中使用“以…而…”的结构,表示对比关系。

“以德护国而不争天下”,这句话中表示通过道德来保护国家而不争夺天下。

九、表示因果关系“以”字还可以用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有利可图,人们便趋之若鹜。

”这句话中,“利”的出现让人们追求,因此产生了行动趋势。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有着多种灵活运用的方式。

它可以表示名词概念,表达目的或结果,表示手段或方式,连接动宾关系等。

同时,“以”字还能与其他副词连用构成特定的词语和成语,表达条件、对比和因果关系。

熟练掌握“以”字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作品。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Budaun见到。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就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予以秦璧。

(《廉颇蔺相如本纪》)(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容。

(《廉颇蔺相如本纪》)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以”字引入动作、犯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除此,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比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容易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依从,王割去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以”字用做连词。

用法和"而"存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无法用作转折点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中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中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中以作为复音虚词的用法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文言中以作为连词的用法(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文言中以作为介词的用法(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

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凭”、“根据”等。

例如:★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把”。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

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

例如:★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

例如:★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
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以”字用法
(以) 在文盲文中主要用作介词、连词,偶尔也用作副词、代词,与“为”字配合,组成“以为”或“以……为”的格式,可以用作动词。

一、用作介词“以”作介词用时,跟后面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工具、凭借、原因和依据等。

1、表示工具时,相当于“拿”、“用”、“把”。

例如;(1)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

(2)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活板》)——用柴火烧烤,一会儿就可制成。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相当于“凭”,“按照”、“根据”。

例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它的是非),也一定按照实情(去处理)。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

相当于“因”、“因为”、“由于”等。

例如:(1)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可是我由于捕蛇独自活了下采。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他们)不因客观环境(称心)就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二、用作连词
1.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

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皇帝)的缘故,皇上就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等。

例如,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一只狼正在柴禾堆中掏洞,打算将钻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3.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为”等。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陛下)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下臣)忠心进谏的言路啊。

4。

“以”用在偏句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

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如果咬了人,(谁都)没有防治它的办法。

5.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行动的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贵州没有驴,有好事的人用船装着运进去。

6.“以”与“是”组成顺承连词,构成“是以”或“以是”的格式,相当于“因此,,。

例如:
(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骨髓,我因此不再说话了。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因此大家公议推举向宠作中部总督,
7.“以”连接“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或范围。

可译作“以”、“往”等。

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三、用作副词“以”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极高,相当于“太”、“甚”。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士兵们买了鱼烧来吃,得到鱼肚里的那张字条,本来(就)觉得事情太奇怪了。

四、用作代词“以”作近指代词用,相当于“这”、“这么”。

例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那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即使骑着奔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呀。

五、“以”与“为”配合,用作动词
1.“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格式,相当
于“认为”。

例如:
(1)以为妙绝。

(《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3)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4)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我认为大王的攻打宋国,同这个人害偷窃病一样。

2.“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为”的,式,相当于“拿(用、把)……当作……”。

例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但是捉到蛇把它杀死晾干后,拿它当作药饵。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好大好大的家伙啊,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3)子墨子孵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子墨子解下衣带圈起来算是一座城,拿木片当作(守城的)器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