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孝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孝学说

黄开国

儒家以重伦理道德著称于中外文化史‘仁义礼智信被

儒家称之为五常,现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孝、廉、耻、勇、城、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

家所注重。但是,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若为专论,并被

提升到经的祟高地位的惟有“孝”这一个道德概念。然而,孝绝非仅仅是一个道德概念,更是古代人贯注于日常生活

的践行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

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心理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因而,探讨孝的理念,绝非发思古之幽悄,它对于今

天批判地继承孝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

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是从子女角度来处理

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孝的本义,因而,较早关于孝

的文献论述都从此角度论孝。如金文:“用孝于皇祖文

挛lo;搁书·酒浩》:“孝养原父母”。及至春秋时,言孝

亦基本在此意义上予以论说。《国语·晋语》载,太子申生

闻谙羊舌大夫:“事父以孝”;杜原款说:“守情说父,孝也‘;里克说:“夫为人子者,惧不孝”。《诗经》中有“孝子’、“孝孙”之语多处。由此可见,孝是一个很古老的道

德观念,在儒家出现以前就有了,已被人们较多地论及,

并受到一致的肯定。

但是,由孝概念发展出一套理论,则是由儒家完成的。

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孝观念就被多次论及。虽然孔子

思想以仁为核心,但孝观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

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厂。其后经孟子、苟

子及其他儒生的丰富.在汉代以前.形成了论孝的专著

《孝经》③。以《孝经》为主,参以孔子、苟子、孟子之说,较以游L5己》、《大戴记》、《吕氏春秋·孝行览》等著作”’就可以了解到儒家孝学说的基本概略。

儒家的孝的学说大致可分为二部分:一是关于孝的源

起、价值、标准、原则等一般的论说;一是关于如何行孝

的具体规定要求。前者重在理论意义的阐发,后者重在社

会生活中孝的具体落实。

孝本是古代的社会道德之一,是社会的产物。但是,

儒家的孝学说却认为,孝是人生而具的天性。《孝经’圣治章>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为天地生人所具,因而,“孝

子之重亲也……痛于肌骨,性也”。,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这种孝的起源说.是先天酌道德先验论,把孝提高到了天

的哲学高度。既然孝是人天生而具的.人的行孝就是一种

天生本性的要求。的确,人自出生,就与父母有一种割个

断酌血缘联系,但是.子女对父母之孝,却是后天培育出

来的。亲生子女后天若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许多年后相

逢于市,就形同陌人,毫无感情亲情可吉,谈何孝之有‘i

即使与父母生活成长的子女,因后天环境的不同、教育的

失误,子女也未必孝敬父母。所以,孝如同其他道德一样,只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不能是与生而具的。

儒学以天为最高范畴,孝为天性所有、自然成为人的

最高道德,即使是“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ol这种

最高的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尽到.而尽到了孝,就可与天

相配,故《孝经》说:“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则周公其人也。”②孟子言孝的榜样,也举尧、舜、禹为

说。为强调孝在道德中的这种最高地位.以至《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德行。

由孝的至高无上,儒家又将孝视为道德的根本,教化

的生成根源,故《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谓孝为德之本,是以孝统率其他道

德规范,认为其他德行都是孝的某种体现。<吕氏春秋’孝

(目氏春秋‘孟冬季“节丧)。

②(孝经·三才章)。

⑥(孝经.治章)。

④(考经·开宗名义)D

行览》在论孝行之后说:“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

也6义者,宜此者也;侍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仁、义、礼、信、强都是孝的不同名目o《大戴礼·曾子大孝》中有一段文句几乎一致的话,在仁义礼情之外,

又有“忠者,中此也”,则忠亦为孝的体现。因此,宰予对

三年丧提出异议,孔子指责说:“予之不仁也厂”4f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②《大戴礼,曾子大孝》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

以哀招之加之,如此谓礼终矣。”将一生行孝说成是对礼的

完成。这样,各种德行无不以孝为本.故49氏春秋·孝行览》说:”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其唯孝也。”

儒家以孝为德之本,主张道德教化人民,因此,教化

不过是孝的推衍。教字在字形上从孝、从文,正表示教为

孝之文。《孝经·三才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

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人君能以孝教民,就能“其教不肃而

成,其政不严而治”。。由孝教民,就抓住了教化的根本。

教化是儒家认为治国的关键所在,教由孝生,孝就不

仅仅是一个道德观念,同时又是治国为政之本。《孝经·开

宗明义章》称孝为先王“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昭氏春秋”孝行览》更从本末的哲学范畴,对

这一观念作了深人论说: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

①(论沿·阳货)。

⑦(沦西·为政)。

⑦<沦语·为政)o

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贵而富之,

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

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

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

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执一术……而天下

从者,其唯孝也。

孝是为政治国的根本,凡为政抓住孝这个根本,就会

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三皇五帝就是以孝为本,才会有

具太平盛世的。《孝经·孝治章》也说,古代明王以孝治天下,诸侯以孝治国,卿大夫以孝治家,而得万民、百姓、

众人之欢心,使之“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在儒家学说中,内圣与外王本来是统一的,道德与政

治是相辅相成的。《札记·祭统》说:“忠臣以事其君,孝子

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这之前孔子就认为行孝即为政,

《论语·为政》载:

或谓孔子:“子吴不为政?”子曰:“《书》云:‘孝

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不

为政?”

儒家另一相近的说法是移孝为忠,《孝经’广扬名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