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
A.健舞
B.软舞
C.字舞
D.花舞
E.马舞
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
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2.简述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3.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1000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C
3.A
4.B
5.D
6.C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DE 2.ABD 3.BC
4.ABCDE
5.ACDE
6.ABCE
7.AB
8.B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3.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4.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2.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3.(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2.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