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

合集下载

国外对乡村治理中治理的理解

国外对乡村治理中治理的理解

国外对乡村治理中治理的理解
国外对乡村治理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治理:国外对乡村治理的理解更注重综合治理的概念,即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和部门,采取综合性的策略和手段,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这种综合治理的理念强调系统思维和跨部门合作,旨在提高农村治理效能和整体发展水平。

2. 基层自治:国外对乡村治理的理解更强调基层自治的概念,即通过民主参与和自治机制,让农民自己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种理解认为,农村居民是最直接受益和受损的群体,应当有权参与乡村治理,并享有自主权和决策权。

3. 社区治理:国外对乡村治理的理解更关注社区治理的概念,即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和挑战。

这种理解认为,社区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应当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和解决社会问题。

4. 可持续发展:国外对乡村治理的理解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通过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的质量,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体来说,国外对乡村治理的理解更注重公民参与、基层自治、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强调农村居民的权利和利益,以及社区的作用和功能。

这种理解与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提高
农民参与度”、“依法治理”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概念
相似,但在一些具体实践和政策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作者:包洁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第0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论述,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

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把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就是要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把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把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就是把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乡村建设当中;把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要以高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牧区社会稳定;重提乡风文明,意味着新时代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吸纳现代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把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

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引文格式:闫育满, 王梦宇.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绩效评价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 16(1): 46−51. DOI:10.12371/j.ynau(s).202104055.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绩效评价研究闫育满, 王梦宇(兰州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摘要: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研究我国乡村治理绩效的测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分别从产业治理、生态治理、文明治理和生活治理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我国乡村治理绩效,同时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乡村治理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 2014—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1)2014—2015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上升状态,但处于不协调阶段;(2)2016—2018年,我国乡村治理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进入协调阶段,2018年已达到优质协调。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今后的乡村治理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治理;综合评价;熵权法;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D 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390X (2022) 01 – 0046 – 06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Performanc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YAN Yuman ,WANG Mengyu(School of Statistics,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 R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o study-ing the measurement of rur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sis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rural governance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governance, ecological governance, civilized governance and life gov-ern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ructs a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among the various subsystems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its evolution law. Research shows that: From 2014 to 2018, the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subsys-tems of rural govern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1)From 2014 to 2015,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subsystems of rural governance in my country was on the rise, but at In-consistency stage. (2)From 2016 to 2018, 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subsystems of rural governance in my country continued to improve and entered the coordination stage. In 2018, high-quality coordination has been reached.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ur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Keywords: rural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收稿日期:2021 – 04 – 14 修回日期:2021 – 06 – 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治理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20ATJ006);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引导项目“甘肃省乡村振兴大数据监测平台建设及应用研究”(2019C-19)。

国外乡村社会治理现状

国外乡村社会治理现状

国外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乡村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以下是一些普遍的趋势和实践:
1. 社区参与:许多国家鼓励乡村社区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建立社区委员会、乡村议会等形式,让居民对乡村治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2. 地方自治:许多国家赋予乡村地区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允许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政策和规划。

3. 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中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如推广有机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4.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乡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卫生设施、教育和医疗设施,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5. 经济多元化:支持乡村地区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如农业、手工艺、旅游业等,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6. 教育和培训:提供乡村居民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

7. 社会保障:建立健全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生活。

8. 文化保护:尊重和保护乡村地区的文化传统,支持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

9. 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如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和农业管理。

10. 国际合作:许多国家通过国际组织和双边合作,分享乡村治理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以及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实施这些措施时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如资源有限、政策执行难度、文化差异等。

因此,乡村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策略。

全球23个国家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案例

全球23个国家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案例

全球23个国家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案例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式,推动城乡差距缩小,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全球23个国家地区乡村振兴模式的案例。

1.中国:中国的乡村振兴计划致力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2.日本:日本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村产业和农村文化等方式,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韩国:韩国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农村服务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韩国政府还实施了农村移民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以促进乡村振兴。

4.美国:美国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包括农村发展计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等。

美国政府通过提供贷款、补贴和其他支持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德国:德国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供农村服务来推动乡村发展。

6.法国:法国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包括发展农村旅游、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法国政府还鼓励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并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

7.英国:英国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通过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供农村服务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8.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服务提供等。

澳大利亚政府通过补贴和其他支持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9.加拿大:加拿大的乡村振兴模式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社会服务提供等。

加拿大政府通过提供贷款、补贴和其他支持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他国家地区的乡村振兴模式包括:10.印度:印度政府通过农村发展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

11.巴西:巴西政府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农村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国内外成功案例解析

乡村振兴的国内外成功案例解析

乡村振兴的国内外成功案例解析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富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借鉴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本文将对国内外的乡村振兴成功案例进行解析。

一、瑞士:农业多元化带动乡村经济瑞士的乡村振兴成功经验主要集中在农业多元化方面。

瑞士的高山地形条件限制着传统农业的发展,但他们成功地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了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

这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日本: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发展日本的乡村振兴成功经验主要在于农业科技的创新。

日本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日本还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

三、中国:农村产业转型带动乡村发展在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也层出不穷。

例如,浙江省桐庐县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和乡村游,实现了农村产业的转型。

该县建设了一批农村旅游景区和茶园,大力推广农村旅游和茶叶销售,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英国: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英国的乡村振兴案例主要在于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英国的乡村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保护乡村建筑和历史风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乡村旅游的兴盛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和服务业发展,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法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品牌打造助推乡村经济法国的乡村振兴案例主要涉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品牌打造。

法国将一些特色农产品注册为地理标志,保护了品牌的独特性和质量。

这些农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全球市场,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六、乡村振兴的共同特点通过对这些国内外乡村振兴成功案例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振兴的共同特点。

首先,多元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文化等多个产业,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20-21版: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创新设计)

20-21版: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创新设计)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1)特点: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

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村社在内构成城邦(2)内容: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1)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2)城市⎩⎨⎧①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②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③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入到基层管理的多个方面3.近代社会(1)背景: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2)代表①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 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地方征税所得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②美国:基本保存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特点⎩⎨⎧①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

②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2)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20世纪80年代以后(1)特点: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作用: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1)建立⎩⎪⎨⎪⎧①英国:17世纪初,颁布了济贫法。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分层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分层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础练习1.中古时期后期,王权逐渐通过成文法等手段向基层社会渗透;农村地区,庄园主(领主)对农民和农奴依然有着巨大的支配权;城市中出现了(国王)特许状、市民法以及各种行会的章程等,如城市自治运动时期商业行会的一些惯例,逐渐发展为调整市民生活的法律。

由此可知,西欧中古时期后期的基层治理( )A. 比较依赖习惯法B. 强调劳动者自治C. 排除了教会影响D. 具有多元性特征2.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是( )A. 基层治理主要依靠村社进行B. 庄园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单位C. 自治市镇成为主要基层单位D.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导致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

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

这一转变( )A.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提高了基层社区管理的行政效率C. 扩大了地方社区的行政权力D. 使基层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4.新加坡的基层治理采取的是政府机构、民选的国会议员、市镇理事会、社区基层组织、慈善团体和居民多元合作的社区治理机制和模式,致力于共同推进新加坡的社区发展。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 )A. 秉承西方代议制民主原则B. 依托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C. 突出国家政府的核心地位D. 注重不同族群的文化融合5.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 B. 强大的国防力量C. 实施《劳动安全法》D. 和谐的社会秩序6. 19世纪80年代,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法令。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及对策建议

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及对策建议作者:***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05期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基层治理的核心在农村。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同样也是实现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当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包括治理体制不完善、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公共服务的供给弱以及治理主体力量单一等。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就是解决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得各方主体利益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姿态,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广大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年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1000元,这一群体对应的人口数字为6.1亿,数量庞大,[1]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党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面对巨大的市场,发展未有穷期,低收入群体也必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在国际与国内复杂的形式下,务必要按照党中央部署,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保就业,促收入,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农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重要保障。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李玉祥,2021)。

[2]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的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推进,同时,伴随着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利益冲突涌现,各种未知因素互相碰撞,使得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也更加复杂、[3]更加严峻,农村社会基层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矛盾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

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困境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工作的重心。

加强农村治理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

这也是一种对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尝试,也更能够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需求,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6)2.1 农业发展情况 (7)2.2 农村社会状况 (8)2.3 农民生活状况 (10)3.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11)3.1 全球化挑战 (12)3.2 信息技术挑战 (14)3.3 环境与资源挑战 (15)4. 新征程下的中国“三农”发展战略 (16)4.1 农业现代化战略 (17)4.2 农村城镇化战略 (18)4.3 农民素质提升战略 (19)5. 大变局下的中国“三农”发展对策 (20)5.1 政策建议 (22)5.2 科技支撑 (23)5.3 生态环境保护 (24)6. 国际经验与启示 (25)6.1 发达国家经验 (27)6.2 发展中国家经验 (28)7. 结论与展望 (29)7.1 研究总结 (30)7.2 未来发展趋势 (31)7.3 研究展望 (33)1. 内容概述报告聚焦当前“三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成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报告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三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全国乡村治理积分制八大典型案例

全国乡村治理积分制八大典型案例

全国乡村治理积分制八大典型案例全国乡村治理积分制典型案例:1. 重庆市乡村振兴积分制:通过建立乡村振兴积分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根据村民的贡献和参与程度给予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农产品、农资或者参与村庄规划决策等权益。

2. 广东省农村环境整治积分制:为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广东省采取了农村环境整治积分制度,对村民的环境整治行为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处罚,促使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工作。

3. 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积分制:江苏省通过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积分制度,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村民可以通过提供旅游服务、保护自然资源等方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旅游产品或者参与旅游活动。

4. 浙江省农村合作社发展积分制:为了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浙江省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发展积分制度,对合作社的运营情况和效益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或者政策优惠,鼓励农民积极加入合作社。

5. 湖南省乡村文化保护积分制:为了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湖南省采取了乡村文化保护积分制度,对村民的文化保护行为进行评分,给予积分奖励,并举办文化活动,鼓励村民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6. 山东省农村教育发展积分制:为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山东省建立了农村教育发展积分制度,对村民的教育贡献进行评分,给予积分奖励,同时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鼓励村民关注教育事业。

7. 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分制: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河南省采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分制度,对村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度进行评分,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 四川省农村产业发展积分制:为了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四川省建立了农村产业发展积分制度,对村民的产业发展贡献进行评分,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同时提供产业扶持政策和技术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9. 湖北省农村卫生健康积分制:为了改善农村卫生健康状况,湖北省采取了农村卫生健康积分制度,对村民的卫生健康行为进行评分,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并提供医疗资源和健康教育,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水平。

国外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周英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渭北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75[摘要]农村土地整治是有效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流动,促进城乡产业互动,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文试图在乡村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指引下,通过介绍德国、日本、英国和荷兰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历程及成功经验,分析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形势下,从整体性治理视角,从土地整治规划、审批、施工及开发利用多个环节总结经验启示,以期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经济密度,为农业创新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城乡均衡;乡村振兴;经验;启示DOI:10.33142/sca.v5i8.3159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The Main Experience of Foreign Rural Land Improvemen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ZHOU YingWeibei Branch of Shaanxi Provincial 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5, ChinaAbstract: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low of land, labor, capital and other elements,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such as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Germany, Japan,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ing rural land renovation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alysis o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ru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governance, from the land management planning,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ultiple link 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ural land economic density, upgrade for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urban-rural bal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experience; inspiration引言综合国内多位学者关于农村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涵,本文采用公允标准进行定义。

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乡村振兴战略”在线测试题

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乡村振兴战略”在线测试题

继续教育公需科⽬“乡村振兴战略”在线测试题在线测试题1、2018年中央⼀号⽂件提出,乡村振兴,()是基础。

(单选题)A.治理有效B.⽣态宜居C.乡风⽂明D.⽣活富裕您输⼊的答案:A回答正确2、下⾯哪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单选题)A.产业兴旺B.⽣活宽裕C.乡风⽂明D.村容整洁您输⼊的答案:A回答正确3、四川崇州“农业共营制”的企业家能⼒交易平台是()(单选题)A.⼟地股份合作社B. 服务超市C.职业经理⼈D.信托公司您输⼊的答案:A正确答案:D.信托公司解析:回答错误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培养造就⼀⽀()的“三农”⼯作队伍,使农村基层基础⼯作得到加强。

(单选题)A.懂农村、爱农村、爱农业B.懂农村、懂农业、爱农民C.懂农民、爱农村、爱农业D.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您输⼊的答案:D回答正确5、16. 2018年中央⼀号⽂件提出,乡村振兴,()是重点。

(单选题)回答正确6、美国农业分区专业化的主要依据是()(单选题)A.区域⽓候、农业资源禀赋B. 区域农产品消费能⼒C.区域⼈⼝数量D.区域经济实⼒您输⼊的答案:A回答正确7、2016年《关于完善农村⼟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地()“三权”分置。

(单选题)A.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B.所有权、资格权、经营权C.所有权、承包权、使⽤权D.所有权、资格权、使⽤权您输⼊的答案:A回答正确8、要加强农业⾯源污染防治,扩⼤轮作休耕试点,实施⼭⽔林⽥湖草综合治理。

实现()的绿⾊发展总体⽬标。

(单选题)A.“三不、⼀零、两全”B.“两不、三零、⼀全”C.“两不、⼀零、三全”D.“三不、两零、⼀全”您输⼊的答案:D回答正确9、实施农村⼈居环境整治三年⾏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治理和()提升为主攻⽅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单选题)A.村容村貌B.村容C.村貌D.村容村貌村纪您输⼊的答案:A回答正确10、2018年中央⼀号⽂件提出,乡村振兴,()是关键。

古建中国整理8个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古建中国整理8个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古建中国整理8个发达国家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走完西方主流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城乡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巨大落差与不平衡。

那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又是怎么做的呢?乡村是如何在发达国家变成与城市相和谐的存在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模式,也希望在借鉴学习中,可以给我国带来些启发。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日本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韩国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

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

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

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

3、循序渐进型:德国村庄更新德国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

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

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003330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Vol.212022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国外典型实践模式及启示李金锴1,苏青松2,高鸣3(1.比利时根特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根特9000;2.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3.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125)摘要:高效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能够为我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对世界各国乡村治理现状的思考,本研究总结出三种乡村治理模式:以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欧美模式、以巴西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拉美模式。

从三种模式的实施进展中对比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做法和宝贵经验,并且以此为根据,针对我国乡村治理中组织机构、自治德治法治、公共服务、减贫长效机制建设等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治理;发展模式;国别经验;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6X(2022)01⁃0044⁃11一、研究背景(一)我国的乡村治理进程与主要问题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搞好乡村治理有助于提高乡村行政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农民对乡村生活的参与感和认可度。

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自1982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乡村治理问题,主要涉及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管理、乡村的整体规划布局、乡村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引导乡村村民参与治理以及鼓励引进乡村治理青年人才等多个方面。

2018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推动村民参与自治,增加乡村管理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且记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和政府把振兴乡村提到新的战略高度。

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治理的全面提升。

乡村治理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几种乡村治理模式。

一、乡村发展规划与治理模式乡村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乡村治理模式就是在提供有效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的治理模式,包括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方面的规划和治理。

二、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模式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者,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乡村振兴引导基金、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合作社与农民自组织模式合作社是传统的农村组织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乡村治理模式中,合作社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社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让农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提高自身收入。

四、企业与农民合作模式乡村振兴战略中,大型企业可以与农民合作,建立农业合作社或直接与农民签订优质农产品采购合同,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并通过销售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

五、乡村旅游与文化挖掘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和挖掘乡村文化的方向。

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提高乡村地区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同时,挖掘乡村文化,传承乡土文化,也能提升乡村内在活力。

六、社会组织与示范农户模式社会组织在乡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角色,通过引导和帮助农民自强不息,鼓励农民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

同时,示范农户能够通过示范自身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乡村周边农户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七、科技创新与智慧乡村模式科技创新对于乡村治理模式的完善至关重要。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优化农业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建设智慧乡村,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乡村管理中,提高农村治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内部合作视角下农村高效灌溉的实现路径

乡村内部合作视角下农村高效灌溉的实现路径

乡村内部合作视角下农村高效灌溉的实现路径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4)2. 文献综述 (5)2.1 国内外高效灌溉技术的发展现状 (6)2.2 乡村内部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7)2.3 农村灌溉高效实践案例分析 (9)3. 农村高效灌溉的影响因素分析 (10)3.1 自然环境因素 (11)3.2 社会经济因素 (12)3.3 政策法规因素 (13)4. 乡村内部合作的机制构建 (14)4.1 合作主体确立 (15)4.2 合作协议制定 (16)4.3 合作利益分配 (18)5. 高效灌溉技术的实际应用 (19)5.1 精准灌溉技术 (20)5.2 滴灌和微灌技术 (22)5.3 喷灌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3)6. 高效灌溉管理的创新和管理模式 (25)6.1 基于数据驱动的灌溉管理 (26)6.2 水资源监测与远程控制系统 (27)6.3 高效的农业供应链管理 (28)7. 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29)7.1 水资源短缺与干旱风险 (31)7.2 高效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33)7.3 技术长期效益与资金可持续投入 (34)8. 案例研究与实践推广 (35)8.1 典型乡村灌溉合作的案例解析 (37)8.2 推广策略与政策建议 (38)1. 内容描述在乡村内部合作视角下探索实现高效灌溉的策略,首先需要认识到乡村的独特优势及其在资源利用上的潜力。

高效的灌溉系统不仅能触及乡村经济的核心,还能直接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在农村内部合作的基础上构建高效的灌溉系统,是推动乡村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该内容段旨在概述从乡村合作角度出发,构建和部署高效灌溉系统的重要性和潜力。

段落中强调了乡村特有的资源、人文、农业实践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探讨了这些优势如何被转化为提升灌溉效率的动力源泉。

本段亦描述了高效灌溉对乡村经济增长、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社会福祉的双重正面效应。

乡村治理模式有哪些

乡村治理模式有哪些

乡村治理模式有哪些
“乡村治理模式”是目前国家提出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乡村治理工作,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条件,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科学地研究
出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首先,从土地管理的角度看,乡村治理的模式主要有国有土地模式、集体所有制土地模式、农民自由市场土地模式、长租土地模式等。

其次,从政府角度看,乡村治理还包括乡村政府要求办事、村自
治管理和农村社会公益性服务供应模式等。

再其次,从农村社会的角度看,乡村治理的模式主要有群众社会
自管模式、乡村慈善模式、乡村集体财政模式、乡村公共卫生模式、
乡村基础教育模式等。

最后,从金融角度看,乡村治理的模式主要有政府融资模式、金
融补贴模式、金融综合服务模式和金融租赁模式等。

以上就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乡村治理工作,研究出的乡村
治理模式。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对乡村治理模式不断加强。

因此,
应深入研究以上乡村治理模式,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指导各级政府制
定适宜实施的乡村治理模式。

根据模式,合理安排乡村治理的主体、
监督、内容和时间,努力提高乡村的治理水平,实施有效的乡村治理,为当地改善民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兴参考】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带来怎样的启发?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走完西方主流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之路,城乡生存与发展环境产生巨大落差与不平衡。

那么,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又是怎么做的呢?乡村是如何在发达国家变成与城市和谐存在的呢?以下8个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模式,也许可以给我国带来些启发。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1月4日东阿智库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

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

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

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

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

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

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

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

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

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

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

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

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

第一,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乡村交通、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第二,通过改变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水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

“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

第四,在各个乡镇和农村建立村民会馆,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第五,政府在农村中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提高乡民的知识文化创造性地让农民自己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

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面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韩国经验总结: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

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

3、循序渐进型:德国村庄更新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

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36年,政府通过实施《帝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开始对乡村的农地建设、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合理规划。

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

在此之后,德国的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利亚州都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

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到修订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

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

德国经验总结: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行的乡村治理目标、方式和手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循序渐进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过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和综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4、精简集约型:荷兰农地整理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土面积不大、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

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行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

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

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目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

从荷兰农地整理推行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

譬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高自然环境景观的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需求等。

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而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优越。

荷兰经验总结: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5、生态环境型:瑞士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色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

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士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士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

从瑞士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来看,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美化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瑞士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农业发放资金补助,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帮助其改善农村环境。

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自筹资金的方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气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生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

现阶段,瑞士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色的田野风光,因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行的好去处。

瑞士经验总结:生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发展需求。

生态环境型模式在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较适用,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

6、综合发展型:法国农村改革综合发展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革为典型。

法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农业富国。

法国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缘于法国政府采取了适宜的发展策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改革。

法国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发展一体化农业”+开展领土整治。

所谓“一体化农业”,就是在生产专业化和协调基础上,由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方式,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

实行“一体化农业”能够将农业和其余相关部门集合起来,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

在发展“一体化农业”的同时开展领土整治,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加快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法国在进行农业一体化改革和开展领土整治工作中,政府都非常强调应用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的方式来支持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社会的善治。

这些措施最终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和预期目标趋于平衡。

法国经验总结: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方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

综合发展型模式非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工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

7、城乡共生型: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城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