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李景鹏
(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2008级,机械083,200802120930)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介绍了其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回顾前景
新中国已经成立61周年,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随之改变,在这61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中,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战胜了多种困难以及挫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进入了农业机械化中级发展阶段,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1.1 第1 阶段( 1900~1949 年) 20 世纪初学习西方兴业, 把机器作为改造社会的杠杆。

20~30 年代, 中国出农村复兴论说,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改良、制广农机具。

我国农业工程的开拓者刘仙洲于1920 年研功了人力与畜力提井水的两种新型水车, 曾获得
当时商部的奖状。

1933 年唐志才在《改良农器法》一书中呼用适于我国的欧美农业机械。

当时江苏省等成立了农造所, 重点在打稻机、碾米机、抽水机等; 在北方, 尤其东北地区则侧重于田间耕作机具, 1930 年张鸿钧发明农具, 曾引起当时东北政务委员会长官张学良
的重视年机械专家沈鸿主持在延安建起了边区农具厂, 在极苦的条件下, 不仅造出了犁铧、锄头, 还试制出了畜力弹棉机、纺纱机等, 解决了边区发展农业生产农具不足题。

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引进国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 在农业上推广应用的较少。

1.2 第2 阶段( 1949~1978 年) 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

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村生产力, 在完成土地改革的过程中, 应从增补旧式农具, 推广新式农具抓起。

政务院于1950 年5 月起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为期50 天的新式农具展览会, 当时的中央党政军领导人都去参观, 成为农机化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世界农业机械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9年4 月29 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许多部门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但农业机械化却是少有的在文革期间得到发展的部门之一。

为了贯彻毛主席的指
示,1966~1978 年召开了3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 确立了1980 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
化的目标, 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78 年10~11月, 在北京举办了12 国农机展览会, 这是建国30 年来首次举办大型国际农机展览会, 它在国人面前打开了一扇世界
现代农业的窗口, 使国人深受震撼;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放弃了1980 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机械化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 也标志着农业机械化新的时期的到来。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农业机械化实行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

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对农业机械化理解比较简单, 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渐进的社会、经济、技术多元系统工程缺乏认识。

1.3 第3 阶段( 1978~2003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20 世纪80 年代初, 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到户, 土地经营规模小, 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 发展速度减慢, 甚至出现了倒退,“包产到户, 农机无路”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1982 年国家允许农民私人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 并提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构想; 1984 年允许农民私人拖拉
机从事营业性运输。

这两项政策为农村机械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90 年代后, 由于农机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使个体经营户迅猛发展, 农民逐步成为农机化事业的投资、经营主体。

农业机械化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保护引导下, 农业机械化市场化进程加快; 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
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1.4 第4 阶段( 2004 年至今) 2004 年,《农业机械化促进
法》颁布实施, 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力量, 研究制定在21 世纪中叶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规划, 明确农机化的发展目标、战略, 制定农机科技进步、农机工业、农机化服务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制定重大法规、政策, 指导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
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

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20 多年, 经济快速发展, 人均GDP 已经超过1 000 美元,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00 %, 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3 %, 全国税收已超过
2 万亿元, 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增长数万倍。

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建国初期,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劳动,机械化水平不到1。

而2003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60943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0714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7360千公顷。

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

一大批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温室面积达到69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万台。

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

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

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

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

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

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看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

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

一年一度的全国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样的活动在中国开展。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3.1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紧密相关, 不是独立存在的。

社会经济发展在工业、物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上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由于城市化加快,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村劳动力紧缺而形成对农业机械化的强烈需求, 使农业机械化的最终实现成
为可能。

韩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极快, 自1962 年起, 仅用30 年时间便完成了这一成长过程。

韩国农业人口1967 年为1 607 万人, 占总人口的53.4 %,之后, 农业人口开始减少, 到1999 年减少到421 万人, 占总人口的9.0 %。

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及日趋高龄化、妇女化,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仅相当于韩国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水平。

从发展阶段看, 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 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其实力的不断增强, 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3.2 农业机械化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重视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农作物生产, 因而农业机械化的范畴也要相应扩展。

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一提农业机械化就是种植业中的耕、翻、耙、播、管、收机械化, 很少顾及农业生产中的产前和产后领域, 更谈不上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渔业、林果业等。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在70 %~92 %, 其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 倍左右, 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国仅占2%~6 %。

近几年来农机服务领域有所拓宽,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的认识逐渐脱离狭隘的观念, 对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了全面的认识, 这必将有力地促进今后农机化全面、快速的发展。

3.3 现代科技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将成为其发展方向目前, 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新产品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日益广泛和深刻, 农业机械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智能化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系统的量化、规范和集成程度, 减少了时空变异产生的负面影响; 数据库、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的应用克服了农业的分散性所导致的信息获取、应用障碍; 运用遥感技术( RS ) 、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对农业资源环境、生产状况、气象和生物灾害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测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 精准农业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 在欧美等国3S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机械上, 农业生产机械上也必将更广泛地应用现代科技, 向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4 构建WTO 框架下的国内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体系正在实现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农业生产将与世界接轨。

我国将根据WTO规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 将要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黄箱”政策、“绿箱”政策对农机化给予适当的补贴。

从国际上看,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对农业进行保护时, 美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份额已经降到12 %以下; 日本60 年代初对农业保护时, 农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份额已经降到13 %以下; 目前, 我国人均国民产值已经超过1 000 美元, 农业占GDP 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 %以下, 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目前“三农”问题受到重视, 国家已经调整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更加支持农村建设, 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资采取投入补贴形式, 符合WTO农业协议的规定要求, 属于WTO 农业协议的“黄箱”政策范畴, 对此我国面对的主要约束是财政能力, 而不是“黄箱”政策本身的限制。

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这一支持政策的空间大约在1 500 亿~2 000 亿元, 目前利用的空间很小; 同时在“黄箱”政策范围内, 还可以加大政策性贷款、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 强化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 增加农技设备的保有量,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5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成为遵循的原则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幅员辽阔, 自然、农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水平也各有差异,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步骤、方法、途径有所不同, 因此各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要有自己的特点, 不能一个模式。

大中城市郊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实现种植业机械化的同时, 要抓好
花卉、果蔬、设施农业机械化, 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外向型农业。


食主产区要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牧区、渔业要加快实现畜牧业机械化, 渔业机械化; 北方干旱地区还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要适合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东北地区的玉米带、大豆带、中部地区的小麦, 南方的水稻等都是有特色的专业地区, 要促进优势农作物产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产区农业管理水平, 促进优势农作物产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总之,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农机化道路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装备质量上下功夫, 加快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化, 并向产前、产后延伸,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发展创汇农业,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德成, 张领先, 李安宁.我国农业机械化宏观研究的态势分析[J].
农机化研究, 2005 ( 6) : 1- 6. [2] 吴群.以工促农:建设新农村的现实途径[J].求是学刊, 2006 ( 4) : 67- 72.
[3]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工程学报,
2004 ( 3) : 154- 158.
[4] 李慧, 易克传.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J].安
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 3) : 59- 62.
[5] 白人朴, 杨敏丽, 刘清水.中国农业机械化所处发展阶段分析[J].中
国农机化, 1999 ( 2) : 33- 36.
[6] 金秀满, 张德骏.描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分室模型[J].农业机械
学报, 1997 ( 3) : 60- 64.
[7] 王福林.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的测算方法[J].农业
机械学报, 1998 ( 2) : 161- 164.
[8]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国外农机社会化服务[M].北京: 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 ( 1) : 1- 4.
[10] 杜江, 王雅朋.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 2005
( 3) : 17- 19.
[11] 李春迎, 许锦英, 李汝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
究状况评析[J].山东农机, 2005 ( 1) : 12- 14.
[12] 邓任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成就和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
报: 社科版, 1999, 34 ( 4) : 88- 90.
[13] 张蓝水.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前进———中国农业机械化80 年回眸
[J].福建农机, 2001 ( 2) : 3- 5.
[14] 杨敏丽, 白人朴.我国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
农机化研究, 2006 ( 1) : 5- 8.
[15] 周鹏飞.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J].中国
农机化, 2006 ( 4) : 3- 7.
[16] MING Z.New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5, 21 ( 12) : 1- 11.
[17] ATKINSON M, KIMBER D.Mechanization of the sugar beet crop
[J].British Sugar Beet Review, 1998, 66 ( 3) : 31- 34.
[18] BEE P.KWS visit to Germany [J].British Sugar Beet Review,
2000, 68 ( 4) : 18-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