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课结语的设计
课程设计致谢结束语

课程设计致谢结束语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科核心概念,理解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例如:掌握XXX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了解XXX历史背景及发展,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XXX技能(如分析、推理、计算等),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关爱环境等。
针对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具体分解如下:1.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描述并解释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完成相关习题的正确率在90%以上。
2. 技能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任务,展示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表现出对学科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要点:1. 教学大纲安排:- 章节一:XXX概念及原理- 内容:XXX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应用实例- 章节二:XXX历史背景及发展- 内容:XXX的起源、演变、重要事件及影响- 章节三:XXX实际应用- 内容:生活中XXX的应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内容进度:- 第一周:学习章节一,掌握XXX概念及原理,进行相关习题练习- 第二周:学习章节二,了解XXX历史背景及发展,分析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三周:学习章节三,探讨XXX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材章节与内容:- 教材第一章:XXX基础理论- 教材第二章:XXX历史与发展- 教材第三章:XXX应用与实践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系统讲解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如XXX概念、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改伴随着整个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已几度春秋了,然而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旗号下“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
在现实中,初中历史课还不是很受重视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学生能把历史学得怎么样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教师教学方式的刻板教条,学生的厌学情绪,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漠视等等,无一不对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带来负面效应。
要克服这些难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站在一个专业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一点浅见,以期对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窘境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性思维能力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应培养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性思维能力,即依据所给的历史材料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过程的能力。
历史性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下面谈谈我在近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历史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两点体会。
1.诱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尽量选择一些既与教材有关的,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1)学会如何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课文。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文的阅读分析迁移到阅读历史教科书中。
(2)学会独立思考。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要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问题。
二、开放与传统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以拓展教学空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已实现了电教化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再也不能固守那业已落后且不合时宜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情景,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电教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不仅仅能节省几道板书的时间,多一些声电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展示更加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为学生营造出相应的历史情境,从而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教学的特质——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得以彰显。
2024学年初二历史下学期教学总结

2024学年初二历史下学期教学总结在2024学年初二历史下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教学的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包括史实的记忆、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教学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启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3. 互动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兴衰。
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衰退原因。
2. 世界古代史的关键时期。
包括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欧洲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影响。
3. 现代历史的起点。
包括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成果:1.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加。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对历史变得更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2. 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提高。
学生能够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使用适当的历史术语和概念。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事件。
改进方案:1. 加强跨学科教学。
和其他学科老师合作,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能够理解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2.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互联网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3. 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
历史课的导言和结语技巧

浅谈历史课的导言和结语技巧【摘要】历史课的导言在组织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设计得好,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的结语具有巩固新授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理清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巧设导言和结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环节。
【关键词】历史课导言结语技巧一、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听生动、形象、有趣的历史故事,在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如果教师能巧设导言,可以使学生变被动的应付式学习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
1.成语典故法。
在中学历史课中蕴涵着许多成语故事,许多历史史实就是成语的来源出处,如果教师能把它们挖掘出来,巧设导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在讲《商的灭亡,西周的建立》这个内容时,可先在黑板上写出“纣”字,让学生联想出一个成语,绝大多数学生马上会脱口而出“助纣为虐”这个成语。
教师进一步导问,这个成语是贬义还是褒义的?学生都知道是贬义的,然后再设问,是否知道“纣”这个历史人物,从这一个成语可以看出“纣”是怎样的一个人?教师用这样的导言开始上课,学生就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下面的历史内容,而且容易理解商朝被周武王所灭的前因后果了。
如讲《商鞅变法》可由“立木赏金”的成语典故导入;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从“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讲到班超出使西域时,指出“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成语。
历史课本中,诸如此类的成语俯拾皆是,如果用这种成语典故法导课,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影响。
2.设问导言法。
心理学家认为,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猎奇心理,启动他们的思维,是教师设计导言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用疑问的形式来设计导言,可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秦的统一》这个内容时,可以这样设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叫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要自称皇帝?”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导入新课的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是艺术,承载课堂的教学语言当然不能等同日常的生活语言。
教学语言应该恰当地诠释教学流程,要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学语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和震撼,引起思考和共鸣。
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讲清发展,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
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
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
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
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
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
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
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
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
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
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手段,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探索历史教学方法新课改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由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用疑问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而设置疑问可以先从课堂导入开始。
好的课堂导入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
所以在准备这堂课之前我查阅了许多导入方法,例如用对联,用视频资料,用现实案例,用表演,用抢答等等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
但我认为优秀课堂的导入不在于形式上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为后面课堂的开展埋下伏笔。
关于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伴随着庄严的美国国歌,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美国纽约港口自由岛的自由女神像,举世闻名。
她右手高擎火炬,猜一猜,她的左手拿着什么?”首先歌曲能让学生更快得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接着用大家熟知的自由女神像图片来设疑,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着我展示了《独立宣言》的材料,提问:“美国要成立个怎样的政府但当时却遭到什么政府的剥夺?基于此他们建立了一个奇怪的政府。
”通过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时培养了学生提炼材料内涵的能力。
然后我又展示《邦联条例》的材料,来让学生自己释疑。
我提问:“在邦联政府下,政府的权利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政府给美国的发展带来什么问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归纳,这就又让他们了解了对背景问题的分析方法。
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结课的几种方式

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结课的几种方式作者:姜胜南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2期摘要:俗语说好文章一般要具备“龙头、猪肚、凤尾”。
历史课也同样如此,好的结课要像“凤尾”一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构建脉络、深化记忆,更可以让学生情感上受到启迪,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走出课堂,自主探究,延伸课堂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结课;方式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2-1一、情感升华式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就出现了功利化课堂教学。
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唯高考而高考,课标没有的不讲,考纲不考的绝对不讲;课堂设计与训练干巴巴,已彻底抛弃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将三维目标窄化为单纯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能更反映历史教学特征的目标,直接缺席于课堂教学。
这种急功近利行为只会助长机械训练和“贝多芬(背多分)”现象,而远离了温润的情感教学,这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
而新《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笔者认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本质功能。
所以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尽力贯彻三维目标。
如果结课时情感利用合理,会起到十分好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这结课时就使用这一方法: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明清之际的几位思想家的杰出思想。
他们提倡个性,敬重知识,认为知识高于一切权势、贵于权势。
面对权势,坚守权力;面对社会,恪守义务,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像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读书人,能够做一个像李大钊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
这一小结既总结了课堂教学内容主旨,又对学生提出希望,进而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效果颇佳。
历史教育园地的奇葩──《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读后-论文

,
视
紧密结合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实践
,
准确 、全面
与 系 统 地 阐述 了历 史课 堂 45 分 钟 教 学 艺 术 的 理 论 和 实践 , 深刻 揭示 了历史课 堂教学艺术 的本质和规 律 , 发前 人 所未发 , 填补 了我 国历史教学 研究的空 白, 无
愧为历史教育园地的奇葩 。 纵 观 全 书 内容 , 给 人 以 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 加 之 优
慎 终 , 而 避 免 行 百 里 者 半 九十 的危 险呢 ? 怎样 设 计 出
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语 , 给学 生以 启发 , 引导 , 回 忆 , 让学生 的思 绪进入 亢 奋 、 主 动、 积极地求索知识 的 真谛 呢 ? ” 寥 寥 数 语 , 准 确 、 形象 和 生 动 地 阐 明 了 “ 结 语 设计 ” 的 作 用 , 意 有 尽 而 韵 无 穷 。
苏 州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版
99 年第 期
历 史教育 园地 的奇葩
— 《历 史课 堂教 学 艺术 》读 后
梁励
教
学
不
仅是
一
门科
学
,
而
且
也
是
一
门艺
。
术
捷克
大 教 育家 夸 美 纽 斯 在 他 的 名 著 《大 教 学 论 》中就 开 宗 明 义 地指 出 : “ 教学 论是 指教学 的艺术 . ”前 苏联现 代
,
种种
无不
反映作者对 历 史课堂 教学艺术研究的执著
追求和开拓进取 .
.
四
语 言表 达 简 洁 流 畅 ,
内容如 行云流 水 ,
有着特
有的文风 。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方法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方法历史课讲述的是已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
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
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那么,怎样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入语呢?我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一、设疑导入法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这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板书),学生们的兴趣就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二、诗词导入法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
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如在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说道:“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雄浑的笔触和凝练的语句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它和震惊世界的长征一起永垂千史,光照人间,这就是《七律 .长征》。
”之后高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非榫持校哂泻芮康母腥玖Α?三、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

三、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问 题
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落后, 未能充分认识到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无法有效地开展思政教学; 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评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 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 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 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 学设计研究
目录
01 一、课程思政理念对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 性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
02 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原则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
03 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策略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课程思政是一 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理念,旨在实现全课程育人。对于高中历史 这一学科,如何将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 一,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革。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人文素 养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方式与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本次演示旨在探 讨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思 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现 状
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多样 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难以引 起学生的兴趣。最后,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观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生缺 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历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7篇

历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7篇开展历史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而很多史料的趣味性、科学性和画面感都是较强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历史课程教学总结范文1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工作。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历史优化练习等等。
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
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课堂练习,设计开放性课外习题,制作历史手抄报、电脑报,历史手工制作等,使学生动手动脑。
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
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历史课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世界历史近现代史到中国历史近现代史中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历史课升华结束语

历史课升华结束语
同学们呀,这历史课就快结束啦!咱想想,历史不就像一部超级长的电影嘛,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英雄豪杰,也有那些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坏蛋。
咱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看着这一幕幕的故事在眼前展开。
历史里的那些事儿啊,可比电影精彩多啦!你看那秦始皇,统一六国,多威风啊!再看看那汉武帝,抗击匈奴,保卫国家,那气魄,简直了!还有那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这得多了不起呀!这些历史人物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咱们学习历史,可不仅仅是为了知道过去发生了啥事儿,那是为了让咱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识呀!就好比你知道了前人犯过的错误,你就不会再去重蹈覆辙了吧?你知道了那些成功的经验,你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呢?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的优点和不足。
你说要是没有历史,我们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嘛!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历史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里,让我们有一种归属感。
而且啊,历史还能培养我们的品德呢!看到那些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咱能不感动吗?能不受到鼓舞吗?咱是不是也应该有点担当,有点责任感呢?
这历史课虽然结束了,但历史可永远不会结束呀!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直流淌下去。
我们也要像那河流中的水滴一样,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学习。
咱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得历史呀!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那些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是怎么克服困难的;遇到选择的时候,想想古人是怎么做的。
这历史呀,就是我们的宝库,里面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难道不是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宝库吗?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去开启未来的大门吧!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足迹吧!。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5篇)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5篇)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5篇)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学期又完毕了。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
在这里我对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做一总结。
本册教材是xx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五个单元,每单元4—6课不等,共20课。
每一课课前有课文提示,它虽然很短,但内容却是这一课学习中最重要的。
关于课文的正文,你会发现有宋体字表达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红体字表达的内容,是我们的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宋体字内容的。
在课文中还安插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地图,以及那些小框框里的想一想、说一说等,令我们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引导我们去考虑更多的问题。
通过对本册教材的内容分析^p ,我们发现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这对任课老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我的感触是很深的。
首先谈一下自己认为做的好的方面。
1、注重研究教材。
对每一篇课文在上课前都做了深化的研读,并翻查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可以有一桶水,力求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
2、认真备课。
不光是备教材,更是注重备学生。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这首先就要表达在备课上,根据不同的个体设计相应的教案。
力求做到不光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去点拨引导。
3、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表达学生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精神讲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光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展平等的交流对话。
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对过去、如今、将来有一个详细的、理性的认识,让他们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来,培养他们的安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以上四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上是做到了。
只不过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可能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改良。
下面来谈谈本学期自己认为做得不够好的几方面:1、上课时有时后会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超出了中学生思维程度,这样不仅让学生没听懂本课内容,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不良影响。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同学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同学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同学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同学的历史思维力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同学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进展。
类似例子有很多,历史老师必需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育同学思索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力量,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转变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看法、观点不任凭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为同学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历史课经典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历史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历史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教学内容本学期,我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等。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认真备课,搜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方案。
(2)课堂讲解: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对历史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分析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培养,对国家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2. 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案例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3)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改进措施1. 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实用3篇)

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第1篇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
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
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
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
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画龙点睛的历史课结束语

画龙点睛的历史课结束语浙江省余姚市第七中学金诸江(315450)内容提要:中学历史课中的结束语和导入语同样重要。
历史教师应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历史课结束语就能使历史课有虎头豹尾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束语自然生活社会人生时空幽默乡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喜欢事情能善始善终。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既要做到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又要有一个较完美的结束。
教师如果能使导入语魅力四射,便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创造较好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作了良好的开端。
同样,我认为课堂结束语的是否巧妙也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
好的课堂结束语,对整堂课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历史课堂中成功运用导入语和结束语将会使历史课达到虎头豹尾的教学效果。
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许多中学历史老师已经发表了许多高见,我这里想就历史课的结束语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回归自然,融入生活。
我们所学的历史学科本身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
它的内容和自然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也已经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有人觉得历史学是“翻陈年老黄历”,不够生动贴切,不够形象逼真,很是枯燥。
如果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就历史到历史,不对历史现象作一点必要的联系和联想,那么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提不高的。
我觉得在历史课的结束语中,对当堂课所讲的内容作回归自然,融入生活的恰倒好处的比喻,给学生的感觉将是耳目一新的。
例如: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高中,下同)《美苏争霸》一课时,作了这样的小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如两虎相争,其间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但最终必有一伤。
苏联就是那只最终受伤的老虎,它因争霸而搞的疲惫不堪,国力受损,这也正是苏联这只猛虎后来最终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啊!”一个简单的比喻,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比作为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可谓是有一点回归自然了。
这样了了几句既高度概括美苏拉锯式的争霸场面,同时也已指明苏联是争霸的失败者,最终将因内外交困而瓦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论文:历史课结语的设计
历史教学论:历史结语的设计
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ldqu;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rdqu;其意思是说,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正如一篇篇清新利落的好,无不是凤头豹尾,一气呵成。
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
一节成功的历史同样需要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导入语,舒缓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过程和激昂振奋、余音绕梁的结束语。
这样,教师在讲中,就要放得开,收得拢。
所谓&ldqu;收得拢&rdqu;,就是有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结束语,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去深化,去扩展与堂有关的知识。
怎样设计历史的结束语的?
一、历史堂结束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在堂教学时,注意调节堂教学的节奏,为堂教学的结留下充足的时间,使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妥帖,有条不紊。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避免堂教学节奏过快,给学生&ldqu;闲&rdqu;的间过多,否则会妨碍堂教学精彩结束应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要避免堂讲授&ldqu;拖堂&rdqu;。
有的教师在下铃响后,还在不停地讲。
其主观愿望是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但客观效果却适得其反,毕竟时间有限,最后只好三言两语,仓促结束程。
学生既无法总结堂所学的知识,更无法消化理解。
不仅如此,讲解&ldqu;拖堂&rdqu;还势必加重学生大脑的负担,影响良好思维效能的发挥和下节的学习效果。
再者,堂教学结束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洁,紧扣本堂教学的中心,梳理知识,总结要点,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干净利落地结束全,使之做到总结全,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让学生的认识产生下个飞跃。
有句格言说得好:&ldqu;没有结束语的结尾平乏无力,可是没完没了的结尾则令人生畏。
&rdqu;堂教学的结束语不可冗长,更不可拖泥带水,应是高度浓缩,画龙点睛,一语破的。
另外,结束语还要注意融会贯通,立疑开拓。
历史是一门体系庞杂,内容宽泛的人学科。
经常有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之说,而且历史还有一个突出的以古鉴今的价值观目标培养。
因此历史堂结束语要能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要能把学生的视野由内引向外,使学生自觉地去外寻求知识,做到处处皆历史,并能养成从历史中汲取充足精神养分的习惯。
除了上述有关结语设计的基本要求外,我认为每个教师更应根据自己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每节特点去设计堂的结束与收尾。
下面结合本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历史堂的结束设计和方法。
二、设计历史堂结束的方法
1、内外联系法。
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无用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授不
能单纯传授书本内的知识,而应多注意把历史事同现今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把学生的视野由内引向外,使学生自觉地去外寻求知识,以弥补堂教学之不足。
因此,教师宜在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内向外延伸、扩展。
例如,在讲到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可以联系中日关系的问题。
&ldqu;历史证明,军国主义危害世界和平的一大隐患。
那么当今日本军国主义会死灰复燃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你认为中国政府怎样去解决这一问题?&rdqu;像这样的堂结束语,与其说是的结束,倒不如说是的开始,它能成为联系第二堂的纽带,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以此不断扩大学生的关注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升华感情法。
德国的第斯多惠强调:&ldqu;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rdqu;教书育人不是语教师或是班主任老师个别的责任,而是每个老师的责任。
历史教师,也是生活导师和品德引路人。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ldqu;如出我手,如出我口&rdqu;的境界。
例如: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一个教师以无比悲愤的口吻结束本:&ldqu;同学们,西方列强为了自己的侵略私欲,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其间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中国人民。
摧毁了我们国家举世闻名皇家园林,掠夺了我们国家数以万计珍宝。
今天虽然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ldqu;落后就要挨打&rdqu;血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rdqu;
这样的堂收束,学生怎么能不受触动呢?
3、悬念诱导法。
悬念会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ldqu;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
&rdqu;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
因此,在中学历史堂教学结束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ldqu;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dqu;的艺术效果。
有时这样的悬念式结语虽廖廖几句,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ldqu;我要知道&rdqu;&ldqu;我要学&rdqu;的求知心理状态,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
同时为第二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当然也达到了&ldqu;教,是为了不教&rdqu;的目的。
4、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堂教学的一种方法,意在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讲《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这一专题时,堂小结和专题小结最适合用这种比较式结语,通过对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以质疑发散思维法。
顾名思义,这是指教师讲授完新内容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的方法。
通过质红疑、答疑,诱发诱导的方式,能使学生的国思维向纵、深、广的方向发散。
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中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即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相联系,能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贴切的回答,
例如:我以前在讲必修三在讲完《顺乎世界之潮流》一后,在小结时提出一个问题:&ldqu;为什么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购买了机器,引进近代的生产技术,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rdqu;当学生作出回答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ldqu;当前,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也引进外国的生产技术,但为什么却
有利于四化建设呢?&rdqu;这就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其思维又另起波澜,发散开去。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中学历史堂的结束方法还有很多。
由于每个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的体裁和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差异,结束堂教学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
但不管如何结束一堂历史,总体我们要达到不影响整堂的良好效果,学生会感觉想学、爱学、会学。
只有这样,学习对于学生说,才是一个&ldqu;主动参与&rdqu;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