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教材系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本节内容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下一章内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我们这一节也需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所以本节内容又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
2、概述尿的形成他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4、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对表格的讨论,尝试归纳尿液的形成过程(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说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二、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
积极思维,逐步使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学情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的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2、学法指导
本节的学习我主要培养学生三种学习方法:
(1)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探究法: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 的生物学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我们每天要通过消化系统从食物中获取什么?还通过呼吸系统获取了什么?人体吸收这些物质后会产生代谢废物”引入新课。并引导学生说出人体内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知道废物排出的途径,从而了解什么是排泄?
紧接着教师讲述:在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由泌尿系统排出的,进一步引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二:出示任务,指导学习
由幻灯片展示了学习任务: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肾单位的结构;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使学生明白了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将会知道什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活动三:观察图片,积极思考
1、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时,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总结”的模式。幻灯片出示人体泌尿系统的图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泌尿系统主要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注意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最后教师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结合已有知识做出合理的猜想。
2、关于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主要是借助图片资料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第73页的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幻灯片展示,根据课本相关内容,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肾脏中形成尿液的结构单位是什么?
2、每一个肾单位主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3、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球”?两边连接的是什么血管?
4、肾小球的外面是什么血管?
问题1和2的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问题3、4的设置是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肾单位的内部特点,并由这些特点来推导尿液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理解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是有关的。
活动四:解读数据,合作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解读数据,分析尿的形成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由于这部分内容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活动开始前,先让学生回忆了血液的成分,然后安排自学与讨论活动,给学生一些相关数据,结合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和动画演示,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出示资料分析的数据,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能透过哪些物质?
2、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3、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第一个问题是血浆跟肾小囊中的液体比较。利用细胞能控制物质进出和毛细血管的特点等知识,明确肾小球有过滤的作用。因为比较抽象,是难点,我利用了动画
直观的形式突破难点。由此也证明尿的形成跟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有关,是尿形成的第一个过程。
第二个问题是原尿和尿液的比较。通过分析数据,明确原尿中的一些成分并没有在尿液中出现,推想与经过的肾小管有关,进而明确尿形成的第二个过程与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由此证明了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
第三个问题是尿液与血浆比较。明确尿液的主要成分。
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描述尿的形成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尿的形成过程,重点强调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以及原尿和尿液中物质的不同。同时播放动画视频,将抽象的内容变的直观、形象,进一步加深和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最终,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意图是整体感知,同时培养观察、动脑和表达的能力。
活动五:阅读课文,深化知识
1、学习了尿的形成过程以后,再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学习尿的排出,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尿液形成后是如何排出的?排尿有什么意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关于废物的其他排出途径,也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的。活动六:知识延伸,形成意识
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又出示了两个思考题,想一想:
(1)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人体呼吸、排汗、排尿、排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
(2)正常情况下,有的同学有憋尿的习惯,这样好不好呢?请你说说理由。通过对这两个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有关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本节课的学习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活动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突出知识重点,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拓展延伸,知识升华我来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