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语义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wenjianshe001@
75
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语义分析
天津职业大学 安维彧
摘要:语义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不同的词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言效果,不同语义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能力的差异。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着手,对一些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语义对比分析和探讨,旨在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语义 多义词 语义差异
引言
在人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作为重要的信息媒介,信息传递的是语义,语义的产生与人们对语言的认知之间有很大的联系,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认知有差异,所以对语言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有很大差别,这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能力的差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言的应用,比如一些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也是一词多义现象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由于人们的语言认知范围得到了拓展而产生的一个现象。因此,语义和语用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语义拓展了语用的范围,语用则是语义不断拓展的原因。
一、认知语言学与语义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
不同的语言对应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能力也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在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理论,其中,认知语言学就是语言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对语言的各项内容进行了相应的阐释,比如语义、句法、词汇
特征等,人们对词汇的理解是基于人们的语言认知能力基础上的,语言认知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对语言的认知也是对语义进行分析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很多新生词汇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背景,也可以对多义词的每个含义进行理解。总体说来,认知语言学关注的是人对语言本质的分析和理解,也是对语言研究进行拓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二)多义词的产生
正是由于人对语言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因此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语义的拓展,词语本身的多义性是词语的基本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比如下面的例子:
“真是虐死单身狗了。”
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时“单身狗”,这个词语是当前网络上使用较频繁的词汇,这个词语中的“狗”就已经得到了延伸,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所理解的动物“狗”,相反,指的是一类人,“单身狗”表示的是“单身的人”,根据“狗”这个词语含义的延伸,还产生了很多其他的词汇,比如“代码狗”代指的是“程序员”“广告狗”代指的是“做广告设计的人”。
由此可见,语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语义往往是根据两个对话的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交流的目的发生改变,正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意识上的拓展,从而使得一个词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得词义得到了有效的延伸。所以,词义的延伸以及多义词的应用,其实是人们的认知结果,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语义发生改变可以有多种途径,比如谐音、旧词新意等,都是词汇多义性的产生方法,而且言语的多义性还会使得对话的冲突效果更加强烈,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下,
这种冲突效果正是对话双方所需要的。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下对语义的分析
(一)谐音造词
顾名思义,语音就是语言的发音,由于语言的发音不同而导致语义不同,这是语义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当前网络上出现的很多流行语,都是根据谐音产生的新词,根据语音进行造词指的是具有相近意思的不同符号的网络语言之间发生转移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比如,有很多中文词汇都是从英语发音中谐音而成的,比如“粉丝”这个词语,并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粉丝,而是根据英语单词演变过来的,代表的是对某个明星痴迷的人,再比如“奥特曼”这个词语,也是根据英语单词发音产生的新词汇,在我们的认知领域中,奥特曼是一个卡通形象,是打怪兽保护世界和平的,根据英语发音音译为相应的中文,从而产生了新词。
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汉语文化中,多义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词义的多义性,才使得汉语魅力得以体现。词语的多义性并不是人物对话之间的不清楚的体现,而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形态,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效果,在这样的语言形态下,对于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文章的主旨有更加深刻的体现。还是以“粉丝”为例,这个词语的使用,使得那些对明星有一定痴迷的人有了一个总称,而且这种称呼方式显得比较亲切,当人们看到“某某明星的粉丝集体为明星送出礼物”这样的话语时,在他们的认知范畴中,“粉丝”这个词语代表的就是一类人,而且读起来也会带有一种潜在的幽默感受。对多义词进行研究,其实是一种概念或者意向的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6.037
形成过程,是通过人的认知能力与客观世界的理解来实现的,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表达方式,人类的语言在使用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而词语的多义性就正好能够满足人们对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需求。(二)根据语义的改变进行造词多义词的应用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的语境以及语用,多义词的应用首先反映在语言的使用范畴得到了拓展这个方面,语言的范畴得到拓展,其实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发生了改变,是一种本质上的改变。比如下面的例子:
“从这个论坛路过。”
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路过”这个词语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路过”本意是从某个地方经过,在传统的认知意识中,这个地方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地方,比如公园、酒店、学校等,但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的提升,“路过”这个词语的含义也得到了拓展,可以表示从一些虚拟的地方经过并且留下痕迹,比如上述例子中代表的是在某个论坛看过某些消息之后进行留言。
“谷歌一下这个词语的含义。”在这个例子中,“谷歌”这个词语的含义也得到了延伸,
“谷歌”原本指的是“谷歌公司”,该公司有很多产品,比如谷歌地图、谷歌搜索引擎、谷歌翻译等,原本是一个名词,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其词性发生了改变,从名词变成动词,表示的是要通过谷歌搜索平台对某个词语的含义进行搜索。这个词语的含义之所以可以发生改变,是因为其中有很多相似的概念得到了替换,比如谷歌在人们的意识中本身就代表了各种信息资源,因此通过语义的改变,可以得到新的词汇。
(三) 词汇隐喻
在意义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多义词的产生往往还与隐喻这种修辞手法有关,隐喻也是认知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人们使用隐喻手法,是为了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实现语言交际。比如下面的例子:
“他遭遇了事业中最严重的瓶颈期。”在这个例句中,“瓶颈期”是一个关键词,这个词语中的“瓶颈”原本指的是瓶子的上半部分,通过对瓶子形状的联想可知,瓶子的上半部分一般都比较狭窄,如果想要将瓶子里面的东西倒出来,则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因此人们也用“瓶颈”这个词语来表示障碍,比如人生中遇到的一些变故、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这个词语进行描述。上述例子中表示的是此人在事业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可能会导致停滞不前。这个例子中“瓶颈”的应用就是一个隐喻的过程,隐喻的本质主要是对抽象的语言以及概念进行表述的一种方式,通过词汇的隐喻,可以让人感受到词汇生动形象的特性,也将会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他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在这个例句中,“头脑”这个词语的含义也得到了延伸,
“头”原型指的是人或者动物的脑袋,是身体最上面的部分,在人们的认知领域中,头与人的思维有关,当我们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往往是意识和认知的作用才使得各种事情变得更加有意义,因此“头”对应的就是意识。在这个例子中,“头脑”代表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头脑,不是人体器官的一部分,相反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将“头脑”这个词语的含义进行了延伸,用“有头脑的人”隐喻一个人很有自己的思想。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隐喻产生的最直观的效果就是词义的拓展,而词义的拓展也是在特殊的语境下人们对词义进行理解的一种新方式,在新的语境中,语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表达载体,已经成为传递语言文化的工具。(四) 替代性造词
替代也是产生新词的一个重要过程,替代往往是借助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对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进行替代的过程。比如下面的例子:
“对面有个红裙子在等你。”“红裙子”的本意是红色的裙子,是
一件衣服,但是在这个例句中,红裙子被赋予了人性的特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红裙子代表的是一个人,而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所理解的红色的裙子。从认知的角度来讲,只有人们对这个词汇的认知进行了拓展,才不会导致言语冲突现象的产生,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听话人对语句的含义产生混淆。指代往往是借助一个部分的特征来代表整个整体,除了借助一些衣物的特征,还有的会借助发型、身体上的明显特征等来对整体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方式往往会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洁,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结语
综上所述,语义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会随着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语义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语用目的,语用目的的不同也会导致语义发生改变,语义的变化往往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语言能力基础上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的改变会使得语言更能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inguistics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e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en’sInheritance. 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 ,1971.
[2]Deane,P.D.Grammar in Mind and Brain: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Syntax,1992.
[3]王钟坤.从偏义复词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
[4]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03).
[5]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