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汉子”现象——以90后女性为例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汉子”形象分析与探究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汉子”形象分析与探究【摘要】本文旨在从社会性别视角探究“女汉子”形象。
首先定义女汉子及其特征,深入探讨其演变历史和在当代社会的表现。
进一步分析女汉子形象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结论部分将展示“女汉子”形象的多面性,以及其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冲击。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女汉子”形象的复杂性,促进社会性别观念的进步和思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汉子”这一特殊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为性别研究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关键词】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汉子”这一形象备受关注。
女汉子一词最初起源于中国民间语言,用来形容那些有男子气概的女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汉子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个性。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中,女性往往被刻板地定义为温柔、柔弱,与“女汉子”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对女性角色的固有观念,不仅局限了女性的发展空间,还为性别歧视问题埋下了隐患。
通过对“女汉子”形象的探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女汉子”形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2 研究意义"女汉子"形象在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其代表了一种超越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定位的形象。
研究女汉子形象的意义在于探讨社会性别观念的多样性及其演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通过对女汉子形象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刻板印象以及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束缚,有助于提升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研究女汉子还有助于挖掘女性个体内在力量和特质,展示女性在追求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通过对女汉子形象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性别自由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通常是指在研究中所要关注的主体或群体。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女性的自我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_钟立

可以看出,妇女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可喜的是 40.4%家庭的家务劳动是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 新劳动领域 的开拓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新一代农村女性意识到,男女两 性生理上差异并不是造成其社会价值悬殊的必然原因,她们 比传统女性对自身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更能很好的把握和 认同。
实践中,诸如风俗、习惯,心理上却仍然存有传统意识,表现 出与理性认识相反的倾向:依赖性、自卑感和怯懦心理。 例 如:在婚配模式上,农村女性一般愿意选择比自己大几岁的 男性作为伴侣,要求男性在经济收入、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比 自己优越,结婚以后她们希望丈夫比自己有发展,只要丈夫 成功,自己似乎也就有了寄托,她们认同“男强女弱”,怯于独 挡一面,即使出类拔萃也情愿甘当“副职”。 这种依赖感从家 庭延伸到社会,在社会活动参与、村民主会议参与和村务管 理上、外出务工等都比男性少。
2.自我体验上更注重自我 一是在恋爱与择偶上, 更能从自我情感的需要做出抉 择。 新一代农村女性打破了传统农村女性的择偶标准:由重 家庭条件转为重个人条件;从以家庭意志为主向以个人为主
收稿日期:2009-4-3 作者简介:钟 立(1979-),女,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2007 级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社会学。
2009 年第 4 期 (总第 307 期)
湘潮(下半月) 2009 年 4 月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女性的自我 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钟立
谈谈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格问题的看法

谈谈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格问题的看法第一篇:谈谈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格问题的看法谈谈性别差异现象及我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看法提到性别两个字,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男”“女”这两个字。
然后脑海里记忆比较深刻的就是高中老师们老是提到的“男生数理化普遍比女生好,女生英语和文字处理能力普遍比男生较好”。
因为,在高中,我是文科生,对于这个“真理”是有一定体会的。
我在数学上会比好一批同班的、同年级的男生较差。
并不是因为我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自己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地学习数学,而那些数学成绩很好男生平时在数学下的功夫,花的时间远远不及自己,可是自己的成绩就是比不过他们。
类似的学科还有地理,尤其是相关宇宙和星球运动方面(老师会说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会好过女生)。
但是在文科性质浓厚的学科,像历史、政治等,我自己会很明显地觉得能更轻松地应对,好多男生则会表示比较吃力,相比起来他们更愿意学习数学之类的。
男生在英语这门课上会普遍较女生差。
当然这些差别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还是会有很多特例出现的。
我自己就是不太会学英语的女生,很多情况下我的英语成绩也会比好一批男生低(在我自己认真对待英语学习的前提下)。
而数学成绩不好的男生还是大有人在的,也有很多学习理科的女生可以做到成绩超过所有竞争的男生。
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否认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但是我们也不应该、不能把这些差异绝对化,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向学生传达带有绝对化的男女性别能力区分,从而可能会打击学生的某些方面的积极性。
当然这些都只是基于我自己的生活体验。
不过放眼社会,女人被普遍认为应该肩负家庭的角色责任—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等。
结过婚的女人就被整个社会期待着在家里好好地做个贤妻良母。
而男人则更多的被期待在外面打拼事业,赚钱养家。
而男人女人也是普遍地用这样的角色标准在规范自己社会行为和承担责任的,甚至还对于违背这种类似角色规定的同胞采取怀疑、排挤、指责等态度。
案例素材4——从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摔跤吧!爸爸》

《国外社会学理论》课程作业20XX年X月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摔跤吧!爸爸》摘要:《摔跤吧!爸爸》是2017年在中国地区引起巨大反响的印度影片,其讲述了马哈维亚和吉塔、巴比塔父女三人之间的职业摔跤奋斗历程。
但影片并不局限于摔跤本身,其中对女性价值的讨论、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索在其上映后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
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当下印度女性的现状来展开对女性自我性别意识觉醒过程的探讨,以期对两性关系的平等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摔跤吧!爸爸》性别意识女性主义一、选题简介《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摔跤手马哈维亚一直梦想获得世界冠军,没有如愿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却接连生了4个女儿,濒临绝望的他,突然发现女儿们的摔跤天赋,便开始训练女儿。
后来,两个女儿名扬印度,先后斩获英联邦运动会女子55公斤级摔跤冠军,圆了马哈维亚的梦。
影片努力把枯燥的训练及摔跤竞赛贯串于感人、绝妙的故事之中,其中呈现的父爱以及对印度现实社会歧视女性的深刻批判,具有现实意义,涉及了家国话语、体育竞技、性别话语、家庭伦理(父女、母女、姐妹)等内容,该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印度的现实社会问题——城乡差距、社会阶层的禁锢等等。
[1]关于本部电影有不少有关的分析,包括带有个人主观性的影评,多发表在各大网络社区,主要集中在金牌对国家的意义,个人通过其中体现的对女性地位的反应,以及关于是否反映了“男权”“父权”的争论,从不同方面来解读,正体现了电影深刻的思想性。
而较为专业的影评则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展开分析。
有的学者主要有从强烈的自主意识与群体观念的对立、不同语境下的情感共鸣、女性和男性的形象塑造四个方面进行的现代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2],还有的从社会互动、社会文化、女性主义、全球社会学等角度的解读[3],以及从生活原型、思想性、鲜活的人物、矛盾冲突等角度对这部电影的文本的分析,侧重于文学角度[1]。
社会性别观影响下“90后”高职女大学生发展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

社会性别观影响下的“90后”高职女大学生发展特征及成因分析【摘要】“90后”的新一辈,成长于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要接受时代赋予的现代意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着传统文化遗存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自我发展。
本文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的相融性进行探索,探讨“90后”高职女大学生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影响下心身发展出现的特征,对其进行性别角色成因分析,提出高校教育应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决策主流,积极开展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帮助引导她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90后”高职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性别角色从2008年开始,20世纪90年代的最早一批出生的人已经以其自有的姿态跨入了大学生校门,这个庞大的群体很快就要成为走上社会大舞台,成为社会中最具有活动力的群体。
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女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而作为90后的新一辈,成长于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年代,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历史沉淀,使“90后”高职女大学生在接受时代赋予的现代意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着传统文化遗存的习以为常的东西,这种东西将对其一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她们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她们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观层面上,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的相融性进行探索,探讨高职女大学生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影响下心身发展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为当代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敲响警钟。
一、传统社会性别影响下的“90后”高职女大学生发展特征1.自我定位的扭曲“90后”高职女大学生有个性、有想法,更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在校园或职场都表现的比以往更为自信,努力来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然而,自然社会普遍认为的定型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的工作就是赚钱养家,女性的任务就是保持美丽和照顾好家庭。
使一部分的女大学生以“贤妻良母”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定位,造成女大学生不考虑自己实际的特长及所学专业,而单纯地根据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进行知识学习和职业选择,具有本应该发挥的技术潜力被埋没,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女性独立还是性别定型——“女汉子”现象的一种解读

2017·01如今,“女汉子”已经成为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媒体经常将那些在工作上认真对待的女性冠以“女汉子”称号并加以推崇,一些电视节目也打造“女汉子”剧,在电视剧画面中呈现各种各样的女汉子形象。
而在日常生活中,“女汉子”已经从一个最初的网络流行语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对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目前大家所广泛运用的“女汉子”似乎背离了“女汉子”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有一种效仿的趋势出现。
本文试图对当今社会流行的“女汉子”现象进行解读。
对于“女汉子”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目前没有专门的研究,大多从新闻传媒角度着眼。
本文试图以性别作为切入点,而关于性别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如LouisaSchein通过性别和内部东方主义来谈论中国当代的民族性问题[1]。
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生物性别(sex),它的内涵要更丰富和复杂,包含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社会性别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来决定的[2];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青春期的行为不是由这一时期的生理特征支配,而是与这一时期有社会关系的婚姻或巫术的要求决定的[3]。
从米德的社会性别形成与文化的关系到本尼迪克特对青春期的文化解说,在文化人类学发展历程上基本确立了社会性别建构的文化基础。
认为在不同的社会中,两性的行为基于文化对性别的期待。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男女的社会角色、行为、道德、自我意识的建构和不同期望,[4]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或行为方式。
因此,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清楚地表明,关于性别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不是生理方面的必然结果。
而这种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都具有刻板的性质。
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5]本文从以上相关概念入手,“女汉子”现象的流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提升,反抗传统意义上的性别约束;但“女汉子”似乎走入困境,根本上来讲还是没有摆脱父权的影响,仍是在男权话语系统中的一种称呼符号。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剩女”“剩男”现象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剩女”“剩男”现象【摘要】“剩女”“剩男”现象是最近几年十分受关注的一种现象,因为其不仅仅它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也反映了社会转型和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了“剩女”和“剩男”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以便理性地思考和对待。
关键词:性别,“剩女”、“剩男”、高等教育、社会压力、性别不平等、比例失衡等。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后,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入公众视野,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700万,一成90后男生将单身”,“10年后婚龄男性比女性多2000万”等报道也层出不穷。
同时,随着我国当今教育的不断发展,受到高等教育的男女比例也不断上升。
“剩斗士”、“白骨精”、“3s”等描述和概括未婚大龄男女的新词语也不断见诸报端。
为什么“剩女”、“剩男”现象在我国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状况呢?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社会中“剩女”和“剩男”现象所体现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关于“剩女”、“剩男”的由来以及原因。
1、“剩女”:是指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高智商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她们待遇把男人的要求是“宁缺毋滥”,所以,在用亲等方式找男朋友,可是,因为眼光高的原因,就成了“剩女”。
“剩女”,是那些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成为“3s女人”: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不过现在很多80后也自称为剩女]、stuck(被卡住了)--单身,这些人一般具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条件优越。
2、“剩男”:所谓“剩男”是指现在比较流行的,称呼年龄在30岁以上还是单身的男性。
“剩男”的称呼相较于“剩女”而言,普遍指代那些年龄在30带45岁之间,仍处于单身状态的男士。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汉子”现象——以90后女性为例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汉子”现象——以90后女性为例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名词,比如,“海龟、富二代、土豪”等等,不同的时代的新鲜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现状。
本来要讲的是最近很热的一个名词,“女汉子”,与传统社会要求的女性必须三从四德不一样,“女汉子”更加往男性靠近,她们往往做了一般认为由男性做的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称自己为“女汉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不管人们是否认同“女汉子”这一新群体的价值文化和行为模式,这一新的网络词汇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当很多女性在推崇这一文化的时候,“女汉子”也陷入了女性身份以及性别认同的困境,因此蕴含于“女汉子”这个群体便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女汉子”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较普遍的群体特征,“女汉子”这一现象的理论依据,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女汉子;社会性别;女性主义;问题分析一、导言(一)、研究背景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流动的急剧增加,本来很多行业并没有女性的参与,一些行业在招工的时候还设置了性别门槛,这样其实对女性是非常不公正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自己的生产活动,并且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行业,有些行业更加适合女性。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女性在男女性别分配上的比例已经达到44.8%。
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女汉子”现象的走红正是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争取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形成的一种表现。
图1“女汉子”现象普遍度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女汉子”现象在生活当中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女汉子”的身影。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1、国外研究情况与国内性别理论起步晚相比,在国外,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萌芽,由于在19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经历上经济上的产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导致了女性也开始走向社会岗位。
90后女大学生乖乖女形象与独立意识

90后女大学生乖乖女形象与独立意识—基于社会化的视角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点打上了时代特征的烙印,高校对这些90后女大学生该建议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分析研究90后女大学生乖乖女形象与独立意识,不仅有助于正确地了解她们,引导她们扬长避短、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推动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90后女大学生乖乖女形象,主要分为两个内容,分别是90后女大学生形象概述,乖乖女的形成因素;第三部分是90后女大学生的发展情况,主要研究了两个方向,一是女大学生对未来规划的自主程度,二是女大学生实现个体化的做法;第四部分是90后女大学生独立意识,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首先是对独立意识进行了概述,其次是介绍了独立意识现状,再次是分析了当代女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培养当代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化视角;女大学生;形象;独立意识;90后The female image and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90 female studen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90 years after the bir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an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these 90 female student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Analysis of 90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s darling female image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is beneficial not onl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m, guide them to foster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 weaknesses, healthy growth,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women's educ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90 female college girl imag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respectively is the overview of 90 female students image formation, obediently factors of female; the third part is the development of 90 female students, mainly on the two directions, a is the female students on the degree of autonomy for future planning, two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ize individualized practic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90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four, is the first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re reviewed, follow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status, again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independence consciousnes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dvice.Key words: social perspective;female college students;image;independence;90After目录摘要 (1)Abstract (2)前言 (4)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4)(一)研究内容 (4)(二)研究方法 (4)1.文献研究法 (4)2.市场调研法 (4)3.归纳总结法 (5)二、90后女大学生乖乖女形象 (5)(一)90后女大学生形象概述 (5)1.大学生形象的概念 (5)2.女大学生形象的概念 (5)3.女大学生形象分析 (5)(二)乖乖女的形成因素 (6)1.学习竞争激烈,压力大 (6)2.人际关系复杂,矛盾多 (6)3.生活取向多元,问题多 (6)三、90后女大学生的发展情况 (6)(一)女大学生对未来规划的自主程度 (6)(二)女大学生实现个体化的做法 (7)1.社会支持类型不同 (8)2.较高的自我职业效能 (8)四、90后女大学生独立意识 (9)(一)独立意识概述 (9)(二)独立意识现状 (9)1.独立人格的缺失 (9)2.独立生活能力缺失 (9)3.独立自觉性缺失 (10)(三)当代女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的原因 (10)1.学生自身的原因 (10)2.家庭教育 (10)3.学校教育 (10)(四)培养当代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建议 (11)1.父母要转变老观念变革家庭教育 (11)2.父母重视对女儿正确婚恋观的引导 (11)3. 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独立意识的教育 (11)4.女大学生应对自己提高要求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90年后出生的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点打上了时代特征的烙印,90后现已成为大学新生的主力,在人们眼中,90后就似乎已经成了“另类”、“个性”的代名词。
“女汉子”的语义特征及其社会流行意义分析

“女汉子”的语义特征及其社会流行意义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女汉子”的语义特征及其社会流行意义。
在将介绍“女汉子”的背景以及研究目的。
在将阐述女汉子的定义及特征,如独立自主、勇敢果断等,同时分析女汉子在社会中的流行意义,包括挑战传统性别观念、塑造女性新形象等。
接着在将总结女汉子在当今社会的现状,以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女汉子”这一概念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关键词】女汉子, 语义特征, 社会流行意义, 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 正文, 结论, 背景介绍, 研究目的, 定义, 特征.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女汉子一词起源于中国互联网流行语,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言行举止豪放、勇敢果敢的女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女汉子这一词汇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女汉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独立、坚强、勇敢等特质,使她们在社会中拥有了一定的群体影响力。
但女汉子这一称号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有时会被用来形容女性过于男性化,不符合传统女性的形象。
对于女汉子这一概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女汉子的定义及特征、社会流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女汉子这一现象进行全面解读,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女汉子”的语义特征及其社会流行意义。
通过对女汉子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和社会角色定位。
探讨女汉子在社会中的流行意义,可以揭示当代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偏见,并对传统性别观念和社会期望进行反思。
通过研究女汉子这一现象,可以拓展对女性身份认同、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转变,推动社会对于个体多样性和性别差异的尊重与包容。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女汉子”的语义特征及其社会意义,旨在拓展对女性形象和性别认知的理解,为性别研究和女性解放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基于社会性别视野下的“90后”女大学生成才对策探讨

1 . 1 . 1随着文 明程度的提高 , 女性成才的社会环境空前 良好 从社会环境上来看 ,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国家为 了提 高女
S H I E S t o p omo r t e t h e i r s u c c e s s f r o m he t s o c i e t y , c o l e g e a n d i r Mi -
番事业 , 总要 比男性要付 出更多 的艰 辛与努力 。如何 为“ 9 O 后” 女大学生创造更好 的成才环境 , 引导她们利用有 利条件 发挥女性 自身优势 , 帮助她们提升综合素 质和职业能力 , 克 服成才道路上的 困难与障碍 , 促使她们早 1 3 成才, 在新 时代 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和潜能 , 在社会各行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显身手 , 为 国家建设做 出令人瞩 目的成绩 和贡献 ,是 当今社会 学研究 的重要课题 , 也是本文研究的要 旨。
1“ 9 0后 ” 女大 学 生成 才的优 势和 障碍
1 . 1“ 9 0后 ” 女大学生成才的优势
t a g e s nd a h u g e o b s t a c l e s . h i T s p a p e r na a ly z e s nd a e l a b o r a t e s he t
总第 3 1 1 期 2 0 1 5 年4 月( 中)
. f 叙 丸f ‘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 o l l e c t s
To t a 1 . 3l1
A p r i l 2 0 1 5 ( B)
p e r s o n a l f a c t o s a r nd s o c i l e a n v i r o n me n t o f t he S U C C E S S o f
男生阴柔美女汉子看法分析作文

男生阴柔美女汉子看法分析作文《男生阴柔与女汉子现象之我见》在现代社会,男生阴柔、女生女汉子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了。
就拿我上大学那会儿来说吧。
我们宿舍楼下有个男生,那真是长得特别精致,皮肤白白嫩嫩的,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
他留着长长的头发,还经常扎个小辫子。
每次走路都是小碎步,偶尔还会害羞地低下头。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可是时间长了就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学校组织文艺活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舞蹈表演,而且选的是那种特别柔美的古典舞。
排练的时候,他的动作那叫一个婀娜多姿,比不少女生都要到位。
看着他在舞台上像个柔弱的仙子一样翩翩起舞,下面有些同学就在悄悄嘀咕,这男生长得比女生还好看,动作比女生还柔美呢。
再说说女汉子吧。
我有个女同学叫小敏。
这姑娘力气大得惊人。
有一回,班里组织户外活动,大家一起去野炊。
到了地方才发现柴火不够。
男生们都还在四处找合适的柴火,小敏直接撸起袖子,跑到一棵枯树下,抓着那些枯树枝就开始掰。
她那双手就像大力水手的手似的,没一会儿,就收集了一大堆柴火。
而且小敏说话也特别直爽,有啥说啥。
在一群男生面前,她也毫不示弱。
如果有男生跟她开玩笑开得过分了,她会直接过去给那男生的后脑勺来一巴掌,打得男生嗷嗷叫。
其实男生阴柔也好,女生女汉子也罢,这都跟社会的发展有关。
现在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不像以前那么刻板了。
男生不一定非要五大三粗地只会干粗活重活,他们也有细腻的情感可以表现出来。
女生呢,也不用总是柔柔弱弱的。
像小敏,虽然是女汉子,但她也有女孩子的一面,偶尔也会偷偷地涂指甲油,打扮得美美的。
而那个阴柔的男生呢,在他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也会挺身而出,尽力去帮忙,并不缺乏男子气概。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一个社会包容度提高的表现。
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人的品质和能力,而不是单纯基于性别而产生的固有印象了。
男生和女生都在打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更多样的自己。
《再看男生阴柔与女汉子》我上回说的那阴柔男生和女汉子小敏的事儿啊,还有后续呢。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性别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章首先将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将介绍社会性别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表现,如就业机会不平等、职业晋升障碍等,并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
文章将提出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平等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为女性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二、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多元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上升,使得女大学生在总量上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
然而,这种教育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就业优势,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行业分布来看,女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行业,而在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男性领域”的行业,如IT、建筑、机械等,女性大学生的比例则相对较低。
这既与社会对于女性职业角色的刻板印象有关,也与这些行业对于从业者的性别偏好有关。
从薪资水平来看,女性大学生的平均薪资普遍低于男性大学生。
这既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有关,也与一些行业存在的性别薪酬差距有关。
女性大学生在职业晋升方面也面临着更多的障碍,使得她们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再次,从就业稳定性来看,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率虽然逐年上升,但她们的就业稳定性却相对较低。
一方面,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平衡问题使得她们更容易因为家庭原因而放弃工作;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对于女性的年龄和形象要求也使得女性大学生在职场上更容易面临竞争压力。
浅析“女汉子”现象

浅析“女汉子”现象作者:孟纳纳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女汉子”一词由于其平民化、形象化的特征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它的使用和流行凸显了现代女性对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的颠覆。
“女汉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性别符号,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现象。
它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隐含着性别歧视的价值取向。
我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女汉子”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成因,从而对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女汉子”;社会作用;自身作用;性别不平等1 “女汉子”现象的发生、发展“女汉子”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像男人的女人”。
目前对“女汉子”尚无统一的定义,百度百科对其的解释是:是指个性豪爽、不拘小节、不怕吃苦的一类女生,缺少大众认为传统女性应当拥有的特质[1]。
笔者认为,“女汉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貌特征、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体能像男人的女性,另一类是性格像男人的女性。
无论是哪一类“女汉子”,都是别人眼中的“汉子”。
“宁愿在男人堆里当女汉子,也不愿在女人堆里玩心机”是大多数“女汉子”的人生格言,她们心态客观,内心强大,不爱撒娇,性格大大咧咧,追求自我,不爱化妆,喜欢素颜,异性缘较好,可以和男生称兄道弟,并且自尊、自立、自爱、自强,灯泡坏了自己换,遇到蟑螂自己打,在社交软件上秀着自己“肩能扛,手能挑”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讨厌别人说自己是“女汉子”,又乐于别人说她们是“女汉子”。
总的来说,她们具备许多传统社会赋予男性身份的许多优质特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兴起的“女汉子”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女强人”、“铁娘子”、“假小子”的含义有所不同。
“女强人”主要是指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成功女性,她们往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性格比较强势,给男性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相比之下,“女汉子”更具有男女两性间的平等性[2]。
虽然“铁娘子”和“女汉子”都具有独立自主的特征,但两者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产生在当代社会的“女汉子”更加尊重男女两性间的差异。
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

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女性访谈节目中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学生姓名:刘晋指导老师:贾绘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传媒方式快速发展,把人们带到了高速的信息时代,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之一,他所表现的内容就体现了当下的人们的价值观,和人们对某些文化的看法。
作为最普遍的大众传媒的电视当然最可以体现人们的某些文化看法,电视节目所宣传的内容,更是大众的所关注的心理驱势的真实写照。
于是,可想而知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不仅反应的是文化的印记,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种文化形象的需求。
可见,大众传媒与如今女性形象的塑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如今呈现在大众眼中的女性形象㈠电影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一般是英雄背后的贤妻良母、男性欲望的对象、招徕观众的卖点。
现代中国电影一般分为三类,主旋律片、艺术片、娱乐片。
在主旋律影片中,女性大部分是在男性英雄的背后,默默地奉献。
即使像《红色娘子军》这样以女性为主的影片,男英雄依然是影片中的主宰和中心。
三部传记故事片——《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都拍得相当感人,但从女性立场看,这些“好人”的身边凑巧都有一个“好妻子”的故事。
流行音乐中女性形象:女人是爱情动物,据研究者统计,90首流行歌曲中75%是爱情歌曲,大部分写女性盼望爱情,孤独地等待,表现出雨后的玫瑰为爱枯萎等意象。
受到大家喜爱的著名歌曲《常回家看看》:“生活里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这仍然表达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角色定位观念。
㈡主导报纸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是不成比例的少数和“三八风景线”,对女性的地位和社会贡献的报道与女性实际情况不相称,女性被边缘化。
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6%,新闻人物有言论者,男性占79%,女性为21%,其中以党政领导身份讲话的占6%,专业人士为21%,以家属身份出现的是98.16%。
性别盲点和文化结构把妇女作用边缘化和忽略了。
㈢中小学语文课中的女性形象:被历史遗忘或忽视的人。
传统性别文化镜像下的现代女性形象分析——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传统性别文化镜像下的现代女性形象分析———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解读“女汉子”孙晶(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兴214206)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在不断增强。
作为摆脱了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枷锁的社会群体,她们不仅继承了传统女性的勤劳和勇敢,也在与时俱进地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而不知何时起,“女汉子”这一称呼开始席卷中华大地,甚至被搬上了春晚的舞台。
那么,到底什么是“女汉子”?虽然说法不一,但就像这个词的字面表达一样,大多强调这类女性自身性别特征的弱化,变得男性化。
而重温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一书,在对书中所讲社会、性别、婚姻、生育等问题进一步思考后,我们发现所谓的“女汉子”群体,不但没有弱化女性的性别特征,反而是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典型代表。
一、传统性别文化中的“男女有别”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一书中,无数次地提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认为无论是在整个社会、大家族还是小家庭中,两性的区分和隔离都是一种常态。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乡土社会最典型、最正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按照这种分工模式,男性需要出门办事以维持家庭生计,而女性则负责操持家务、抚育子女,做“贤内助”。
这种家庭角色定位从表面上看似乎将男女双方看作合作者,为了家庭的维系而共同努力。
实际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则是女性的被否定和被剥削。
例如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无论生育的后代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在进行着基因传承,差别并不大。
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按照中国乡土社会所遵循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私德要求,“后”专指男性后代,所以女性的出生往往是不被人所期待的,甚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排斥。
此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等封建观念又进一步剥夺了大多数女性受教育以及增长社会阅历的机会,导致她们的自我认知以及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明显落后于男性,再加上“三从四德”的社会规范推行,使得男强女弱、男尊女卑成为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性别文化特征。
厘析“女汉子”走红:指称意象与时代投射

厘析“女汉子”走红:指称意象与时代投射作者:高庆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1期【摘要】“女汉子”走红,彰显的是当今女性追求个性主体、自强自觉的精神,是其工作生活和内在气质所透射出的一种独特的美丽。
“女汉子”不仅是新女性个体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和能力越来越强之表征,而且是社会发展进程之时代投射。
在围观“女汉子”走红这个问题上,社会应反思该如何更好地尊重、关爱女性,不能让社会形成一种只有“汉子”才能生存的价值观。
【关键词】女汉子;指称;时代作为当下流行语之一,网上流传的“胆大艺高真性情,开朗直爽有气场”的“女汉子”这个词很火。
明星圈内有“范爷”“春哥”“娜姐”……等资深“女汉子”,生活中乐于自称“爷们”,把“哥们儿”挂在嘴边,张口“姐怎么样”的草根“女汉子”也不在少数。
作为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有着女性的外表,但不撒娇卖萌小清新;她们个性直爽,随性自然;她们说话干脆利落,做事雷厉风行;她们能够独挡一面,遇事内心强大,不轻易认输;她们特讲义气,古道热肠;她们异性缘很好,与男人称兄道弟;她们什么都能干,拍得死蟑螂,搞得定机器,干得了粗活……不论是镶有瑰丽花边的耀眼明星,还是身为普罗大众的民间草根,她们都有一颗豪爽包容、干练自信、hold 住各种挑战的强心脏,带有“纯爷们性格”的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女汉子”(tough girl或cowgirl)。
一、“女汉子”的指称意象说起“汉子”,我们能想到的是“真是一条汉子”、“梁山好汉”、“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褒义描述,褒扬的是“阳刚、讲义气、有骨气”等在中国文化中所特指的“男人”特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女汉子”是指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却在性格上弱化女性气质、强化男性气质的女孩。
与那种温柔、娴静、小鸟依人的“软(萌)妹子”相对,“女汉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是女性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用来指称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
参考百度百科,本文做如下概括:所谓“女汉子”,是指性格开朗直爽,心态乐观,能扛起责任,内心强大的女性。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摘要】网络媒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形象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如何被塑造,并分析了女性形象所面临的刻板印象、被动角色和性别歧视。
女性形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和演变。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重塑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积极的社会性别观念,我们可以促进性别平等的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空间,为实现性别平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网络媒介、女性形象、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被动角色、性别歧视、社会性别观念、重塑、性别平等、社会性别观念。
1. 引言1.1 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的重要性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女性形象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女性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媒介中流传的女性形象,往往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促进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平等,建立积极的社会性别观念。
2. 正文2.1 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网络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女性形象在网络媒介中被呈现出一种美化、理想化的状态,往往与现实中的女性存在巨大差距。
通过网络媒介,女性往往被描绘成完美无暇的形象,强调外表美和性感度,忽略个性与内涵。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女性的认知,也对女性自身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和焦虑。
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女性形象的化整为零、标准化甚至异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媒介中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对性别角色的固化与刻板印象的传递。
论文: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107279 社会其它论文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一、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性别的概念可以分为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物性别是生物学或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构成物,它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其目标是促进两性的平等发展。
社会性别视角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强调用女性的视角、方式及经验看待问题,努力争求两性平等;第二,它能揭示两性角色和行为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造成的。
它为思考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女大学生即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女性学生。
20xx年,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对5省两市的21所大学的应届毕业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等做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加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特点:首先,门槛和录用歧视,就业机会比男生少。
社会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并不比男生差,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材料直接写明:只要男生等条件限制;其次,薪资待遇歧视,与男生同工不同酬;再次,就业质量低,就业领域边缘化。
女大学生要想获得一份和男生一样的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
三、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原因(一)外部因素1、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首先,传统性别的刻板印象。
我国长期以来是男权制社会,人们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但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使许多用人单位仍然觉得与女性相比,男性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其次,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
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
虽然社会进步了,但现代社会人们仍普遍认为男人应以工作为主、女人应以家庭为主。
这种意识弱化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把女性的职业禁锢在专业技术要求低的服务等行业,在就业上大大限制了女大学生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
2、学校教育的影响虽然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的不平等,但学校依然是复制传统的社会主导与从属模式的基本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汉子”现象——以90后女性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名词,比如,“海龟、富二代、土豪”等等,不同的时代的新鲜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现状。
本来要讲的是最近很热的一个名词,“女汉子”,与传统社会要求的女性必须三从四德不一样,“女汉子”更加往男性靠近,她们往往做了一般认为由男性做的事。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称自己为“女汉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不管人们是否认同“女汉子”这一新群体的价值文化和行为模式,这一新的网络词汇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当很多女性在推崇这一文化的时候,“女汉子”也陷入了女性身份以及性别认同的困境,因此蕴含于“女汉子”这个群体便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女汉子”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较普遍的群体特征,“女汉子”这一现象的理论依据,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女汉子;社会性别;女性主义;问题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流动的急剧增加,本来很多行业并没有女性的参与,一些行业在招工的时候还设置了性别门槛,这样其实对女性是非常不公正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自己的生产活动,并且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行业,有些行业更加适合女性。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女性在男女性别分配上的比例已经达到44.8%。
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女汉子”现象的走红正是反映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争取一定的
社会地位所形成的一种表现。
图1“女汉子”现象普遍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女汉子”现象在生活当中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女汉子”的身影。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情况
与国内性别理论起步晚相比,在国外,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萌芽,由于在19世纪的时候,西方国家经历上经济上的产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导致了女性也开始走向社会岗位。
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之中,女性发现她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于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权益,兴起了西方的女性主义的运动,在社会实践之中,女性对自己不平等的现象原因的认识逐步加深,也就促进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从女性主义的第一次浪潮主要的是争取两性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追求的是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女性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消除因为性别关系而造成的职业偏见。
第三次的女性主义浪潮中主要追求的是男女两性在性别上的平等,这与之前的两个相比较,,前面要求的是社会地位的平等性,而第三次要求的是社会性别的平等性,由对外在的关注转向了性别本身。
这无疑不是一次社会性别理论的里程碑式发展。
其中主要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自由主义流派和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较早期的流派,以后出现了激进主义流派和解构主义流派。
2、国内研究情况
相比于国外的社会性别理论起步早,反观我国,国内性别理论的发展要相对比较晚。
由于我国国内的情况与国外的不一样,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是一个父系与皇权社会,并没有社会性别理轮。
在推翻封建社会之后,建立了中华明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争取男女性在社会上的平等。
建国以后,女性主义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虽然女性的地位较之于封建社会来说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男性的地位还是占比较高的地位,一些重要机构和重要工作岗位也以男性为主;另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外不同的文化、思想都纷纷向我国传进来,其中就有社会性别理论等女性主义观点。
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社会性别方面的专家,比如,“李银河、杜琴芳、王政、鲍晓兰”等学者。
对我国的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对性别理论做本土化分析的是时候,与国外的理论研究进展相比,我国国内的研究进展就呈现了尴尬的局面。
这与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毕竟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对人们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
在人们的印象之中,男性天生就要比女性地位高,女性的主要责任是负责照顾家庭。
这样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是成为了人们的意识。
(三)、女汉子的定义与标准
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名词出现,而这些名词并不是凭空出现,毫无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所以不同的新名词又是社会文化的不同写照和缩影。
在众多的网络名词,引起我注意的是“女汉子”这个词,“女汉子”一词其实并
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大雅·既醉》。
周朝贵族在祭祀完宗庙后会对主持祭祀的人表达感激之情,于是说一些祝福之语,其中有一句是“厘尔女士”,“厘”是送的意思。
什么是“女士”?现在的解释就是指一般的女性。
而在古文的解释当中,“女”和“士”代表的就是女性与具有高尚情操与高尚品德的男性。
把这个词连在一起,也就是指具有男性高尚品格的女性,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女汉子”。
现在对女汉子的解释,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家都一致同意的解释是,主要从性格、生活态度、工作态度等方面来解释,在性格上,表现的更加直爽、开朗、具有坚毅得得品格;在生活态度上,主要指不拘泥于小节,遇到事情的时候大部分也都自己解决,沉着冷静,拥有着与男性相似的处世态度;在工作态度上,主要表现在具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工作中果断、冷静,逻辑非常清楚。
往往能够使一些男性望尘心叹。
从这个解释来看,有人会说,是不是有轻视男性之意。
其实不然,“女汉子”的概念不同于传统印象中的“女强人”。
“女强人”指的是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抱负、永不服输并且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性。
“女强人”往往给男性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而相对“女强人”,“女汉子”似乎更加强调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别平等。
这其实是与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强调社会性别的平等。
在“女汉子”出现之前,还有一个,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是“铁姑娘”,这两个词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女性风采,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词性都是刚性词,从性别角度来说是偏中性。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女性实现男女平等过程中去性别化的产物,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规范。
由于当时的环境影响,强调男女都是工农子弟兵,不存在任何差别,与男性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