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学讲座PPT课件
中医培训课件
![中医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80a4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c.png)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05
养生保健知识普及
饮食养生原则与方法
02
01
03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避免过度饥饿。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匹配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如寒性体质多吃温性食物。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阐述人体内脏腑功能及其相பைடு நூலகம்关 系,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理论
解释人体经络系统构成、生理功 能及与脏腑关系,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理论
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包括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理论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机理,包 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 常等。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服用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宜热服,服用后应避风覆被取汗;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服热药,宜热服;服用丸 剂用温开水吞服;服用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服用膏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调服;服用颗粒 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服用糖浆剂可直接吞服。
温里药
温中散寒,治疗里寒证,如胃 寒、宫寒等。
常用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当归
熟地黄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cf9b978e9951e79a892798.png)
6
藏象学说
•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 藏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所以五 脏以虚证为主。
• 六腑:大肠、小肠、胃、三焦、胆、 膀胱,以通为用,以和为顺,故六 腑多实证。
精选编辑ppt
7
阴阳学说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相互转化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消长 • 阴阳自合平衡 • 阴阳交感互藏
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
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精选编辑ppt
24
腧穴的作用规律
• 邻近作用: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位置 及邻近部位的疾病。
• 远道作用:不仅可以治疗邻近部位的 疾病,还可以治疗本经所循行的远端 部位的疾病。
• 整体作用:针灸某些穴位,可以起到 整体调节的作用,双向调节。
2、掌指关节处青瘀:提示关节不好,尤其是 颈椎,多伴随有腰膝关节病和肾虚
3、手脚冰凉、怕冷:阳虚,多为肾阳虚,艾 灸关元和命门穴有效率可达百分之八十。
4、近拇指侧掌纹内有青线:提示肠道宿便较 多,大便排不干净或者便秘
精选编辑ppt
13
实用中医小常识
• 拇指下方肌肉萎缩伴有青瘀:提示多患有呼吸系统疾病 • 皮肤瘙痒:多因肺心功能失调引起 • 特效穴使用: • 咽喉肿痛:少商穴,商阳穴,点刺放血,每穴5-8滴 • 合谷:退烧,下牙疼痛,胸口难受,点住不放30秒 • 内关:恶心,呕吐,胸闷,点住不放30秒 • 足三里:腹痛,泄泻,用拳头敲打至双脚发热 • 太渊:感冒引起的咳嗽,用手指按揉,每边10分钟,每日
• 期门:胸胁胀痛,腹 胀,乳痈,吐酸。
• 行间:头痛,目眩, 月经不调,胁肋疼痛, 急躁易怒。
精选编辑ppt
41
• 腰阳关:腰骶疼痛,下 肢痿痹,月经不调,遗 精带下,阳痿。
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学讲座ppt课件
![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学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8d46fd6c175f0e7cd137e8.png)
1.战国—秦汉 《黄帝内经》 2.东汉 《神农本草经》 3.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5.唐 苏敬 等《新修本草》 6.宋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精选ppt
1
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学术观点
1.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
取象比类----------五行系统
精选ppt
1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五行之间相互联系及其协调平衡-----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平衡破坏-----相乘、相侮
相生、相克--------正常规律 1相生 促进、助长、资生
木火土金水木…… (我生、生我-----母子关系) 2相克 相互制约、克制、抑制
精选ppt
12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5用于说明药性 6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热证--热者寒之,寒证---寒者热之 阳虚内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内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精选ppt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爰稼穑。
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 温病学说的形成给以深刻影响。
2.张从正:字子和,传河间之学,力倡“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
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之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 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社 会医学的思想。
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 病的预后。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 ppt课件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4d5f585f0e7cd1842536ae.png)
职业 坚守职业操守、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 素养 和研究能力。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全科医学教育背景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指导思想
(教研[2014]2号)
u 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 为主线,医教协同,深化改革,强化标准,加强建设,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 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服务性学习、中医全科医学
服务性学习的理念
l 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源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 威(Dewey)所提出的“由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的经 验教育理念。
l 服务性学习是将学校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进 行的一整套有规范流程与服务体系的教育理论,也是一种教育 制度。
事前反思、事中反思、事后反思;撰写活动日志和总结心得体会;查阅相关文 献、翻阅课本查缺补漏定期开展组员间会议或及时与组员展开商讨;整理总结 参与活动的相关资料;发现、西靠、总结问题;
服务性学习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国会颁布《莫里尔法案》,进步主义思潮和 杜威教育理论的出现为学校教育中服务性学习的 孕育奠定了基础
时间: 4~5年 医学课程教育; 6~8周的社区医学课程
时间: 2.5-3年 1年住院医师培训+6个月全科医学基本技能+6个月全科医学高 级培训+6个月特殊技能培训,参加皇家全科医师协会考核
具有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 每3~6年内, 必须修满一定学分 和通过全国统一的“全科医师资格再认证考试”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与现状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资料ppt课件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资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922c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c.png)
➢唯物辩证的整体观是二者相同的哲学
基础,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全科医学 的个体化服务原则是一致的。
➢中医从古代就扎根在基层,服务于社
区和家庭,并且采取登堂入室的行医 模式,使其成为培养中医名家的场所 (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
一、全科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国际:
➢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
科医学系
➢英国和加拿大的临床医师中50%从事家庭
医学工作
➢英国是世界上家庭医学制度最完善的国家
➢1969年2月美国家庭医学会成立,为
美国第20个医学专业。
➢1980年全美136所医学院中,83%设
置了全科医学科,371所医院成为家 庭医师进修医院。
11、通过团队合作执行家庭护理、卫生 防疫、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任务。
12、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中医学的理论始终是中医全科医师发 挥其作用的基点。
五、中医全科医生的前景
1、国家医疗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必将促进中医全科医 学的发展。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
2012年版)》
➢ 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2、“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全科医生开 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医自古就有“未病先防”、“防 微杜渐”、“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 想,成为中医家庭医生开展工作的理 论基础。
3、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讲 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长于把握精 神社会、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影响,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个性化、 人性化的需要。
➢了解并评价家庭结构、功能与周期,
发现其中可能对家庭成员健康的潜在 威胁,并通过适当的咨询干预使之及 时化解。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6f87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a.png)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 诊断病情。例如,声音嘶哑可 能表示肺燥,口臭可能表示胃 热。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家族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例 如,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 等。
切诊
通过切脉来诊断病情。脉象的 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 、脏腑的虚实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脏腑理论
脏腑定义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包括心 、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
脏腑功能
各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心主 血脉、肺主气等。中医学认为,脏腑 功能的正常运转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 键。
02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01
02
03
04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 舌象、皮肤等来判断病情。例 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 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 蕴。
谢。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 量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
。
运动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动,避 免在极端天气或不适宜的时间 进行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运动,不要半途而废 ,以保持身体健康。
注意安全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 运动过度或受伤。
06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
表里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里、寒热、虚实都 是阴阳的具体表现。阳证表示实证、热证 ,阴证表示虚证、寒证。
表证表示病位在表,可能由外感风寒所致 ;里证表示病位在里,可能由内伤杂病所 致。
寒热
虚实
寒证表示怕冷喜暖,热证表示发热喜凉。
中医培训完整ppt
![中医培训完整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58376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e.png)
THANK YOU.
常用中药与方剂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
当归、川芎、白芍
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流 感等呼吸道疾病。
具有活血化瘀、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痛 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人参、黄芪、枸杞子
六味地黄丸、逍遥丸、 小柴胡汤
具有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的作用,可用于治 疗身体虚弱、虚劳等疾病。
为经典方剂,具有补肾益气、调理脾胃的作 用,可用于治疗肾虚、脾胃不和等疾病。
秋季养生
秋季是干燥的季节,中医认为秋季应该注重滋阴 润燥,适当多吃白色食物和水果,保持室内湿度 。
夏季养生
夏季是阳气最旺的季节,中医认为夏季应该注重 清热解暑,多吃清淡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 绪波动。
冬季养生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注重收藏 阳气,适当多吃高热量的食物,注意保暖和休息 。
操作流程
推拿治疗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 程,包括确定治疗部位、进行手 法按摩、结束治疗等步骤。
针灸推拿常用穴位
01
合谷
02
足三里
03
百会
04
太阳
05
涌泉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主治发热、头痛、目 赤肿痛、鼻衄、血渊、咽 喉肿痛等症。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 腹胀、泄泻、痢疾等脾胃 病证;心悸、失眠等神志 病证;中风;下肢痿痹等 筋骨病证;虚劳诸证等。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 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 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等 症。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 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 陷处。主治头痛等病症。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 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 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痛、眩晕等症;失 眠;癫痫;小儿惊风;腰 痛等症。
中医知识培训材料ppt课件
![中医知识培训材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ca6b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d.png)
中医临床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案例1:高血压患 者的中医调理
案例2:糖尿病患 者的中医治疗
案例3:失眠患者 的中医调理
经验分享:中医临 床案例的共性和特 点
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和启示
案例介绍:具体的 病例,包括症状、 诊断、治疗过程和 结果
经验总结:从病例 中提炼出中医理论 和实践的运用经验
启示思考:对中医临 床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以及如何更好地将 中医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临床知识、中医思维方法和中医技能的中医师。
培养方式:采用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以及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临床实习等方式。
培养内容: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中医临床实践、中医技能操作、中医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 识。
培养过程:从大学本科开始,经过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以及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 究,逐步提高中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运 动,由八个动作组成,有助于调节呼 吸、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器官的 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 的健身方法,能够活动全身各个关节 和肌肉,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瑜伽:瑜伽是一种融合了呼吸、运动 和冥想的健身方法,能够放松身体、 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 性。
中医知识培训材料
单击此处添加文档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文 本 03. 中 医 常 见 疾 病 防 治 05. 中 医 文 化 与 哲 学 07. 中 医 教 育 和 人 才 培 养
02. 中 医 基 础 知 识 04. 中 医 养 生 保 健 知 识 06. 中 医 临 床 案 例 分 享
中医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培训课件
![中医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21cc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9.png)
中医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中医学基础知识概述•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手段•中医学的养生与保健观念•中医学临床各科概要•中医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01中医学基础知识概述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3中医学强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组织和系统的整体协调,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整体观念中医学通过辨证,即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得出证候诊断,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中医学注重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强调通过饮食、作息和锻炼等手段来提高身体素质和抵御疾病。
预防为主起源与发展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经典著作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发展现代中医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技术和理念,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与西方医学的区别现代中医学已开始与西方医学进行交流和融合,双方在某些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开展了合作。
与西方医学的联系中医学与其他医学体系的区别和联系02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与互根•阴阳消长与转化•阴阳失调与疾病•五行学说•五行属性与归类•五行生克与制化•五行失调与疾病脏腑经络学说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作用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特点针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病因病机理论病理产物性病因与继发性病因外感病因与内伤病因病机学说的特点与意义发病原理与转归规律诊法与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的要点与应用四诊八纲的诊法原则与方法治则治法的原则与方法脏腑经络辨证的要点与应用03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手段中药治疗使用天然草药对疾病进行治疗。
草药治疗将草药煎制成汤剂,口服或外敷,以治疗疾病。
全面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学讲座
![全面全科医师培训中医学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e4a0a1c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4.png)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全面全科医师培训概述 • 中医学基础理论 • 中医诊断技术 • 中医治法与方剂 • 中医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全面全科医师培训概述
REPORTING
培训目标与要求
培养全科医师具备扎实的医学 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全 科医疗服务。
进行。
预防保健技能
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 理、慢性病防控等,通 过专题讲座、实践操作
等形式进行。
人文素养教育
包括医德医风、沟通技 巧、团队协作等,通过 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形式进行。
培训评估与反馈
01
02
03
04
理论考试
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技 能进行评估,确保全科医师具
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
临床实习评估
对全科医师的临床实习表现进 行评估,确保其掌握临床技能
和操作规范。
患者满意度调查
对全科医师的服务质量进行评 估,了解患者对医师的满意度
和反馈意见。
培训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对 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持续改进,提培训质量。PART 02
中医学基础理论
REPORTING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儿科疾病的中医疗法
1 2 3
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是儿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小儿感冒的 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旨在解表散寒、清 热解毒。
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症状,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 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旨在宣肺止咳、化 痰。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症状,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 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旨在健脾止泻、调 理肠胃。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620d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4.png)
饮食养生法
01
02
03
04
食物搭配
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偏食或挑食。
适量饮食
保持适量饮食,避免过饱或过 饥,少食用生冷、辛辣、油腻
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遵循“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
原则。
饮食温度
注意食物温度,避免过热或过 冷,以免对胃造成不良刺激。
运动养生法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
总结词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组成和配伍是中医 的精髓。了解方剂的组成原则和配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掌 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技巧。
详细描述
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每种药物在 方剂中的作用都有严格的规定。配伍规律则是根据病情需要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培训完整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CONTENTS
• 中医基础知识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药与方剂 • 中医治疗方法 • 中医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学 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特点等。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 重人体内外的平衡和谐,以调整人体 内部环境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常用中药与方剂
总结词
掌握常用中药与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要求。这些药物和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对于常 见病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详细描述
常用的中药有很多,如人参、黄芪、当归、枸杞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同样,常用的方剂也有很多,如 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进行选择。
中医培训完整ppt
![中医培训完整ppt](https://img.taocdn.com/s3/m/9019649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a.png)
阐述经络的概念及组成,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及作用,经络病变的表现及针灸治 疗的原则。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学说
阐述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常见病因的致病 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
病机学说
阐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病机变化的过程及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 供依据。
针灸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感冒、咳 嗽、哮喘、胃痛、泄泻等。了解这些疾病的针灸治疗方 法,对于拓展针灸的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外科疾病
针灸在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效果,如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熟悉这些疾病的针灸治疗 方法,能够进一步拓宽针灸的应用领域。
妇科疾病与儿科疾病
方剂可以根据其组成、功效和 主治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 方法有按病因分类、按病位分 类、按病情分类等。不同类型 的方剂具有不同的主治范围和 适应症。
方剂的组成原则包括君臣佐使 、配伍禁忌等。君臣佐使是指 方剂中不同药物的主次关系和 协同作用,配伍禁忌是指某些 药物不能合用或合用会降低药 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针灸的操作流程,包括确 定穴位、消毒、进针、提插、 捻转、留针、出针等步骤,对
于掌握针灸技能至关重要。
进针与手法
掌握正确的进针方法和基本的手 法,如提插、捻转等,能够确保 针灸效果达到最佳。
特殊针法与技巧
了解和掌握一些特殊的针灸技巧, 如滞针、得气等,能够提高针灸的 治疗效果。
针灸的治疗范围
内科疾病
预防为主
中医注重预防疾病,认为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可以预防疾病的 发生。中医还提倡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避免病情恶化。
最新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总论课件ppt课件
![最新全科医师培训经穴总论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542915bb4cf7ec4bfed03c.png)
针灸理论
绪言
1 针灸学的定义 2 针灸学的内容 3 针灸学的优点 4 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5 针灸学的起源 6 针灸学的发展 7 针灸学的国外传播
4.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1 针灸学的特点
针灸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课, 而且是一门实践课,总之是一门综 合性很强的课程。
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 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 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 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 腑相联系。
络: 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 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 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 联系经筋和皮部。
1.3 经气(Meridian-Qi)
概念: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 其功能活动。
组成和来源:宗气、原气、营气、卫气。
营气和卫气伴随经络运行全身,宗气是 经气的推动力量,原气是经络活动的物 质基础。
作用: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运行气血, 抗御外邪,协调阴阳,保持机体的协调 和相对平衡。
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2.1 经络系统的定义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经络的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 6.经络的病理变化 7.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概念
1.1 经络概念的起源
脉(经)→经脉→经络
1.2 经络概念的内容
内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 分的通路。
杨继洲《针灸大成》、徐凤《针灸大 全》、高武《针灸聚英》,李时珍《奇 经八脉考》图,汪机的《针灸问对》。
针灸专科:唐代太医署中设针灸专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证--热者寒之,寒证---寒者热之 阳虚内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内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爰稼穑。
取象比类----------五行系统
第一讲 怎样认识中医学的历史
1.战国—秦汉 《黄帝内经》 2.东汉 《神农本草经》 3.东汉末年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5.唐 苏敬 等《新修本草》 6.宋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
1
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学术观点
1.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
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 病的预后。
.
19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2制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培土生金、壮水制火、资水涵木
.
20
第三节 阴阳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1 认识事物的两种不同方法
2 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均以脏腑 经络等为客观依据,用自然现象的变化 来分析、研究、归纳、解释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辨证与 治疗。
李时珍《本草纲目》 吴有可《瘟疫论》 叶天士《温热病篇》---卫气营血 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
3
新中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
1.确立了三大方针 2.建立了高等中医院校 3.对中医积极进行整理、挖掘、提高 4.大搞了中草药运动 5.积极开展了中医理论的研究 6.立法进行保护
.
4
中医学理论的系统性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 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侮金。
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 弱,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 侮木称之为"土塞木郁"。
.
16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3.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创"
脾胃论",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被称之为"补土派"。
4.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力主"相火论",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观点为"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之为"养阴派"。
.
2
明清时期
1.明 2.明 3.清 4.清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
15
3相乘 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 常的协调关系。
相乘现象可分两个方面:
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受克:土虚木乘
其二,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过克:木乘土
4相侮 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 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长夏---暑湿---暑湿病 秋---燥----燥证
冬---寒-----寒证
2 传变
相生相克顺序
肝病----脾病----木乘土----相乘—过克
肝病----心病----母病及子---相生
肝病----肺病----母侮金-------相克
.
18
(三)说明药性归经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有诸内必形诸外 ”
.
5
.
6
第二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 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宫、九窍、四肢百骸 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 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 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 的机能活动。
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 温病学说的形成给以深刻影响。
2.张从正:字子和,传河间之学,பைடு நூலகம்倡“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
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之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 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社 会医学的思想。
.
21
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朴素的唯物主义 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
22
谢 谢!
.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及现象 的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对立统一
2 相互依存
3 消长平衡
4 相互转化
.
11
阴阳学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2)阴阳偏衰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
12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1.确定脏腑病变部位:从本脏所主之色、昧、脉来诊断 本脏之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呈弦象,可以诊断 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从他脏所主之色来推测五脏病的 传变。脾虚的病人:面当黄色,若见青色,为木来乘土; 心火亢盛的病人,当赤色,若见黑色,为水来克火。
.
7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 1 )人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 2 )人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
.
8
(二)辨证论治
区别三个概念: 证、病、症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9
恒动观念 个体诊疗观点
.
10
第三讲 阴阳五行的唯物性和方法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划分人体结构系统 木----肝 火----心 土----脾 金----肺 水----肾 2说明脏腑生理功能 3说明脏腑相互关系 相生相克互相资生、互相制约, 共同维持机体功能的发挥
.
17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 发病
春---风----外感病 夏---火热----中暑
.
14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五行之间相互联系及其协调平衡-----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平衡破坏-----相乘、相侮
相生、相克--------正常规律 1相生 促进、助长、资生
木火土金水木…… (我生、生我-----母子关系) 2相克 相互制约、克制、抑制
木土水火金木土 …… (所胜、所不胜) 五行制化 化:相生;制: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