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史料运用心得体会姓名:孙慧东
年级:2007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宋史
学号:104753070841
指导老师:孔学教授
完成时间:2009年9月
运用史料的心得
我们都知道,史料学是历史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分析运用史料的知识、方法和对某些领域具体史料的研究。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54---55页)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也有句名言:“史学就是史料学。”也就是说史学就是研究史料的学问。可见史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多么重要,可以说没有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然仅有史料也是不行的,更需要我们学会运用这些史料,从现存的史料中发现历史的痕迹,再现历史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散乱的无规则的史料。下面我就自己在写论文过程中运用史料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们要学会搜集史料。史料浩如烟海,搜集史料有时会遇到很多因难,我觉得搜集史料应该有个先后顺序:先是基本史料,再是增广史料。先是普通史料,后特别史料、珍贵史料。基本史料是指为研究一段历史、或是一个历史问题打基础、作准备而搜集的史料。就我写的论文来说其基本史料是在通读过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后,对宋代的历史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确定了我的论文题目,题目确定后就按着自己设想的问题与内容,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问题去找资料,那样才有的放矢,我的论文题目是《宋代的锁院制度》研究这一论题,要搜集关于科举方面的材料,也设及到保密制度方面的内容,
当然也有翰院锁宿的相关内容,因此看完《长编》,搜集了有关的内容后,我就开始查《宋会要辑稿》中的与此相关东西,比如《宋会要》中的选举部分、职官部分,这些材料比较集中,搜集相对容易。当然《宋史》的选举部分和职官部分也是必看的内容。在搜完了这些基本史料后,我开始大量查阅宋人的文集,众所周知,宋人的文集众多,要想在短时期内穷尽是不现实的,为了节省时间,我先查阅目录,如果感觉目录中可能有我要的东西,就专门阅读摘抄哪一块,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我确实找到了一些基本史料中没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文集中的有些东西可以印证基本史料的真伪。
历史研究要求掌握大量的史料,所以必须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掌握史料的数量,还要不断地扩大搜集史料的范围,努力发掘新的材料。新材料是一些过去人们少见或分散在其它史料中,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得到。我在发掘新材料上做得不够,以后还有待提高。当然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很多材料都有了电子版本,在查阅了所能查找的纸张材料后,也要上网搜索材料,比如在四库中输入关键词,在四部丛刊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查找。这样一来可以补充以前所查材料的不足。
史料搜集完,也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开始阅读史料和整理史料了。只有熟读并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才能很好运用史料,否则就有可能造成理解错误,更有甚者,可能造成整个结论错误。尤其是论文中使用的关键材料,要真正读通,要善于“挤压”、“榨取”,允分提取其中的信息。读通,要依靠相关的知识背景,如果对相关的
知识背景不理解,对整个材料就有可能不理解,比如翰苑锁宿制度中,明明翰苑本身每晚都有值班人员,如需撰写诏书直接找值班人员不就行了吗,为何有时还要专门指定人员撰写,如果对宋代的“礼”不了解,那就很难理解这段材料的意义。再比如在论述《科举中的锁院制度》一文中,有则材料说四川的类省试老是提前一个月锁院,如果对对四川的地理位置不清楚,就不会理解因其离京城较远,举子要想参加殿试,就要提前动身。当然读通史料仅仅有历史知识是水够的,还要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因为对某些诗集文集,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解这些诗文本身就很困难。
总之,我认为为了确保史料的准确性,整理史料阅读史料还要具备各种有关的专门知识。这些专门知识有些是属于史学范围以内的,有些则不是,但与史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与史学有关的知识,范围很关,虽然不可能门门都精通,但最好要有定程度的了解。就文字史来说,首先要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读懂史料,知其意。此外,还应掌握史学范围的一些主要知识,其中以人名知识、地名知识、年代学知识为最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在研读史料时要用心,多思考,特别要注意那些有分歧的材料。它们往往能揭示更深一层的涵义。比如在讲到科举考试中殿试官锁宿时,皇帝每晚都有赐烛,刚开始不明白为何锁院还在专门赐烛,难道是因为蜡烛在当时比较贵,后来查阅史料也没发现蜡烛在当时多么希有的说法,后来明白了,这则材料也只是为了说明,锁院制度在当时已非常完善,精细到每晚点烛几根的地步。还有,在
讲到选差试官时史料有云:“年高昏眊,视听以衰之人,不在兹选。”但是后面却有材料说张扩晚年老态龙钟时,还在充任知举官。从这相矛盾的材料我们得出,制度制订是一回事,具体的执行又是一回事!
史料读通了以后,要区别史料的真伪。古人云:“考而后信”,我们都知道史料是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阶级和个人的产物,它就受到了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以及作者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所以史料的内容并不都能够真实的、客观的反映历史本来面目,同一历史事件,可能出现不同的记载,其中必然有正确的和错误的,这就需要对史料进行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工作,对史料进行细致的鉴别考订工作,这样才能明确史料的真伪及其价值,也才能获得有用的史料。比如我们在利用古籍中的行状和墓志铭时,对其中的记载就要多一份怀疑,因为行状,都是后人在其死后所写,不乏夸大和溢美,运用祖普就更不用说了,必须就行考校,辨别史料的可信度,这样的文章才有说服力。当然我们要想辨别史料的真伪以及里面的含金量,就要查明史料的来源、作者及制作年代,查明史料原始出处和其流传的经过,这是鉴别史料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在了解了作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工作态度和写作动机后,才能更好的判断史料价值的高低与可信认程度。正所谓“采用史料,知人为先”。史料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来说,它可以是真实而不是仿造的,但是史料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它可能有错误甚至是虚假的。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在阶级社会里史料难免会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全面的、客观的反映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