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合集下载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

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活用成语【内容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结构意义修辞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固定于一种民族语言中。

成语是反映和记录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成语。

要想正确、灵活使用成语,必须认识、了解它。

从成语的内容看,它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佛教经典和历代文献民言警句。

这些成语有的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描绘一个景物,有的是记录一个事物,有的是描摹一种神态。

从形式看,它基本上是“四字格”,这种形式最具汉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成语其实也是在不断变革的。

根据需要,赋予成语新的词义内容或者改变成语结构和组成,即为成语活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成语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活用。

一、探源活用许多成语来源于有关的典故。

如果从典故活用方面考虑, 成语还有一种特殊的活用方式, 好象过去还未注意到。

比如“黔驴之技”、“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项庄舞剑”、“以著代筹”、“结草衔环”、“画龙点睛”、“滥竿充数”、“胸有成竹”等等, 分别来自传说、寓言或历史故事。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广告是一种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广告辞中经常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文化含量,增强文化气息,还能够使广告更有吸引力、更生动形象。

本文将从广告辞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进行研究。

一、成语的形式特点及广告辞运用通常情况下,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有其固定词序和独立的含义。

成语的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精炼、形式紧凑、内涵丰富、可引申可借用等特点。

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广告辞更加生动、精准、有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1、仙女下凡该成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优雅温柔。

在美容美发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滋润头发,仙女下凡,让你美如仙女。

”在这种广告语中,“仙女下凡”代表着美丽洁净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2、东风化雨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功力、地位和影响。

在公益宣传和慈善广告中使用较多,如“献出一份爱心,能够化解灾难。

我们共同用心,东风化雨,为灾区奉献爱心。

”这种广告语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

3、画龙点睛该成语意指最后一笔描绘龙眼,使画面生动,引申为用简练、深刻的语言点明主要问题的方法。

在营销策划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运用,如“哥伦比亚,将为你的生活画龙点睛,给你温暖、豪华和尊贵的品质体验。

”这种广告语短小精悍,将品牌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二、成语内涵引申在广告中的应用成语的特点之一是含义丰富,可以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

在广告中,成语可借用其内涵,扩大宣传效果。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狐假虎威该成语意为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别人。

在某些舆情营销广告中,该成语被用于批评和谴责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如“狂妄无礼,狐假虎威,为了良心和未来,请不要再继续欺骗市民。

”2、小心翼翼该成语形容小心谨慎、谨慎小心。

在保险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有小心翼翼,才能让你的未来更加坚实,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的广告语有效地传达出对消费者生活安全的保证和承诺。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词类活用现象摘要: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IJ'。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来源渠道宽广,独具风格。

本文选择从汉语成语的语法特点方面作为突破口,来浅析成语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语成语;语法;特点成语是一种人们相沿习用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 95%以上。

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 17934 个。

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 17140个。

约占总数的 95.57%” 其次,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造成结构和意义上的混乱。

再者。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就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

掌握成语上述的音义形方面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从音义形的高度去了解成语呈现出来的更多特点。

词类活用在成语中的表现“词有定类,类有定词”是汉语语法学的共识。

汉语中的词和句法成分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哪类词主要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定的。

例如,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定语、宾语.不作述语;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

但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充当另一类词来使用,这种语法现象被称作词类活用。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在一定语言结构中可以临时用作动词。

充作由一般动词充当的述语.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成语中。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2论文: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11语言研究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唐志勤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新圩学校摘要:成语作为一种约定成俗的语言,以其形体的短小精悍、语言的言简意赅,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语言环境中,充分显现出它无以伦比的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成语从其灵活多变的特点驰聘于语言交际天地,因此,随着社会、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活用的现象就益加活跃了。

一、成语的还原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有时不按该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使用,而是力求返朴归真,追本溯源,直接用其字面之义,我们称之为词义的还原或是望文生义。

请看下面文句: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薰先生,亲友帮他整理藏书时,发现好多书本里都央着钞票,那是小山内薰先生为逃避夫人耳目而藏匿的私房钱,可能是藏后日久遗忘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一页翻阅,以免疏漏。

等所有藏书都仔细检查搜出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薰先生的藏书卖给旧书店。

古人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有骗我们。

这段引文中“开卷有益”语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宋太宗同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

这个成语原来指的是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上文中的“开卷有益”却是偏离了原义,它说的是“打丌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这显然是属于望文生义的一种词义还原。

像这种用法,在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法》中也有运用。

例如: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换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出自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席卷:像卷席一样。

如同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控制天下。

鲁迅先生在这罩指的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义的一种用法,先生从字面上将“席卷天下”特意作了牵强附会的解释,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方法,使语言富有调谐趣味。

《成语的活用》论文

《成语的活用》论文

成语的活用成语属固定短语,一般来说,使用时不能更改。

不能改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成语是古人语言的今用,既是用古人的语言,自然也就不好改,否则就不是古人所说的;二是汉字的语序一变,往往就不是原有的意思。

有这两点,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成语,往往告诉学生,成语是不能改的。

但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需要,也用变通的方法,灵活运用成语,这就是成语的活用。

成语的活用涉及改变语序改变词语,其中有何规律性可寻,这就是本文要说的内容。

通常成语的活用有五种情况: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成语的套用;成语的易位;成语的借用。

一、成语的扩展就是在成语的语素(有意义但不能单独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间插进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例:我们就是好大喜功,好大油田,喜为人民立大功。

惩前是为了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

各尽所能配所需,将成老生之常谈。

上面三句话,就是由“好大喜功、惩前毖后、老生常谈”三个成语活用来的。

二、成语的节缩成语节缩就是把四字成语句缩成两个(或三个)字。

例:今文所谈,难免人错,聊以“引玉”而已。

此次译文,从质量看,简直是续貂。

本小说太长,难免留有蛇足,欢迎读者批评。

上面三例中的“引玉、续貂、蛇足”分别是由“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画蛇添足”节缩而来的。

在名著中,有的成语节缩有人打引号,有的人则不打。

没有统一的标点定法。

三、成语的套用改变成语中一两个语素以表达新的意思,叫成语套用例:城市的房子,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远远不够,应该说是“日新夜异”了。

在市场经济下,极少数人唯利是图,唯名是争,唯官是抢。

补课,学生能提高成绩,教师能增加收益,高考学校能提高知名度,真是三全其美。

上三例中的“夜、争、抢、三”均是成语中改变的语素,使原有成语产生了新的意义。

四、成语易位成语易位指的是成语中的语素易位,由于表达需要,临时变易语素的先后次序,也是允许的。

例:说的人津津有味,听的人色舞眉飞。

巨星陨落,谁不疾首痛心!大庆大喜,天欢地喜。

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

浅析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作者:蒋春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成语是从古代汉语沿袭下来的,在结构上有古代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词类活用就是其中之一。

汉语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

本文主要对名词的活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汉语成语;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名词是表示客观事物名称的一类词,其语法特点是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一般不能充当句子的谓语、状语等。

但在古代汉语中,为了使语言简洁、生动,而让普通名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在动态语境中作谓语、状语等,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汉语成语中名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四个方面。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汉语成语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这种活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名词放在副词后,如:不胫而走(胫:长脚。

)、不毛之地(毛:长毛。

)、密云不雨(雨:下雨。

)、不衫不履(衫:穿衣服。

履:穿鞋子。

)、华而不实(实:结果实。

)等。

第二种情况是两个名词并列,如:衣冠禽兽(衣:穿衣服。

冠:戴帽子。

)、口蜜腹剑(口:用嘴说。

腹:肚子里藏着。

)、春华秋实(华:开花。

实:结果。

)、韩信将兵(将:统帅。

)、焚书坑儒(坑:把人活埋。

)等。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汉语动宾关系常常是动词支配宾语,动作一般由主语来执行,但在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在理解的它应该把它译为“使……怎么样”,如:膏泽斯民(泽:使……滋润。

)、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胼手砥足(胼、砥:使……长茧。

)、报仇雪恨(雪:使……洗刷。

谈成语的活用

谈成语的活用

谈成语的活用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等。

并且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活跃了。

一、成语的借用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

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

在成语的借用中,另一种是借用其字面“义”。

例如:书除了可以当催眠药之外,在睡眠上的另一贡献是,许多客人来访打地铺睡觉时,书可以当枕头。

怪不得近年来,大部头书好卖,因为只要一两本书就够高了,比一大堆小本书更能“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原为“高枕而卧”,语出《战国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该成语的字面义即:垫高枕头毫无顾虑地睡大觉。

比喻无所顾虑,不必担忧。

这段文字不用其比喻义,而是借用其字面义的。

一读颇有讽刺幽默的意味。

二、成语语素的易位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成语语素的排列次序变换,形成一种临时性的变体,因此它不再具备成语的习用性(千百年来长期相沿成习,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完整性和定型性(即固定性)了。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语素的易位。

更换的方式有两种:颠倒前后结构或同等成分互换这种用法一般出现在韵文中,主要是为了达到压韵的效果。

除此而外,成语语素易位后的变体还能协调文句中的声律。

像“我小姐与张生好事成就,怕的是到不了偕老白头。

又只见老夫人气冲牛斗,且向前施一礼细问根由。

”这是京戏《红娘》中红娘的一段唱词,其中的第二句“偕老白头”的“头” (tóu),与第一句的“就”(jiù)、第三四句的“斗”(dǒu)、“由”(yóu)都是同韵(ou)相押的,若不将成语“白头偕老”中的语素进行易位变体,而直取其“原装”运用,则“老”就不与后面“就”“斗”“由”等三字押韵了。

[原创]【论文】成语活用之浅析

[原创]【论文】成语活用之浅析

【论文】成语活用之浅析成语活用现象浅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是现代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是我国宝贵文化的财富。

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

这种灵活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成语活用。

首先要指出的是,成语活用是在了解了成语愿义的基础上的活用,要以原成语为基础和依据。

所以成语和成与活用是源与流的关系,我们要想了解流,必须要弄清楚源。

那么,我们就是先说说这个源——成语。

为什么大家喜欢成语活用,它具有哪些优点呢?一.成语特点:(1)形式整齐汉语成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多由四字构成,书面上由四个汉字记录,这是汉语独有的语音形式。

成语的四音节形式,是在汉族文化传统,心理习惯影响下,在汉语语汇长期发展下形成的。

成语中的四个音节,既可以满足容纳丰富的语言信息的需要,表意清楚。

又能构成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而且形式又简单,不至于太松散。

(2) 音律和谐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反复运用语言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的每一个结构要素,都已失去了独立性,而相互依存,凝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定型化的语言单位。

(4) 言简意赅成语的内容十分丰富,他通过提炼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所以言简意赅是成语在表义上的突出特征。

许多成语往往具有双层含义,真实意义常隐于字面意义的背后,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这也是成语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

如“守株待兔”“偃旗息鼓”形象而含蓄的说明了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成语以其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完整性,声律的和谐性,被公认为是民族语言的珍品。

成语言简意赅,透过简短的形式,领悟丰富的内涵,常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成语本身常由修辞形式凝结而成,富有语言魅力。

加上成语用字典雅古朴,字字取精用宏,韵味独具,气势不凡。

成语具有如此多的特点为什么还要活用呢?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它活用的原因。

二、成语活用的原因(一)喜闻乐见成语的独特特点和成语以四字格为主的形式,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对称美,均衡美,反映在语言结构就是钟爱四字格。

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浅谈

汉语成语中词类活用现象浅谈
述 , 以期更 准 确 地 理解 、运 用 这类 成 语 。

值千金 ),洞烛其奸 ( 蜡烛一照亮 )等 。这类成 语中加
本 文 仅 从 汉 语 成 语 中 词 类 活 用 现 象 这 一 点作 个 简 单 概 点 的词静 态 时也 皆 为名词 ,当组 成成 语 时动词 直 接化 作
谓语 。
第 二 个 方 面 , 形 容 词 活 用 作 动 词 。 在 成 语 中形 容 词 活
动 词是表示 人或物行 为动作 的一类词 ,在 汉语语 法中 用作动词主 要有三类 ,其一为形容 词活用为一般动 词,如 常常 充当句子 的谓语 ,与主语 、宾语 、补语 构成主谓 、动 恃才傲物 ( 傲视 )、厚古薄今 ( 视、轻视 )、安贫 乐道 重 宾 、述 补等语法 关系 。但 也有 比较特 殊的用法 ,就是动词 在动态 语境 中被 活用 ,如 “ 殚其地之 出,竭其 庐之入 ”, “ 君将 哀而 生之 乎 ?” ( 宗元 《 蛇者说 》 )两例 中的 柳 捕 “ 出、入 ”本来 是动词 ,作 者在运用 时将其活 用作名词 , ( 安于 、乐 于 )、集 思广 益 ( 增广 、扩 大 )等 ;其 二为形 容词 的使动 用法 ,如 光宗耀祖 ( 使……光耀 )、完 璧归赵 ( 使……完整 )等 ;其三 为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 ,如 不远 万
介词短语 ,普通名词 一般不 能直 接作状语 。但古代 汉语 中 侯 张 良友 善 ” , 故 “ 善 ”这 个 词 所 连 接 的 双 方 是 一 种 友
有 一种特殊 现象 ,就 是让普通名 词活用作 状语 。如 “ 成大
“ 相与 ”关系 。再如 “ 吾妻之 美我者 ,私我也 ” (《 国 战
其 一,动词 活用作名词 。如救死 扶伤 ( 死和受伤 的 语法方面 的遗留现象 ,这些现象对 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 成 将 人 )、量入为 出 ( 收入和支 出 )、招 降纳叛 ( 投降和 反叛 语会造成一 定的障碍 。要 扫除这些 障碍 ,只有 以古代汉 语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

浅析成语活用现象一、引言“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1]它的显著特点是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中的每个构成成分,都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性,每个构成成分的意义与整个成语的意义相去甚远。

它们只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示特定的意义。

对它不论是进行语法变体或成分的替换,都为社会的语言习惯所不允许。

但是根据行文、立意的具体需要,临时地对成语进行一定的改动,也是可以的。

相沿袭用的“原则性”和巧妙变通的“灵活性”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可以统一在成语运用中。

二、成语活用的修辞方式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而且都有独特的修辞功效。

根据成语活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修辞功效,我们总结了成语活用的九种修辞方式,主要有:易序、易色、镶嵌、节缩、藏词、仿拟、别解、降用、暗引。

(一)易序:变更成语的结构顺序,调动其中的组织成分,以适应语义和表达效果的需要。

易序后的成语变体,有的与既有成语的语义完全相反,有的变化后语义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如: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损己利人”是由贬义成语“损人利己”变换而来的,语素次序变换后,表现出与既有成语完全不同的语义,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损己利人”突出了柔石人格之高尚,富有强烈鲜明的褒义色彩。

(二)易色: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临时有意地改变起固有的感情色彩。

如褒义色彩的成语贬用,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褒用。

例如:成岗迟疑了一下,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收听广播的任务也交给我吧,我的工作的确不重。

”“你简直是‘野心勃勃....’,才给别人写信至敬,又要叫别人‘失业’?我早就看穿了你的思想活动!”李敬原眼角透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就消失了。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野心勃勃”是一个贬义成语,现在用来表示希望多做工作,多干些事的意思,用做了褒义。

这种用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

从音义兼美中浅谈成语的特点及活用

从音义兼美中浅谈成语的特点及活用

知识文库 第2期123从音义兼美中浅谈成语的特点及活用陈燕娟何为成语,言者纷纷;何以为成语,应者寥寥。

因为“习用程度”本身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难于定性。

何以被习用呢?有两个要素:一是它们言简音谐,多为四字格,如《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多为四言短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既有它节奏感强,又有它的音律美等特点;二是它们言简意赅,形象鲜明。

如“盲人瞎马”一语,简明形象,观象而知危,较之二者,应该是前者为先,语意为次。

如“百废俱兴”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同为《岳阳楼记》的两个短语,就语义上说后者的语句在文中应该重于前者,结果呢,前者的短语,因言简音谐,入典了,后者则因难于精简,只能忍痛割爱了。

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也是求之以言简音谐才冠上四言的标题,成了四字格的成语了,从中达到音义兼美的良好效果。

因此探究一下成语的固定性特点与活用显得尤其重要。

成语的固定性,集中表现为结构的定型性与语意特定性。

结构的定型性,是指成语诸语素的配伍是恒定的,既不能随意增减,也不能随意替代,就语素的顺序排列也不得变动,马虎不得。

乍看是有些呆板,其实不然,这里既采纳词义的意思,也顾及到词性的秉性,这种语义和语法以及修辞上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了成语的整体优势。

如“小鸟依人”一语,其中既有语法上主谓结合,也有修辞上喻美描述,那种温顺柔美的可爱形象飘然欲出,委实让人怦然心动。

再如“一见钟情”一语,专指男女一见面就产生爱情,钟情专注,何以呆板,十分鲜活!再说,没有型与义的确定,哪来型与意的对应。

成语正是依靠这种型与意的一一对应,才使它具备词一般的功能:运用自如,褒贬双宜。

语义的特定性,即成语的特定意,它是成语与生俱来的原始意,堪称本意本色了。

由于成语的来源不一,其特定意也只能以随型而“意”了。

有的是摘录于名篇中的名言短语,形象典雅,它可以通过字面上的会意、引申,求得特定意。

如“峰回路转”(欧阳修《醉翁亭记》),写的是路转峰回的错觉,借此写重叠的峰峦和蜿蜒的山路,突出山势的曲折环绕与山水的幽美。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

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的,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意义完整的定型短语。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成语是可以活用的。

在结构方面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在意义方面可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

除此之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

关键词:成语;活用;规范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的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这是语法界早已有的定论。

但是从语言运用、发展的规律来看,成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灵活运用并非要改变成语的固定内容和形式,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运用而已。

一旦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成语仍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古往今来,成语活用的情况并不罕见,鲁迅、毛泽东的文章更是司空见惯,且均为社会所认可。

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

成语的活用现象既不能视为窜改成语,也不必说成成语换字,它只是一时的灵活运用,原来的成语并不会因此而退出被运用的场合。

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成语更加切合说话时的情况,能收到更好的修辞效果。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成语的活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结构的改变,可分为节缩、扩展、换字、易序四种形式,另一个是意义的改变,分为别指、色彩的改变、双关三种形式。

一、结构上的活用(一)节缩成语节缩一般是缩减成语的字数,使之更加精练含蓄,读者一看就知道它是由某个成语变化而来的。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

浅谈成语的活用作者:舒莹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成语是人们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简洁但含义颇丰的词组或短语,结构稳定。

近几年来,人们的日常交流日益频繁,成语活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屡见不鲜。

本文主要从成语的来源、特点、内涵等方面探索了成语的活用,并提出一些在成语活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对成语进行灵活运用。

关键词:成语活用一、前言成语活用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成语进行灵活地使用,从而达到语言更符合语境的效果。

成语活用要始终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原则,深入理解成语所表达、描述以及要比喻的意思,做到准确、简洁、生动地活用成语。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成语的活用作出深入的研究。

二、探索成语的来源每个成语都有其各自的来源,也有其不同的演变过程。

成语可以来源于古代文献,也可以来源于历史事件,只有对成语的来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才能实现成语的活用。

古代文献是成语的最主要来源,如揠苗助长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其惘然归……苗则槁矣”后人概括为“揠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了。

历史事件也是成语的来源之一,如闻鸡起舞来自《晋书·祖狄传》,讲述了祖狄和刘琨相互勉励,立志报国,常常听到鸡鸣就起来舞剑,后人概括为“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成语还可以来源于古书中的名言警句,如水落石出来源于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三、成语的特点(一)结构的稳定性成语流传前年,已经形成了其稳定的结构,不可随意颠倒顺序,更不能随意更替字词,如“颠三倒四”不能变成“倒四颠三”;“精卫填海”不能变成“精卫补海”等。

(二)意义的整体性汉语成语大多数是由四个语素组成一个整体,表达出一个整体性的意义。

但是大多数成语各个语素的意义与整体性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经过历史的演变,而不仅限于表达语素表面的意思,如“问道于盲”不是“向盲人问路”而是“向无知者求教”。

如何理解成语的活用

如何理解成语的活用

如何理解成语的活用今天咱就来聊聊这成语的活用,这事儿啊,还挺有意思的。

就说前段时间吧,我和几个老友一块儿去爬山。

那山虽说不算特别高,但那路啊,可真是九曲十八弯的,把我们累得够呛。

爬着爬着,我们几个就开始各种抱怨。

其中一个哥们儿,平时就爱开玩笑,这会儿就来了句:“哎呀妈呀,这哪是爬山啊,简直就是‘跋山涉水’啊!”我们一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想啊,我们这也就是在普通的山路上走走,哪算得上真正的“跋山涉水”呀,那词儿本来形容的可是路途遥远艰难,要翻山过河啥的。

可他这么一用,倒也形象地说出了我们这会儿爬山的疲惫感。

这时候,另一个朋友接话茬了:“你这还不算啥。

你看咱这一路,为了找个好风景拍照,那不得‘千方百计’地找角度啊!”大家又都笑喷了。

是啊,为了拍张好看的照片,我们一会儿蹲这儿,一会儿站那儿,还各种比划姿势,那可不就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嘛。

这“千方百计”本来是说用尽各种计谋和方法,用在这儿,就把我们拍照时那股认真劲儿给体现出来了。

再往前走,到了一个比较陡的坡。

有个胆小的姐妹儿,看着那坡直犯嘀咕:“我这腿都发软了,感觉自己都快‘望而却步’啦!”我们就开始逗她:“哟,你可别啊,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就打退堂鼓啦?”她白了我们一眼说:“你们不知道,我看着这坡就害怕,真感觉像面对什么巨大的困难一样,不由自主地就想往后退啊。

”大家听了,都笑着鼓励她:“别‘望而却步’啦,加油,我们拉着你!”等好不容易爬上山顶,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的。

但看着那美丽的风景,我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了。

有人感慨道:“可算上来了,这一路真是‘千辛万苦’啊,但现在看到这美景,值了!”大家纷纷点头,都说这“千辛万苦”用得太对了,把我们爬山的过程描述得特别贴切。

从这次爬山经历就能看出来,成语的活用啊,就是不能太死板地按照它原来的意思去理解。

有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境,把成语稍微变通一下,就能更生动、更有趣地表达出我们的感受。

就像我们爬山时,那些成语经过我们这么一活用,不仅让大家哈哈大笑,还把一路上的经历都描述得特别有意思。

【高中语文】活用成语情趣多

【高中语文】活用成语情趣多

【高中语文】活用成语情趣多活用成语情趣多成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熟语。

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等。

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

成语的借予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他的另一意义。

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者是望文生义。

日本新剧先驱者小山内黎涵先生,亲友帮忙他整理藏书时,辨认出好多书本里都缠存有钞票,那就是小山内黎涵先生为躲避夫人耳目二藏身的私房钱,可能将就是藏后日长忘却的。

为此,他的亲友只好一本书一本书一页书一页书的翻看,以免漏洞。

等所有藏书都认真搜查出来许多钞票之后,才将小山内黎涵先生的藏书买下旧书店。

故人说我们“开卷有益”,真的没诱骗我们。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有好处。

这里成了“打开书本便得到了好处―-钞票。

”鲁迅先生的《安贫乐道》中“除了一种极其全盘的:说道就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著交际,汗流浃背,穷人却再加了一条破席,砌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如同席子一样把天下包括无余。

形容势力很大,能够尽快占有并可知天下。

这里指的是穷人用破席铺在路上睡觉,这同样是偏离了原意。

特意做了牵强附会的解释。

书除了可以当催眠药之外,在呼吸上的另一贡献就是,许多客人到访打地铺睡觉时,书可以当枕头。

怪不得近年来,大部头书不好买,因为只要一两本书就这么低了,比一大堆小本书更能够“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字面意是垫着枕头毫无顾虑地睡大觉。

比喻无所顾虑,不必担忧。

这里是其字面意。

成语语素的易位排列次序变换大道理而用科灰藓的话说道出,叫做“深入浅出”,小刀猎人用汇森按动的话说道出,叫做“浅入深出”。

老舍《达至洋八股》鸿渐道:“给你说得结婚那么可怕,真是众叛亲离了。

”辛楣笑道:“不是众叛亲离,是你自己离亲叛众。

论成语活用手法及其表达功能

论成语活用手法及其表达功能

论成语活用手法及其表达功能
张仲森
【期刊名称】《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18)001
【摘要】成语本身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它是汉语言的精萃,是我国宝贵文化的财富。

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

本文就以论其灵活性,即成语活用。

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主要有仿拟,误解,易序,拆词,转用,省略,化用,离析等辞格,体现了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上,同时也体现了“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规律。

它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充分发挥它的谐趣幽默精当有力,生动形象的特异功能。

显示出它的生机勃勃,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这对于成语的形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总页数】8页(P93-100)
【作者】张仲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3
【相关文献】
1.杜甫律诗词类活用及其表达功能 [J], 韩晓光
2.浅谈成语的活用现象 [J], 唐志勤
3.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J], 程相伟
4.“动宾+动宾”类成语活用的认知语法探微——以“望×兴叹”为例 [J], 田良斌
5.“动宾+动宾”类成语活用的认知语法探微——以“望×兴叹”为例 [J], 田良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成语的活用【内容摘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

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立意和行文的需要,是可以活用成语的。

其中在结构方面可分为简化、扩展、词序变更;在意义方面可分为直解、色彩的改变、仿拟;在词性方面可分为名词性的活用为动词性的,成语作谓语时带上宾语、补语等。

除此以外,成语的活用也可能是上述几种情况的综合,且成语活用具有一定的规范。

【关键词】成语特点运用语法结构【正文】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两大特点。

其意义一般不是构成成语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

一般成语,结构紧密,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成分,也不能像惯用语那样可以拆散开来插进一些成分1、探索成语的来源成语有一定得渊源,也有一些演变的情况,很多成语如果不知道它的来源,不了解它的演变情况,就难以理解,也难以正确运用,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来源古代文献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概括为自相矛盾,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1.2 来源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海处北经》: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邓林。

现比喻自不量力。

1.3来源历史事件闻鸡起舞:《晋书·祖狄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共被同寝,中夜间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说的是祖狄立志为国效力,与刘琨互勉,夜里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刻苦练武,后来概括为“闻鸡起舞”,比喻乘着某个好时机及时奋起行动。

1.4 来源古书中名言警句例如: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孟子《公孙丑上》)。

1.5 来源群众口头相沿习用这类成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口语色彩,一般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之后才见于书面的,比较通俗生动。

例如:欢天喜地、七嘴八舌、水到渠成、得过且过。

1.6 来源宗教经典或外国寓言这类成语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是佛经里的。

例如:五体投地——来自《楞严经》《圆觉经》。

种豆得豆——来自汉代安世高泽《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火中取粟——来自法国寓言是人拉·封登的《猴子与猫》。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成语,例如:力争上游、忆苦思甜、分秒必争、百花齐放等。

2、成语的特点语言中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词,另外还包括一些固定的词的组合,这就是熟语。

汉语的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成语,它的特点是:2.1 结构的稳固性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上凝固成型,构成成语的语素,一般不能随意颠倒、更换,也不能任意增减。

例如,不能把“欢天喜地”改为“欢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调”说成“东腔西调”,不能把“狼狈为奸”增添为“狼狈而为奸”,同样,“患得患失”减缩为“患得失”也是不允许的。

从结构关系来看,也是不能任意变动的。

比如“愚公移山”的内部结构是主谓关系,“重见天日”是动宾关系。

这种结构关系一经固定,便不能随意更动。

不能把“愚公移山”改成“移山愚公”,也不能把“重见天日”改成“天日重见”。

2.2 意义上整体化意义上整体化是指成语的意义跟词的意义一样,往往不是成语各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以整体来表达特定意义的。

这就是说,要透过字面的意义来深入领会成语的意义。

例如:“问道于盲”,词免试说“向盲人问路”,实际是指“向无知者求教”。

有好多成语来自深化、传说、寓言和历史故事,都有具体的事情演化而成,这类成语实际所指的对象就不限于表层所说的事物,例如:“画蛇添足”,来自《战国策·齐策二》的一则寓言,它的整体意义是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把事情弄糟。

2.3 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有的成语的意义与组成的语素意义已经丧失联系,整个成语的意义不能从语素意义推断出来,例如“瓜田李下”,尽管每个语素的意义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古乐府)和习惯用法,就根本无法从语素意义去理解其整体的比喻义。

2.4 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也有一些成语,它们的意义与语素意义联系紧密,或者相当于各个语素的合成,一看就能理解。

但是,就是这样的成语也不同于普通的短语,其意义并不限于各个语素的简单搭配,而在于表示一种高度融合的整体意义。

例如“视死如归”的表层意义是“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深层的整体意义是“形容为了某种正义的理想或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

2.5 功能的单词性成语是比词大的语素单位,构造比单词复杂,涵义也远比单词的功能丰富,可是,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与单词的功能相同,都是充当造句单位,成语在句子中通单词一样,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这是成语的基本功能,例如:(1)暴风骤雨袭击了这个村庄。

(作主语)(2)在战斗中,战士们视死如归。

(作谓语)。

(3)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作定语)(4)大家把他驳斥的哑口无言(作补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

(作状语、作宾语)3、揭示成语的内涵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从而更深入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身。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

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

出自《吕氏春秋》的“物极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着相反方向转化,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4、浅谈成语的运用4.1 辨析成语的形、音、义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

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成“头”。

(1)弄清语义,如果单从字面上去望文生义,有的成语与其本来的语义差异甚大,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例如: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差强人意”中“差”,“强”,分别作“稍微,比较地”“振奋起来”解释,其正确语义是“大体上还算能使人满意”,而在这句话中却将“差”、“强”理解为“差使”“强迫”,把“差强人意”理解为“强人所难”,从而导致失误。

②这不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仓,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仓”,本义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仓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在这句中“万人空仓”的运用恰恰相反,错误地将它理解为“所有的人都从仓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这可谓大相径庭,因此,要恰当的士用成语,借助成语词典弄清语义是前提,平时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假期成语语义知识的积累,在成语运用上,那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要辨明差异,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这同时,我们要注重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例如: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她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可供选择的成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①②是依次选填“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还是依次选填“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呢?我们还是先辨明其差异再说,“独树一帜”即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不难看出①中应填写“别具一格,”②中应填写“独树一帜”。

③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④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巧夺天工”的语义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极其巧妙”,与这个语义相近的成语是“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认为所能达到的)。

两个成语相同点是“技艺高超巧妙”,不同点是,前者强调“人工”,后者强调“天然”,可见③中的成语“巧夺天工”运用不恰当。

“不负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孚:信服),即“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众:众人,大家),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可见④中的成语“不负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3)要分辨褒贬。

成语的情感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例如: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②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代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①旨在赞扬“这些年轻科学家”敢想敢干的精神,句中却用“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了”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述显然是不恰当的;可用“所向无敌”。

②旨在赞美陕西和江南的剪纸艺术巧妙,风格各异,而句中却用“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同样也不恰当,删去“半斤八两”保留“各有千秋”。

(4)要顾及语境,成语的运用要受到陈述对象的制约,要受具体语言环境的限制,要做到彼此勾连,前后照应,首尾一贯,伦次井然,例如:③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

④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

⑤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

⑥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_。

(可供选择的成语: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从成分的搭配角度看,③、⑤可选择“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再从语义的前后照应看,“应接不暇”即“原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指人事纷繁,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即指“东西很多”可③、⑤依次应填入“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