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员工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员工态度
第一节态度attitude
一、态度的概念
1.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
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
(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2)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例:“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
“我很钦佩我的老板”—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
“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
2.态度与行为
(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
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
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
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
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
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
(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
行为意向模型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
二、态度理论
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X”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P:认知主体O:另一认知主体
X:P和O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
图中“+”表示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其中,P是一个认识主体,O是一个认识客体,X是第三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一事物)。他认为P与O之间是自发形成协调关系,同他们对X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P和O如果对X的态度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如果不一致,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不协调、失去平衡。为了消除紧张、
不协调,恢复平衡,P与O需要加强沟通,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以便使关系保持平衡。
(2)据此,该模型有八种可能,其规律是三边乘积为+,则态度平衡,否则,态度不平衡。
(3)P与O关系紧张取决于下列因素:
①P对O的亲密程度。P对O越亲密,当O对X的态度与P不一致,就越紧张。
②X对P的重要程度。X对P越重要,当O对X的态度与P不一致,就越紧张。
③P与O因X发生的相互作用的频率。P与O因X发生关系的次数越多、程度越深,就越紧张。
④P与O对X的分歧程度。分歧越大,就越紧张。
⑤P对自己态度的自信程度。P越坚信自己正确,就越紧张。
这个理论对我们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它能使我们找到人际关系紧张的根源。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多种办法加以解决。
2.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1)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是以知识、观念、态度、意见等认知元素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元素之间有的相关,有的无关,也有的有冲突。真正的态度改变,只发生在相冲突或不协调的元素之间。
(2)通常,人是难以忍受认知不协调的。在心理上有一种压力,使人的情感或评价趋于一致。这样,改变就发生了,它的途径是:
A.改变一种元素
B.改变某一元素的重要性
C.增加新的认知因素
例:某公司经理史密斯坚定地认为任何公司都不应该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但是由于工作需要,在决策时,公司的利益压倒了他对污染的态度。他知道公司将污水倒入当地河流中(我们假设这样做并不违法)能使公司获利。他会怎么办呢?他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改变自己的认知失调:
A “停止对河流的污染”
B“污染河流并没有什么大错”
C“我们通过生产而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污染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3)个体减少失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
造成失调的要素的重要程度;
个体相信自己对这些要素控制的程度;
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收益程度;
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员工在态度和行为方面改变的倾向性。例如,如果由于工作需要,员工需要做与他们个人态度相冲突的事情,他们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一致。而且这种失调性越大,那么减少它的压
力也越大。
三、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度的改变,如对某事物有稍微反对变为坚决反对;一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事物有的态度原来是消极的,后来变得积极了。
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外部因素: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
内部因素:
①个体认知。个体对某事持有的信念与态度影响态度改变的进程。
有意念,未行动——易改变
有意念,有行动——难改变
有意念,公开表达——有对抗性
②个体需要。如果新的态度对象能满足个体需要,则原有态度易改变,反之,则难。
③个性心理特质
2.态度改变的方法
(1)群体影响法
这种理论认为,态度改变离不开群体,只有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才能真正转变一个人的态度。
例:一项关于引导西方人改变态度,敢于吃动物内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对控制组进行宣传演讲,讲内脏的营养、烹制方法和口味等课程,课后要求他们吃内脏。而实验组则使用共同讨论、分析各种困难的方法。一些妇女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