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2007-08-22 18:08:19 作者:zhaolixia来源:浏览次数:893 网友评论0条文字大小:【大】【中】【小】评分等级:无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张淑静1,崔艳菊2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基
础部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的转换生成理论广为人知。
然而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因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旱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没有乔如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
今天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普遍语法; 心理语言学
Abstract: Chomsky is a world famous linguist.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is less well known, however, i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shaped studies in experi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of the first ten years: his universal
grammar theory enriche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and even today has a lot of follower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lies not only in his linguistic theory, but also in his critique of earlie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in his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Without Chomsky,
psycholinguistics would not be so prosperous.
Key words: Chomsky;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universal grammar; psycholinguistics.
0. 引言
众所周知,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
他的语言学著作不仅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而且对现代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如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逻辑学、计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乔姆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今人的繁荣发展。
1.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与心理语言学
1.1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型里:50年代的SS (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 (Standard Theory)
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O年代的GB( 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
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其中又对心理语言学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前期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影响最人的两本书中:他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和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这一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或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时期。
这一阶段以《句法结构》的出版为标志。
2)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则以《句法理论的若千问题》的出版为标志。
3)扩充的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1970年。
这时,转换理论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了。
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组短语结构规则(phrase-structure rule,简称PS rule)。
短语结构规则规定,1)一个复杂的表达方式是由一个或多个别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词)构成的。
2)短语结构规则的右侧的项目是以一定的顺序出现的。
下面是英语的一些短语结构规则:
S→NP Sentence→Noun Phrase Verb Phrase
NP→DET N Noun Phrase→Determiner Noun
VP→V Verb Phrase→Verb
VP→V NP Verb Phrase→Verb Noun Phrase
运用这些规则可以生成无数个合乎语法的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短语结构分析不仅再现了人们关于词在句中的组
合的自‘觉而且也解释了大量的句法现象。
但是同时乔姆斯基也发现,仅短语结构规则还不足以解释英语句法。
例如下列句子:
1) Sincerity frightens John.
2) John is frightened by sincerity.
3) John frightens sincerity.
4) Sincerity is frightened by John.
在这此句子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如果主动句中的自接宾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如句1),那么被动句的主语也必须是有生命的(如句2):如果主动句反常(如句3),那么被动句也必定反常(如句4).乔姆斯基发现,完整的句子,而不是短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句法关系。
而短语结构规则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于是‘他又提出一种新的句法规则: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 .转换规则规定了从一个句子到另一
个句子的变化规则。
乔姆斯基的标准语法理论包括三人部分:句法、语义和语音。
其中句法是最重要的,它把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
标准语法理论还强调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区别。
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实际发音。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转换规则来实现的。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理论可分为吾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U G)和具体语法(grammar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普遍语法是一套适合于所有语言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定义出哪一种语言是人类可能的语言。
普遍语法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脑生下来时的初始状态。
每一个儿童生下来就懂得普遍语法,
所以才能毫无困难地、迅速地习得母语。
他需要习得的仅是某一具体语言的语法。
乔姆斯基强调普遍语法的同时并不否认后人语言环境的
作用。
1.2对实验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1.2.1短语结构规则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认为,短语结构规则是句法的主要规则,句子是以短语为其结构单位生成的。
那么人的语言使用是否遵循这一规则呢?也就是说,这一语言规则有没有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呢? 60年代的心理语言学的大量研究主要是来验证语言规
则的心理现实性的。
学者们首先需要证明的是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M filler & Isard ( 1963)在他们的实验中,向受试撤示三种刺激:1)正常的句子(Bears steal honey from the hive. ) ; 2)语义上异常但符合语法的句子(Accidents carry honey between the houses.):3)随机的字符串(On trains hive elephants the simplify.),并要求受试回述。
结果表明1)类句子回述得最好,2)类句子次之,3)类最差。
这说明受试在理解语言时使用了句法结构。
学者们进一步验证短语/结构成分(constituent)是理解句子的结构的单位. . Johnson ( 1965)向受试显示一些句子后要求他们回述,并检查错误的分布情况。
他发现,错误主要发生在主要语法的一位间,而不是语法单位内。
比如The tall boy saved the dying woman 一句,受试往往容易忘记boy后面的词,而不是tall后面的词。
这表明
人们是把The tall boy作为一个结构单位来处理的。
Graf & Torrey (1966)一行一行地向受试显示一段话。
然后对受试进行理解测试。
向其中一组受试显示的段落,每一行的结尾正好是结构成分的分界线(如A)。
向另一组受试显示的段落,每一行的结尾是
结构成分的中间(如B)
A B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World War Even the fantastic schemes II, Even the fantastic Received consideration schemes received If they gave promise consideration If they
gave
Of shortening the conflict. Promise of shortening
the
Conflict.
结果表明,A组的成绩比B组的好(见wood,1974)。
由此可见,划分
结构成分有助于理解。
Fodor & sever(1965)的实验(click location experiment)要求受试一只耳朵听一个句子, 另一只耳朵听到一声”咔哒”声。
然后要求受试写出听到的句子并标出咔哒声的位置。
他们发现,受试所报告的咔哒声总是比实际情况更靠近语言上规定的边界点(syntactic
boundaries)。
这表明结构成分是言语听辨的的单位。
Fodor,Bever和Garrett通过各种合作,就句法规则的心理现实性进
行了一系列研究(Fodor and Bever. 1965; Garrett. Bever and Fodor, 1966; sever, Lackner and Kirk, 1969)。
他们得出结论:分句是语言处理的主要分界点。
1.2.2转换规则
学者们也做了大量实验以验证转换规则的心理现实性。
实际上,6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很多心理语言学研究都基于转换语法。
其中一个假设是:在语言理解中,表层结构是起点,深层结构是终点。
在语言产出中正好相反。
如果是这样,那么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距离应准确地反映句子的心理复杂性。
这就是Mille:复杂性派生理论(Derivational Theory of Complexity; DT C)。
M iller, Mckeam & Slobin (1962)的实验表明:转换次数越多的句子所需要的处理时间越长。
McMahon ( 1963)用图形与句子验证作业,要求受试作”异””同”反应,测量其反应时。
他发现,受试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的时间要长,理解被动句比理解主动句的时间要长
①。
1.2.3双重结构理论
还有一些实验是围绕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进行的。
Sachs(1967)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要求受试听一段话。
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对受试进行测试:即时、40个音节后、80个音节后。
结果表明,在听到一个句子后立刻进行测试,受试对句子的记忆非常精确:40个音节后(大约12秒半),他们就忘了人部分具体措辞,但能非常精确地记住句子的意思。
这表明表层结构很快就忘记了而意义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后来的实验基本支持了这一结果。
1.3对发展心理语言学的贞献
乔姆斯基的吾遍语法学说不仅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而且推动了对语言习得问题的研究。
60年代初期,受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启发,从事母语习得研究的学者们开始研究儿童的语言。
他们试图通过研究儿童语言来发现一套能解释儿童语言特点的规则。
这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观是一致的:乔姆斯基认为,不是习惯养成的产物,而是规则形成的产物。
人类生来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能从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中归纳出目的语的规则。
一旦被习得,这些规则能使学习者一创造并理解从未听到过的话语。
比如有研究表明,儿童会说出这样的句子:
1) It Doesn’t like it.
2) I goed to Granny.
句1)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主语和动词数的一致这一规则:句2)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过去式的构成规则,但没有掌握这些规则的局限性。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都是退化的(degenerate),充满了各种噪音( noise)错误的开头,口误,重复等等。
那么儿童的语言环境到底有多么退化呢? 一些学者一开始对父母及其他照顾儿童的人的语言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母式语( motherese)或对儿童说的话( child-directed speech)成人之间的谈话有很多不同之处:从语音方面看,母式语或对儿童说的话速度都吾遍放慢,吐词清楚,发音更趋于标准,停顿更明显:从句法方面看,倾向于更简单:句子更短
变化更少而且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造得好的(well formed):从词义
方面看,词汇使用范围更窄。
对语言习得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证明LSD的存在或者一发现母式语的特点。
更多的研究致力于儿童语言发展。
比如一些学者一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
学者们发现儿童语言发展人都经历几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成人语言阶段。
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Nelson (1973)调查了18个处于的单句阶段的儿童,结果表明这些儿童的最旱的语言人都是关于动物、食物和玩具
o Braine( 1963)发现双词句一般由轴心词(pivot words)和开放词(open words)组成。
轴心词数量不多,发展缓慢,但使用率高:开放词数量较人,可以和轴心词自由结合。
Sach(1976)也发现,儿童的双词句不是成人话语的简单模仿,也不是他们所热悉的词的随机组合。
这些话语来自儿童当时用以表达意义的系统。
有些研究致力于语言习得的顺序。
Brown (1973) ,Cazden (1968)调查了14个语素(morpheme)的习得情况。
他们的结论是:不同儿童习得这些语法语素的顺序是一致的。
De Villiers and de Villiers (1973)的研究结果与这一结论非常相似。
Brow n(1973)发明了一种测量:儿童语法发展的手段:平均话语长度(Mean Lennth of Utterances; MLU)。
从而使对儿童语法的研究更加科学。
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数不胜数。
这些研究增进了人们对母语习得问题的了解也有助于对
二语习得的研究。
2.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
1957年,Skinne:出版了Verbal Behaviour《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行为主义关于言语行为的最系统的观点。
他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由于随后产生的积极的结果(强化)而得到巩固。
而言语行为像人类人多数其他的行为一样,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获得。
《言语行为》一书出版后,受到来自学术界的激烈批评。
其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文章之一就是乔姆斯基的A Review of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 1959)。
在这篇评论文章中,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点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自己的语言习得观点。
行为主义把语言的习得看成是后人经验刺激的结果,无法解释人能学会说话而动物不能这一事实:如果人生下来时人脑是一块自板,那么同样是受到刺激,做出反应,为什么人能学会语言而动物不能呢了所以人生下来时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是人脑固有的属性和后人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正是在这篇评论文章中,乔姆斯基就心理学家应该如何研究语言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乔姆斯基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论毫无保留地运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必然是粗略而肤浅的。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必然要忽略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
乔姆斯基认为5kinne:的理论必定要失败,因为语言行为不仅仅是山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
有机体的内心活动引起语言行为。
因此,解释人类言语行为的任何可行的理论必须借助于信念、意图及其他心理构念(mental construct) o而Skinne:恰恰避开了这些心理构念。
乔姆斯基还指出,对人类言语行为的解释必须说明一个人要
使用语言所必备的知识。
乔姆斯基的批判对行为主义的打击是致命的。
从此几乎没有任何有影响的行为主义的理论问世.
3.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在乔姆斯基之前,统治美国语言学界的主要流派是结构主义。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1933年,Bloomfield出版他的代表作语言论》( Language)时,他已经转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
这本书就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模式为理论根据的。
他认为,语言学理论与心理学无关。
这使得语言学理论与心理学一度分离。
而乔姆斯基的立场完全相反。
他认为,语言学是理论认知心理学(theoretical cognitive psychology)的一部分。
语言学解释语言使用者的母语知识,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然而,它并不解释在某些场合如何使用语言。
它只描述储存于语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中的相对静止的知识。
对语言使用的解释则是心理语言学的范畴。
心理语言学不仅解释提取和使用语言知识的过程,还解释这些过程与其他心理官能(psychological faculty)的交互作用。
因此它可以解释语言的具体运用(( linguistic performance)。
自乔姆斯基以后,心理语言学家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这极人地促进了这两门学科的结合。
虽然后来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态度有所改变?;,但是他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杰出贡献.50年代,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行为主义无法解释
复杂的语言现象,提出了分析语言结构模型。
他的语言分析有助于认知科学摆脱行为主义的影响。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
他的人生主义理论打破了行为主义在语言学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他的人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语言的心理现实性的一系列观点发人深省,促进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是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虽然我们无法否认他的一些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贞献是功不可没
的。
注释:
①然而,不久就有了相反的证据。
例如:1)The boy was bitten. 2) The boy was bitten by the wolf. 根据转换理论, 句I)需要一种转换:去掉by the wolf那么DT C顶测句, l)比句2)难理解。
然而,无论是直觉还是实验都表明不是这样〔请参考Cairns & Cairns, 1976 ,Fordor, Bever & Carret, 1974; Slobin, 1971〕。
②起初,乔姆斯基特别强调他的语言学理论需要和心理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所以当Miller ( 1962)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转换语法是句了理解理论的一部分时,他非常高兴.但是,不久就出现了与Chomsky/Miller的观点相左的证据。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是错误的。
乔姆斯基声称,心理语言学的数据不能用来推翻语言学理论,因为语言使用的理论由两部分组成: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知识的解释和一套把知识用于实践的程序。
如果心理语言学数据不
能证实语言使用理论的预测,并不是语言能力理论(competence theory)错了,而是语言运用理论( performance theory)错了.
参考文献
①Bloomfield, L, Language[M], New York, Holt, 1933.
②Cairns, J. S , & C. E. Cairns, Psycholinguistics, A cognitive view of Language[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6.
③Carrol, Davi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④Chomsky, N. Syntatic structure [M], The Hague: Mouton,
1957.
⑤Chomsky, N, Review of B. F. Ski nner’s verbal Behavior[J],
Language 1959(35): 26-58.
⑥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5.
⑦Clark, Herbert H & Eve V Clark.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M]. Harcourt Brace Jovanivich, Inc, 1977.
⑧Cook, V. & Mark N ewson, Chomsly’s New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⑨Fodor, J. A. T. G. Bever, & M. F. Garret,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Generative Grammar[M], New York, MaGraw-Hill, 1974. ⑩Garnham, Alan. Psycholinguistics: Central Topics[M], Methuen, London and New York, 1985.
(11) Larsen-Freeman, Diane. & Michael, H. 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2) Newmeyer, Frederick, J.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3) Slobin, D. I. Psycholinguistic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71.
(14) Tennenhaus, Michael K. Psycholinguistics: an overview
[A], Frederick J. Newmeyer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C], 1988.
(15)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彭聊龄,谭力梅, 语言心理学[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