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级代谢:指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以结构简单、 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 一些对于该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且非其生长和繁 殖所必需的物质的过程。次级代谢中所合成的各种结构 复杂的化合物即次生代谢产物。
次生代谢产物的特点
1.次生代谢物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独特、在生长后期合 成、产量较低、生理功能不很明确(尤其是抗生素)、其合 成一般受质粒控制; 2.形态构造和生活史越复杂的微生物(如放线菌和丝状真 菌),其次生代谢物的种类也就越多; 3.次生代谢物的种类极多,如抗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 信息素,动、植物生长促进剂以及生物药物等; 4.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复杂,分属多种类型如内酯、大环 内酯、多烯类、多炔类、多肽类、四环类和氨基糖类等; 5.合成途径复杂,以各种初生代谢途径,如糖代谢、TCA循环、 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萜烯、甾体化合物代谢等为次生 代谢途径的基础。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
途径举例
一.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二. 生物固氮
三. 肽聚糖的合成
四. 次生代谢
一.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各种自养微生物在其生物氧化中获取的能量主要用于CO2的
固定。在微生物中,至今已了解的CO2固定的途径有4条。
1. Calvin循环
6CO2通过Calvin循 环产生果糖-6-磷酸。
次 生 代 谢 产 物 的 主 要 类 型
举例:安丝菌素的生物合成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方法
传统:同位素标记 现代: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遗 传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化学等。
起始单元AHBA的合成-莽草酸途径
安丝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
发酵生产
一.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三) 细胞膜外的组装
1. 肽聚糖单体被运送到细胞外相关部位。
2. 细胞分泌自溶素,将细胞壁的肽聚糖网解
开,使之成为新合成分子的引物。 3. 肽聚糖单体和引物先进行转糖基作用,然 后再进行转肽作用。
细胞膜外组装的过程
主要反应过程
药物设计的意义
以下药物可在肽聚糖合成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① 青霉素 — 竞争性抑制转肽酶活性中心; ② 环丝氨酸 — 抑制Park核苷酸5肽的合成; ③ 万古霉素 — 与肽聚糖五肽的D-Ala-D-Ala
3. 联合固氮微生物
1. 自生固氮微生物
独立生活状况下能够固氮的微生物。 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能独立地进行固氮,但并不将 氨释放到环境中,而是合成氨基酸,组成自身蛋白质。 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效率较低,每消耗1克葡萄糖大 约只能固定10~20毫克氮。
能够进行共生固氮的蓝藻
2. 共生固氮微生物
与其它生物形成共生体,在共生体内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只有在与其他生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的情况下,才能固氮 或才能有效地固氮;并将固氮产物氨,通过根瘤细胞酶系统 的作用,即时运送给植物体各部,直接为共生体提供氮源。 同时,共生体系的固氮效率比自生固氮体系高得多,每消耗 1克葡萄糖大约能固定280毫克氮。
生物固氮主要在三方面进行研究:
用实验的方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固氮能力。 模拟固氮酶,使工业生产N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选择利用高效、优质的固氮微生物做为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和固氮菌肥料)。
(一) 固氮微生物
80余属,全部为原核生物(包括古生菌),主要包 括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 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关系,可将它们分为以下3类: 1. 自生固氮微生物 2. 共生固氮微生物
二.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分支代谢途径中,通过解除某种代谢调节,就可使某 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代谢产物得到积累。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因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 性或兼而有之,所以能积累大量末端代谢物。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4. 羟基丙酸途径
1. 存在于少数绿色非硫细菌中。 2. 乙酰CoA为起始物质,经过2次羧化,最后 形成乙酰CoA 和乙醛酸,乙酰CoA重新进入循
环,乙醛酸最为合成细胞物质的原料。
3. 关键步骤:羟基丙酸的产生。
二. 生物固氮
将微生物通过固氮酶将N2转变成为NH3的过程。
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由微生物固定成氮化物 的,生物固氮是地球上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反应。
三. 肽聚糖的合成
肽聚糖的结构模型:由四肽尾、肽桥和双糖为肽 聚糖基本单位构成的网状大分子化合物。
肽聚糖的合成过程约有20步,根据它们反应部位的不同,可 分成在细胞质中、细胞膜上和细胞膜外3个合成阶段。
(一) 细胞质中的合成
1.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2. 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 park”核苷酸: 即UDP-N-乙酰胞壁 酸五肽,细菌细胞壁 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由N-乙酰胞壁酸、氨 基酸(丙氨酸、谷氨 酸等)和载体UDP在 细胞质中合成形成。
3)氧不可逆失活作用。
固氮的生化途径细节
思
考
固氮酶对氧极端敏感(不可逆的失活);
组分II(铁蛋白):在空气中暴露45s后失活一半; 组分I(钼铁蛋白):活性半衰期10
min;
但大多数固氮菌都是好氧菌。
微生物如何解决既需要氧又须
防止氧对固氮酶损伤的矛盾?
(三) 固氮微生物的避氧害机制
长期进化过程中,各种固氮微生物已进化出适 合在不同条件下保护固氮酶免受氧害的机制。
根瘤的形成
满江红和鱼腥藻
地
衣
3. 联合固氮微生物
生活在高等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处才能进行固氮的 微生物。不形成根瘤,有较强的专一性固氮效率比在自 生条件下高。 通常在水域环境中,联合固氮系统不常见。大量的氮主 要靠自由生活的微生物固定,在有氧区主要是蓝细菌的 作用,在无氧区主要是梭菌的作用。
2. 蓝细菌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
蓝细菌在光照下会因光合作用放出的氧而使细胞内氧浓 度急剧增高。 ⑴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缺乏产氧光合系统Ⅱ,脱 氢酶和氢化酶的活性高,维持很强的还原态;SOD活性高, 解除氧的毒害;呼吸强度高,可消耗过多的氧。 ⑵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 能通过将固氮作用与光合作用进行时间上的分隔来达到;
1.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的抗氧保护机制 (1)呼吸保护 固氮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呼吸作用迅速将周围环境中 的氧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微环境处于低氧状态,保护固氮 酶。 (2)构象保护 在高氧分压条件下,Azotobacter vinelandii(维涅兰德固 氮菌)和A.chroococcum(褐球固氮菌)等的固氮酶能形 成一个无固氮活性但能防止氧害的特殊构象。
两种关键酶:核酮
糖二磷酸羧化酶 (RuBisCO)和磷酸 核酮糖激酶。 自养微生物固定CO2
的主要途径。
2. 厌氧乙酰-CoA途径
主要存在于一些乙酸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
主要特征:
1) 分别合成甲基和羧基,后经乙酰-CoA合成终产物乙 酸、丙酮酸; 2) CO脱氢酶为关键酶;THF、B12等一碳载体参加; 其中CO脱氢酶催化CO2还原为CO的反应:
结合,抑制转肽酶作用;
④ 杆菌肽 — 抑制细菌萜醇的去磷酸化。
(四)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初级代谢:一类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及到产能代谢和
耗能代谢的代谢类型,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微生物 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 级代谢。
通过束状群体中央处于厌氧环境下的细胞失去能产氧的光 合系统II,以便于进行固氮反应;
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和SOD的活性来除去有毒过氧化合物。
3. 豆科植物根瘤菌抗氧保护机制
根瘤菌分化为膨大而形状各异的类菌体:不能繁殖,但 具有很强的固氮活性; 类菌体被包围在类菌体周膜中,可维持良好的固氮环境; 膜内外还存在豆血红蛋白,其通过氧化态(Fe3+)和还原态 (Fe2+)的变化,使得O2维持在低且稳定的状态(氧合豆血红 蛋白:游离氧=10000 : 1)。
CO2+H2= CO+H2O
3) 某些专性厌氧的化能自养菌固定CO2的主要途径。 (自养同型乙酸细菌、甲烷细菌)
3. 逆向(还原性)TCA循环
1. 在绿色硫细菌中存在。 2. 以草酰乙酸为CO2受体,每循环一周掺入2 个CO2分子,并还原成乙酰CoA,然后再固定1 个CO2分子合成丙酮酸、丙酸等。 3. 特殊酶:柠檬酸裂合酶。
(二) 固氮的生化机制
N2+8[H]+18~24ATP→2NH3+H2+18-24ADP+18~24Pi
生物固氮六要素 ATP (1:18) 还原力和传递载体 :NADPH、Fd、Fld
还原底物(N2)
Mg++ 厌氧微环境 固氮酶
固氮的生化途径
固氮酶
固氮酶的特点:
1)还原N2、H+、C2H2等生物活性; 2)由固氮酶(组分I;钼铁蛋白;固二氮酶)和固氮 酶还原酶(组分II;铁蛋白;固二氮酶还原酶)共同 组成时才具有生物活性;
“Park”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1)在UDP-M的 基础上合成;
2)UDP为载体;
3)环丝氨酸抑 制D-Ala-D-Ala 的合成。
(二) 细胞膜中的合成
Park-核苷酸在细胞膜上连接N-乙酰葡糖
胺和Gly五肽,合成肽聚糖单体,该单体必
须由名为细菌萜醇的类脂载体 P 运送到膜 外细胞壁生长点处。
肽聚糖单体合成过程
例:控制生物素的浓度或加入适量青霉素 可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习
题
1. 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微生物为 ( ) A. 根瘤菌属 ; B. 弗兰克氏菌属; C. 固氮菌属 ; D. 生脂固氮螺菌属。 2. 兰细菌的主要抗氧保护机制为 ( ) A 呼吸保护; B 构象保护; C 产生异形胞; D 产生豆血红蛋白 。 3. 在酒的酿造中,葡萄糖发酵成为酒精的微生物为 ( ) A. 曲霉 B.青霉 C. 酿酒酵母 D.芽孢杆菌 4. V.P试验的生化依据是某些细菌发酵糖产生 ( ) A. 乳酸; B.混合酸; C.乙酰甲基甲醇; D.丁酸。
次生代谢产物的特点
1.次生代谢物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独特、在生长后期合 成、产量较低、生理功能不很明确(尤其是抗生素)、其合 成一般受质粒控制; 2.形态构造和生活史越复杂的微生物(如放线菌和丝状真 菌),其次生代谢物的种类也就越多; 3.次生代谢物的种类极多,如抗生素,色素,毒素,生物碱, 信息素,动、植物生长促进剂以及生物药物等; 4.次生代谢物的化学结构复杂,分属多种类型如内酯、大环 内酯、多烯类、多炔类、多肽类、四环类和氨基糖类等; 5.合成途径复杂,以各种初生代谢途径,如糖代谢、TCA循环、 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萜烯、甾体化合物代谢等为次生 代谢途径的基础。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
途径举例
一.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二. 生物固氮
三. 肽聚糖的合成
四. 次生代谢
一. 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各种自养微生物在其生物氧化中获取的能量主要用于CO2的
固定。在微生物中,至今已了解的CO2固定的途径有4条。
1. Calvin循环
6CO2通过Calvin循 环产生果糖-6-磷酸。
次 生 代 谢 产 物 的 主 要 类 型
举例:安丝菌素的生物合成
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方法
传统:同位素标记 现代:基于合成生物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遗 传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化学等。
起始单元AHBA的合成-莽草酸途径
安丝菌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
发酵生产
一.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三) 细胞膜外的组装
1. 肽聚糖单体被运送到细胞外相关部位。
2. 细胞分泌自溶素,将细胞壁的肽聚糖网解
开,使之成为新合成分子的引物。 3. 肽聚糖单体和引物先进行转糖基作用,然 后再进行转肽作用。
细胞膜外组装的过程
主要反应过程
药物设计的意义
以下药物可在肽聚糖合成过程中起抑制作用: ① 青霉素 — 竞争性抑制转肽酶活性中心; ② 环丝氨酸 — 抑制Park核苷酸5肽的合成; ③ 万古霉素 — 与肽聚糖五肽的D-Ala-D-Ala
3. 联合固氮微生物
1. 自生固氮微生物
独立生活状况下能够固氮的微生物。 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能独立地进行固氮,但并不将 氨释放到环境中,而是合成氨基酸,组成自身蛋白质。 自生固氮微生物的固氮效率较低,每消耗1克葡萄糖大 约只能固定10~20毫克氮。
能够进行共生固氮的蓝藻
2. 共生固氮微生物
与其它生物形成共生体,在共生体内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只有在与其他生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的情况下,才能固氮 或才能有效地固氮;并将固氮产物氨,通过根瘤细胞酶系统 的作用,即时运送给植物体各部,直接为共生体提供氮源。 同时,共生体系的固氮效率比自生固氮体系高得多,每消耗 1克葡萄糖大约能固定280毫克氮。
生物固氮主要在三方面进行研究:
用实验的方பைடு நூலகம்提高主要农作物的固氮能力。 模拟固氮酶,使工业生产N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选择利用高效、优质的固氮微生物做为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和固氮菌肥料)。
(一) 固氮微生物
80余属,全部为原核生物(包括古生菌),主要包 括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 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关系,可将它们分为以下3类: 1. 自生固氮微生物 2. 共生固氮微生物
二. 代谢调节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分支代谢途径中,通过解除某种代谢调节,就可使某 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代谢产物得到积累。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因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阻遏有抗 性或兼而有之,所以能积累大量末端代谢物。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4. 羟基丙酸途径
1. 存在于少数绿色非硫细菌中。 2. 乙酰CoA为起始物质,经过2次羧化,最后 形成乙酰CoA 和乙醛酸,乙酰CoA重新进入循
环,乙醛酸最为合成细胞物质的原料。
3. 关键步骤:羟基丙酸的产生。
二. 生物固氮
将微生物通过固氮酶将N2转变成为NH3的过程。
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由微生物固定成氮化物 的,生物固氮是地球上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生物化学反应。
三. 肽聚糖的合成
肽聚糖的结构模型:由四肽尾、肽桥和双糖为肽 聚糖基本单位构成的网状大分子化合物。
肽聚糖的合成过程约有20步,根据它们反应部位的不同,可 分成在细胞质中、细胞膜上和细胞膜外3个合成阶段。
(一) 细胞质中的合成
1.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2. 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 park”核苷酸: 即UDP-N-乙酰胞壁 酸五肽,细菌细胞壁 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由N-乙酰胞壁酸、氨 基酸(丙氨酸、谷氨 酸等)和载体UDP在 细胞质中合成形成。
3)氧不可逆失活作用。
固氮的生化途径细节
思
考
固氮酶对氧极端敏感(不可逆的失活);
组分II(铁蛋白):在空气中暴露45s后失活一半; 组分I(钼铁蛋白):活性半衰期10
min;
但大多数固氮菌都是好氧菌。
微生物如何解决既需要氧又须
防止氧对固氮酶损伤的矛盾?
(三) 固氮微生物的避氧害机制
长期进化过程中,各种固氮微生物已进化出适 合在不同条件下保护固氮酶免受氧害的机制。
根瘤的形成
满江红和鱼腥藻
地
衣
3. 联合固氮微生物
生活在高等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处才能进行固氮的 微生物。不形成根瘤,有较强的专一性固氮效率比在自 生条件下高。 通常在水域环境中,联合固氮系统不常见。大量的氮主 要靠自由生活的微生物固定,在有氧区主要是蓝细菌的 作用,在无氧区主要是梭菌的作用。
2. 蓝细菌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
蓝细菌在光照下会因光合作用放出的氧而使细胞内氧浓 度急剧增高。 ⑴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缺乏产氧光合系统Ⅱ,脱 氢酶和氢化酶的活性高,维持很强的还原态;SOD活性高, 解除氧的毒害;呼吸强度高,可消耗过多的氧。 ⑵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 能通过将固氮作用与光合作用进行时间上的分隔来达到;
1.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的抗氧保护机制 (1)呼吸保护 固氮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呼吸作用迅速将周围环境中 的氧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微环境处于低氧状态,保护固氮 酶。 (2)构象保护 在高氧分压条件下,Azotobacter vinelandii(维涅兰德固 氮菌)和A.chroococcum(褐球固氮菌)等的固氮酶能形 成一个无固氮活性但能防止氧害的特殊构象。
两种关键酶:核酮
糖二磷酸羧化酶 (RuBisCO)和磷酸 核酮糖激酶。 自养微生物固定CO2
的主要途径。
2. 厌氧乙酰-CoA途径
主要存在于一些乙酸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
主要特征:
1) 分别合成甲基和羧基,后经乙酰-CoA合成终产物乙 酸、丙酮酸; 2) CO脱氢酶为关键酶;THF、B12等一碳载体参加; 其中CO脱氢酶催化CO2还原为CO的反应:
结合,抑制转肽酶作用;
④ 杆菌肽 — 抑制细菌萜醇的去磷酸化。
(四)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初级代谢:一类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及到产能代谢和
耗能代谢的代谢类型,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微生物 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称为初 级代谢。
通过束状群体中央处于厌氧环境下的细胞失去能产氧的光 合系统II,以便于进行固氮反应;
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和SOD的活性来除去有毒过氧化合物。
3. 豆科植物根瘤菌抗氧保护机制
根瘤菌分化为膨大而形状各异的类菌体:不能繁殖,但 具有很强的固氮活性; 类菌体被包围在类菌体周膜中,可维持良好的固氮环境; 膜内外还存在豆血红蛋白,其通过氧化态(Fe3+)和还原态 (Fe2+)的变化,使得O2维持在低且稳定的状态(氧合豆血红 蛋白:游离氧=10000 : 1)。
CO2+H2= CO+H2O
3) 某些专性厌氧的化能自养菌固定CO2的主要途径。 (自养同型乙酸细菌、甲烷细菌)
3. 逆向(还原性)TCA循环
1. 在绿色硫细菌中存在。 2. 以草酰乙酸为CO2受体,每循环一周掺入2 个CO2分子,并还原成乙酰CoA,然后再固定1 个CO2分子合成丙酮酸、丙酸等。 3. 特殊酶:柠檬酸裂合酶。
(二) 固氮的生化机制
N2+8[H]+18~24ATP→2NH3+H2+18-24ADP+18~24Pi
生物固氮六要素 ATP (1:18) 还原力和传递载体 :NADPH、Fd、Fld
还原底物(N2)
Mg++ 厌氧微环境 固氮酶
固氮的生化途径
固氮酶
固氮酶的特点:
1)还原N2、H+、C2H2等生物活性; 2)由固氮酶(组分I;钼铁蛋白;固二氮酶)和固氮 酶还原酶(组分II;铁蛋白;固二氮酶还原酶)共同 组成时才具有生物活性;
“Park”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1)在UDP-M的 基础上合成;
2)UDP为载体;
3)环丝氨酸抑 制D-Ala-D-Ala 的合成。
(二) 细胞膜中的合成
Park-核苷酸在细胞膜上连接N-乙酰葡糖
胺和Gly五肽,合成肽聚糖单体,该单体必
须由名为细菌萜醇的类脂载体 P 运送到膜 外细胞壁生长点处。
肽聚糖单体合成过程
例:控制生物素的浓度或加入适量青霉素 可提高谷氨酸的产量
习
题
1. 非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微生物为 ( ) A. 根瘤菌属 ; B. 弗兰克氏菌属; C. 固氮菌属 ; D. 生脂固氮螺菌属。 2. 兰细菌的主要抗氧保护机制为 ( ) A 呼吸保护; B 构象保护; C 产生异形胞; D 产生豆血红蛋白 。 3. 在酒的酿造中,葡萄糖发酵成为酒精的微生物为 ( ) A. 曲霉 B.青霉 C. 酿酒酵母 D.芽孢杆菌 4. V.P试验的生化依据是某些细菌发酵糖产生 ( ) A. 乳酸; B.混合酸; C.乙酰甲基甲醇; D.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