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八讲: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

第八讲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歌德、雨果和贝多芬都很喜欢这一妙喻。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那是从它承载的文化内涵着眼。散布上海城内外,那些清幽的古代园林,风格各异的西洋古建,还有最近20年拔地而起的现代高楼,哪一座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哪一处不记载了厚重的历史,见证过沧桑的变迁。每天脚步匆匆穿越这座城市的你,何妨在路旁的楼宇前稍停片刻,试读一遍这无字的史籍……

老上海的园林与民居

上海园林是从南北朝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南朝梁末陈初(551~581年),位于今金山县亭林镇出现了一座被称为“读书堆”的园林式建筑。据嘉庆《松江府志》载,读书堆在亭林“宝云寺后,高数丈,横亘数十亩,林樾苍然”,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结茅筑舍,隐居于此。这是现今上海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园林。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在现上海市境内所建的宅邸园林累计达数百处,这些古园几经沧桑,大多毁废,唯豫园、曲水园、醉白池、秋霞圃、古猗园残存。后经多次修复、扩建,成为今天上海五大古园。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园内有穗堂、大假山、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了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

上海开埠之前,住宅造型多为我国江南传统的

庭院建筑。随着租界的陆续建立,上海人口激增,

住房严重紧缺,于是出现了砖木结构立帖式的成排

二层楼房。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通称

“石库门”房子。

阅读指南

伍江编著的《上海建筑百年史》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入手,探索上海近代建筑形成与发

展的动因,寻求上海近代建筑的演

石库门建筑

变轨迹。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读。

房屋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

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

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这类住宅的总体布局

采用欧洲联列式,占地面积小,造价低廉,比

较适合居住,因而发展迅速,形成了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的街坊。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

即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后来又出现

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

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

卫生间等。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还有高雅

华丽的公寓大楼和风格各异的花园洋房,反映

了上海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

与公寓大楼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不断增加的棚户、简屋。由于旧中国灾荒战乱不止,大量外地贫苦农民到上海谋生,因无力租赁房屋,便在路旁、河畔和车站、码头附近,以至荒地、坟场、废墟等处,搭建棚户、简屋栖身。至解放前夕,星星点点的棚屋遍布上海的众多角落。

“滚地龙”,是用几根毛竹烘烤成弓形,

插入地下固定为棚架,盖上芦席,搭起“人”

知识连接 “亭子间”是位于石库门建筑楼梯转弯处的一间小房间,通常朝北,由于它冬冷夏热,房间面积又小,因此常常被主人出租以增加收益。20~30年代时,有不少进步的文艺界人士为了逃避内地的白色恐怖,纷纷到上海来寻找新的生活,也常常租用亭子间。这些文人大多是没有家眷的单身汉,在这陋室中苦读钻研、构思写作,进行着各种艺术创作活动。许多著名文学家如鲁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丰子恺等都在亭子间里居住过。这些文人不仅住在亭子间,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

章程在内的有关土地问题的来往函件,在去年综合成为一本租地章程……从这份章程可以看出土地占有的性质、租金以及所有其他的各项安排”。《上海租地章程》共23条,诸如由英国领事馆掌握土地租赁的管理权、将土地租赁变

为土地买卖、由英国人管理租界的市政、英国领事具有最高的权力等等。英国侵略者通过这个章程,取得了直接管理租界的权力。

外滩全长约1.5公里,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其精华是20~30年代建造的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它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

太平洋保险公司(原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

1906年。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

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气势非凡。

太平洋保险公司 上海海关大楼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

和平饭店北楼 和平饭店南楼

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

和平饭店南楼,这座建于1906年的美式建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11年中国同盟会本部曾在此召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

被誉为“远东华尔街”的外滩建筑群,并非出自同一时期的同一建筑师之手,但其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的处理也是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势。万国建筑博览群既是百年上海的缩影,也是中国曾经遭受屈辱和苦难的历史见证。

新上海住宅建筑风格

建国以后,为了改善广大产业工人的居住条件,上海于50~60年代先后建成了“二万户”新工房和曹杨新村等一批工人新村,体现了“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思想和“成街成坊”的规划理念。与解放前的危棚简屋相比,工人的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

曹杨一村可以说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

的工人新村。早在1951年当时的上海市长

陈毅就在这里打下了建村第一桩。整个新村

是由前苏联建筑专家设计建造的,样式参照

苏联集体农庄:立柱式砖木结构,五开间,

曹杨一村

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每层均辟有公用厨房

和厕所。每幢房屋附近均有小片绿地,一系列配套公共设施也同时兴建。当年一曲杨柳青小调传唱全城:“曹杨新村好风光哦,白墙壁,红屋顶,石子路铺得平,哎哟走路真称心……”。新村造好后成了全国工人新村的建筑典范,上海的一批老劳模均居住在这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商品房建设速度加快。按照标准,每户普通商品房住宅都有独用的厨房、卫生间和阳台,有基本的日照和良好的采光、通风等。90年代以来,居住区规划更注重整体环境的设计,以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不同的住宅建筑风格也由早期的单一性走向多样性、艺术性,住宅建设的人文性不断得到体现。

浦东三林苑小区是一个建成于90年

代的具有上海海派特色的新颖住宅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