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腈的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综述
1.1 丙烯腈简述
丙烯腈是非常重要的有机的化工产品,丙烯腈在丙烯系列的产品当中是比较重要的,在世界范围内,丙烯腈的产量在丙烯系列产品中仅仅少于聚丙烯,居于第二位。
丙烯腈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由丙烯腈经催化水合克制得丙烯酰胺,由丙烯酰胺制得的聚丙烯酰胺是三次采油的重要助剂。
由丙烯腈经电解加氢偶联可制得已二腈,再加氢可制得已二胺,已二胺是生产尼龙的主要单体。
由丙烯腈还可以制得一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如谷氨酸钠、医药、农药熏蒸剂、高分子絮凝剂、化学灌浆剂、纤维改性剂、纸张增强剂、固化剂、密封胶、涂料和橡胶硫化促进剂等。
丙烯腈在常温常压在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液体,味道有些甜,微臭,它的沸点是77.3℃。
丙烯腈它是有毒的,在室内范围内允许的浓度是0.002mg/L 。
丙烯腈的分子当中含有氰基和C —C 双键,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而且能够发生加成、聚合等反应,可以制出各种的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涂料等。
1.2 丙烯腈的合成方法
在生产丙烯腈的历史上,曾采用过四种方法来生产。
(1)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的氰乙醇法: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在水和三甲胺的存在下反应得到氰乙醇,然后以碳酸镁为催化剂,于200~280℃脱水制得丙烯腈,收率约为75%。
此方法生产的丙烯腈纯度较高,但是氢氰酸毒性大,生产成本也很高。
(2)乙炔法:乙炔和氢氰酸在氯化亚铜-氯化钾-氯化钠的稀酸盐的溶液的催化作用下,在80~90℃反应得到丙烯腈。
CN CH CH HCN CH CH -=→+≡2
这种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收率也不错,但是副反应比较多,产物精致困难,毒性也比较大,而且乙炔的原料价格要高于丙烯。
这种方法在1960年以前是全世界各国生产丙烯腈的主要方法。
(3)乙醛-氢氰酸氧化法:乙醛可以由依稀大量的廉价的制得,而且生产成本也比上面的两种方法低,但是就是由于后面紧接着出现了丙烯氨氧化法的工业化,所以说这种方法最终也没能得到发展下去。
(4)丙烯氨氧化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Sohio 公司研发成功的,并且于1960年建成了第一套工业化生产装置。
O H CHCN CH O NH H C 22236332
3+=→++
1.3 方案的选择
由于丙烯是可以通过石油烃热裂解大量的廉价制得,而且这个反应又是可以一步就合成的,同时这种方法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仅仅为上面三种方法的50%左右,这种方法还不需要用到氢氰酸,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也比上面的三种方法要好的多。
因此,丙烯氨氧化法现在是世界上生产丙烯腈的主要方法。
1.4 反应过程分析
(1)丙烯氨氧化的原理
丙烯氨氧化反应是一个非均相催化氧化反应:
CH3CH=CH2+NH3+3/2O2→CH2=CHCN+3H2O
与此同时,在催化剂表面还发生如下一系列副反应。
①生成乙腈(ACN)。
CH3CH=CH2+3/2NH3+3/2O2→3/2CH3CN+3H2O
②生成氢氰酸(HCN)。
CH3CH=CH2+3NH3+3O2→3HCN+6H2O
③生成丙烯醛。
CH3CH=CH2+O2→CH2=CHCHO+H2O
④生成乙醛。
CH3CH=CH2+3/4O2→3/2CH3CHO
⑤生成二氧化碳
CH3CH=CH2+9/2O2→3CO2+3H2O
⑥生成一氧化碳。
CH3CH=CH2+3O2→3CO+3H2O
上面的这些副反应都是比较强的放热反应,特别是深度氧化反应。
在反应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生成一些副产物,上列副反应中,生成乙腈和氢氰酸的反应是主要的。
CO2、CO和H2O 可以由丙烯直接氧化得到,也可以由丙烯腈、乙腈等再次氧化得到。
除上述副反应外,还有生成微量丙酮、丙腈、丙烯酸和乙酸等副反应。
那么这样就会降低我们想要的产物的收率,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原料,而且也会使生成的产物比较复杂,给我们接下来的分离和精制也会带来困难,那么这样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我们的目的产物的收率,那么我们就必须减少过程中的副反应,除了要考虑设备和工艺流程合理之外,我们主要还要考虑选择比较合适的催化剂,使那些副反应能够得到抑制。
(2)催化剂
丙烯氨氧化所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类,即Mo系和Sb系催化剂。
Mo系催化剂由Sohio公司开发的C-41、C-49。
Sb系催化剂由英国酿酒公司首先开发,在此基础上,日本化学公司又相继开发成功第三代的NS-733A和第四代的NS-733B。
我们国家目前主要采用的催化剂是Mo系的催化剂,钼系的代表性的催化剂除了有美国的Sohio公司的C-41、C-49外,还有我国的MB-82、MB-86。
一般的时候,Mo-Bi 是主要的催化剂,P-Ce是助催化剂,作用是能够提高催化剂活性并且能够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如果按质量计算的话,Mo-Bi占这个活性组分的绝大部分,虽然单一的MoO3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但是它的选择性是比较差的,单一的BiO3对生成丙烯腈也没有催化活性,所以只有二者的组合才能表现出比较好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如果单独使用助催化剂P-Ce时,对这个反应不能够起到加速或者是极少加速的作用,但是如果它们和Mo-Bi配合使用时,那么就能够改进Mo-Bi催化剂的性能了。
一般来说,我们对助催化剂的用量都会控制在5%以下的。
当然载体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由于这个反应它是一个强放热的反应,所以在工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我们会采用流化床反应器。
流化床反应器对催化剂的强度要求是很高的,而且要求它的耐磨性也要好,所以我们就会采用粗孔微球型硅胶作为我们这个催化剂的载体。
(3)工艺条件的选择
①原料纯度:原料丙烯是经过催化裂化气或者是烃类裂解气分离得到的,那么这个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会产生一些杂质,像是丙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烷烃,但是这些烷烃对反应不会
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又或者是像乙烯也不会对反应产生影响,因为乙烯不含有活泼的α-H,所以乙烯在这类反反应中没有丙烯活泼,必然也就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杂质中含有丁烯或者是更高级的烯烃,那么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了,那是因为丁烯和其它更高级的烯烃比丙烯更容易发生氧化,那么这些杂质就会消耗反应中的氧气,也就会造成反应过程缺氧,会使催化剂活性降低;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原料的纯度,尽量控制丁烯以及其他一些更高级的烯烃的含量;硫化物的存在,也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所以必须提前去除。
②丙烯:氨:氧气事实上物质的量之比为1:1-1.2:1.8-2.3。
理论上丙烯:氨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1,但是实际上为1:1.2,如果氨的物质的量大于丙烯物质的量,那么副产物丙烯醛的产量就会增多;如果丙烯的物质的量大于氨的物质的量,那么在处理氨的过程中就会特别麻烦。
理论上丙烯:氧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1.5,但是实际上为1:1.8-2.5。
之所以要让氧气多一点,主要是为了保护催化剂的活性,不至于让催化剂因为缺氧而造成催化剂失活。
如果降低氧气比会使选择性增加,那么丙烯的转化率就会随之降低,同样丙烯腈的收率也会下降的;如果增大氧气比,那么就会增加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减弱丙烯腈的选择性,也会扩大反应器的体积。
③.反应温度的影响:在丙烯氨氧化的反应过程中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温度低于350℃是,就不怎么生成丙烯腈。
所以我们要是想要或得较高的丙烯腈,那么我们就只能升高温度,同时还必须得控制好反应温度。
因为反应温度的变化不仅对丙烯腈的产量有影响,也会对副产物的产量、反应物的转化率,催化剂的空时收率产生影响。
如果增加反应温度就会发现,反应物丙烯的转化率、生成物丙烯腈的产率都会增加,但是同时也会发现,副产物的收率也会有所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丙烯腈的收率会出现一个最大值,大约是在460℃左右,同样,副产物乙腈的收率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一个最大值,大约是在417℃左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采用大约在460℃左右下进行。
④.反应压力的影响:通过丙烯氨氧化法来生产丙烯腈实际上是一个体积减小的一个过程,那么理论上来说,如果增大反应压力,那么就会增加反映转化率,从而提高丙烯腈转化率,同样如果增大压力,那么也会增大反应气体的密度,这样也就可以增加设备的反映能力。
但是实验结果表明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如果增大压力就会发现,丙烯腈的收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呈直线下降,那么就说明增大了压力,反而对副产物的生成产生了一个更有利的条件,那么也就增加的副产物的产率,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还是只能选择在常压下操作了,如果过程中适当的加了一点压,那么也只是为了克服反应后面的设备和管线的阻力。
我们一般情况下都会把反应压力设置在0.1-0.3MPa。
⑤.反应接触时间的影响:丙烯氨氧化反应一般是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它是一种气-固相催化反应。
因此,我们必须把原料气与催化剂的接触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使原料气的转化率达到最大。
在理论上来说,如果适当的增多接触时间,就会增大丙烯腈的产率和丙烯的转化率,副产物的产量不怎么会发生变化,如果这样的话对我们的生产是有利的。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过多的增加接抽时间,那么就会造成丙烯腈过度氧化,这样就会使丙烯腈的产率下降,过多的消耗氧气,也会造成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同样还会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接触时间控制在5-10s。
第二章工艺流程
2.1 设计任务
(1)设计题目:年产10000吨丙烯腈合成工段工艺设计
(2)生产原料:①丙烯—液态丙烯原料
其中含丙烯85%,丙烷15%(均为mol)
②空气—取自大气
③氨—液态氨,来自合成氨工业,含氨100%
(3)生产方法:用丙烯氨氧化法合成丙烯腈
(4)产品为丙烯腈水溶液,含丙烯腈1.8%(wt)
2.2 生产工艺流程图
第三章工艺设计计算
3.1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3.1.1 小时生产能力
按年工作日300天计算,丙烯腈损失率3.1%,设计裕量6%计算,丙烯腈小时产量为:10000×1000×1.06×1.031/(300×24)= 1517.86kg/h
3.1.2 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 计算依据
a. 丙烯腈产量 1517.86kg/h,即28.63kmol/h
b. 原料组成(摩尔分数)含 C3H6 85%,C3H8 15%
c. 进反应器的原料配比(摩尔比)为:
C3H6:NH3 :O2:H2O = 1 :1.05 :2.3 :3
d. 反应后各产物的单程收率如表1所示
表1 反应后各产物的单程收率
e. 操作压力进口0.203MPa,出口0.162MPa
f. 反应器进口温度110℃,反应温度470℃,出口气体温度360℃。
g.化学参数
(2) 物料衡算
a. 反应器进口原料气中各组分的流量
C3H628.63/0.6=47.72kmol/h=2004.2kg/h
C3H8 47.72/0.85×0.15=8.42kmol/h=370.5kg/h
NH3 47.72×1.05 =50.11kmol/h=851.87kg/h
O247.72×2.3=109.76kmol/h=3512.32kg/h
H2O 47.72×3=143.16kmol/h=2576.88kg/h
N2 109.76/0.21×0.79=412.9kmol/h=11561.4kg/h
b. 反应器出口混合气中各组分的流量
丙烯腈(AN) 28.63 kmol/h=1517.86 kg/h
乙腈(ACN) 3/2 ×47.72×0.07=5.01 kmol/h=205.4 kg/h
丙烯醛(ACL) 47.72×0.007=0.33 kmol/h=18.48 kg/h
CO2 3×47.72×0.12=17.18 kmol/h=755.9 kg/h
HCN 3×47.72×0.065=9.31 kmol/h=251.2 kg/h
C3H8 8.42 kmol/h =370.5 kg/h
N2 412.9 kmol/h=11561.4 kg/h
O2 :109.76-(3/2)×28.63-9.31-0.33-5.01-9/(3×2)×17.18 =26.40kmol/h=844.8 kg/h C3H6 47.72-(1/3)×9.31-0.33-(2/3)×5.01-28.63-(1/3)×17.18=6.59 kmol/h =276.7kg/h NH3: 50.11-28.63-5.01-9.31=7.16 kmol/h=121.7 kg/h
H2O : 143.16+3×28.63+2×5.01+2×9.31+17.18+0.33 =275.2 kmol/h=4953.6 kg/h
c. 反应器物料平衡表如表2
(3)热量衡算
各物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如表3 所示
表3 各物质0~t℃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如下:CP/[kJ/(kg·k)]
a. 浓相段热衡算求浓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及产生蒸汽量 假设热力学途径:
各物质25~t ℃平均比热容用0~t ℃的平均比热容代替,误差不大,因此:
△H 1=(2004.2×1.841+370.5×2.05+851.87×2.301+3512.32×0.941+11561.4×
1.046+2576.88×1.883)× (25-110)=-
2.266×106kJ/h
△H 2=-(28.3×512.5+5.01×362.3+9.31×315.1+0.33×353.1+17.18×641) = -3.055×107kJ/h
△H 3=(276.7×2.929+370.5×3.347+121.7×2.939+844.8×1.046+11561.4×1.109+4953.6×2.092+1517.86×2.209+205.4×2.10+251.2×1.724+18.48×2.172+755.9×1.213)×(470-25)=1.396×107kJ/h △H =△H 1+△H 2+△H 3
= -2.266×106-3.055×107+1.396×107= -1.886×107kJ/h
若热损失取ΔH 的5%,则需由浓相段换热装置取出的热量(即换热装置的热负荷)为: Q=(1-0.05)×1.886×107=1.792×107kJ/h
浓相段换热装置产生0.405Mpa 的饱和蒸汽(饱和温度143℃) 143℃饱和蒸汽焓I steam=2736kJ/kg 143℃饱和水焓I H2O =601.2kJ/kg
∴ 产生的蒸汽量=2
.601273610792.17
-⨯=8394kg/h
b.稀相段热衡算求稀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及产生蒸汽量 以0℃气体为衡算基准
进入稀相段的气体带入热为:
Q 1=(276.7×2.929+370.5×3.347+121.7×2.939+844.8×1.046+11561.4×1.109+4953.6×2.092+1517.86×2.209+205.4×2.10+251.2×1.724+18.48×2.172+755.9×1.213)×(470-0) =1.334×107kJ/h 离开稀相段的气体带出热为:
Q 2=(276.7×2.678+370.5×3.013+121.7×2.636+844.8×1.004+11561.4×1.088+4953.6×2.088+1517.86×1.874+205.4×1.933+251.2×1.640+18.48×1.966+755.9×1.130)×(360-0) =1.083×107kJ/h 若热损失为4%,则稀相段换热装置的热负荷为:
△H
△H 2
Q3=(1-0.04) (Q1-Q2)=( 1-0.04)×(1.334×107-1.083×107)=2.410×106kJ/h 稀相段换热装置产生0.405Mpa的饱和蒸汽,产生的蒸汽量为:
G=2.410×106/(2736-601.2)=1128.9kg/h
3.1.3 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
(1) 计算依据
a. 入口气和出口气的组成与反应器出口气体相同
b. 入口气体温度360℃,压力0.162MPa
c. 出口气体温度180℃,压力0.152 MPa
d. 锅炉水侧产生0.405 MPa的饱和蒸汽
(2) 热衡算
以0℃气体为衡算基准,各物质的平均比热容为表4所示。
a. 入口气体带入热(等于反应器稀相段的气体带出热)
Q1=1.083×107kJ/h
b. 出口气体带出热
Q2=(276.7×2.071+370.5×2.342+121.7×2.406+844.8×0.926+11561.4×1.154+4953.6×1.925+ 1517.86×1.552+205.4×1.607+251.2×1.485+18.48×
1.586+755.9×1.004)×(180-0) =5.269×106kJ/h
c. 热衡算求需要取出的热量Q
按热损失10%计,需要取出的热量为
Q=0.9(Q1-Q2)=0.9×(1.083×107-1.083×107)=5.005×106kJ/h
d. 产生蒸汽量
产生0.405 MPa的饱和蒸汽量为
G=5.005×106/(2736-601.2)=2344kg/h
3.1.4 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 计算依据
a. 入塔空气压力0.263MPa,出塔空气压力0.243MPa
b. 空压机入口空气温度30℃,相对湿度80%,空压机出口气体温度170℃
c. 饱和塔气、液比为152.4(体积比),饱和度0.81
d. 塔顶喷淋液为乙腈解吸塔釜液,温度105℃,组成如表5所示:
e. 塔顶出口湿空气的成分和量按反应器入口气体的要求为
O2 109.76kmol/h 即3512.32kg/h
H2O 412.9kmol/h 即 11561.4kg/h
N2 143.16kmol/h 即2576.88 kg/h
(2) 物料衡算
a. 进塔空气量
进塔干空气量=(109.76+412.9)=522.65kmol/h=15073kg/h
查得30℃,相对湿度80%时空气湿含量为0.022kg水气/kg干空气,因此,进塔空气带入的水蒸汽量为: 0.022×15073=331.6kg/h
b. 进塔热水量
气液比为152.4,故进塔喷淋液量为
(109.76+412.9)×22.4×(273+170)/273×0.1013/0.263×1/152.4=49.59m3/h 塔顶喷淋液(105℃)的密度为958kg/m3,因此进塔水的质量流量为 49.59×958=47507 kg/h
C.出塔湿空气量
出塔气体中的O2 、N2、H2O的量与反应器入口气体相同,因此 :
O2109.76kmol/h 即3512.32kg/h
N2 412.9kmol/h 即11561.4kg/h
H2O 143.16kmol/h 即2576.88kg/h
d.出塔液量
塔内水蒸发量=2576.88—331.6=2245.28kg/h
∴塔液流量=47507—2245.28=45261.7kg/h
a.空气饱和塔出口气体温度从物料平衡表得知,空气饱和塔出口气体中,蒸汽的摩尔分数为0.215,根据分压定律,蒸汽的实际分压为:
P H2O=Y H2O P=0.215×0.243=0.05655MPa
因饱和度为0.81,所以饱和蒸汽分压应为:
0.05655/0.81=0.0698Mpa=69800Pa
查饱和蒸汽表,得到对应的饱和温度为90℃,因此,必须控制出塔气体温度在90℃,才能保证工艺要求的蒸汽量
b.入塔热水温度入塔水来自精制段乙腈解吸塔塔釜,105℃
c.由热衡算求出热水温度t 热衡算基准:0℃气态空气,0℃液态水
(a)170℃进塔空气带入热量Q1
170℃蒸汽焓值为2773.3kJ/kg,干空气在0~170℃的平均比热容为
1.004kJ/(kg·K)。
Q1=(3512.32+11561.4 )×1.004×(170-0)+331.6×2773.3=3.492×106kJ/h
(b)出塔湿空气带出热量Q2
90℃蒸汽焓2660kJ/kg,空气比热容取1.004kJ/(kg·K)。
Q2=(3512.32+11561.4)×1.004(90-0)+2576.88×2660=8.217×106kJ/h
(c)105℃入塔喷淋液带入热量Q3
Q3=47507×4.184×(105-0) =2.087×107kJ/h
(d)求出塔热水温度t
出塔热水带出的热量 Q4=45261.7×4.184t=189375t
热损失按5%计,则 Q5=0.05(3.492×106+1.983×107)=1.170×106kJ/h
热平衡方程 Q 1+ Q 3= Q 2+ Q4+Q5代入数据:
3.492×106+2.087×107=8.217×106+189375t+1.170×106
解得 t=79℃
因此,出塔热水温度为79℃。
3.1.5 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 计算依据
a. 入塔气体流量和组成与反应器出口气体相同。
b. 在中和塔内全部氨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铵。
c. 新鲜硫酸吸收剂的含量为93%(wt)。
d. 塔底出口液体(即循环液)的组成如表6:
组分H2O AN ACN HCN H2SO4(NH4)SO4合计%(wt) 68.53 0.03 0.02 0.016 0.5 30.90 100
f. 塔顶压力0.122 MPa,塔顶压力0.142 MPa。
(2) 物料衡算
a. 排除的废液量及其组成
进塔气中含有72.95kg/h的氨,在塔内被硫酸吸收生成硫酸铵,氨和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2NH3 + H2SO4 (NH4)SO4
(NH4)SO4的生成量,即需要连续排出的(NH4)SO4流量为:
121.7 ×132/(2×17)=472.5kg/h
塔底排出液中,(NH4)SO4的含量为30.9%(wt),因此
排放的废液量为: 472.5/0.309=1529.1kg/h 排放的废液中,
各组分的量:
H2O 1529.1×0.6853=1047.9kg/h
AN 1529.1×0.0003=0.459kg/h
ACN 1529.1×0.0002=0.3058kg/h
HCN 1529.1×0.00016=0.2447kg/h
H2SO4 1529.1×0.005=7.647kg/h
(NH4)2SO41529.1×0.309=472.7kg/h
b. 需补充的新鲜硫酸吸收剂(93% H2SO4)的量为:
(1529.1×0.005+121.7×98/34)/0.93=385.5kg/h
c. 出塔气体中各组分的量
C3H6 276.7kg/h
C3H8 370.5kg/h
O2 844.8kg/h
N2 11561.4kg/h
AN 1517.86-0.459=1517.401kg/h
ACN 205.4-0.3058=205.09kg/h
ACL 18.48kg/h
HCN 251.2-0.2447=250.96kg/h
CO2 755.9kg/h
H2O 出塔气中的水=入塔气中的水+新鲜吸收剂带入水-废液排出的水
=4593.6+385.5×0.07-1047.9=3932.685kg/h
(3) 热衡算
a. 出塔气体温度
塔顶气体中实际蒸汽分压为
P H2O=Y H2O P=0.2980×0.122=0.0363MPa
设饱和度为0.98,则与塔气体温度平衡的饱和蒸汽分压为:
P○H2O=0.03636/0.98=0.03710MPa
入塔喷淋液的硫酸铵含量为100×30.9/68.53=45g(NH4)2SO4/100g H2O,已知硫酸铵溶液上方的饱和蒸汽压如下表。
根据入塔喷淋液的硫酸铵含量和P○H2O的值,内插得到出塔气的温度为76℃。
b. 入塔喷淋液的温度
入塔喷淋液温度比气体出口温度低6℃,故为70℃。
c. 塔釜排出液温度
Q1 +Q3+ Q4+ Q5+ Q6+ Q8=Q7+Q2+Q9
(a) 入塔气体带出热Q1
入塔气体带入热量与废热锅炉出口气体带出热量相同。
Q1=5.269×106kJ/h
(b)出塔气体带出热Q2,各组分在0~76℃的平均比热容的值如表8
表8 各组分在0~76℃的平均比热容的值如下:
2
1.883+1517.86×1.347+ 205.1×1.393+250.96×1.406+18.48×1.343+755.9×0.921)×(76-0) =1.892×106kJ/h
(c)蒸汽在塔内冷凝放热Q3
蒸汽在塔内的冷凝量=进塔气体带入蒸汽-出口气带出蒸汽
=4953.6-3932.685=1020.9kg/h
蒸汽的冷凝热为2246.6 kJ/ kg
Q3=1020.9×2246.6=2.294×106kJ/h
(d)有机物冷凝放热Q4
AN的冷凝量0.459 kg/h,其冷凝热为615 kJ/ kg
ACN的冷凝量 0.3058 kg/h,其冷凝热为728 kJ/ kg
HCN的冷凝量 0.2447 kg/h,其冷凝热为878.6 kJ/ kg
Q4=0.459×615+0.3058×728+0.2447×878.6=719.9kJ/h
(e)氨气和放热Q5
每生成1mol硫酸铵放热273.8kJ
Q5=472.7×1000/132×273.8=9.801×105kJ/h
(f)硫酸稀释放热Q6
硫酸的稀释热为749 kJ/ kg H2SO4
∴ Q6=358.515×749=2.685×105kJ/h
(g)塔釜排放的废液带出热量Q7
根据塔釜排放的废液中H2O 与(NH4)2SO4的摩尔比,查氮肥设计手册得此组分的硫酸铵水溶液比热容为3.347 kJ/(kg·K)
∴ Q7=1529.1×3.347×(81-0)=4.145×105kJ/h
(h)新鲜吸收剂带入热Q8
30℃、93% H2SO4的比热容为1.603 kJ/(kg·K)
∴ Q8=385.5×1.603×(30-0)=18539kJ/h
(i)求循环冷却器热负荷Q9
因操作温度不高,忽略热损失。
把数据代入平衡方程:
5.269×106+2.294×106+719.9+9.801×105+2.685×105+18539=
1.892×106+4.145×105+Q9
解得 Q9=6.524×106kJ/h
(j)循环冷却器的冷却水用量W
设循环冷却器循环水上水温度32℃,排水温度36℃。
W=6.524×106/[4.184(36-32)]=3.898×105kg/h=389.8t/h
e. 求循环液量m
0℃循环液的比热容为3.368kJ/(kg·K),循环液与新鲜吸收液混合后的喷淋液比热容为3.364 kJ/(kg·K)。
设循环液流量为m kg/h,循环冷却器出口循环液温度t℃。
对新鲜吸收剂与循环液汇合处列热平衡方程得:
m×3.368t+18539=(m+395.5) ×3.364×70 (1)
对循环冷却器列热平衡方程得:
m×3.347×81-m×3.368t= Q9=6.524×106(2)
解析(1)和(2)得
m=183051kg/h
t=70.04℃
3.1.6 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AN溶液去精制AN溶液来自水吸收塔气体来自氨中和塔气液混合物去水吸收塔
换热器
(1)计算依据
进口气体76℃,组成和流量与氨中和塔出口气体相同;出口气体温度40℃,操作压力115.5kPa 。
(2)物料衡算
出口气体温度40℃,40℃饱和蒸汽压力为:
P o H 2O=55.32mmHg=7.375kPa 设出口气体中含有x kmol/h 的蒸汽,根据分压定律有:
375.75.115)5.21818.733(=⨯+-x
x
解得 x=35.10kmol/h=631.8kg/h
∴ 蒸汽的冷凝量为 3932.685-631.8=3300.885kg/h
(3)热量衡算
a.换热器入口气体带入热Q1=1.892×106kJ/h
b. 蒸汽冷凝放热Q2 Q2=3300.85×2401.1=7.925×106 kJ/h
c.冷凝液带出热Q3 Q3=3300.85×4.184(40﹣0)=5.524×105kJ/h
d.出口气体带出热Q4
出口气体各组分在0~40℃的平均比热容如下:
出口气体各组分在0~40℃的平均比热容
Q4=(6.59×61.92+8.42×72.38+26.40×29.46+412.9×29.29+35.10×36.75+28.63×63.35+5.01×52.09+9.31×62.76+0.33×65.61+17.18×38.66)(40-0)=7.410×105
e.热衡算求换热器的热负荷
热平衡方程:Q1+ Q2= Q3+ Q4+ Q5
带入数据得:1.892×106+7.925×106=5.524×105+7.410×105+Q5
解得Q5=8.534×106kJ/h
3.1.7 水吸收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
a.入塔气流量和组成与换热器出口气相同
b. 入塔气温度40℃,压力112kPa。
出塔气温度10℃,压力101 kPa
c.入塔吸收液温度5℃
d.出塔AN溶液中含AN1.8%(wt)
(2)物料衡算
a.进塔物流流量和组成与换热器出口相同
b.出塔气量和组成
设入塔气中的AN、HCN、ACL、CAN等组分全部被水吸收,C3H6,C3H8,O2,N2,CO2,等组分不溶于水,因此,出塔干气体有:
C3H6 6.59Kmol/h(276.7KJ/h),
C3H88.42Kmol/h(370.5KJ/h),
O226.40Kmol/h(844.8KJ/h),
N2412.9Kmol/h(11561.4KJ/h),
CO217.18Kmol/h(755.9KJ/h)。
出塔气中含有蒸汽的量按分压定律求得,计算如下:
10℃水的饱和蒸汽压p○H2O=1228Pa,总压为101325 Pa,
出塔气中干气总量=6.59+8.42+26.40+412.9+17.18=471.49Kmol/h
则出塔气中含有水蒸气的量:
1228/(101325-1228)×471.49=5.784 kmol/h=104.12kg/h
出塔气总量为:
276.7+370.5+844.8+11561.4+755.9+104.12=13193.42kg/h
c.塔顶加入的吸收水量
(a)出塔AN溶液总量 1517.86/0.018=84325.6 kg/h
(b)塔顶加入的吸收水量
作水吸收塔的总质量衡算得:
入塔吸收液量=塔底AN溶液量+出塔气体总量-入塔气量-凝水量 =84325.6+13913.42-16555.2-3300.885
=78383 kg/h
d.塔底AN溶液的组成和量
AN溶液中的水=塔顶加入的水+进塔气液混合物中带入的水-出塔气中带出的水
=78383+631.8+3300.885-104.12
=82211.56 kg/h
e.水吸收塔物料平衡如下:
因为系统压力<1MPa,气相可视为理想气体,AN 、HCN 、ACN 、ACL 的量相对于水很小,故溶液为稀溶液,系统服从亨利定律和分压定律。
压力和含量的关系为: P*1=E 1X 1或 P 1=E 1X 1
塔底排出液的温度为15℃,该温度下AN 、HCN 、ACN 、ACL 的亨利系数E 值为: ACN E=4atm=405.3kPa HCN E=18atm=1824kPa
ACL E=3333mmHg=444.4kPa AN E=8atm=810kPa (a)AN
塔底 P AN =0.0514×112=5.75681kPa x*
AN = P AN /E AN =5.7568/810=0.00711
以上计算可以看出,X AN =0.006209<X*AN ,可见溶液未达饱和。
(b)丙烯醛ACL
P ACL =0.00059×112=0.06608kPa
X*ACL = P ACL /E ACL =0.066608/444.4=0.0001487
以上计算可以看出,X ACL =0.0000716<X*ACL ,可见溶液未达饱和。
(c)乙腈ACN
P ACN =0.0089×112=1.00576kPa
X*ACN = P ACN /E ACN =1.00576/405.3=0.002481
以上计算可以看出,X ACN =0.001084<X*ACN ,可见溶液未达饱和。
(d)HCN
P HCN =0.0167×112=1.8704kPa
X*HCN = P HCN /E HCN =1.8704/1824=0.0010254
以上计算可以看出,X HCN =0.00201>X*HCN ,在吸收塔的下部,对HCN 的吸收推动力为负值,但若吸 收塔足够高,仍可使塔顶出口气中HCN 含量达到要求。
(3)热量衡算
a. 入塔气带入热Q 1
Q 1=(6.59×61.92+8.42×72.38+26.4×29.46+412.9×29.29++35.10×36.75+28.63×63.65+5.00×52.10+0.33×65.01+9.29×37.62+17.18×38.66)(40-0) =7.315×105KJ/h
b. 入塔凝水带入热Q2
Q2=3300.885×4.184(40-0)=5.524×105KJ/h
c. 出塔气带出热Q3
Q3 =(6.59×61.29+8.42×72.38+26.4×29.46+412.9×29.29+5.784×36.75+
7.18×38.66)(10-0)=1.438×105KJ/h
d. 吸收水带入热Q4
Q4=78383×4.184(5-0)=1.640×106KJ/h
e. 出塔AN溶液带出热Q5
5
123.8)t=348626.8t
f.水冷凝放热Q6
水冷凝量=631.8-104.12=527.68kg/h
水的冷凝热为 2256kJ/kg
∴Q6 =527.68×2256=1.19×106KJ/h
a. AN、HCN、ACN、ACL等气体的溶解放热Q7
AN、HCN、ACN、ACL的冷凝热数据如下:
7
106kJ/h
b. 热衡算求出塔液温度t
Q1 + Q2 + Q4 + Q6 + Q7 = Q3 + Q5
7.315×105 + 5.524×105 + 1.640×106 + 1.19×106 + 1.329×106 = 1.438×105 + 348626.8t
3.1.8 空气水饱和塔釜液槽
(1) 计算依据
空气饱和塔液体进、出口流量和出口液体的温度由空气饱和塔物料和热衡算确定;去水吸收塔的液体流量由水吸收塔物料衡算确定;排污量按乙腈解吸塔来的塔釜液量的15%考虑;乙腈解吸塔塔釜液量和去萃取解吸塔的液体量由精制系统的物料衡算确定。
(2) 物料衡算
进料:
a. 乙腈解析塔釜液入槽量=113300-47507=65793kg/h
b. 空气饱和塔塔低液入槽量=45255-17000=28255 kg/h
c. 入槽软水量 x kg/h
出料:
a. 去水吸收塔液体量 78496 kg/h
b. 去萃取解析塔液体量 30000kg/h
做液体釜的总质量平衡得
65793+28255+x=78496+30000
c. 解得 x=14448 kg/h
(3)热量衡算
a.入槽乙腈解析塔釜液带入热Q1:
Q1=65793×4.184×(105-0)=2.89×107kJ/h
b. 入槽软水带入热:Q2
Q2=14448×4.184×(30-0)=1.184×106kJ/h
c.空气饱和塔底液带入热Q3
Q3=28255×4.184×(79-0)=9.339×106kJ/h
d.去吸收塔液体带出热Q4
Q4=78496×4.184(t-0)=328427t kJ/h
e.去萃取解析塔带出热Q5
Q5=30000×4.184×(t-0)=125520t kJ/h
f.热衡算求槽出口液体温度t
热损失按5%算,热平衡方程为:
0.95×(Q1 + Q2 + Q3)= Q4 + Q5
0.95×(2.89×107+1.814×106+9.339×106)=(328427+125520)t
解得 t=88.23℃
3.1.9 丙烯蒸发器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蒸发压力0.405Mpa;加热剂用0℃的冷盐水,出口温度-2℃;丙烯蒸发量2004.2kg/h
(2)有关资料
a. 0.405Mpa下丙烯的沸点为-13℃,汽化热410KJ/kg
b. 0.405Mpa下丙烷的沸点为-5℃,汽化热376.6KJ/kg
(3)热衡算秋丙烯蒸发器的热负荷和冷冻盐水用量
a. 丙烯蒸发吸收的热
Q1=2004.2×410=8.217×105kJ/h
b. 丙烷蒸发吸收的热量
Q2=370.5 ×376.6=1.40×105kJ/h
c. 丙烯蒸发器的热负荷
冷损失按10%考虑
Q=1.1×(8.27×105+1.40×105)=1.057×105kJ/h
d. 冷冻盐水用量W
平均温度(-1℃)下,冷冻盐水比热容为3.47kJ/(kg·K)
W=1.057×105/(3.47×(0-(-2)))=152305kg/h
3.1.10 丙烯过热器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丙烯进口温度-13℃,出口温度65℃,用0.405Mpa蒸汽为加热剂。
(2)热衡算求丙烯过热器热负荷和加热蒸汽量
丙烯气的比热容为1.464KJ/(kg.K),丙烷气比热容1.715KJ/(kg.K),热损失按10%考虑,需要加热蒸汽提供的热量为:
Q=1.1×(2004.2×1.464+370.5×1.715)×[65 -(-13)]=2.78×105kJ/h
加热蒸汽量为:
W=2.78×105/2138=130.2 kg/h
上式中2138KJ/kg是0.405Mpa蒸汽的冷凝热。
3.1.11 氨蒸发器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
a.蒸发压力0.405Mpa。
b.加热剂用0.405Mpa饱和蒸汽,冷凝热为2138 KJ/h
(2)有关资料 0.405Mpa下氨的蒸发温度为-7℃,汽化热为1276KJ/kg
(3)热衡算求氨蒸发器的热负荷和加热蒸汽用量冷损失按10%考虑,氨蒸发器的热负荷Q:
Q=851.87×1276×1.1=1.1957×106kJ/h
加热蒸汽量为:
W=1.1957×106/2138=559.25kg/h
3.1.12 气氨过热器
(1)计算依据
a.气氨进口温度-7℃,出口温度65℃
b.用0.405Mpa蒸汽为加热剂。
c.气氨流量851.87 kg/h
(2)热衡算求其气氨过热器的热负荷和加热蒸汽用量氨气的比热容为
2.218 KJ/(kg.K),冷损失按10%算。
气氨过热器的热负荷为:
Q=851.87×2.218×[65-(-7)]×1.1=1.496×105kJ/h
加热蒸汽用量为:
W=1.496×105/2138=70kg/h
3.1.13 混合器
(1)计算依据
气氨进口温度65℃,流量851.87kg/h
丙烯气进口温度65℃,流量2004.2kg/h,丙烷气进口温度65℃,流量370.5kg/h 出口混合气温度110℃。
湿空气来自空气加热器。
(2)热衡算求进口湿空气的温度t,以0℃为热衡算基准。
1
Q1=(2004.2×1.569+370.5 ×1.82)×(65-0)=2.482×105kJ/h
b. 气态氨带入热Q2
Q2=851.87×2.197×(65-0)=1.217×105kJ/h
c. 湿空气带入热Q3 N2、O2和蒸汽在0~137℃的平均比热容分别为
1.046 kJ/(kg· k)、1.841 kJ/(kg· k)和1.925 kJ/(kg· k)。
Q3=(11561.4 ×1.046+3512.32×1.841+2576.88 ×1.925)×(t-0)=23520t kJ/h
d. 混合器出口气体带出热
Q4=(2004.2×1.569+370.5 ×1.82+851.87×2.197+11561.4×1.046+ 3512.32×1.841+2576.88 ×1.925)×(110-0)=3.213×106kJ/h
e. 热衡算求进口湿空气的温度t 热损失按10%考虑。
0.9×(Q1 +Q2 +Q3)= Q4
代入数据:0.9×(2.482×105 +1.217×105 +23520t)= 3.213×106
解得 t=136℃
3.1.14 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衡算
(1)计算依据
a.入口空气温度90℃,出口空气温度136℃.
b.空气的流量和组成如下:
组分O2N2H2O 合计
Kg/h 3512.32 11561.4 2576.88 17650.6 N2 ,O2和蒸汽90~136℃的平均比热容分别为:
1.046 KJ/(kg.K) 1.84KJ/(kg.K),1.925 KJ/(kg.K)。
热损失按10%考虑,空气加热器的热负荷为:
Q =(11561.4 ×1.046+3512.32×1.841+2576.88×1.925)×(136-90)×1.1 =1.190×106kJ/h
用0.608 Mpa蒸汽为加热剂,其饱和温度为164.2℃,冷凝热为2066 KJ/kg,加热蒸汽用量为:
W=1.190×106/2066=575.99kg/h
3.2 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3.2.1 流化床合成反应器
(1)计算依据
a.出口气体流量797.13kmol/h;入口气体流量772.07kmol/h。
b.气体进口压力0.203mPa;出口压力0.162mPa。
c.反应温度470℃,气体离开稀相段的温度为360℃
d.流化床内的换热装置以水为冷却剂,产生0.405Mpa(143℃)的饱和蒸汽。
e.接触时间10s。
(2)浓相段直径
因反应过程总物质的量增加,故按出口处计算塔径比较安全出口处气体体积流量为
V=797.13×22.4×2.72161×0.62531=24250m3/h=6.74m3/s
取空床线速0.6m/s
浓相段直径为:d=[6.74/(0.785×1.2)]1/2=3.78m
取流化床浓相段直径为3.8m
(3)浓相段高度
按接触时间10s算,推化剂的堆体积为
Vr=6.74×10=67.4m3
静床高 H0=67.4/0.785×3.82=5.95m
取膨胀比为2,则浓相段高度为 :
H1=RH0=2×5.95=12 取浓相段高13m。
校核:
催化剂的堆密度为640kg/m3
催化剂质量 W=67.4×640=43136kg=43.14t
∴催化剂负荷为 :
47.72×1000/43136=1.106molC3H6/(h·kg cat)
(4)扩大段(此处即稀相段)直径
取扩大段气速为操作气速的一半即u=0.3m/s
气体流量
V=797.13×22.4×(273+360)/273×0.1013/0.162=25887m3/h=7.19m3/s 扩大段直径为 :
d=[7.19/(0.785×0.3)]1/2=5.49m 取5.5m。
(5)扩大段高度根据流化床直径3.8m,空塔气速0.6m/s,查图得2H/D=2
稀相段高度H2=2D=2×3.8=7.6m 取8m
(6) 浓相段冷却装置的换热面积
换热装置用套管式,总传热系数取233W/(m2·K)
换热装置的热负荷已由热衡算求出,Q=1.792×107kJ/h=4.978×106J/s
换热面积为F=4.978×106/[233×(470-143)]=65.3m
取30%的设计裕量,则换热面积为85m2。
(7)稀相段冷却装置的换热面积
用套管式换热装置,水为冷却剂,产生0.405MPa (143℃)蒸汽。
总传热系数取20W/(m2·K),换热装置热负荷为 :
Q=2.410×106kJ/h=6.69×105J/s
又△t m=[(470-143)-(360-143)]/ln[(470-143)/(360-143)]=267℃
换热面积为 :
F=6.69×105/(20×267)=125.28m2
取30%设计裕量,则换热面积为160m2
3.2.2 空气饱和塔
(1)计算依据
组分O2 N2 H2O 合计
Kmol/h 109.76412.9 18.42 541.08
kg/h 3512.32 11561.4 331.6 15405.32 b.出塔空气的组成和流量
组分O2 N2 H2O 合计
Kmol/h 109.76412.9 143.16 665.82
kg/h 3512.32 11561.4 2576.88 17650.48
d.塔底排出液量45261.7 kg/h,温度79℃.
e.塔底压力0.263 Mpa,塔顶压力0.243 Mpa
f.入塔气温度170℃,出塔气温度90℃.
g.填料用50×50×4.5陶瓷拉西环(乱堆)
(2)塔径的确定
拉西环的泛点速度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