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刘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刘铭性别男年龄23 CET程度六级学院经
济学院
中国当前城市化的现状及问题
摘要: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提高,而其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化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城市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内涵
1.1城市化概念
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城市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由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发展为大城市,逐级递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单核城市的独立发展,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指郊区)在城市带
动下发展,多较迟缓。第二阶段是“新城市化”阶段,也是“大都市区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郊区化成为拉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单核到多中心,从城市到大都市区,从城市体系到大都市连绵带,从城市与郊区的此消彼长博弈关系到共生共荣的依存关系。即城市化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一体化色彩浓厚。
城市化的定义是:“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也包括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第一个阶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传统城市化阶段。但是从城市化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城市化阶段向“新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
1.2城市化的度量
城市化是多维的社会历史过程,包含了人口的迁移,从业结构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故而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属性去刻画城市化水平,或者综合几个方面采用多维的方式刻画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最明显、最直接的一个特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即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劳动力在各个地区间、各产业部门间的合理转移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演进的一个显著表现。人口城市化中的非农人口比重可以反映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可以反映经济的繁荣程度,人口城市化中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反映经济结构的状况。因此,人口城市化从多个侧面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因此,本文使用人口城市化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采用现在国际通行的做法,用城市化率度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城镇非农人口/总人口X100%
1.3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自工业革命到现在,城市化进程己走过了200余年,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5%~6%,现在的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己超过50%,发达国家达70%以上。纵观世界城市化历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一条稍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出现加快趋势,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城市人口超过70%以后才会趋缓,此后为城市化进程第三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城市化进程会经历发生、发展、成熟三阶段,其规律性的变化是发生阶段速度缓慢,发展阶段速度加快,成熟阶段速度又趋缓慢。
城市一旦形成,由于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两者都造成城市自身的扩张,扩张的速度取决于这两者效应力的大小。城市经济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的特点,但城市的规模不能也不可能无
限扩大,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病会越来越严重,形成负的聚集效应,当负效应压倒
正效应时,即是城市的扩张边界。
研究发现,200万-3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模经济效应最佳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最强,大城市的增长速度也最快。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水
平很低和整体城市化速度较慢,大城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不易发挥,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大城市的超前增长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到城市化进程趋缓阶段,己不存在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二、我国当前城市化现状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 92%,到2012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2.
57%,平均每年增长了 1.01%。其中从1996年起,城市化进程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1996年城市化水平比上一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此后每年基本保持了这个速度增长。到2012年,城市化水平共提升了22.2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了1.39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如下图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为71182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了2103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434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2.57%,比上一年提高了 1.3个百分点。这表明,截止2012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根据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预测,202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2050年为67. 2%,经济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将达到85.9%,发展中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能达到61%,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7.3%。
我国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城市与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小城镇数量、城镇人
口迅速增长,城市化率持续攀升。同时依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我国的城市化进
程极为迅速。1980年,我国只有51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显著增加。从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间,共有
185个城市跨过50万人口门槛。若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1%的增长率计算,到202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城市人口可达8、9个亿。城市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加快,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1)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不均衡,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各省之间甚至省内之间的发展也是差异巨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继续扩大,我国城市的数量虽然多,但是过于分散,区域之间也缺少交流合作,这使得我国城市化质量明显偏低,特别是大中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实力薄弱,目前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城市与世界大城市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拖延了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2)剩余劳动力增多与城市吸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就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收入的追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由于他们缺少高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只能依靠从事体力劳动来维持生活,他们既不是真正的农民,又不算是真正的城里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城市企业富余劳力比重加大,城市下岗人
员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并存,使我国就业
形势尤为严峻,逐步增大的就业压力极易造成城市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问题复杂化。
(3)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制约着城市化进程
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分离”的政策,用行政手段人为地将
人分为“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这个制度曾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发挥过一定作用,有效防止了农村人口盲目的向城市涌入。但在当下,它已经束缚了生产